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谦让,还是懂得竞争
——解读《孔融让梨》
经典点击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聪明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兄长,一个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一天,孔融的母亲买来许多梨,将一盘洗净的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父亲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父亲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父亲听了,十分高兴,孔融年仅四岁,便懂得谦让,一时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传统观点
“孔融让梨”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孩子们从中学到的应该是谦让的美德,对长者的尊重,对幼者的爱护。需要强调的是,谦让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虚伪做作,不是沽名钓誉。
谦让是中华美德的精华,这是爱人的一种方式,对父母,对手足,对朋友,我们都应该多为别人考虑,学会分享,懂得奉献,把好的留给更需要的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十分简单,却不容易讲,在现代社会中,讲不好,便会造就一个虚伪、口是心非的孩子,得不偿失!
另类解读
对于孔融的谦让,有人说他是沽名钓誉,有人说他精于吃梨,大梨是鸭梨,小梨是库尔勒梨,还有人说孔融压根儿就不喜欢吃梨,戏说不少,众说纷纭。然而,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我们读出的不应只是谦让,而应包含教育。
听说,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经常扮演孔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非常高兴,当然分的不是梨,而是苹果。在他拿了小苹果以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夸他,最后大苹果还是到了他的手中。
到了幼儿园,老师说,谁做孔融,这个小朋友举起了手,老师表扬了他,给他一个小的,给别的小朋友大的。结果,这个小朋友哭了。原来,在家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逗着他玩的,不来真的。
有一次,家中来了一位长辈,这个小朋友谦让着,把大的苹果给了那位长辈,长辈很高兴,夸他是孔融,但长辈来了真格,拿着大苹果咬了一口。结果,小朋友又哭了,长辈十分尴尬。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曾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并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其人生的影响。信发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收到了许多回信,而其中有两封回信谈到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这两封信,一封是美国白宫一位著名人士写来的,一封是一个仍在监狱服刑的犯人写来的。
那封来自监狱的信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的,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出中间的一个又大又红,十分喜欢,我很想要那个又大又红的。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很不高兴地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她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表扬我是一个好孩子,还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给了我。我说谎话,却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盗、抢劫,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有一天,我被送进监狱。
那封来自白宫的信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有个儿大的,也有个儿小的,我和弟弟们都急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上,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你们肯定谁都想得到它。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都同意妈妈的建议,因为我们都想得到那个最大最红最好吃的苹果,只有这个办法才是最公平的。于是妈妈给我们划定草坪后,我们几个人就比着干,谁都想干得最快最好。比赛结束后,我赢得了那个最大最红最好吃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孔融让梨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传统美德,谁都不可否认“谦让”在东西方教育中的价值,有良好的思想品行的基本表征便是懂得谦让,它是文明的体现。所以,有些时候,你应学孔融让“梨”,比如在乘车时你应该为老弱病残让位而绝不能抢位。而在有些时候,你还要学会挑最好的那个“梨”!因为随意礼让,只会造成有人坐享其成,让他们不思进取。一味礼让,就会让自己丧失大好时机。生活给每个人的机遇是公平的,在机会面前没有礼让之说,你必须要不断地努力而且要做得好才能得到,才能在当今社会生存并活得精彩!只有这样,才能公平地对待自己,而对自己公平之后的你才能对别人公平。
