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650400000014

第14章 论非虚构

答《文学报》陈竞从今年第2期开始,《人民文学》开辟一个新栏目——“非虚构”。设立“非虚构”的初衷是什么?当时我要发韩石山的自传《既贱且辱此一生》,然后就有一个难题:把它放在哪个栏目里呢?你知道,文学期刊大致是几大块:小说、散文、诗,有的还有报告文学。像韩这样的作品,当然不是小说,是报告文学吗?是散文吗?都不很对。中药柜子抽屉不够用了,我也想过临时做个抽屉,比如就叫自传,但我又没打算发很多自传。做个抽屉难道用一次就让它闲着?最后,就叫“非虚构”吧,看上去是个乾坤袋,什么都可以装。

由此我们也想到,体现在文学期刊上,同时也体现在一般的文学观念和阅读习惯中的文体秩序其实是相当狭窄的,它把一些可能性排除在外,让你对很多东西视而不见。现在立了这个名目,就不免四面八方去找,或许会有意外的宝贝,结果一年下来,也发了十多篇。

当然,“非虚构”这个概念不是我们的发明,外国早已有之,而且在大众阅读中,通常比虚构类的小说占的比重更大。在中国,早些年也有人尝试,但不成功。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似乎很多作者也不知道,那也不要紧,先做起来,树一杆杏黄旗,招降纳叛,做着做着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在已经发表的非虚构作品中,有不少得到了普通读者乃至作家、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为例,有人认为它比当下很多农村题材的小说“好看”、“过瘾”。您认为这反映出什么问题?前几天和几个朋友吃饭,梁鸿在,年轻的评论家张莉也在,张莉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她说:梁鸿你这个《中国在梁庄》,如果发的时候不叫“非虚构”,而是叫“散文”或“报告文学”,那么还会有这样大的反响吗?

张莉很敏锐,我要剽窃发挥一下她的观点。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名”这件事很重要,它一下子就给读者预设了阅读的特定角度,“非虚构”特别强调了一点:这不是虚构,不是“向壁虚构”,这是真的,这在某种意义上确立了它对小说的优势。

什么事一“非”,就有了一点叫板的意思,“非虚构”这个词避“虚”就“实”,有一种争夺的姿态。争夺什么呢?争夺真实。它是在说,我比你那个虚构、你那个小说拥有更多的真实。这一点,小说家们肯定不同意,我也认为事情没那么简单,但是,我相信,它把有些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放到了台面上:文学如何坚持它对“真实”的承诺?小说在这个时代是不是在这个问题上面临极大的困难?

就《中国在梁庄》而言,最初的反应和直到现在的反应常常都胶着在一点上:人们认为看到了比很多小说更多的“真实”。我们作为读者总是近乎本能地知道什么是真实或更真实,什么是不真实。这种“知道”既涉及世界是怎样的,也涉及我们对这个“是怎样”的认识和判断;这两方面加起来,按通常的说法就是“世界观”,就我们的问题而言,我把它叫做“现实感”或“真实感”。而非虚构和虚构,它们都各有一套应对我们的“真实感”的策略和伦理,小说的了不起在于,它居然在“虚假”—“虚构”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强大的“真实”的权威,但现在看来,似乎小说的这种权威性出了问题。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我们会强烈地感到虚构的贫乏?在当今时代,“虚构”意味着什么,“非虚构”又意味着什么?生活比想象和虚构更精彩,现在很多人都这么说,很多小说家也这么说,快成顺口溜了。但是这句话也可以换一个说法:生活比小说更像虚构。生活并不是先在地拥有比虚构或小说更多的“真实”,你不能说,我是在写真事儿我就真实,真事儿也可能被你写得毫不真实。“真实”不是一块石头,它永远涉及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而这个认识、这个判断,现在存在着纷繁的矛盾和分歧,这使“真实”变成了一个极具难度、极具争议性的目标。“真实”不是被一把抓住的,更不是由谁批发下来的,就公众和社会而言,“真实”是在讨论和争辩中达成的。小说失去的那部分权威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小说家而未必是由于小说这个体裁。如果说,小说让我们感到贫乏,那绝不仅仅是戏剧性、传奇性的贫乏,而是我们常常明显感觉到作者缺乏探求、辨析、确证和表达“真实”的足够的志向、诚意和能力。

