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76000000057

第57章 社区(5)

我们认为,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与城市的历史过程不是同一个概念。城市化是指城市从数量、规模、形态、内容和性质等方面发生急剧变化,导致人口集中、地域转化、社会转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这种变化是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开始的。进入工业社会,城市才成为主要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聚落形式。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虽然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发展速度相当迟缓,直到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3%左右。产业革命冲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桎梏,以集中的、现代化的大生产代替了以手工业为主要形式的分散的小商品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城市从数量、规模、布局、形态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因此,城市化是以产业革命引起的世界城市数量和性质的根本性变化为开端,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的。

城市化作为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区集中的过程,其产生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前期,但是,作为现代意义的城市化,其发展是与工业革命与时俱进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首先在英国兴起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世界城市化运动的序幕。机器大工业的产生使得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也加速了小农的破产过程。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人们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力大转移——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工业。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城市人口早在1900年就达到了全国总人口的75%。继英国之后,法国从1800年到1980年,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0%增至73%。美国是在1860年到1920年间达到高度城市化水平的。1860年,美国城市人口不到总人口的20%,1920年,城市人口已达到75%。日本在1920年到1975年的55年间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8%增长到了76%,城市数目由83个增加到了644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水平也达到了很高程度。1950年到1980年的30年中,世界城市人口以每年3%的速度持续增长,至今世界上有40%以上的人住在城镇,总数超过19亿。中国是世界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但是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进程却迟迟未在中国出现。当19世纪城市化在西方迅猛发展的时候,中国的城镇居民却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往往被看做是一个城市化程度很低的国家。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解放初,中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与此相应的城市化进程也加快起来。城市居民人口比例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60年的19.7%,其中,1955年出现下滑(13.5%,小于1954年的13.7%)。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城市人口比率一直徘徊于17.5%左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民政部1997年公布的数字,中国已设市622个(不包括台湾),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05个,县级市413个。

从1987年到1994年,中国地级市增长了1.8倍;县级市增长了3.5倍。大中小城市比例由1988年的1∶1.5∶2.4变为1∶2.34∶5.04。这个比例反映出中国基本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相结合的比较合理的城市结构体系。这些新城市的设置基本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中国城市预测与规划》总报告提出的设市规划方案,到2010年,中国城市占市县总数的比重将由1994年的26.3% 上升到42.6%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发展道路

1.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城市化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是一种复杂的地域社会经济现象,其形成、发展具有自身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导致人口区域空间的改变和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时改变了生存环境。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普遍现象,中国城市化既具有城市化的普遍性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1)城市化的连续性与不稳定性。中国的现代城市化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经历了一段连续而不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1949~1957年的城市恢复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第二,1958~1965年的波动发展阶段;第三,1966~1977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停滞阶段;第四,1978年至今,城市蓬勃发展时期。

(2)城市化的区域性。宏观上,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明显。城市化从现象上看,就是作为区域“点”的城市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国地域广阔,城市化基础不同,城市化动力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因而表现出城市化的区域性,不同经济地带的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空间发展模式不同。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城市化速度,东部快于西部,西部又快于中部。东部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辽中南等;西部地区城市群带的发展趋势不明显,新兴城镇多以“飞地”的形式出现于广大农村聚落之中。微观上,城市区域发展有别。现代城市都有一个较大的区域,即城市区域包括市辖区与市辖县,城市区域总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不同的风格与特点。由于城市区域微观特征差异,使城市中心再开发、城市边缘区开发、城市规模的扩大因地而异,表现出城市区域发展的多样性。

(3)城市化的综合性。城市化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应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人口集中、空间形态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和意识上的城市化,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城市化;三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的城市化。现代城市化过程使城乡建设、经济开发、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同步进行,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政策相一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城市化现象涉及范围广泛,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具有综合性,仅用一两个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城市化水平。虽然人口、土地、产业的变化可用量化指标反应,但也只是比较直观地反应了城市化速度与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化程度。而生态环境指标,如著名的区域科学家瓦。艾萨德所称的“生态商品”指标,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也是衡量城市化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分析城市化时,应给予重视。

2.中国城市化道路

有关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学术界有以下观点:一是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二是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三是中等城市的发展应放在推动城市化的首位;四是小城市是实现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五是以区域综合功能为中心,建立专业化明显的、城市职能分工明确、结构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同类推荐
  • 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全书100万字,分认知之路(引论)、新闻之路、新闻本质论、新闻复杂论、新闻价值论、新闻表现论、新闻超越论七大部分。这是一部构建新闻哲学大厦的奠基之作,一部揭示新闻深层奥秘的鸿篇巨著。它以一线新闻记者的探索和感悟为基础,吸收了新疆经济报20年新闻改革的理论成果,集中西新闻思想之大成,以最新科学哲学理论成果为支撑,填补了中国大陆“新闻哲学”领域的学术空白,为信息时代新闻理论创新做出了新的探索,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但梁晓声一直坚持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出自己的作品,其中饱含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情怀,一直为大众所喜爱和尊敬。在本书中,梁晓声站在作家、大学教师、读者等立场,对这个时代的文艺、文学等问题作了多维度的沉思。
  • 对立战略与电视品牌

