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国内,我们这一代人都很熟悉法家的著作,因为当时******在全国发起“批儒评法”的运动。工人、农民都组织理论小组去标点和评论法家。报纸上选出几百个人物,评哪个是法家,哪个是儒家等等。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还算是比较熟悉。但到“****”以后,凡是“****”推崇过的东西都全盘否定,所以后来几乎就不提法家了,讲国学也不讲法家了。但讲国学,一定要提法家的。为什么?秦始皇是靠法家统治中国的,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基本上都是以法家为基础的。所谓“外儒内法”,表面上推崇儒家,讲四书五经、孔孟之道,但真正有效实施政策和治理国家,则是靠法家的东西。所以你不了解法家,怎么去理解这个文化和政治、历史呢?法家的地位非常重要。有一部很热门的电视剧《大秦帝国》,里面所描写的人物实际上就是法家和纵横家。对内,用法家的办法去治理。对外,则用纵横家的“合纵连横”谋略去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对我们现在这些领导者和经营者,法家真是太重要了!可以说在中国文化里面,和经营管理有直接关系的就数法家思想了,有很多经验可以吸取。
顾名思义,法家是重法治的一派。在汉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经评论过法家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在法家以前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的。礼是贵族、统治者阶层的事情,和老百姓没关系;而当官的和刑罚没有关系,刑法是用来对老百姓的。法家思想起来了,完全改变了这个传统。实行法律不再分施行者和统治阶层的关系,即所谓“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则打破了“刑不上大夫”这个传统。只要你犯法,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处理的时候完全按照法律。这是法家的主张,也是它的基本思想。当然作为一个学派,不是崇尚法治这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它有一整套治理国家的学说。
法家能在战国时期这么活跃,第一个特点就是主张变法,主张社会变革、反对因循守旧。儒家的特点是主张不变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但在当时这种社会环境里面,群雄并起,你怎么让自己国家的综合国力强盛?如果守住原来的一套,那一定不行。你一定要变,去适应这个时代。如果死守祖宗的规矩和做法,那就一代不如一代,强国变弱国,大国变小国。只有使自己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适应这个时代潮流,才能小国变大国,弱国变强国。最典型的就是秦国。在《大秦帝国》里很详细地描述了这个过程,描述了秦国这个被少数族包围的偏僻、贫穷、落后的小国,后来怎么崛起,怎么和山东六国抗衡,最后怎么完成统一大业的过程。一句话,靠的就是变法。法家主张“世事变而行道异也”。就是说,当世事变化时,治理国家的方法也要跟着改变。******虽然在“****”以后没有提倡法家,不过他是在用法家,这样才把当时面临经济崩溃边缘的中国重新振作起来,走到经济繁荣的今天。我们今天读法家意义重大,尤其是经历金融海啸后,世界经济格局必然要大变。各行各业必定要来个大洗牌,必然不能照着原来的路子走下去。原来那些被人景仰的行业,那些人们削尖了脑袋要钻进去的行业,可能变成夕阳行业。一些从前不被人注重的行业会崛起。还有一些本来群雄割据的行业,必然会经历一个吞并的过程。你这个企业怎么在这个大变局中站住脚?怎么由弱变强?怎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想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变。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这个“变”的思想是法家一个很主要的特点。
第二就是注重富国强兵,注重耕战。儒家和道家、墨家都是空谈理论。儒家谈怎么以礼义治国,怎么恢复礼法。道家则提倡小国寡民,墨家主张非攻,反对战争。法家则公开提出要富国强兵,要鼓励耕战,发展农业,加强经济实力,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增强军事力量,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这个统一天下的目标很明确,是法家人物变法的目标,他们不是为变而变。
