登陆注册
26339400000032

第32章 研究童年(1)

前面各章中呈现出的对儿童和童年研究的大量关注表明,最近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更多地把儿童置于中心地位。这些研究多出于新生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它们散见于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期刊中,目前尚未表现出一致的理论重心。实际上,前面各章阐述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不仅介绍了那些在该领域内有重大影响的研究,也介绍了那些可能相对较少人知道的研究,以此来呈现这种多样性。但是,在本书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在新童年社会学研究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是目前学者们开展儿童研究的不同途径中产生出来的方法论问题。

我们认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问题、理论和方法都是相互交织,难以简单地分别看待的。研究是一复杂的工作,它依赖于认真仔细准备基础上的协调、调整、个人选择和机缘巧合。为此,布尔默(Bulmer)的提醒对我们非常有用,他认为要对一般的研究方法论、研究策略或程序、研究技术三者进行区分。在这三者中,可能只有第一个在研究中是具有一致性的。布尔默(1977,第40页)所说的“一般的研究方法论”是指“指导社会学研究的一般原则,从广义上来说,它关注的是社会学家如何建立社会知识,以及如何说服别人认同这种知识的问题”。

按照布尔默(1977,第13页)的观点,应该得到最多关注的是研究策略,即社会学研究的方式,因为在这个选择阶段,所有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开始变得明朗。在这个阶段,在一定世界观的影响下形成的研究设计包括特定研究工具的使用,将会接受检验。

根据布尔默作出的区分———方法论、策略和技术———本章将通过以下的具体讨论来考察它们在本书第一部分中所阐述的不同童年研究的社会学方法中的联系。这里我们要对它们的方法论分别进行考察。这并不是为了对这些研究理解童年和“儿童”特定表现的方法作更深入和精细的区分,也不是要对它们作出评价。而是因为对于方法论的讨论已经非常必要了。童年研究不能———也不应该———回避社会科学争论中对方法论的批判这一特点。

例如,在19世纪80年代,社会人类学———但在社会科学中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Brown,1977;Hunter,1990;Plummer,1983)———见证了“写文化”争论导致认识论混乱后随之而来的表述危机(Cliffordand Marcus,1986)。其观点核心是关注人种志研究的建构本质,因此备受争议,且迄今一直受到争论和批评,甚至在某些方面受到抵制。简言之,它认为,社会人类学和社会学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参与式观察的本质是人文主义,这意味着研究者以写作文本形式对社会生活作出的解释不可避免地带有他们特有的写作特点和调查风格。“写文化”争论表明,人类学表述根本上是权利关系不均衡的产物。此外,它认为应将关注投向人类学表述的句法,应该抛弃写实主义和对客观性的宣称以及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写作风格,它认为整体论是不可能实现的,且在政治上应该受到谴责……(Jamesetal.,1997)因此,到1986年时,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传统上即“他者”)、方法(传统上即参与式观察)、文本(传统上即专论)以及目的(传统上即理解而非实践)都被动摇了。对其他文化的人种志研究一下子面临失去其权威性的危险,并且,文化这一概念的效用似乎都面临着危险。但是,所有这些都还没有失去。这种来自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回应,特别是在与方法和实践有关的方面更是如此。它认为,如果人类学的解释仅此而已,那么不如对解释过程和其超越学科的潜在效果投入更多关注。这一批评带来的积极作用是“人类学开始建立新的表述方式和风格,并建立新的方法来涵盖那些在表述过程中被遮蔽的声音”(Jamesetal.,1997)。

这一反思性方法论立场对于童年社会学研究的启示很明显。正如我们在本书中所论述的,如果童年是社会建构的,那么作为童年研究者,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提供的对于儿童生活的解释就和之前的任何时代一样,都打上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环境的印记(StaintonRogersandStaintonRogers,1992)。事实上,布莱德利(Bradley)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传统的阐述中就清楚地论述了这一观点,他挖苦说,“对于婴儿期的科学讨论,与其说是一种无私的描述世界对于婴儿及其照顾者的意义的努力,不如说是某些科学家自身对世界理解的体现”(1989:3)。但是,本章的目的并不是要引发内疚感或勇气,或是引起研究者的烦恼。本章的目的是要通过关注社会科学家采用的各种方法论过程,来强调各种童年概念的建构性的一些相互关联。

