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66000000302

第302章 崔苗二裴吕(2)

裴遵庆,字少良,绛州闻喜人。幼强学,该综图传,外晦内明,不干当世。年既长,始以仕家推荫为兴宁陵丞,调大理丞。边将萧克济督役苛暴,役者有丑言,有司以大逆论,遵庆曰:“财不足聚人,力不足加众,焉能反?”由是全救数十族。频擢吏部员外郎,判南曹。天宝时,选者岁万计,遵庆性强敏,视簿牒,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肃宗时,为吏部侍郎。萧华辅政,屡荐之,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宗初,仆固怀恩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怀恩听命将入朝,既而为其将范志诚沮止。时帝在陕,遵庆脱身赴行在。帝还,迁太子少傅。罢为集贤院待制,改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复知选事,朝廷优其老,听就第注官,时以为荣。

尝有族子病狂易,告以谋反,帝识其谬,置不问。性惇正,老而弥谨。每荐贤,有来谢者,以为耻。谏而见从,即内益畏。虽亲近,但记其削稿疏数,而莫知所言。大历十年薨,年九十余。初为郎时,著《王政记》,述今古治体,识者知其有公辅器云。子向。

向字素仁,以荫得调。建中初,李纾为同州刺史,奏署判官。李怀光叛河中,使其将赵贵先筑垒于同州,纾奔奉天,而向领州务。贵先胁吏督役,不及期,将斩以徇,民皆骇散,向独诣贵先垒开谕之,贵先乃降。同州不陷,向力也。累为栎阳、渭南令,奏课皆第一,擢户部员外郎。德宗末,方镇之副,多自选于朝,以待有变,次授之,故向以选为太原少尹、行军司马,历陕虢观察使,以吏部尚书致仕。向能以学行持门户,内外亲属百余口,禄俸必均,世称其孝睦。卒年八十,赠太子少保。

子寅,官累御史大夫。寅子枢。枢字纪圣,咸通中,第进士。杜审权镇河中,奏署幕府,再迁蓝田尉。宰相王铎知之,遂直弘文馆。铎罢,枢久不调。从僖宗入蜀,擢殿中侍御史。中和初,铎为都统,表署郑滑掌书记。龙纪初,进给事中,改京兆尹。与孔纬厚善,纬以罪贬,故枢改右庶子,出为歙州刺史。迁右散骑常侍,为汴州宣谕使。

枢素与朱全忠相结纳,故全忠听命,修贡献不绝。昭宗悦,迁兵部侍郎。时崔胤亦倚全忠专朝柄,因与枢善。俄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在凤翔,贬胤官,枢亦罢为工部尚书。已还宫,拜检校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出为清海节度使。全忠言枢有经世才,不宜弃外,复拜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累进右仆射、诸道盐铁转运使。哀帝嗣位,柳璨方用事,全忠以牙将张廷范为太常卿,枢以为廷范勋臣,自宜任方镇,何用为卿,恐非王意,持不下。全忠怒谓宾佐曰:“吾常器枢不浮薄,今乃尔。”璨闻,即罢枢政事,拜左仆射。俄贬登州刺史,又贬泷州司户参军。至滑州,全忠遣人杀之白马驿,投尸于河,年六十五。初,全忠佐吏李振曰:“此等自谓清流,宜投诸诃,永为浊流。”全忠笑而许之。

吕謓,河中河东人。少力于学,志行整饬。孤贫不自业,里人程氏财雄于乡,以女妻謓,亦以謓才不久困,厚分赀赡济所欲,故称誉日广。开元末,入京师,第进士,调宁陵尉,采访使韦陟署为支使。哥舒翰节度河西,表支度判官。历太子通事舍人。性静慎,勤总吏职,诸僚或出游,謓独颓然据案,钩视簿最,翰益亲之。累兼殿中侍御史。翰败潼关,謓西趋灵武,由中人尉荐,肃宗才之,拜御史中丞,所陈事无不顺纳。从至凤翔,迁武部侍郎。