“孔融让梨”讲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由孔融让梨谈到苹果的教育,其中还渗透着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我们并非要否定谦让的优良品性,而是将教育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一位是赫赫白宫的著名人士,一个是冷冷囹圄的在押囚徒,两人不同的人生轨迹都与一个水果的教育有关。囚徒产生思想误区的责任并不在于其母亲“遇事先替别人着想,要有忍让精神”的美德,而在于教育的结果不能单纯地从一个人的言语上来判断,更应看重其实际行动。那位成功人士的母亲让孩子们明白“要得到最好的,必须靠自己的努力争到第一”,实际上就是告诉孩子们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付出越多,收获越丰,这不单是语言上的说教,而是让其在劳动中体会付出的辛劳和回报的喜悦。孩子用行动实践着母亲的教诲,也在行动中真正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孩子们应该学会谦让,这种谦让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而非口是心非的做作;孩子们更应该懂得竞争,懂得每个人都必须在成长过程中凭着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自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赢得人生的成功,从小就应该学会竭尽所能将事情做到最好。
永远没有结束的赛跑
——解读《龟兔赛跑》
经典点击
从前,有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在互相争辩谁跑得快,争执不下便决定来一场比赛分出高下,选定了路线,就此起跑。
兔子带头冲出,奔驰了一阵子,眼看已遥遥领先,心想,可以在树下坐一会儿,放松一下,然后再继续比赛。
谁想到,兔子很快地在树下就睡着了,而一路上笨手笨脚走来的乌龟则超过了它,不一会儿就完成了比赛,成为货真价实的冠军。
等兔子一觉醒来,才发觉自己输了。
传统观点
这是从小伴随我们长大的龟兔赛跑故事的版本,在父母老师的讲解下,年幼的我们毫不怀疑,几乎百分百地认定了兔子为它的骄傲付出代价,是天经地义,乌龟以坚持和谦虚获得成功,也是理所当然。
龟兔赛跑这一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在于,让孩子们知道,凡事不能骄傲,不能大意,否则必将导致失败;先天的条件与优势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是最好的,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到达终点的人,才是最终的成功者。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是《龟兔赛跑》故事的本意。然而,如果颠覆传统,我们能够从中学到更多。
另类解读
在国外,一个家长给孩子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勉励他“要是不努力,就会像那只兔子一样,跑不过乌龟!”孩子眨眨眼,不大苟同:“乌龟再怎么跑,还是跑不过兔子。”家长再解释、分析、引导,孩子好像总不大“开窍”,坚持道,乌龟本来就不应该跟兔子赛跑,因为它们本来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没有可比性……最后,家长无语。
乌龟取胜,看似应当,然而,仔细想想,中间的过程却有些经不起推敲:乌龟经过兔子睡觉的大树,为什么不提醒一下它呢?悄悄地开溜,是不是有失光明正大?此刻,我们脑海中便出现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乌龟垫起脚尖,蹑手蹑脚地从熟睡的兔子身边走过,生怕一个不小心把兔巴哥吵醒。乌龟在规则面前可能没有错,但在道义上却绝对站不住脚,有违公平竞赛原则嘛。
抛去所有的不可能,我们将故事继续下去,看看能得出什么启示。
赛跑结束后,兔子因为输了比赛而倍感失望,它很清楚,失败是因它太有信心,大意,以及散漫。如果它不是骄傲大意地自认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乌龟是不可能打败它的。因此,它决定和乌龟再来另一场比赛,而乌龟也同意。这次,兔子全力以赴,从头到尾,一口气跑完,领先乌龟好几公里。
故事仍在继续,这下轮到乌龟要好好检讨了,它很清楚,照目前的比赛方法,它不可能击败兔子。它思虑良久决定跟兔子再来第三场比赛,但是要改变一下赛跑路线。兔子同意了,两者同时出发。为了确保取胜,兔子飞驰而出,极速奔跑,直到碰到一条宽阔的河流,而比赛的终点却在几公里外的河对面。兔子呆坐在那里,不知所措。这时候,乌龟却一路姗姗而来,爬入河里,游到对岸,继续爬行,完成比赛。
故事到此还没结束。通过三次比赛,兔子和乌龟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它们一起检讨,两个都很清楚,在上一次的比赛中,它们可以表现得更好。所以,他们决定再赛一场,但这次的主题是精诚合作。它们一起出发,兔子扛着乌龟,飞奔至河边,随后乌龟背着兔子过河,到达河对岸,兔子再次扛着乌龟,两个一起抵达终点。比起前次的一个手足无措团团转,一个爬到花儿也谢了,它们都感受到一种更大的成就感。
前两次龟兔赛跑其实给你上了一堂人生必修课,当你成长成熟,步入社会,如果你所在的工作单位有两个人,一个缓慢、按部就班且可靠,另一个则是动作快,且办事还算牢靠,那么你会发现动作快且牢靠的人会在组织中一直往上爬,升迁的速度远比那缓慢且按部就班办事的人快。缓慢且持续固然很好,但动作快且牢靠则更胜一筹。
第三次赛跑又给你什么启示呢?无论步入职场,还是走进社会,首先,应该辨识出你的核心竞争力,然后改变游戏场所以适应并充分发挥你的核心竞争力,扬长避短,方能脱颖而出。亮出最好的自己,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最后一次赛跑又让你明白了什么?个人表现优异与拥有坚强的核心竞争力固然不错,但除非你能在一个团队中与伙伴同心协力,将彼此间的竞争合力发挥到最大,否则你的表现将永远在标准之下,因为总有一些状况下,你会技不如人。
寓言的解读不是唯一的,新解、续写能使一个个耳熟能详、烂熟于心且铁板钉钉的寓言出现创新性的颠覆,换一种解读角度,便会发现新的亮点。
学习乌龟的坚持不懈,借鉴兔子的大意失荆州,将自己分别定位在兔子和乌龟的角色上,体会竞争的方法与魅力,无论是经典的寓言,还是新颖的续篇,能从中读出道理,读出心得,读出创意,才是最大的收获。