童年研究的方法

虽然我们在本书开篇所概述的每一种童年研究的社会学方法都代表了对“儿童”的一种基本态度,但很明显这些方法仍然只是两个问题的不同构造形式。一个问题是关于童年在社会中如何建构,另一个是关于应该如何理解儿童。两种方法都是在探讨童年在多大程度上被理解为一个普遍的身份或在特定文化中得到更好的理解。同时,两种方法都要选择是将童年视为结构还是将儿童视为主体。在做出这些选择后,两种方法都对儿童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能力及其作为社会成员的身份作出评判。

在这个方面,简克斯对欧洲和北美社会中儿童概念建构的要素作出了分类,再次突出了我们对童年的理论建构的社会情境性,为我们理解各种方法的方法论意义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出发点。其两个主题为,“第一,认为儿童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第二,希望理解这种差异性是如何被整合进构成成人社会的更为广泛的秩序感和合理性中”(1982a,第10页)。简克斯认为,儿童的社会身份通过与“成人”的必要的差异关系(但其内容是依情况而定的)形成了,这一过程也界定出儿童和成人各自的身份。那么,在探讨童年研究的不同社会学方法的研究策略时,我们要询问他们以何种方式促进或阻碍了这种差异的扩大。另一个问题是,如果理论建构和意义解释是情境化的,那么就必须要感谢前社会学的儿童模式所留给我们的概念和思想遗产,特别是社会发展性儿童模式中的极富魅力的过渡性理论。社会发展性儿童早就在日常意识形态话语中生根发芽,现今的不同儿童研究框架所使用的研究策略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摆脱或是吸收了社会发展性儿童模式中暗含的普遍的决定论呢?

年龄的成长:年龄和

社会发展性儿童

正如我们在“前社会学中的儿童”一节中所探讨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童年的社会学研究都采用了社会发展性儿童模式,它的假设是儿童拥有与成人不同的身份,这个身份是缺乏理性和能力的。它强烈宣称自己的科学性的和普适性,其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技术,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儿童理想类型作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支持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它们大部分都以年龄为基础来研究童年,“年龄的成长”被看作是不容置疑的始终如一的一个变量。这一方法关注诸如阶层差异或种族差异这样的“社会性”差异,而最终却没有对年龄进行理论建构。

这种研究的例子可以在任何同年龄组比较研究中发现,在这些研究中,儿童人群按照年龄进行分组并接受例如差异性这样的调查。儿童被假定为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具有一致性,只在阶层、地区、性别和种族方面具有差异性(NewsonandNewson,1976)。与此相似,纵向研究也依赖于儿童发展的恒定性,这样才能将不同组别的儿童之间的差异解读为是由随时间发展产生出的社会不公平所导致的。这样一来饶有讽刺意味的是,它潜在认同社会发展性模式的社会化传统解释,同时又使其依赖于生物性发展的规律。这种研究策略使用大规模的定量研究方法,如调查技术,再加上少数定性方法,如对父母的访谈(对儿童的访谈更少),其目的是理解和评价童年自然发生的变化的模式和速度。它的研究设计并不打算考察儿童的主体性或儿童作为社会行动者的地位。通过假设年龄的恒定性,这种方法既否认了儿童的能动性,又忽视了童年的社会建构性这一特征。

最近的童年研究的社会学方法正是站在这种视角的对立面。但同样明显的是,对于许多当代研究者来说,他们的研究策略中仍然暗藏着“社会发展性儿童”模式。在许多方面这都不足为奇。鉴于社会中童年建构的结构限制,特别是欧洲和北美社会中的结构限制,六岁或七岁的儿童的生活经验有着许多的相似性。这些经验同样可能和那些10岁儿童的经验明显相反,其原因只是因为这些社会通过具体的年龄阶段来控制了童年的制度化(见“童年的时间性”一章)。因此,我们就有可能看到一个年龄组别和另一个年龄组别之间表现出的社会行为模式的差异;危险在于假定这些社会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或甚至是儿童年龄或生物性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路线,正如我们在讨论童工和童年多样性时已经发现的,将会导致将不同文化之间和同一文化中的差异归于病态。

