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风痔漏门
肠风痔漏论
肠风痔漏。总辞也。分之则异。若破者谓之痔漏。大便秘涩。必作大痛。此由风热乘食饱不通。气逼大肠而作也。故经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也。受病者。燥气也。为病者。胃热也。胃刑大肠。则化燥火。以乘燥热之实胜。风附热而来。是湿、热、风、燥。四气相合。故大肠头成块者。湿也。作大痛者。风也。大便燥结者。主病兼受火邪热乘也。当去此四者。其西方肺。主诸气其体收下。亦助病为邪。须当以破气药兼之。治法全矣。不可作丸。以锉汤与之。效如神速。
【秦艽苍术汤】秦艽(一钱。去苗) 泽泻(二分) 当归尾(三分。酒浸) 苍术(七分)防风(半钱) 大黄(少许。虽大便燥。不可多加) 槟榔(一分。为末)桃仁(汤浸去皮。一钱。研) 皂角仁(烧存性。去皮。一钱为末) 黄柏(去皮。四分。酒洗。若大肠头沉重。湿胜也。以意加之。天气或大热。亦以意加之。或病躁热喜寒亦加之)上十味 咀。和匀。都作一服。水五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渣。入桃仁、槟榔、皂角仁。再上火。煎至一盏。去渣。
空心温服。待少时。以美膳压之。不犯胃也。服日忌生冷硬物、酒、面、菜、大料物之类。犯之其药无效。如有白脓。加白葵花五朵去心萼。细剪。青皮半钱。不去白。入正药中同煎。又入木香末半钱。同皂角等末。同入。根据上法服。若病大者。再服而愈。
【乳香丸】治诸痔下血。肛边生肉。或结核肿疼。或生疮痒痛。或大便艰难。肚肠脱出。
又治肠风下血。无问新久及诸 根在脏腑。悉能治之。
枳壳(去穣。麸炒) 牡蛎(火煨) 荜澄茄 大黄(蒸焙)鹤虱(炒) 芫青(去头翅足。糯米炒。米黄色。各半两) 乳香(研)白丁香(研。各一分)上为末。粟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如治肠风。腊茶清下。诸痔煎薤白汤下。
诸煎铁屑汤下。并食前服。
【神应黑玉膏】治丈夫妇人久新肠风痔漏。大肠头疼不可忍。服此药不过三四次。便效。
初得此疾。发痒或疼。谷道周回。多生硬核。此是痔。破即成漏。只下血肠风。皆因酒色风气。食五辛过度。即成此疾。人多以外科涂治。不知病在肠自有药。若不去根本。此病不除。此药的有神效。
猪悬蹄(二十个) 刺 皮(一两一钱) 牛角腮(锉炒。一两二钱) 败棕(八钱。
)乱发(洗净。焙) 槐角(各六钱) 苦楝根(五钱) 雷丸脂麻(各四钱)上九味锉碎。用瓷罐内烧存性。细末。入乳香二两、麝香八钱。研令匀。酒面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八丸。先嚼胡桃一个。以温酒吞下。早晚腹空时。日二服。甚者三服。切忌别药。不过三日除根。
【钓肠丸】治久新诸痔。肛边肿痛。或生疮痒。时有脓血。又治肠风下血。及****脱出。
并宜服之。
乱发(洗净。烧存性) 皮(两个。锉碎。罐内烧存性) 鸡冠花(锉。微炒存性)白矾(微枯) 绿矾(枯) 胡桃(取仁。一十五两。入罐内。烧存性)枳壳(去穣。麸炒) 附子(去皮脐。生用) 白附子(生用) 诃子(煨。去核。
)半夏 天南星(各二两)上为细末。以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临卧。温酒下。远年不瘥者。服十日见效。久服永除根本。小可肠风等疾一二年内者。只十服瘥。永不发动。
【淋渫药】治肠风痔漏。经久不瘥。疮口脓汁不绝。及疮内有虫。痒痛不止。宜此淋洗之。
枳壳(麸炒) 威灵仙(去土) 荆芥穗(去土) 乳香(各一两)凤眼草(二两) 细辛(去苗。二钱半)上六味为粗末。每用三两。水一大碗。煎至一升。去渣。稍热。洗患处。冷再温热。更洗一遍不用。洗罢。用软帛揩干。上药。如疮破后不须上药。只淋洗之。
【淋渫地榆散】治****痒痛或肿。
地榆 蒴 荆芥 苦参蛇床子(各等分)上为粗末。每用一匙。水一碗。煎二三沸。去渣。避风处通手热洗患处。
【淋渫鸡冠散】治五痔肛边肿痛。或窜乳。或穿穴。或作疮。久而不愈。变成漏疮。
鸡冠花 凤眼草(各一两)上为粗末。每用粗末半两。水碗半。煎三五沸。热法患处。
【结阴丹】治肠风脏毒下血。诸大便血疾。(以下三方。传之于诸路医学提举忽吉角。用之甚效)枳壳(麸炒) 黄 威灵仙 陈皮(去白)何首乌 荆芥穗 椿根白皮(各等分)上七味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陈米饮入醋少许。煎一二沸。放温送下。平明服之。空腹服之。亦妙。
【淋渫威灵仙散】治痔漏。大肠头痒痛。或肿满。
枳壳(麸炒) 威灵仙(等分)上粗末。每用一两。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渣。熏洗。冷再暖。避风。洗三次。软帛拭干。