从龟兔赛跑及其不断延伸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动作快且前后一致的人总是胜过缓慢且持续的人;无论何时,都应该依据自己的优势来做事;充分利用所拥有的资源且重视团队合作的人,总能打败单打独斗者;面对失败时,绝不轻言放弃;双赢永远比单胜更能让人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遭逢失败后,兔子和乌龟都没有就此放弃。兔子决定再拼,并且投入更多的努力。在尽了全力之后,乌龟则选择改变策略。在人的一生中,当失败临头时,有时我们需更加努力;有时则需改变策略,尝试不同的选择;有时候,两者则必须兼备。
改变一切所能改变的,适应一切无法改变的
——解读《愚公移山》
经典点击
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万尺,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纪快九十了。他家的住处正对着这两座大山。他苦于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艰难,就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用尽一切力量去搬掉这险阻,开出一条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你们说行吗?”
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个疑问,说:“就凭你这点力气,就是像魁父这样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挖出来的那些石头和泥土又往哪里扔呢?”家人七嘴八舌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于是,愚公就率领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土块,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运到渤海的后面去。就这样从冬到夏,他们才能往返一次。愚公家搬山的事,惊动了邻居。邻居家的一位寡妇,有个遗腹子,才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跑去帮忙。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头,人称智叟。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说:“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呀!就凭你这把年纪,这点儿力气,要拔掉山上的一根树都不容易办到,又怎么能搬掉这么多的山石土块呢?”
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看你太顽固了,简直不明事理,连那寡妇的小孩都不如!虽然我会死的,可是我还有儿子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样子子孙孙都不会断绝的呀!而这两座山再也不会增高了,还怕挖不平吗?”智叟听了,无言以对。
山神听到了愚公的这些话,担心他挖山不止,就去禀告了天帝。天帝为愚公移山的诚意所感动,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山放在朔东,一座山放到雍南。从此以后,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面,再也没有大山挡路了。
传统观点
《愚公移山》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力图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在许多人看来都是难以想像的。但是,愚公胸怀大志,不被困难所吓倒,他敢想敢说敢做,天神感其诚,最终帮助他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任凭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这个故事通常用来教育孩子们: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具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充满必胜的信心,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另类解读一
从执著坚定的角度看,愚公是大智若愚,智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但如果以反叛的角度来说,愚公真愚,智叟实智!
真正的智者当有远虑,知道何为真正的重要。试看愚公之作为:太行、王屋挡道,出入不便,发展不利。于是乎动员全家齐上阵,以数人之力移山,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子孙后代永无懈怠。愚公一家人用原始的方法搬走太行、王屋二山,就算只争朝夕恐怕也得一万年,而这仅仅是为了一个出入家门交通便利,真是得不偿失。如果采用搬家的方法,又有那种精神建设家园,恐怕都可以建造一座城池了。
要知道,太行、王屋之存在乃客观条件制约,出入不便、发展不利乃自然恶果。事实就是事实,无须多言。然而,山乃死物,人乃活人,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条条大道通罗马,何必非选最艰难、最劳神伤力之途呢?移山难,搬家易,比起太行、王屋数以万计的山石,不多的家财搬之想来自是轻松自如。做事应灵活变通,换一种思维方法,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愚公移山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发展,为了便利后世子孙,但搬家亦可收到殊途同归之效啊!何况搬家肯定比移山用时少,那么余下的时间用来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学习知识岂不美哉?最最重要的是人不能太自私,心中应以他人为念。看看愚公都干了什么:他竟然因为一己之见就决定了子孙后代劳苦终生的命运,想来对后人也太不公平了吧。难道每一代人不应该有他们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方式吗?