帝复两京,诏尽系群臣之污贼者,以御史中丞崔器、宪部侍郎韩择木、大理卿严向为三司使处其罪,又诏御史大夫李岘及謓领使。謓于权宜知大体不及岘,而援律傅经过之,当时惮其持法,然以岘故,多所平反。

乾元二年,九节度兵败,帝忧之。擢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门下省,翌日,复以李岘、李揆、第五琦为宰相,而苗晋卿、王玙罢。会母丧解,三月复召知门下省事,兼判度支,还执政。累封须昌县伯,迁黄门侍郎。上元初,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当赐门戟,或劝謓以凶服受吉赐不宜,謓释囗拜赐,人讥其失礼。

謓引妻之父楚宾为卫尉少卿,楚宾子震为郎官。中人马尚言者,素于謓,为人求官,謓奏为蓝田尉。事觉,帝怒,命敬羽穷治,杀尚言,以其肉赐从官,罢謓为太子宾客。数月,拜荆州长史、澧朗峡忠等五州节度使。謓始建请荆州置南都,诏可。于是更号江陵府,以謓为尹,置永平军万人,遏吴、蜀之冲,以湖南之岳、潭、郴、道、邵、连,黔中之涪凡七州,隶其道。初,荆州长史张惟一以衡州蛮酋陈希昂为司马,督家兵千人自防,惟一亲将牟遂金与相忤,希昂率兵至惟一所捕之,惟一惧,斩其首以谢,悉以遂金兵属之,乃退,自是政一出希昂,后入朝,迁常州刺史,过江陵入谒,謓伏甲击杀之,诛党偶数十人,积尸府门,内外震服。

妖人申泰芝用左道事李辅国,擢谏议大夫,置军邵、道二州间,以泰芝总之,纳群蛮金,赏以绯紫,出褚中诏书赐衣示之,群蛮怵于赏,而财不足,更为剽掠,吏不敢制。潭州刺史庞承鼎疾其奸,因泰芝过潭,缚付吏,劾赃钜万,得左道谶记,并奏之。辅国矫追泰芝还京,既召见,反谮承鼎陷不辜,诏謓按罪。謓使判官严郢具狱,暴泰芝恶。帝不省,赐承鼎死,流郢建州。后泰芝终以赃徙死,承鼎追原其诬。

謓为治,不急细务,决大事刚果不挠。始在河西,悉知诸将能否,及为尹,奏取材者数十人总牙兵,故威惠两行。謓之相,与李揆不平,既斥,乃用善治闻。揆恐帝复用,即妄奏置军湖南非便,又阴遣人刺謓过失。謓上疏讼其事,帝怒,逐揆出之,显条其罪。謓苦羸疾,卒,年五十一,赠吏部尚书。

謓在朝不称任职相,及为荆州,号令明,赋敛均一。其治尚威信,故军士用命,阖境无盗贼,民歌咏之。自至德以来,处方面数十人,謓最有名。荆人生构房祠,及殁,吏裒钱十万徙祠府西。始,謓知杜鸿渐、元载才,荐于朝,后皆为宰相。

永泰中,严郢以故吏请谥有司,博士独孤及谥曰“肃”,郢以故事宰相谥皆二名,请益曰“忠肃”。及执奏,谓:“谥在义美恶,不在多名。文王伐崇,周公杀三监、淮夷,重耳一战而霸,而谥曰文。冀缺之恪,宁俞之忠,随会不忘其君,而谥曰武。故知称其大、略其细也。且二名谥,非古也。汉兴,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以文武大略,佐汉致太平,一名不尽其善,乃有文终、文成、景桓、宣成之谥。唐兴,参用汉制,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爱君忘身近‘贞’,二者并优,废一莫可,故曰文贞。萧瑀端直近‘贞’,性多猜近‘褊’,言‘褊’则失‘贞’,称‘贞’则遗‘褊’,故曰贞褊。盖有为为之也。若迹无异称,则易以一字。故杜如晦曰成,封德彝曰明,王珪曰懿,陈叔达曰忠,温彦博曰恭,岑文本曰宪,韦世源曰昭,皆当时赫赫居宰相位者,谥不过一名。而言故事宰相必以二名,固所未闻。宜如前谥。”遂不改。