而“非虚构”,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它是退了一步,退到“真事儿”那里去,它力图回到“事实”,像历史叙述那样,借助“事实的权威”,就如章学诚《文史通义》所说:“文士剿袭之弊,与史家运用之功相似而实相天渊。剿袭者唯恐人知其所本,运用者唯恐人不知其所本。”当然,刚才说了,事实也不能天然地保证真实感,这就有了人们对非虚构的另一重理解。它还是一种作者在场的事实,作者把自己真正放进世界的风雨中去,直接感受、认识、反思。这不是一个“现场感”的问题,而是作者的心在不在、身体在不在的问题。在这里,他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承诺。作为文学的非虚构与新闻报道的非虚构有什么区别?在文学内部,非虚构与报告文学等纪实类文学作品又是怎样的关系?尽管新闻记者是署名的,但他的写作不是个人的,他承担着公共职能,客观报道事件,或者说,客观报道公共水平上的事件。也就是说,有些事不是记者感兴趣的,比如一个杀人者,他的复杂内心世界、他的事件前史、他的经验细节等等,这些却是文学特别感兴趣的。而且文学也不仅仅是在事件的层面上看待生活,它可能注视某种状态,比如我们有个作者,他提出要写一个人,这个人没有任何新闻价值,这样的人可能有几千万,我说这特别好,你把这个人写好了,几千万人都能看到自己。

说到底,新闻不是记者的作品——那些人、那些事和一份包含观点的报纸才是新闻真正的作者,但非虚构作品一定是作者自己的作品。我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任何文学写作者一定会带着他个人的前史、他的身心,他的理解、角度、修辞,在非虚构的写作中,他力图捕捉和确定事实,但与此同时,他是坦诚地自我暴露的,他站在那里,把他作为个人的有限性暴露给大家,从而建立一种“真实感”。

这种有限性的意识我想是现在的非虚构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处理很多非虚构的稿子时,我们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删,删掉作者的抒情和议论。这绝不意味着我反对作者在情感上和理智上的介入,恰恰相反,真正介入了,身心相关了,你才不会像个游客和看客一样贸然地、廉价地抒情和议论——你必须深入到对方之中去,而不是把对方粗暴地装到你自己的袋子里来,人类生活不是为了成为你抒情和议论的口实,它自有意义,它比你大,就像历史比历史学家大,你得怀着敬畏、谨慎去接近它。这一点我们很多文人很不习惯,习惯了下车伊始,哇啦哇啦,真理在握,比谁都高明。

至于非虚构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史传文学等等文类的关系,我没有多想,这些事争论起来很费口舌,我宁可说,非虚构可以是个更大的概念,包括和大于上述各种类别,不争论,让我们看看会不会有些新东西出来。

当然,实际上我们还是会面对一些具体的写作和理论疑难。比如,研究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的朋友常常谈到,某个作品有问题,太小说化了,当时的人怎么说话,某些细节某些内心活动,活灵活现,不真实。这同样是非虚构写作会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个老问题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那么接下来人家就问了:夜半无人君怎知?你怎么听到了?这不是自打嘴巴?《左传》、《史记》都有这个问题,西方史家,从休昔底德开始也面临这个问题。这如果细说起来还牵扯到语言、书写和叙事的本质问题,在这里也扯不清。总之,非虚构,我看也不会是全“非”,全“非”了无法构成叙事,这里就有一个边界问题,有待于我们思考,更有待于在写作中探索。《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不仅是提倡一种文体、一种写作方法,其实也是提倡一种写作态度?对。我们希望推动大家重新思考和建立自我与生活、与现实、与时代的恰当关系。我绝没有意思劝人家不写小说,都去非虚构,《人民文学》也绝没有计划少发乃至不发小说,只搞非虚构。我们的志向是发最好的小说,也发最好的非虚构。但是,我们也“吁请海内文豪”,对于这个世界确立起认识热情和刚健的行动能力。否则大家都是宅男宅女,靠着“二手生活”自得其乐,看看电视,翻翻报纸,上上网,然后各种活动,四处开会,不管你弄出多么精巧的理论依据,这样的生活对一个作家来说都是极有问题的。动不动就说:“我这生活不是生活吗?”听上去有道理,实际上谁都知道这不过是懒惰的托辞,是身体上、精神上的懒惰。他可以看着电视报纸网络振振有词地写“底层”,但他很可能对他们家小时工的生活都没什么兴趣。精神和话语的空转可以暂停,或许可以去真的接一接地气、人气,我们提出一个写作计划——“人民大地·行动者”,就是说你能不能对“吾土吾民”建立一种直接的情感和认识关系。这个计划向全国公开征集十二个非虚构写作项目,各提供一万元资助经费,目前进展怎样?十月份我们开了会,发了启事,到现在,网上和书面的申报已经到了五百多份,不少小说家、报告文学作家、散文家、评论家和普通作者都表达了强烈的意愿,我们会仔细论证评审。目前我们已经签了第一份计划,就是新疆作家李娟,她随着哈萨克牧民家庭,到了春牧场、夏牧场,写了非常出色的作品,然后,她要去冬窝子、冬牧场,自然环境很严酷,非常艰苦,但她很想去,我们就资助她去,现在她已经在山里了。