一位非常有威望的大师说他可以通过意念力把远处的山召唤过来,当大师开始操作这件事情的时候,许多人慕名而来,要和大师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到了约定的时间,大师便开始面向大山的方向,然后大声说“过来吧,大山”,之后大师问周围的人,山有没有近一点点,大多数人说没有,然后大师继续说“过来吧,大山”,如此重复了几个小时,周围的人依然说山没有过来,于是大师继续呼唤,一直从早上呼唤到太阳下山,大山依然没有近一点点,不耐烦的人们早已经走去大半。
最后,大师领着众人向大山的方向走了一步,问众人,山有没有近一点点,众人说好像有那么一点了,大师继续向山的方向走动,直到来到山底下,问众人,“现在山有没有过来”,众人恍然大悟,大师总结说:“如果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是我一辈子的所悟。”
人应该执著,但绝不可偏执,世界上有许多事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应该学会,改变一切所能改变的,适应一切无法改变的。改变世界是很难的事情,改变自己就比较容易。既然改变世界很难,那就改变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要做生活的智者,执著而睿智地做人做事。
这种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解读是对世人的提醒。我们应该学习愚公的坚忍不拔、坚持不懈,人有时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坚持;我们还应该学习智叟的灵活变通,懂得人生历程中的改变与适应。
有一句著名的祷告词中说:“上帝,请赐给我们胸襟和雅量,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力量,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智慧,去区分究竟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我们颠覆经典,我们解读新知,世上本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对错只是由人所处的立场不同所造成,换个角度,便是一片崭新天地。改变一切所能改变的,适应一切无法改变的,当执著时需执著,应变化时则变化。
另类解读二
曾经读到过一篇《愚公移山》的新解,颇有与时俱进的现代特色。
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多少年来,人们在为愚公的执着而感动的同时,也对他的一根筋而不屑:一座七百里的大山,就凭你们爷孙几个,何时才能挖平?不就是为了出入方便吗?单为这,你把家搬了不就得了嘛!
其实说这话的人比愚公还笨!他自己首先就走进了一个思维的误区,把自己关进了一个既定的圈子,再也走不出来。你也不想想,那愚公再笨,也不至于笨到那么不开窍。我们从他对答智叟的话里就能看出来,他是懂得辩证法的,所以肯定会明白挖山和搬家孰难孰易。那他为何不搬家而是执着挖山?这是悬念一。他们全家的壮劳力都以挖山为毕生事业,根本没时间种地,那他们全家吃什么,穿什么?这里牵涉到一个生活来源问题。这是悬念二。有人提醒过他,说他这样挖下去不会有结果,可是愚公不听。说他年老固执、油盐不进,倒也罢了,可他的儿孙们竟也不听!年轻人脑子总要活泛一些,为什么也这么死心塌地、心甘情愿地把一辈子耗进去呢?这是悬念四。其他的悬念且不说了,有了这四个悬念,难道我们不应该想一想,我们那种惯常的思维是否正确,是不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再去考察愚公的怪异行为呢?
在下就这样做了。结果还真的有了惊人发现——原来,愚公一家根本不是为了出路而挖山,而是在挖矿,挖金矿!
怎么样,现在,这四个悬念全部迎刃而解了吧?愚公愚公,实在是大智若愚!下面我就来讲这故事。
却说这王屋山在冀州之南,汉水之阴,愚公一家就住在山的北坡。这一带并无多少人家,只在他家以东二三里,住着一家复姓京城的寡妇;十几里之外的河阳湾,有个叫智叟的老汉,所以这里也算得个偏僻之地。这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开会,说出了他考虑好久的一个决定。他点上一袋烟,环视了全家一眼说:
“我有个话早就想和你们说。我活到快九十了,种了一辈子的地,一辈子都在调整种植结构,却总是既不增效也不增收,一辈子也没种出个结果来。如今眼看着地里的潜力已经挖尽,我想不如弃了土地,靠山吃山吧。”
大儿子打断他话道:“爹爹是说砍山上的森林卖吗?”