    对立战略与电视品牌

    大道至简。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并不复杂,复杂的是缠绕在规律周围的、种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一旦把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及由此产生的干扰、误解逐一消除,规律也就水落石出了。电视品牌决非有些同志想象的那么繁复,电视品牌成功的奥秘就在于:一、核心价值的精确定位;二、普通观众对核心价值准确的认知;三、核心价值得以持之以恒的坚持。这是电视品牌对立战略的核心任务。
  • 那些“穿越”的孩子

    那些“穿越”的孩子

    农民工子女从不发达的乡村到繁华的大都市,从乡音、乡情到很不熟悉的语言与人文环境,从离别后的重逢到重逢后的离别,这些一次一次“穿越”的孩子值得关注。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离不开他们的子女,这些“穿越”的孩子也要有他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每一个具体的生命面前显示其温情,是本书提出的一个问题。
  • 中华语典(权威珍藏版)

    中华语典(权威珍藏版)

    本书对传统国学经典中的精华,历代名著中的名言警句,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歇后语、俗语、谚语、谜语、绕口令,经久不衰的经典对联,历久弥新的各种典故等等进行了整理汇编。把这些形象鲜活、言简意赅、历经千年沉淀却盛传不衰的语言文字,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再现于读者面前。无论是先哲的至理名言,还是才子的诗词歌赋;无论是智者的真知灼见,还是平民的家长里短,都让人受益匪浅。它们或音韵优美,或意味深长,或幽默风趣,或哲理深刻,使人在文化享受中提高文化修养。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渣女新生

    重生之渣女新生

    前世,她为他付出所有,得到的却是另娶她人,而她被关在暗无天日的黑屋等待死亡。重生后,李依依无奈的看着眼前这个卖萌的男人,“欧阳毅,你作为老师的节操呢?”(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阳间鬼降临

    阳间鬼降临

    你相信灵异事件吗?你相信人鬼殊途吗?你相信人与鬼能相恋吗?相信?好吧,恭喜你,我不相信。但我期待有那样的爱情。于是我写下这本小说。祭奠那些相爱又不能在一起的爱情。
  • 到世界去

    到世界去

    一个花甲之年的学者在世界各地的游走笔记,在路上,他经历了可能遇到的各种惊奇、刺激和彪剽悍的事,见到了许多有趣的人物,自然景观固然美不胜收,人文遗迹固然别具魅力,但这个世界到底是由“人”组成的,而这些人国籍不同,生活阅历、背景、见识想法各异,很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 局中局情中情

    局中局情中情

    二十岁的蓝衣女子,在悬崖上被她所爱之人杀了,重生于悬崖下绝世高手的女儿身上,失去了前世记忆,并练成了绝世武功,独步天下,又会有如何的故事,当她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会都怎样面对……
  • 一见钟情,我在等你

    一见钟情,我在等你

    “以后这里只有我能碰,你要保护好了,不然我会惩罚你。”“你也一样哦,这里只属于我,也要保护好,不然我会生气的。我生气后果很严重哦。”
  • 时光中见过

    时光中见过

    在成长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学会了很多,也遗忘了很多。
  • 人皇天行

    人皇天行

    天道与人道之争;忠诚与背叛之择;侵略与反侵略之间;一曲慷慨悲歌苍凉奏响……
  • 上尉的女儿

    上尉的女儿

    本书是普希金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斗争的现实主义作品,被果戈理誉为“俄国最优秀的叙事作品”,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撼动的地位,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1903年被译介入中国,成为最早被翻译到中国的俄国文学作品。小说取材于18世纪的普加乔夫起义。贵族青年格里尼奥夫在一场暴风雪中偶遇普加乔夫,后来爱上了要塞司令的女儿。不久要塞被普加乔夫攻陷,普加乔夫因念旧情释放了格里尼奥夫,成全了他的婚姻。
  • 血夜:绯红之灾

    血夜:绯红之灾

    当正义和邪恶的天平出现了偏差当正义已经不能在约束人们就是执行黑暗法则的时候...
  • 乱世神器

    乱世神器

    大概是在春秋时期,亦或者是战国时期,在神州大地之上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故事的真伪已经无从考证,但是那段段恩怨,那满腔的情仇,却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