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公认:为了更好地工作,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友好而纯粹的。实际上,有些人需要特意去搞好人际关系。在保持身体健康和神经正常方面有规律可寻,对人真诚、友善方面也有规律可寻。但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无论老少,都应以诚相待,自然相处,否则即使遵循了各种规律也是徒劳无益的。生活和艺术一样,都需要有爱在其中,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活力。如果没有爱,无论做什么都是徒有虚表、缺乏内涵。孤寂不是真正的宁静。没有融洽的关系就不可能有生命,更不可能有生活的宁静。
交际法则要求我们爱人如爱己。越是认识到这一规律、按规律去做,就越容易养成心平气和、友善待人的好习惯,而且迟早会得到回报。曾有一种说法:朋友间必须要有小打小闹作为调剂。其实,友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们求同存异。认识到这点的人会马上发现上面那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让每个人都能“做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救赎自己---这似乎是“爱人如爱己”的第一条准则。只有排除一切自私的想法,才能在他人有求于我们的时候,不管他们有多么不对、多么无知,都会伸出援手。在助人与被助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庄稼的生长,从不抱怨,也从不做拔苗助长的事。如果对人性规律稍加留意,就不会阻碍孩子、邻居及朋友的发展了---不会禁止他们去努力,不会强迫他们去按照我们的意思做事,因为适合我们的不一定也适合别人。
有一种人自私地打着“为了别人好”的旗号去“帮人”;还有一种人出于私心完全“不打扰别人”。很难说谁比谁更差,二者是半斤对八两:前者是虚情假意;后者是冷漠自私。不干扰别人但随时做好帮人的准备,这样可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为自己找到心的宁静与力量。
一切伟大的规律都是在最简单的形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真正自由、健康的人际关系在母子关系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健康、理性的母爱为宝宝提供了充分、自由、愉快的成长氛围。
海蒂是个不满一岁的宝宝,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呆着,慢慢学会了自娱自乐。她发出迷人的嘟囔声和你问好;当你停下脚步看她,她会仰起头朝你笑,仿佛在说:“你好啊!我非常愉快!”你朝她笑了五分钟,她也朝你笑了五分钟,这足以使你感到“也很愉快”。如果抱她一小会儿,宝宝会安静地任由你抱着,看看你,再看看树或是房间里的其它什么东西;然后再看看自己的小手。你说:“啊”或“哦”,她也这么叫,你俩就开始对话了,时不时地还笑几声;然后你亲亲宝宝,放下她,她就向你道别:“谢谢你,欢迎再来。”话虽然未说出口,但你仍能清楚地感受到。离开后,你会有种刚刚拜访了一位挚友的感觉。
海蒂的成长没受到任何“骚扰”,她得到了最好的关注。当她哭时帮她找到哭的原因;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她马上就不哭了。她是个可爱的小家伙儿,在付出和索取中茁壮成长。
还有一个与海蒂同龄的宝宝叫佩吉。她被宠得过分。每天家人都能亲她百八十遍,以为这是爱的表现;她被“扶着”又蹦又跳;周围的人自认是她的朋友,觉得一旦离开她就会心碎;他们对她讲话,却不是“和她聊天”;他们教她“耍小聪明儿”,再哈哈大笑;他们一遍一遍教她说话,而她的语言中枢根本还没发育到那个程度;只要她一醒来,立即就被“爱的噪音”包围起来。佩吉本来也能像海蒂一样成为你的“挚友”,但情况却不允许。她的家人爱心泛滥,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未给她机会让她“做自己”。可怜的小家伙儿彻夜啼哭不止且小病不断。大家请来医生给她看病,很纳闷她怎么还可能有病。大家都很着急,但这种娇宠与恼人的爱仍在继续。两个宝宝可能是遗传基因不同,性情也不一样,所以才有这么大的差距。实质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她们的父母:一方是明智的,另一方是愚蠢的。
妈妈给与海蒂的友谊使她过得快乐而平静、反应迅速;而海蒂则像个大孩子似的对此友谊予以回应。这份友谊对于大点的孩子也同样适用。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母子双方均从中获益匪浅。孩子一旦可以自由发展个性,就会将个性的最好一面展现出来。如果做得不对,他会理智地接受建议予以改正。他把这视为珍视友谊的表示,而且对此深信不疑,因为他知道作为朋友的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当然他本人意识不到这点,只是在潜意识中认为“大朋友”做的肯定是对的。