愚公道:“树能值几个钱。我早先听老人们说,咱门前这座山里有金矿,只是不曾见过。我想从明天开始,就和你们进山探矿,只要找到了金矿,我们就吃不愁穿不愁了,却不强似在土里刨食!”
二儿子道:“只是这山上草深林密,连土石都不曾裸露,我们如何能探到矿?”
三儿子道:“如果爹爹决意要探矿的话,我倒有个主意,只是动静大些。我们只需放一把火,把山烧个干净,露出土石来,却不省了许多力气。有人问起时,只说是着了山火,谁知道是我们放的!”
大家想想,觉得是个省事的办法,遂一致通过,并决定明天一早就在他家稍西面的山北坡放火。此时正是冬天,北风正紧,而且草木已经干燥,从山下向山上烧起,一路顺风,不怕烧不秃一座王屋山!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了三个儿子、几个孙子,携了火种,悄悄来到西面山坡下,找一片干草厚茂的地方点起火来。风干物燥,可真是放火的好时机!那火刚一点着,就借着风威,噼噼啪啪地蔓延开来,一条火龙平地卷起,吐舌摆尾,吞噬能遇到的一切,先是那些干草枯枝,接着是些低矮灌木,火焰越来越高,不多时,那些高大的云杉、油松也如一支支巨大的火炬,先后燃烧起来,一时间烟焰冲天,半座山都红了!大火里传来各种野兽的惨叫声,不时看到火光中野兽奔突的身影;更有无数飞禽在烟火中扑拉拉乱飞,刚见箭一般冲天飞起,接着就一头又栽进火中,化为灰烬。看着火势越来越旺,大功即将告成,愚公和他的儿孙们都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在胸中乱撞,于是拍拍手上泥土,欣欣然回家。
这场大火一直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期间也落过几场雨雪,可那济得甚事?不等落到山上,早就在空中蒸发掉了,直等到七七四十九日之后,那火方渐渐熄灭。此时展现在愚公家人面前的王屋山,简直就是一具烧焦的尸体!山上烟气弥漫,偶然有几处余烬明明灭灭,烟气中散发着动物们的焦臭;整座山似乎小了一圈,原先的秀发飘飘今日变作了满头瘌痢。火虽熄了,可站在远处,仍感到炙热逼人。
因为这一场持久的大火,王屋山上空热空气上升,形成了一个气压的真空,如今大火熄灭,别处的冷空气便赶来填补,冷热交锋,酿成一场瓢泼大雨直浇下来。灼热的山石经冷雨一浇,立时崩裂,这具烧焦的尸体便又遭开膛破肚之厄。而这,恰恰是愚公他们需要的效果:不须动手,矿藏自现,真是天助我也!
从此,愚公和儿孙们便开始采矿。山已遍体开裂,有矿无矿一目了然,他们遍山查看,看到有金矿便加开采;若发现了富矿,便弃贫即富,一座山被挖得满目疮痍。
这样的开采了两个月,这一日晚饭时,二儿子问愚公道:
“爹爹,如今都春播了,我们弃了耕,假如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不种地了只去挖山,我们怎么说?”
众人听了,也觉得是个问题,都放慢了吃,看着愚公。愚公想了一会儿,道:
“若有人问起,就说是这山挡在门前出入不方便,我们要开条通道,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三儿子又问:“我们每天担了矿石去洗矿,要有人问我们往哪儿担,我们怎么说?”
愚公道:“就说要把这些石头担到渤海边是去填海!说一年才往返一次,他们谁还跟着看看不成!”
长孙又问道:“爷爷,我们人手不够,是不是再雇个帮手啊?”
没等愚公开口,大儿子道:“这里又没甚人家,到哪里去雇?”
愚公想了想,又道:
“就把东边京城氏那个孩子雇上吧。”
二儿子连忙道:“爹爹,那孩子才八岁,这不是雇童工吗?”