当然,我前几天看了一遍申报材料,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很多申报人对于写什么尚未深思。我希望我们的非虚构作品能够打开某个特定的经验面,我们现在是对世界所知甚多,但同时也所知甚少。也就是说,你天天知道的事、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多,但你真的知道吗?稍微问一问,你原来不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盲区,比如梁鸿,她就是从农村出来的,现在还是经常回老家。但是有一天,她问自己:我知道我的家乡现在怎样了吗?她发现她其实不知道,她得回去,扎下去。我记得英国的德波顿写过一本小书,是写机场的。他在机场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写了这本书。是啊,我也天天上机场,可是我知道机场是怎么回事吗?那里汇聚、交换、隐秘地流动着的人类经验和人的故事,实际上远远没有打开。所以我希望,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多在“状态”上着力,它确实不是新闻,它看到的是新闻下面那个人生的底子、那块生活的土壤。“非虚构”在西方文学中一直占据很重要的空间。对于中国文学而言,重提非虚构的可能性和可供探索的空间在哪儿?谈起“非虚构”,大家耳熟能详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夜幕下的大军》,还有汤姆·沃尔夫发起的“新新闻小说”。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但是我想,电视时代和网络时代的“非虚构”是不太一样的,具体的历史语境也不一样,我相信非虚构会给我们开出广阔的可能性,但是现在,我宁可说,我也不知道它会是什么,还是那句话:保持开放的态度,打开一扇门,走出去,尝试,探索。

2010年12月6日附录:答《文汇报》梁炀

新闻报道如特稿之类,是否算非虚构写作,有什么区别?调查记者是否能成为非虚构写作的主力军。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文学写作。文学和新闻的分别绝不仅仅是文采辞章问题。显而易见的一个分别是,记者是职务写作,这从根本上不是他的个人创作,尽管这里肯定包含着他的理解,但边界是很清楚的,他不应该把他的个人观点和对事物的个人兴趣过度地混到新闻报道中去。当然,我指的是称职的记者。但就文学的非虚构而言,记者不能做和不应做的事,恰恰是作家能做和应做的。

调查记者当然可以成为非虚构写作的主力军,实际上在国外很多记者都这么做了。只不过他这么做时,身份和态度是作家的,而未必还是记者的,或者是记者加作家。有一种观点,文学文体可以分为“虚构”和“非虚构”两大类,报告文学、散文应为非虚构文学其中一分子,您是否同意?您对非虚构文学有无定义?更准确地说,应是叙事文体可以分为“虚构”和“非虚构”两类。在国外,这也是个通行的分法,所以非虚构就包含了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等等;至于散文,虽然有叙事元素,但总的来说,它不是叙事文体,所以恐怕不能放进去。

当然,在学理上细分起来会很夹缠,文学还可以另外分两大类——诗和散文,小说又可以算作散文叙事文体。但我看为了不把大家绕糊涂,咱们还是应该尊重现在的通行说法,散文是散文,小说是小说。

对非虚构我没有什么定义,在国外,这是一个庞大的——比小说更大——十分丰富和驳杂的文类,在中国,我想,非虚构这个概念给我们打开了很多新的可能性,包括写什么的可能性和怎么写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没必要急着给它下定义,大家先去跑马占地,播下种子,看看能长出什么再说。

2011年4月1日

同类推荐
  • 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

    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学术背景,重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进程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问题。本书的方法与特色是:第一,由单薄的个案研究与历史描述模式转向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第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观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第三,贯彻了中外对话的理论生原则和方法原则。本书既有明晰的历史线索,又有厚重的观念辩析,为今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参照和观念指导。
  • 北大故事