第三个特点就是主张赏罚分明,重赏重罚,提倡严峻的法律和刑法。你如果要赏也要重赏,不要给他小恩小惠,否则没有用。最典型的就是商鞅在变法之初,没有人相信。他就在城南贴出公告,说谁能把这个木头搬到北门,就可以来领赏金五百金,大概相当于现在500万人民币的感觉吧,大家都在看笑话,觉得不可能,结果有一个傻傻的人出来看热闹,看了告示就来背这根木头,后面跟着一大群人起哄,又说又笑。傻子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就下令马上兑现给他五百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后来他的一系列措施在老百姓中就很有威信了。你兑现了承诺,在老百姓那里就有威信了。如果企业领导人说的话不算数,就没有威信。比如你和下面人说,完成这个项目给你百分之二十奖金,结果下面人拼命干,等成果出来,这个百分之二十不得了,你看看觉得心疼了,改成给他百分之十。虽然这个钱也比他原来的收入多了很多,但是你这个企业今后很难搞得好,因为你没有了诚信,没有了威信。下次你再出一个点子、一个要求,下面人就给你打折扣,很难做好。
第四,中国几千年来的中央集权制,是法家提出来的。之前是分封制,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实际上管辖范围只有皇城周围。王畿外的土地都封出去,给了诸侯国,在诸侯国里面还层层分封。这些诸侯对中央的义务就是年年纳贡,一年进贡多少钱,多少土特产等等。所以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实际上是各地割据,各自为政。法家就提出把这些诸侯国改成郡、县。中央政府下面是郡,郡下面是县。这些行政区的名称历朝有些变化,但这个架构几乎没有变过。行政区的首长都由中央政府任命的,是有实权的。郡县制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中国非常有效。这是法家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贡献。
法家的萌芽期大概在春秋时代,差不多是孔子的时代。西周末年,所谓“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权威衰落了,诸侯国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存在变化,思潮也会改变,所以必定有新的思想起来,来回答社会变化中的问题。法家所以能兴起,就是因为它顺应了那个时代潮流。你看《大秦帝国》就很清楚。秦穆公想把自己的国家从弱国变成强国。他招纳天下有识之士,但有些说客来游说,都说得很迂腐,国君觉得不中用。后来商鞅到了,他们谈得废寝忘餐,因为商鞅说的都是秦穆公脑中想的问题。如果你是企业管理者,你想请的顾问都在谈些不着边际的问题,都在空谈理论,什么这个西方管理学说,那个西方管理学派,没有说到你心里想解决的问题,你大概也没有耐心听他讲下去。你会找他来管理你的公司吗?会聘他做你的顾问吗?法家之所以能崛起,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学派,就是因为顺应了时代。最初的这些学者并没有标榜他们是法家,有一部分还是儒家学者,他们觉得完全靠儒家学说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不断地修正,最后离开儒家学说越来越远。也有一些是道家学者,也试图来解决现实问题,怎么令国家兴盛起来。这些人也在慢慢修正他们的理论。所以法家刚起来的时候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像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都可以说是法家的先驱,虽然没有打出法家的旗号,但他们的思想后来都被法家吸取了。
到了战国前期和中期,法家出现了,但主要还不是搞理论建设,而是变法实践活动。其中以魏国最早变法,所以也最先强大起来。当时魏国的国君任用了一个叫李悝的人。他把各诸侯国的成文法典全部收集起来加以整理,把有利于魏国强盛的拿过来,编成一部书,叫做《法经》,实行法治。他提倡“尽地利之教”,这是什么意思呢?古代讲教化,但在之前,所谓教化都是礼教,教育老百姓守礼尊礼。李悝提出不但要教老百姓礼,也要教老百姓去耕地,尽量利用地利之便。这就是后来法家思想里耕战的“耕”。过去统治者是只管收税,地种得好不好是你农民的事,他们是不管的。李悝说,统治者教农民提高产量,发展农业,只有农民把地种好了,赋税才能收得多。国家财政收入多,才能养兵,才有能力去征战。最早提出耕战思想的就是李悝。在他之后,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吴起。他原来也在魏国,但没有受重用,就跑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当时是蛮荒之地。楚悼王重用他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明法,就是把法律公布,让举国上下都知道。审令,是要求国君不能朝令夕改,发话出去就要言必行,行必果。因此必须慎重地反复考虑后才能推行法令。从法家开始对国君也有要求了,要他们不能够乱说话,因为这样要付出代价。当然,最著名的法家人物是商鞅。我们都知道,他在秦国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基础,令一个穷乡僻壤的秦国变成一个强国。到了战国末年,法家政治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所有诸侯国都开始变法了,国家大臣都是法家人物。这也是形势所迫,如果你不变,就会强国变弱国,弱国被吞并,所以各诸侯国争相聘用遵循法家思想的士。法家不但政治上非常活跃,在理论思想上也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