敷蒲黄散。
【蒲黄散】治下部痔漏。
蒲黄(一两) 血竭(半钱)上为细末。每用少许贴患处。
【椿皮散】专治血痢及肠风下血。神验。(此方李舜卿教授传。累用有效)椿白皮(三两) 槐角子(四两) 明白矾(二两) 甘草(一两半)上为末。每服三钱。热米饮调下。
大便门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以脾约麻仁丸主之。
【脾约麻仁丸】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麻子仁(二升) 大黄(一斤。去皮)浓朴(一斤。炙。去皮)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二服。渐加。以利为度。
【润肠丸】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燥不通。全不思食。此乃风结秘、血结秘。皆令闭塞而不通也。风以润之。血以和之。和血疏风。自然通矣。
桃仁(汤浸去皮) 羌活 大黄(煨) 当归(各半两)麻子仁(半升)上以桃仁、麻仁研如泥。入罗末药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送下。
以通为度。如不通而滋其荣盛者。急加酒洗大黄以利之。如血涩而大便燥者。加桃仁、酒洗大黄。如风结燥。大便不行者。加麻仁、大黄。如风涩大便不行者。加皂角仁、大黄、秦艽以利之。如脉涩觉身有气涩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黄以除气涩。
【当归润燥汤】升麻 生地黄(各二钱) 麻子仁(研如泥) 当归熟地黄 生甘草 桃仁泥(研) 大黄(煨。各一钱)红花(五分)上 咀。入研药。都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去渣。空心宿食消尽。稍热服之。
【犀角丸】治三焦邪热。一切风气。又治风盛痰实。头目昏重。肢体拘急。肠胃燥涩。大小便难。
犀角(镑末) 黄连(各一两) 人参(二两) 大黄(八两)黑牵牛(十二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临卧。温水下。量虚实加减。
【七宣丸】疗风气结聚。宿食不消。兼砂石皮毛在腹中。及积年腰脚疼痛。冷如冰石。脚气冲心。烦愦。头旋暗倒。肩背重。心腹胀满。胸膈痞塞。及风毒连头面肿。大便或秘。小便时涩。脾胃虚痞。不食。
脚转筋。挛急掣痛。心神恍惚。眠寐不安。
桃仁(去皮尖。炒六两) 柴胡(去苗) 诃子皮 枳实(麸炒)木香(各五两) 甘草(炙。四两) 大黄(面裹煨。十五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食前临卧各一服。以利为度。觉病势退。服五补丸。此药不问男女老幼。皆可服。量虚实加减丸数。
【七圣丸】治风气壅盛。痰热结搏。头目昏重。涕唾稠粘。心烦面热。咽干口燥。肩背拘急。心腹胁肋胀满。腰腿重疼。大便秘。小便赤。睡卧不安。又治大肠疼痛不可忍。
肉桂(去皮) 川芎 大黄(酒蒸) 槟榔木香(各半两) 羌活 郁李仁(去皮。各一两)上七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水送下。食后。山岚瘴地最宜服。虚实加减之。
【润肠橘杏丸】此二味降气润肠。服之大肠自无涩滞。久服不损胃气。
杏仁(去皮尖。麸炒) 橘皮(等分)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水下。
【麻仁丸】顺三焦。和五脏。润肠胃。除风气。治冷热壅结。津液耗少。令人大便秘难。
或闭塞不通。若年高气弱。及有风人大便秘涩。尤宜服之。
枳壳(去穣。麸炒) 白槟榔(煨。半生) 菟丝子(酒浸别末) 山药防风(去叉枝) 山茱萸 肉桂(去粗皮) 车前子(各一两半)木香 羌活(各一两) 郁李仁(去皮。另研) 大黄(半蒸。半生)麻仁(别捣研。各四两)上为细末。入别研药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温水临卧。服之。
【神功丸】治三焦气壅。心腹痞闷。大腑风热。大便不通。腰腿疼痛。肩背重疼。头昏面热。口苦舌干。心胸烦躁睡卧不安。及治香港脚。并素有风人大便结燥。
火麻仁(另研。如膏) 人参(各二两) 诃黎勒皮 大黄(锦纹者。面裹煨。各四两。
)上为细末。入麻仁捣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温酒米饮皆可。服食后临卧。如大便不通。可倍丸数。以利为度。