愚公道:“要是雇壮工,走漏了金矿的风声怎么办?那孩子不懂事,走不了风。”
一家人就这样决定下来。最后愚公又教导家人说:
“从此以后,全家人都要装成笨蛋一般,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只说要挖出一条路来,任他们说去吧!前两天我遇见阳河湾的智叟,他笑话我笨,说我快死的人了,连个山毛也动不了,还想搬一座山?还说挖山不如搬家什么的。我就给他讲了个辩证法,说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一代一代挖下去,还怕挖不平?他见我遇不可及,摇摇头走掉了。呵呵呵呵,我难道比他还笨?”
大家笑了一会子,吃完饭歇息了不提。
愚公一家照常采矿不误。却说转眼就到了雨季。今年的雨水特别大,三五天一小雨,七八天一大雨,愚公门前那座王屋山因为烧光了植被,又爆炸了山石,涵养不住水分,每到下雨,那山水便把山上的泥土、碎石冲刷下来,形成泥石流。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那时即便偶发山水,那水也是清清的,平时更是泉水常流,十分的山青水秀。今年夏天这气候也变了,山上没有了树木,山体被太阳暴晒,白天简直就是一座火焰山,烤得人热汗常流;而到了晚上也不得清凉,白天吸收了光热的大山晚上又释放热量,烤得人不得入眠。
这天入夜,又一场不大不小的雨下起来,淅淅沥沥,一夜没停。天蒙蒙亮时,雨突然大了起来,决了天河似的往下浇。愚公一家被哗哗的雨声惊醒,一种隐约的不安涌上心头。大家不再睡,都起身穿好衣服,凭窗而观,似乎在等待什么,可又说不清是在等待什么,反正内心被一种巨大的恐怖笼罩着。
——来了,来了!这时,一阵奇怪的隆隆声传来了!那声音虽然并不响亮,但低沉怪异,缓缓的,如闷雷一般从地底下传过来。大地微微颤动,愚公一家似乎被有一种奇异的声波所包围,那声波从他们的耳朵传到他们的心里,那一颗心就慌慌的没了主张。这时,只听孙子大喊道:
“爷爷!爹爹!快看!”
愚公他们立即趴到窗前,顺着孙子指的方向看过去——啊?那是怎么了?那个山头在动啊!整整一座山在迅速地移动啊,在往下滑,向着山的北坡滑下来,向着他家滑下来了啊!愚公声嘶力竭,使出平生力气大喊一声:
“滑坡,快跑——!”
同时奋力把孙子推出窗外!全家人也顾不得那两箱黄金,争相夺门而逃。然而晚了,就在他们刚跑出十几步的时候,那座巨大的山体轰隆隆呼啸着,直向他们压来,他们就像几块小石子一样,打了一个滚儿,瞬间就被吞噬得无影无踪……而滑坡就像得了传染病似的,一座山头滑下来了,另一座山头也跟着下滑,被雨水浸泡了一个夏天的大山,此时就是一块被泡透的土坯,已成为一堆松散的稀泥,自己再也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委顿了,坍塌了。那大山本在汉水之阴,如今半座山滑下来,滑到河里,土石顷刻间堵塞了河水,于是,大河改道了,河水泛滥了,下游百万亩良田尽成泽国,十万人民皆为鱼鳖……
上帝用忧郁的目光看着人间发生的一切,长叹了一口气。他把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叫来,对他们说,把那两座山搬走吧,再这么下去,人间便死无噍类了。于是,两个神下来,把两座山搬走了,正如《列子》中所说,“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五十年之后,在原来大山的遗址下,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坐在光秃秃的石头上,正在给自己的孙子讲着从前的故事。这个老头就是愚公的孙子,在那次大滑坡中,爷爷从窗户里边那奋力一推,让他得了一条性命。此时,他用浑浊而迷茫的目光望着大山遗址,用一种追忆的声音缓缓地说:从前哪,这里有一座大山,山上有绿绿的树,树上有美丽的鸟……孙子问:
“爷爷,什么是鸟啊?”
爷爷只顾自己讲述:春天啊,漫山遍野开满了山花,有美丽的蝴蝶飞来飞去……
孙子又问:
“爷爷,什么是蝴蝶啊?”
爷爷不答,只管自己絮絮叨叨:“夏天到了,山上……”
孙子也不再问,仰起天真的小脸,也跟着爷爷看那遗址,可心里在想——“什么是鸟呢?什么是蝴蝶呢?”