有一个贫穷的女人与丈夫和两个孩子挤在一间小屋子里住。一次她的脑中灵光一现,突然说道:“现在我明白了,我越是发牢骚,孩子们就会越发牢骚;我再也不抱怨了。”有各种程度的“发牢骚”。大人们经常无声地抱怨,而孩子感觉到怨气后会大声地抱怨出来,于人于己都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想与婴儿和小孩子们交朋友,自己必须先态度友善。“想让孩子礼貌、善良,自己必须也能如此对他。若不真诚,孩子很快就会感到这是一份虚情假意;若是真心实意的,孩子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我们这些成年人应该对孩子以诚相待,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同龄人,同时又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同龄人。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自相矛盾,其实不然。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如果只把孩子当成我们的同龄人,会把他当成“小大人”,他会感到拘束不安;若是只把自己当成他的同龄人,在他需要我们提供成熟的建议的时候我们又会力不从心了。但若是我们视彼此为自己的同龄人,就可以找到共同语言,共享亲密的友情。
相互理解是真正的友谊的基础。不管什么年龄、思维方式、性格还是身份,只要相互理解就足够了。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双方都把最好的给予对方。这是力量、宁静和幸福的基础,存在于所有的人际交往中。
与成年人友好相处要比与小孩子相处难得多。我们无权对长辈指手画脚,除非他向我们征询意见,但是他们却总是想以我们不喜欢的方式干预我们的事;我们无权左右长辈的想法,除非他们想听些新见解,但是他们却总是试图改变我们的想法,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我们在为此抱怨时当然抱着抵触情绪。为了能和平共处,必须先承认这点,再找到解决的办法。
善意地不去打扰别人并理性地审视自己,可以使自己与人友好相处。若非如此,也不应干扰别人。与一个任性的、难以相处的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和平共处不是不可能的,只要善意地不去打扰他就行。若是恶意孤立他,那所谓的“和平”则只是一种表象,早晚有一天会爆发“战争”,甚至更糟---演变成自私自利。
我们对他人的影响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其次取决于我们怎么想或是怎么说。对婴儿和小孩子们的影响是这样,对老年朋友更是如此。如果他人身上有可学之处,无论此人愚钝与否,我们都能有所收获,同时也能使他人受益。家人若是彼此排斥,那真可谓家无宁日了。一家人住在一起怎么说表面上也能保持和和气气;但若是彼此关系紧张,大家则会不苟言笑、身心疲惫,只能孤立无援地以自我为中心;有时连表面上的和气都没有,长期互相排斥、争执,这都是因为缺乏起码的同感和共鸣。
敏感的人受害最深,家人及本人为此感叹不已。他们要是知道敏感是上天给予人的一份大礼就好了!敏感的人更能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好,而不是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要利用敏感的特质使自己更具同情心,包容别人的过错,尽可能地为别人指出出路,而不是单纯地批评与责骂。这才是有效利用敏感特质的方法。若是利用不当反倒会适得其反。与朋友的关系越是宽松、自然,感觉就会越好。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遵循着“爱人如爱己”的原则。待客之道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违反了这一原则,产生的后果更能说明问题。
一位女士曾说过:“我把自己的卧室内的各种便利设施都记在本子上,然后和客房的对照一下,看看客房是否和主卧一样舒适。”设身处地为客人着想,才能善待客人。这倒不是说要客人与她的需求、品位一致,而是说她知道如何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
有时很难做到“爱人如爱己”,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爱己”。我们对自己有时很自私,有时很愚蠢,有时很苛刻,有时又过度追求完美,却惟独没有充满自信与向往地对自己有所期待。
无论大事小情都会思前想后,这与对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同样令人难以忍受。同理,对孩子态度的忽冷忽热也是人自私的表现。
关于各种人际关系的是与非可以找出好多例子,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共性,那就是正确的关系都遵循了无私的原则。要做到无私,必须像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尊重朋友的权利;必须保证与朋友的交往纯粹而平静;必须避免好心办错事。必须要明确的是真正的朋友关系是双方的付出而不是单方的给予。真正的无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能急于求成。
我们若是某个人的朋友,无论他是婴儿、小孩还是成年人,我们就应该能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我们若是大家的朋友,就应该是其中每一个人的朋友;当我们从无私的原则中获得了宁静,摆脱了自私找到了自由,朋友们会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来。因为基于共同的无私原则,无论关系远近,朋友之间都能做到心中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