论曰。凡脏腑之秘。不可一概治之。有虚秘。有实秘。胃实而秘者。能食而小便赤。当以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胃虚而秘者。不能食而小便清利。宜以浓朴汤主之。
【浓朴汤】白术(五两) 浓朴(姜制)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三两)枳实(麸炒) 半夏曲(各二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个。煎至八分。去渣。大温服。食前。夫胃气实者。秘物也。胃气虚者。秘气也。
【蜜导煎】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导煎而通之。及土瓜根与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四两)上一味。熬欲凝。丸如指大。长二寸。头锐。纳谷道中。欲大便时去之。
【半硫丸】除积冷。暖元藏。温脾胃。进饮食。治心腹一切 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并皆治之。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为细末) 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或生姜汤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妇人醋汤下。
胞痹门(治小便不利。并溺附)
痹论云。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夫膀胱者。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今风寒湿邪气。客于胞中。则气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
其证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以足太阳经。其直行者上交巅。入络脑。下灌鼻窍。则清涕也。
【茯苓丸】治胞痹。脐腹痛。小便不行。
防风(去芦) 细辛(去苗) 赤茯苓(去皮) 白术附子 泽泻 官桂(各半两) 紫菀栝蒌根 牛膝(酒浸) 黄 芍药甘草(炙。各七钱五分) 山药 生地黄 半夏(汤泡)独活 山茱萸(各二钱五分)上十八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送下。食前。
【巴戟丸】治胞痹。脐腹痛。小便不利。
巴戟(一两半。去心) 远志(去心。三钱) 桑螵蛸(麸炒黑) 山药附子(炮。去皮脐) 生地黄 续断 杜仲(炙。各一两)菟丝子(酒浸) 石斛 鹿茸(酥炙) 五味子龙骨 官桂 山茱萸(各七钱半) 肉苁蓉(酒浸一两)上十六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空心食前服之。
【肾沥汤】治胞痹小腹急。小便不利。
杜仲(炒。去丝) 桑螵蛸(炒) 犀角屑 木通五加皮 麦冬(去心) 桔梗(各一两) 赤芍药(五钱)上八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羊肾一个切。竹沥少许。同煎温服。
【八正散】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及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
瞿麦 蓄 车前子 滑石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渣。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石苇散】治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数。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便出砂石。并皆治之。
芍药 白术 滑石 葵子瞿麦(各二两) 石苇(去毛) 木通(各二两) 当归(去芦)甘草(炙) 王不留行(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小麦汤调下。食前。日二三服。
【白花散】治膀胱有热。小便不通。(申显卿传)朴硝(不以多少)上为末。每服二钱。用茴香汤调下。食前。
良法治小便不通。诸药不效或转胞至死危困。此法用之。小便自出而愈。用猪尿胞一个。底头出一小眼子。翎筒通过。放在眼儿内。根底以细线系定。翎筒子口细杖子观定。上用黄蜡封尿胞口。吹满气七分。系定了。再用手捻定翎筒根头。放了黄蜡。塞其翎筒。放在小便出里头。放开翎筒根头。手捻其气。透于里。小便即出。大有神效。