(佚名)
煤炭有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劫灰,劫灰的典故,出在佛经,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禅解,世界的劫,成就了煤。煤炭是上个文明时期火烧后的余烬中含藏的能量,好比人体的皮毛卫发;石油,佛经中称之为劫精,好比人体的血液精华。历史上煤炭最初的发现是在汉武帝时代,古人既然早已知道煤炭、石油等能源,为什么不早早开发来应用,却始终上山打柴,拿草木来做燃料呢?那是因为,汉武帝在听闻了“劫灰”、“劫精”之说后,禁令采集,历代亦是如此。
古人早就知道有“天材地宝”的矿藏,但不肯轻易去挖掘。即使挖掘,也要祭告天地神癨,得到允许。正因如此,地大物博的泱泱中华才能有幸将其丰富的矿藏保留至今,作为未来子孙们生存的资财。
史料证明,人类早可以透支地球资源,但古人却将自然的精华悉心呵护。古人尚知煤炭、石油是地球的骨髓血液而不去触碰它,以求保全生态环境,而现在的人们却在欲望的指使下手握高科技的利器对地球大肆开采,后果可想而知。
《列子·天端》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杞国有个人,总是担心天要崩塌下来他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食不下咽、寝不安枕,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的成语来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诗仙李白曾有诗云:“……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然而,当大自然前世的劫灰被挖掘一空,后世子孙得以生存的资财被挥霍殆尽,杞人忧天便成为生存的当务之急了。
当前世劫灰耗尽,当未来资财所存无几,即便用生命来换取自然的残喘恐怕也不可能了,人们总应为子孙留下些自然的财富吧,如此移山的愚公还是不做也罢。
碰运气还是创机遇
——解读《守株待兔》
经典点击
相传在战国时代的宋国,有一个农夫种着几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不偏不倚,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农夫飞快地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于是,第二天,他到地里,什么都不干,只守着那棵大树桩,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一无所获的他却并不死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树桩旁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传统观点
《守株待兔》的故事包含了两重含义,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是生活中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愚蠢的农夫放弃了勤恳劳作,一心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收获的。
人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后人常用“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来比喻妄想着不劳而获,或死守着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之人。
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不是一味地碰运气,而是主动去创机遇,“守株待兔”便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了。
另类解读
话说某日,当地一位商人路过此处,正好看见树桩旁傻等的农夫,于是问:“老兄,干吗呢?”农夫说:“别打扰我捉兔子!”商人左看看右看看,奇怪地问:“你两手空空,用什么抓兔子啊?”农夫有些失落地说:“你不知道吧!去年有一只兔子一头撞在这树桩上死了,后来,我就一直想如果每天都能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该多好!可我整整等了一年,也没看见兔子的踪影!”
商人看了看荒芜的田地,好像有了什么主意,他对农夫说:“你看,只有一棵树,兔子撞死的机会不大,如果你把荒地全都种上树,一天撞死一只兔子根本就不是问题,说不定一天能撞死好几只!”农夫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决定按商人的指点去做。
于是,农夫买了一些树苗,种在荒地里,精心管理,细心照料。几年后,树长得又高又大,可是,一只兔子都没送上门来。于是,农夫去找那位给他支招的商人评理,说:“你欺骗了我!你说我会得到兔子,可是我一只兔子都没得到!”商人笑着说:“你不是得到了比兔子更多的东西吗?”农夫迷惑不解地问:“是什么?”“得到了树啊!”商人说。农夫恍然大悟,明白了商人的话。
后来,树苗成材,农夫就把一部分树砍掉,卖了,再栽再伐,周而复始,最后成了有名的木材家,一天可以吃几只兔子,而不只是一只了!
这是“守株待兔”的一个后续故事,你听了是否有所启发?与其等着馅饼从天上掉下来,不如自己动手创造机遇,开始财富的原始积累。
此外,还有第二个后续版本。那位守株待兔的农夫,在树桩前等了好几天,也没有等到第二只被撞死的兔子,而在他不远处的河边有一位垂钓的人,每天都能钓到不少鱼。他心里想不明白,就把自己守株待兔的事情讲给了钓鱼人听,最后询问钓鱼者:“你同我一样,每天都坐在这儿,等待着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每天你都有所得,而我却一无所获,这是什么原因呢?”
