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常言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办事过程中,则要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此,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就有过经典的论述:“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议论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卑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聚,与愚者言依于锐。”“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上面两段话意思是说,和聪明的人说话,必须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要有灵活的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敬仰,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大大咧咧;与穷人说话,要给予优惠或实利;与地位低下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要敢作敢当;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与领导说话,须用奇特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须用切身利益说服他。
就一个简单的说话,就要扮演这么多角色,可见说话是一门很深的艺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光要注意对方的身份,还要从心理上进行分析、地域上划分,年龄、性质、职业、性格、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1.看清对方的身份地位
比如,与领导说话或是探讨工作,就应该尽量用“请教”的语气让领导多指导工作,多讨教办事经验,他会觉得你尊重他,看重他,所以,在工作中,在办事过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装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动去问领导:“关于这事,我不太了解,应该如何办?”或“这件看来这样做比较好,领导还有什么指教的吗?”
领导一定会很高兴地说:“嗯,就照这样做!”或“这个地方你要修改一下!”或“大体这样就好了!”如此一来,我们不但会减少错误,还会在领导面前呈现自身的价值,有了他的帮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2.解剖对方的心理
通过对手无意中显示出来的态度及姿态,剖析他的心理,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更真实、更细微的思想。我们很常见的有对方抱着胳膊,表示在思考问题;抱着头,表明一筹莫展;垂头丧气、步履沉重,说明他心灰气馁;昂首挺胸、高谈阔论,是自信的流露;真正自信而有实力的人,反而会探身谦虚地听取别人的讲话;抖动双腿常常是内心急躁苦思对策的动作,若是轻微颤动,就可能是心情自在的表现。
3.注意不同的地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都有根深蒂固的习惯,那是他从小培养的很难改变。如果针对不同地域的人采用相应的说话方式,距离就会缩短,所谓“入乡随俗”也是这个道理。
陈毅同志在一次报告中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预见,解放全中国已经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发雷鸣般的掌声)过不了几天,(用生硬的上海话)阿拉这些土八路可以到上海白相相了!”(台下充满笑声)这样的话在那个地域的具体场合显得十分恰当,而且出语幽默又鼓舞人心。
4.需要注意的其他细节
除了上面明显的三点注意外,下面的也不可忽视,总概起来有6小点。
(1)根据性别的差异。对男性,需要采取较强有力的语言;对女性,则可以温柔一些。
(2)根据年龄的差异。对年轻人,应采用鼓动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供他们斟酌自主选择;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3)根据职业的差异。不论遇到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要运用与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的语言与之交谈,对方与你的互融感就会大大增加。
(4)根据性格的差异。若对方性格豪爽,便可以单刀直入;若对方性格迟缓,则要“慢工出细活”;若对方生性多疑,切忌话语连篇,应该不动声色,使其疑惑自消。
(5)根据文化修养的差异。一般来说,对文化程度低的人所采用的方法应通俗易懂,多使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例子;对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则可以采取高雅的说理方法。
(6)根据兴趣爱好的差异。凡是有兴趣爱好的人,当你谈起有关他的爱好方面的事情时,对方都会充满热情,同时也会在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
5.注意说话的场合
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场合对说话的影响和其他因素一样具体直接。场合多种多样,从性质方面看,场合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场合指从事公务活动的场所,如报告集会、会议室、办公室等。非正式场合指日常交往的娱乐场所,如家庭、商店、酒吧、电影院等。一般说来正式场合社会制约性较强,人多、庄重典雅,说话时要注意做到准确规范不失风范。而非正式场合比较宽松、随便,说话也不必一本正经,应以平易、通俗、幽默为宜。
从氛围方面看,场合有悲痛和喜庆之分。在喜庆的场合应讲一些轻松、诙谐、幽默的话语,在悲痛的场合应不讲或讲一些与场合的氛围相融洽的话语。这是起码的尊重。如果不注意这一点,说话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从前有一个人说话没个准,不知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有一次他姐姐生了一个孩子,许多人都去祝贺,他老婆告诉他,去祝贺时只管吃饭,一句话都不要说,惹得姐姐一家人不高兴。他说:“这次我一句话也没说,如果你的小孩死了,可不关我的事了。”这位先生说的话可谓不分场合,如果他是个弱智,情有可原,除此,非受批评不可。
从对象的数量看,场合有大小之分,有的场合人数较少,甚至只有一个对象,这种场合说话一般较为自由;有的场合人数较多,说话时要庄重。
6.注意说话“关系环境”
所谓“关系环境”是指亲疏远近而构成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含义很多,至少包括血缘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等。关系深浅不同,说话也应深浅不同。倘若对方不是相知很深,只是一面之缘,你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则显得你没有修养;你与他不是诤友,却见面劝其这样那样,这显得你冒昧,好像是忌妒别人。因此,对关系不深的人,大可聊聊闲天,天马行空走一遭,而对个人的私事还是不谈为好。但这并不是说对任何事都遮遮盖盖,见面绝不超过三句话。如果是关系不一般,则可以不断地交流思想,推心置腹地交流,如果对方遇到困难,可帮助对方出出主意,排忧解难。
效能法则
中国古代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之说。此言道出了说话的重要性。把话说好,事就成了一大半,要把话说好,就要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光要注意对方的身份,还要从心理、年龄、性别、职业、性格、文化修养、兴趣爱好、地域等方面进行分析,只有做好这些功课,才能够做到“话到事成”。
精心准备开场白,做个话题高手
有一位自由撰稿人曾经与某出版社的主编多次进行出书条件的交涉。虽然试着想找出双方都能满意的条件,但是总觉得还是差了那么一步。大概在交涉了七八次后的某一天,由于长时间的商讨,双方都感到疲惫,于是换了场所,到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内。
主编是一个爱好打保龄球的人,而自由撰稿人也喜欢这个运动,所以坐下来时,自由撰稿人先开口提到:“上个礼拜天,我到保龄球馆打球,可是手气很差,没什么战绩。”
话一说完,观察对方的反应,果然不出所料,主编便兴致勃勃地问:
“怎么?你也喜欢打保龄球吗?”
