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逐渐展开,现代化的推动者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想摆脱低度发展的窘境,只有变革图新,积极寻求救亡图存的现代化之路,才能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探索从一开始便与国家的存亡问题密不可分,政治上的领导人物自然而然地处于战略性的主导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早期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政治性与文化性的自上而下的运动。从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最初倡导的洋务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中国社会历经沧桑巨变,最终为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彻底扫清了各种障碍,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2.中国现代化的试步时期
1949~1978年这30年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试步时期。这一时期,人们从事现代化建设的行为明显带有探索的色彩,现代化的模式尚未明确下来,各种具体发展战略的变换过于频繁。
中国现代化进程在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表现为经济现代化建设不规则的高速推进。新中国建立后,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从而确立了一个经济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起点,并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化启动发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方案的实施,不仅使中国现代工业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始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过渡。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指数以1952年为100,1978年则分别为726.3 和453.3。1953~1978年,中国的社会总产值增长率为7.9% ,国民收入增长率为6.0%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0% ,和同期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确实居于前列。
但是纵观这30年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基本上是靠外延型的发展方式而非内涵型的发展方式推进的,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发展过程的低效性,高投入低产出,高成本低效益。物质消耗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增高,而全民所有制单位每百元资金实现的税金和利润却逐渐减少。劳动生产率缓慢提高,无法同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相提并论。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明显的起伏性,表现为一种比较固定的轮回周期,即高速增长——经济滑坡、善后处理——再高速增长——再经济滑坡、再善后处理,在这种连绵不断的起伏周期中,经济螺旋似地向前发展。
3.中国现代化的改革与辉煌时期
1978年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从此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渐渐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使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再次焕发青春。
20世纪80~90年代,邓小平在深入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根据世纪末的时代格局和中国的现实国情,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模式进行了集中的探索。邓小平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他卓有成效地进行了中国现代化模式问题的思考,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1980年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到1992年春的视察南方,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和道路、战略布局以及本质等许多方面,作出了深刻的思考、详细的阐述和创造性的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使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工业体系大大扩展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门类更加齐全,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整个经济运行正在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处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双重跨越中。市场经济推动着社会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推进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及其全要素市场机制的完善。这不仅使工业组织结构和经济运行更加合理,而且使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社会结构的异质性特征增加,各类社会主体的自主权与利益在扩大,以职业为标志的身份系列正取代以往城乡二元对立状态下的各种身份系列。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新一轮的城市化建设。不仅城市作为多种中心的辐射作用更加显著,布局更为合理,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形成,城市生活更加世俗化。特别是市场经济带动了中国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城乡二元格局的对立状况,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城市化的新路。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将开辟法制化经济的轨道,为政治民主化进程提供最有力的经济推动力,从而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全面创新局面。20世纪末,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最终形成,是整整一个世纪中华民族艰难探索的伟大成就,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本章小结
1.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拟的复杂过程,它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现代化起源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以其史无前例的深远影响推动着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
2.随着现代化理论的传播,现代化成为一个大众化词语。然而,关于什么是现代化,迄今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众说纷纭的现代化的涵义和概念,罗荣渠将其归纳为四个类型。(1)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2)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3)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4)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3.现代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过程,涵盖了知识、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一切生活过程。虽然每个国家、民族由于历史境遇和客观条件的不同会经历各自相异的现代化历程,但现代化的共同特质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4.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现代化研究历时50余年,形成了庞大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大体上说,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三大体系。
5.现代化源起西欧。工业文明比以往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更具有扩张渗透的本性,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仅仅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将触角伸向世界各地,从而促使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在经历了三次波澜壮阔的发展浪潮之后,现代化步入了全面加速期,引发了全球性的大变革。
6.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打破了沉睡千年的中华民族。伴随着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以及天朝上国的美梦被粉碎所带来的彻骨阵痛,中国揭开了通往现代化的艰难探索之路。从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最初倡导的洋务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中国社会历经沧桑巨变,最终为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彻底扫清了各种障碍,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思考题
1.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有哪些不同定义?
2.现代化的共同特质有哪些?
3.现代化理论包括哪几个理论体系?不同理论体系之间有怎样的扬弃与发展?
4.如何评价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现实解释力?
5.为什么现代化首先兴起于西欧诸国?
6.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经历了哪几次发展浪潮?
7.分析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历程有哪些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