钓鱼人听了,笑了笑,举起渔竿,露出钓线、钓钩、鱼饵给农夫看,然后说:“你不设机关,只想坐等着从别人的倒霉中得到好处,也太幼稚了,无怪宋国人都笑话你。你等着上天‘掉’,而我是坐在河边‘钓’,这里面的区别可大了。”
传说,很久以前,一位英明的国王招集了国内所有的博学之士,命令他们找一个能确保人民生活幸福的永世法则。三个月后,学者们把三本六寸厚的帛书呈上给国王,说天下的知识都汇集在这三本书内。只要人民读完它,就能确保生活无忧。国王认为人民都不会花那么多时间来看书,所以命令学者们继续钻研。两个月内,学者们把三本简化成一本,国王还是不满意,再一个月后,学者们把一张纸呈上给国王,国王看后点头称赞道:“很好,只要人民日后都真正奉行这宝贵的智慧,相信他们一定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这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碰运气不如抓机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情都要付出成本。如果说第一个故事是农夫在别人的指点下“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第二个故事便是让农夫懂得了“坐等”和“收获”的区别。
当老虎呼啸而至
——解读《只要跑得比你快》
经典点击
有这样一则笑话,笑过之后,另有深意。
两个好朋友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凶猛的老虎。A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非常着急,边跑边喊:“你干吗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不慌不忙地系好鞋带说:“我是跑不过老虎啊,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传统观点
跑不过敌人,跑得过朋友。如果把它当笑话读,它就是笑话,一笑而过也就罢了;如果严肃认真地读,它就是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从中读出一些其他的味道。
另类解读
最初读过这则笑话后,是不齿A的自私,慨叹“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人性淡漠,好歹B在第一时间逃跑的同时还关心着A的奇怪举动,而A想到的却只是跑得比B快。
然而,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父母们总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拥有一个铁饭碗,安稳无忧,一劳永逸,然而世界瞬息万变,危机时时会出现。电信、银行,甚至公务员这些人们普遍以为稳定而有保障的“饭碗”,也将面临许多未知的变数。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决定着我们能否跑在前面,摆脱危机。短跑飞人刘易斯也曾说过,找到一双适合我的鞋,然后系紧鞋带,这就是我跑得最快的原因。
准备的程度决定着你前进的距离,跑在最前面的,总是那些有准备的人。不管你是否承认,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处处存在着竞争的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只有时刻准备着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看来,要想在竞争中走在前面,关键并不在于跑得早,而在于在整个行进的过程中都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保证你走得快、走得稳。想跑在前面吗?那就要先穿上轻便的跑鞋,系紧鞋带,做好准备。
每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了。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地饿死。”在另外一个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跑得比竞争对手快,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说到这里,或许你已经明白了竞争的道理,然而这个笑话到此还没有结束,另一个版本的结尾可以给人更多的警示。当A换上运动鞋拼命奔跑之际,B却在一棵大树旁停了下来,他不慌不忙,把鞋脱掉,爬到树上去了,老虎追上后,对树上的人无可奈何,便继续追赶前面脚穿跑鞋、健步如飞的A去了。
这个让人想不到的转折又说明了什么呢?躲避老虎,躲避危机,不一定要一味地跑。或许你可以跑得比身边的人快,赢得时间,但仅凭双脚,你是跑不过老虎的。自己拥有过硬的本领与能力,让老虎对你无可奈何才是更好的应对策略,以你的长处攻击对方的软肋,才能更好地克敌制胜。
故事讲完了,在这两个人中B要比A可爱得多了,危机来临之际,他还会小心地提醒身边的人危机的可怕,而A却直接将他视为竞争对手,最终他凭借自己的本领摆脱了困境,而跑得快的A却没有真正地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为人处世不一定要将他人时时放在自己的对立面,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善意,会让竞争激烈的生活洒满人性的阳光。
自己本身的能力是生存的基础,只有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才能真正踏实地生活。一时的错位会让许多人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忽视能力的培养,而当人生的轨迹发生改变,他们就会发现人生陷入了无奈的困窘之中。拥有一项过人的本领,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那么你永远不必为生活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