赞曰:孔子称才难。然人之才有限,不得皆善。观圆之锐,而失守出奔;晋卿雅厚,而少风采臧否;冕明强,嗜利不知大体;謓辅政,功名不及治郡。然各以所长显于时。故圣人使人也器之,不穷所不能而后为治也。遵庆寡疵,中人之贤与。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像冰一样

    像冰一样

    《地下城与勇士》同人文曾像一块冰一样寒气逼人,直到最后被你的温情融化。陪伴是最美忠诚,一句话取暖一生。——记阿拉德大陆大崩坏前
  • 醉红颜

    醉红颜

    权势与情爱纠缠不休,江山与美人谁才是他心中的最爱,红颜终将情归何处?谁才能把她摆在江山、权利、地位的前面?究竟谁能得到江山,谁又能赢得红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山村里那点破事

    山村里那点破事

    我二大爷是一个做死人生意的,大二那年我回家,本来一桩普通的丧事竟然会诈尸,头七还魂夜无数惊险,小时候听得那些鬼故事竟然很多都是真的,鬼打墙,山坟,出马仙,借尸还魂,一系列的故事带你走进一个离奇的世界。山村里淳朴的美眉,冷艳高傲的富家小姐,还有诡异难测的神秘女子,究竟又和我又怎样的纠葛?拨开重重迷雾,古老的法术,道统的传承,各种离奇的故事,究竟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人和鬼究竟是谁更强?让山村带你一起经历那些故事,说一说我在山村里的那点破事。
  • 雨檐

    雨檐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下雨时与你躲雨的屋檐。听雨打屋檐,邂逅一段情缘。
  • 汉宫嫣容

    汉宫嫣容

    她是吕雉的外孙女,鲁元公主的女儿;她九岁嫁给了她的亲舅舅,成了大汉第二位皇后;她叫张嫣,到死还是个处女的皇太后。——看现代女如何在尔虞我诈的未央宫掌控命运、重写历史。
  • 超时空海盗情人

    超时空海盗情人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相遇?到底为什么要爱上我?又为什么骗我?又为什么离开我?又为什么在让我看到你?这到底是为什么?进来看看就知道啦!
  • 吞噬神草

    吞噬神草

    他长相阳光却性格冷漠,他邪魅而透着神秘,他像这个城市中耀眼的流星,却又在城市中饱受过折磨,他爱恨分明,他无视世俗的看法,他用情至深却遭受背叛,他癫狂跳崖却获得奇遇,他发誓至此一生不在去爱,却遇到了她......她性格倔强,生性好玩,她本应是平凡的存在,却奈何遇到了她,她倔强的说;"我愿许你三世轮回,不管你在哪,不管有多远的距离,我都要陪着你,你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你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若有人要动你一刀,我便挡这一刀,若你觉得心中有气、我便还它千刀,若天下人都仇视你,我便仇视天下人。一切的一切从相遇那天就已经有了定数,命运的齿轮不停的转动,从他遇见她那一天起,他就不再是他自己。
  • 西域行程记

    西域行程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将军的霸爱

    将军的霸爱

    她是京城第一美人,他是大夏朝第一猛将,她嫁给他似乎是天作之合,又有谁知道背后的真正原因,她发现,眼前这个男人可以霸道,自私,嫉妒,小心眼,却绝不会无情,冷漠,置之不理。她小心翼翼拨开眼前的表象和谜团,看到的是他眼底满满的深情与爱恋,原来,所有的虐爱全是幌子,他的霸爱只是为了保她万全。
  • 战国五大公知

    战国五大公知

    平等、民主、自由、民权、法治这些看似现代的主流观念并非现代产物;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的五位公共知识分子就已提出过类似的言论。本书将拨开历史迷雾,还原“战国五大公知”对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第一次公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