“我虽然不擅长,不过却很热爱这种休闲活动,常常去打。”
“哈!哈!其实我也蛮喜欢这玩意,几天不摸球就手痒痒。”
“战绩如何?”
“最高分是258。”
“嗬!这可是专业水准了。”
一谈到感兴趣的话题,主编情绪就越来越高涨,并互相约定下次一同去打球,而且还说了一句很关键性的话:“这个约定和出版的条件无关,完全是两码事。”但几天后,双方便订了合同,而且是按照自由撰稿人所要求的条件订立的。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这名自由撰稿人之所以办事成功,就是因为他找到了主编的兴趣点,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话题,以此为切入点,以后事情自然就十分顺利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不管我们和任何人沟通,只要我们了解了他的兴趣爱好,找到了一个好的谈话素材,我们的沟通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如果留心,你会发现,我们大部分交谈都是由“闲谈”开始的,说些看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的话,其实就是先使大家轻松一点、熟悉一点,造成自由交谈的气氛。例如,你到了一个朋友家里,在客厅里看到他孩子的照片,你就可以和他谈谈他的孩子;如果他买了一台新的电脑,你就可以和他谈谈电脑;如果他的窗台上摆着一个盆景,你就可以跟他谈谈盆景;如果他正患着胃痛,你就可以跟他谈谈胃和胃药,关心对方的健康,往往是亲切交谈的极佳话题。
当然,不可能每一个人一开始就是一个“话题高手”,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自己建立话题的能力呢?
1.累积交谈的题材
无论你多么善于及时发现适合交谈的题材,你毕竟也需要对谈话的题材有相当的积累,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的。
做一个现代的有文化有素养的人,至少每天应当阅读一份报纸,每月应该阅读两、三种杂志;从无线电广播里,你也可以吸收一些有用有趣的信息。你还可以去听演讲,去参观展览会,看戏、看电影、听音乐家的演奏,参加当地社会的各种活动,对于当前许多重要的事件,给予密切的关注与不断的关心。
倘若把你所想到的一切与你个人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那么,你交谈的内容就更丰富生动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都有许多可以打动别人的事情,倘若其中有些事情正和大家谈的题材有关,把它拿出来作为谈资,这时,交谈的内容就因为加进了个人亲身经历的材料而使人觉得更亲切。
2.用寒暄语扣住对方的心弦
一般而言,寒暄被认为是个单纯的礼仪,但如果其中能加入些了解对方所处立场的话题时,那么寒暄就不只是打招呼,而是一种感情的投入。
现代社会,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人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寒暄就显得尤为重要,寒暄可以用夸奖的方式,招呼、点头的方式,询问的方式,等等,让你无往不利。
你的语言想要吸引人,那么从一开始就应该抓住开场白。
有很多人不太善于抓住谈话的开端,认为与初见面的人谈话是一件苦差事,因而总是不太喜欢先开口说话。那么,这些人为何唯唯诺诺不敢去抓住谈话的开端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他们的内心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要交谈,就必须使这场谈话完美无瑕,否则不如不谈的好。换句话说,他们的心里始终想着:如果讲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必定会遭受到对方的讽刺;如果讲一些不痛不痒的话,那么对方一定会感觉到索然无味……就是因为心存这种念头,所以他们才不敢轻易地开口。
其实,要使交谈能够开花结果,首先必须把内心的疙瘩除去,不必太过于担心对方的心意和期待,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如此就打开话匣子了。事实上,不管是多么能言善道的人,并不见得从头到尾都能够妙语生花,讲出一些动人心魄的言辞。或许在神经放松之后,才有一些感动人的言辞出现呢!
效能法则
不管我们和任何人沟通,只要我们了解了他的兴趣爱好,找到了一个好的谈话素材,我们的沟通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平时我们要积累一些话题和“谈资”,在找人办事之前,先了解一下这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资料,然后寻找一个合适的话题,由此切入,我们的沟通就会无往不利。
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出发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过一句说:“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因为这样不但能与对方很好地沟通,而且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关键点,瞄准目标,击中“要害”,从而达到你沟通的目的。
的确,要想让别人按照你的意见行事,就要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喜欢,顺利达成目的。
卡耐基有一次租用某家饭店的大礼堂来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增加三倍。卡耐基去与经理交涉。他说:“我接到通知,有点儿难以置信,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因为你是饭店的经理,你的职责是尽可能使饭店盈利。”
紧接着,卡耐基为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有大把大把的银子。但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贵饭店,是你花几千元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经理被他征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样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到了经理的立场。接着,他站在经理的立场上算了一笔账,抓住了经理的心理:盈利,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加到卡耐基这边。
当我们和别人商谈什么事情时,我们习惯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强加给别人,而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仔细想想,这种说话方式其实是有碍沟通的。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你会发现,你跟他有了共同语言,很多事情都可以办得很顺利。许多人不懂得如何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和说话,这是导致很多事情做不成功的一大原因。那么我们在沟通中该怎么做到换位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