【黄芩清肺汤】治因肺燥而得之。小便不通。
黄芩(二钱) 栀子(两个。擘破)上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食后。不利加盐豉二十粒。
【滋阴化气汤】治因服热药过多。小便不利。或脐下闷痛不可忍。服诸药不效者。如昼不通者加知母。
黄连(炒) 黄柏(炒) 甘草(炙。各等分)上 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
论曰。问此如何得利。答曰。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又云。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因服热药过度。乃亡阴也。二药助阴。使气得化。故小便得以通也。或以滋肾丸服之。其效更速。
【红秫散】治小便不通。上喘。(张文叔传。大妙)蓄(一两半) 灯草(一百根) 红秫黍根(二两)上 咀。每服五钱。用河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立效散】治下焦结热。小便黄赤。淋闭疼痛。或有血出。及大小便俱出血者。亦宜服之。
甘草(炙。二钱) 山栀子(去皮。炒。半两) 瞿麦穗(一两)上为末。每服五钱。至七钱。水一碗。入连须葱根七个。灯心五十茎。生姜五七片,同煎至七分。时时温服。不拘时候。
【海金砂散】治小便淋涩。及下焦湿热。气不施化。或五种淋疾。癃闭不通。
木通 海金砂(研) 滑石 通草瞿麦穗(各半两) 杏仁(去皮尖炒。一两)上六味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灯草二十茎。煎至七分。去渣。温服。食前。
【琥珀散】治五种淋涩疼痛。小便有脓血出。
琥珀(一两。研) 没药(一两。研) 海金砂(一两。研) 蒲黄(一两。研)上四味为末。每服三钱。食前。用通草煎汤调下。日进二服。
【葵花散】治小便淋沥。经验。
葵花根(一撮。洗净)上锉碎。用水煎五七沸服。
【灸法】治小便淋涩不通。用食盐不以多少。炒热放温。填脐中。却以艾灸七壮。小便自出。艾炷如箸头大。
卷十七胞痹门(治小便不利。并溺附)
淋痛治验
【参苓琥珀汤】中统三年六月中。黄明之小便淋。茎中痛不可忍。相引胁下痛。制此服之。大效。
人参(五分) 茯苓(去皮。四分) 川楝子(去核。锉炒。一钱) 琥珀(三分)生甘草(一钱) 玄胡索(七分) 泽泻 柴胡当归梢(各三分)上九味 咀。都作一服。用长流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
【水芝丸】治下焦真气虚弱。小便频多。日夜无度。此方得之于高丽国王。
莲实(去皮。不以多少。先以好酒浸一二宿。用猪肚一个。却将酒浸莲实入在内。用水煮熟。
取出将莲实切开。于火上焙干秤用)上为末。醋糊丸如鸡头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空心食前。
小便数而欠
中书右丞合刺合孙。病小便数而欠。日夜约去二十余行。脐腹胀满。腰脚沉重。不得安卧。至元癸未季春下旬。予奉圣旨治之。遂往诊视。脉得沉缓。时时带数。尝记小便不利者有三。不可一概而论也。若津液偏渗于肠胃。大便泄泻。而小便涩少。一也。宜分利而已。若热搏下焦津液。则热湿而不行。二也。
必渗泄则愈。若脾胃气涩。不能通利水道下输膀胱而化者。三也。可顺气令施化而出也。今右丞平素膏粱。湿热内蓄。不得施化。膀胱窍涩。是以起数而见少也。非渗泄分利。则不能快利。遂处一方。名曰茯苓琥珀汤。内经曰。甘缓而淡渗。热搏津液内蓄。脐胀腹满。当须缓之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用茯苓为君。滑石甘寒、滑以利窍。猪苓、琥珀之淡以渗泄而利水道。故用三味为臣、脾恶湿。湿气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用甘为助。故以甘草、白术为佐。咸入肾。咸味下泄为阴。泽泻之咸以泻伏水。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津液不行。以辛散之。桂枝味辛。散湿润燥。此为因用。故以二物为使。煎用长流甘澜水。使不助其肾气。大作汤剂。令直达于下而急速也。
两服减半。旬日良愈。
【茯苓琥珀汤】茯苓(去皮) 琥珀 白术(各半两) 泽泻(一两)滑石(七钱) 木猪苓(半两。去皮) 甘草(炙) 桂(去皮。各三钱)上八味为末。每服五钱。用长流甘澜水煎一盏。调下。空心食前。待少时。以美膳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