但是,由于这种框架太具魅力,加上我们对于儿童发展性模式太过熟悉,使得许多研究设计不加批判地吸收了以年龄为基础的方法论的一些方面,仿佛它是童年的一个“自然的”不可改变的一部分一般。例如,尽管在一项研究中通常都会说明儿童的年龄,但却很少有研究述及选择某一年龄群体的原因。是因为它对于主题而言特别重要———在学校过渡的研究中就是如此(MeasorandWoods,1984;Prout,1989)———还是它根本就是一个随意的决定并由此证明了研究者对于“发展性儿童”模式的无意识的吸收?研究者选择某一年龄群体是否常常是因为他们“年龄足够大”到可以有效参与研究者的研究项目,而不是因为在某个社会中这个特定的年龄的儿童具有特别的社会经验而不仅仅是发展经验?就像对老年人的研究一样,只有这些成年研究对象的年龄对于研究主题是适当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对其有更具体的了解。

年龄问题化

比较研究项目越来越有必要明确承认其研究设计中通常存在的年龄选择的问题了。传统上,将不同年龄的儿童的生活进行比较和对比的研究,意味着一个年龄群体和另一个年龄群体之间的差异是一个由发展变化和生命发展历程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结果,仅仅是年龄增长所带来的益处(或危险)的体现。这种观点常常通过不恰当地将对儿童发展的心理学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转换为社会学的研究工具而得以持续。用于研究儿童友谊的社会测量技术就是如此。它采用了测量情感和关注的技术———相互提名(reciprocalnaming)、图片排序和提名等级———研究者被带入对相较于成人而言儿童那不稳定又变化无常的社会关系的苦苦思索之中,因为使用这些技术得出的网络图呈现出许多的不一致性和异常之处(Footetal,1980)。

“成长”似乎成了对这些表面上看来没有朋友的儿童的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但当这些工具和技术在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中被使用,“儿童”被视为社会主体,那么同样是这些工具和技术,就会开始产生更为积极的结果。研究者开始将儿童自己对友谊赋予的意义考虑进来,而不是仅仅假设儿童缺乏朋友(BigelowandLaGaipa,1980)。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批判性反思的过程会引发对于方法和技术本身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思考(Hallinan,1981)。例如,当认识到儿童处于班级的特定权力关系之中,以及他们对于社会测量测试的参与可能受到班级互动风格的影响,友谊的研究者便承认需要有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消除这些局限。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会导致他们放弃测试和实验性设计,而采用人种志的方法(Denscombeetal,1986)。

这样一来,在理解不同年龄的儿童的社会行为的差异时,新童年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另外的或替代性的解读方式,它认为这些差异可以被解释为儿童在以年龄为基础的文化环境中自信日益增加的表现———在学校中,在青少年俱乐部里,在舞蹈课上———而不是仅仅被视为生物性发展的结果。

并且,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儿童的年龄对于身体和社会技能的影响极为不同,这就提醒研究者要更为反思性地将年龄看作儿童的“社会的”而非“自然的”变量。最近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儿童的一项报告通过其对作为社会参与者的儿童的详细描述清晰地证明了这种视角的转变:

同类推荐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哈代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哈代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撕开社会的假面——鲁迅杂文代表作品选

    撕开社会的假面——鲁迅杂文代表作品选

    杂文是以论说为主的一种散文。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认为,中国现代散文之所以在“五四”时期走向成熟,有两重原因:一是外援,一是内应。“外援即是西洋的科学哲学与文学上的新思想之影响,内应即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假如没有历史的基础这成功不会这样容易,但假如没有外来思想的加入,即使成功了也没有新生命,不会站得住”。
  • 道可道:晚近中国学人珍闻录

    道可道:晚近中国学人珍闻录

    本书分“天分”“勤学”“应试”“授业”“论争”“品典”等共26章,录介中国近现代以来一些学界名流的趣闻掌故,报喜特色人物的特色性格。涉及人物有梁启超、章太炎、赵元任、鲁迅、白寿彝、竺可桢、傅斯年、梁羽生等。其中多见机智谐趣。历史上有很多被有意无意丢弃的“边角料”,虽然抹去了庄严格调,却能以小见大,钩沉诸多历史的生机和真实。
  • 我和我的洋弟子们

    我和我的洋弟子们

    本书记述了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何杰教授在长期的对外汉教工作中,和她的洋学生之间发生的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 古典情思

    古典情思

    从书中可以看出,“仙作”之美,美在材质,美在工艺,美在工艺中的文化内涵,三者缺一不可。传扬“仙作”之美,理所当然要向这三个维度深入,才可能直逼古典工艺家具之美的内核。在这一方面,志忠除了向各大媒体提供新闻稿件,广泛报道“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的发展动态外,还深入研究,深度挖掘,试图全方位展现古典工艺家具的独特魅力。志忠虽不是工艺师,也不是专业的文化研究者,但他是明智的,也是用心的,以自己的悟性和才情,穿越古典工艺家具繁简不一外表下的迷障,向着这三个维度深入,把貌似简单其实复杂的“仙作”说得有眉有眼,有滋有味,颇为引人入胜。
热门推荐
  • 苏府嫡女

    苏府嫡女

    相府嫡女?不过是个被一个庶女玩转在手掌心的一个废物!老天开眼,女主涅槃重生,让所有人看看苏令瑶不是好欺负的!追书不等待!剧情超精彩!
  • 杀手狂妃,太子哥哥是夫君

    杀手狂妃,太子哥哥是夫君

    她,世界首富的妹妹,众人眼中天真可爱,善良无害的乖乖女千金,同时也是黑道杀手只要是她想杀的人就绝活不过第二天天亮,一场奇怪的生日宴会,一把诡异的小刀,让她穿越在一个白痴,废柴的身上,爹不亲,娘不在,还要被伪善的家人陷害嘲讽,白痴?废柴?很好,灵力?魔法?她是全系天才,神兽?幻宠?不好意思,她拿了,昔日废材绝美归来,惊瞎所有人的眼,一道圣旨,她嫁给传说中的病痨太子,呃,嫁就嫁吧,可是谁能告诉她,为什么太子竟是她的‘哥哥’......一段看似有违道德伦理的爱恋就此展开,是永远的相守在一起,还是恪守道德的底线......
  • 刁蛮女捕:公子你别急

    刁蛮女捕:公子你别急

    卷入凶杀案意外身亡又穿越异世已经让叶萌一肚子火,偏偏又遇上一个办案能力差脾气大还爱吃醋的帅捕头做队友,可是破案又缺不了他;随后又遇到让她心动的西域公子何唐,可令她心动的原因竟是……法医系高材生叶萌在这个陌生的时代运用现代手段破获了一桩桩大案,期间遭遇了一次次追杀,偶遇王子,邂逅小公爷,破案过程中竟发生这么多叶萌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事情背后的真相,那么叶萌该如何选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tfboys我们一起走

    tfboys我们一起走

    他们和她们,从最开始的初遇,到回来的相识,最后,结果会如何?一切因“她”而起,是否,也因“她”结束?当她为了她和她去找“她”时,......一切,从这里开始【没有必要在意以上的话。】
  • 天使飞行——国际灵柩送还士

    天使飞行——国际灵柩送还士

    本书介绍了一种职业——国际灵柩送还士,就是将在国外去世的日本人接回国内,并做基本的防腐处理和遗容整理,再送到家人的身边。如果是外国人在日本去世,他们就根据死者的宗教、民族习惯处理后送出日本。这些死者有的是远赴海外工作的儿子,有的是看上去很乐观却选择自杀的朋友,有寄托了三代人关爱的小孙女,也有死于恐怖袭击的记者……本书以国际灵柩送还公司的社长——木村利惠这个女强人为主线,从死者的家属、新入社员工、创始人、灵车驾驶员,以及作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围绕国际灵柩送还这一行为,是通过具体的“死亡关怀”,来搭建生死之间的桥梁,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
  • 骆驼经

    骆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再一次再见

    再一次再见

    傲娇萝莉软硬不吃,冰火难进。温柔高富帅不离不弃,福祸相依。如何才能打动冰雪女神的心?难~难~~难~~~处女作,爱护新手哇!
  • 九霄雷帝

    九霄雷帝

    一个天生体弱多病的少年,却渴望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战士!似乎这个目标艰难无比,很难实现。不过一个神秘的珠子,却改变了这一切。怀着一颗执着,勇往直前的心,少年突破重重磨难,击败大陆上无数天才,成就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 王俊凯感谢认识你

    王俊凯感谢认识你

    她,无意间喜欢上了他,她没有把他当偶像,她把他当做朋友看待,而他,也一样
  • 一千零一夜全集(十)

    一千零一夜全集(十)

    本书收录了《国王和他的兄弟》、《国王和青年的故事》、《神秘的古堡》、《哈里发的故事》、《水鸟与乌龟》、《牧羊人与美女》等孩子喜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