    北大故事

    北大有属于自己的传奇。可是要为北大的传奇做出完整的定义。却显得十分困难。因为你翻拣不出一个固定的词。对那段美丽悲壮的岁月,做出确切的描摹。所以,我们只能退居一隅。为大家奉上一篇篇凝结岁月的文字。是嗟叹、还是神伤。留待您细细地“品尝”。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有这样一所大学,有这样一群人物。他们执著地想着,坦然地活着。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与风趣。重读那所大学。重读那些人物。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重新变得清晰。
  • 我们把守护忘记了

    我们把守护忘记了

    这是一部纪实作品。作者生活在一个有患病父母的家庭,个人的事业已无暇顾及,生活的重心是如何照顾二老的生活的起居及看病养护。病中的父亲不通情理,无端的猜忌怀疑,夫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全家人的生活都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作者对自己几年来的亲身经历进行了追述,巨细无遗,尽情倾诉,展示了一种真切而又复杂的情感体验。
  • 不爱情圣,爱情剩

    不爱情圣,爱情剩

    红颜弹指老。稍有姿色或资本的女人,即使找到了好男人也不甘心。而资质平平如芙蓉和流氓燕,也不甘寂寞地挺胸或裸体炒作。谁敢娶这样“晶味独到”、“个性十足”的女人?即便是披过嫁衣,女人一如既往地“作”……男人们还不知躲在哪个旮旯长叹:女人越来越作!可娶的人选越来越少!女人都在渴望攀高枝变凤凰,男人也企图撞大运做乘龙快婿。众女振臂高呼非有钱人不嫁时,我们不妨找个门当户对爱情至上的男人结婚。没有钱,他便缺少花天酒地的资本;没有钱,他就是貌若潘安扔到女人堆中也无人问津;没有钱,但有情饮水饱,风要他疼你爱你懂你,就算三餐喝白开水下面包,舌根也是甜的,心也是暖的,人也是不孤单的。
  • 同光体派的宋诗学

    同光体派的宋诗学

    本文主要以同光体派的诗论为研究对象,对同光体派的宋诗学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梳理,力图理清其宋诗学面貌,揭示同光体派宋诗学的特点和成就。
热门推荐
  • 八识规矩补注证义

    八识规矩补注证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春秋德音

    春秋德音

    用哈姆雷特的话说就是:穿还是不穿,这是个问题。切勿误会,穿为穿越的穿。林舒还不及思考这个问题时,就已被迫站在了欲和平而战不止的春秋,她曾无数次沐浴在透明透彻的月光下,注视着妆奁上的短衣裤,那如老照片的旧色让她遥忆起数千年后那片熟悉而陌生的故土,东方之珠依然夺目。妆奁的铜镜里恍惚反射出绝代风华的嫣然一笑。子和(她不习惯叫他姬忽)早已消逝在无涯的茫茫雪中。齐萧?他正躺卧榻中,睡意沉沉。“我祈求上苍,生生世世莫再与你相遇,若能如愿,纵使青灯长伴。”夜静极了,缕缕青烟从青铜镂花香炉中袅袅升起,一晃眼,林花谢了春红,林舒再念起子和时,已无当时一字一顿如凌迟之痛楚,三十年换来了不恨不怨的安宁祥和。
  • 这一季,荼麋花开

    这一季,荼麋花开

    半夜十二点正是好眠的时候,夜生活还刚刚开始,为了庆祝大学毕业,他们在夜店相聚,正因这次的相约,使他与他产生不一样的感情摩擦。而正因为这样,他们的感情交织在了一起,剪不乱理还乱,一场感情的纠葛才刚刚开始,一切从未改变,只是我们的心变了而已。
  • 万界逍遥

    万界逍遥

    让人嫉妒死的奇遇,美女金钱不是梦想,能力变态至极,权利简直通天,说他是神他不承认说他是妖他不相信,哈哈哈哈简直是爽到顶点
  • 霸道王子:拽丫头跟着闯世界

    霸道王子:拽丫头跟着闯世界

    【维恋QQ:2495366331,不弃文,只为祭奠那傻逼的青春】一次行动,他不仅邂逅了她,还夺去了她的初吻。可这却不是偶然。她救了他,被他带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她是一个野丫头,他是一个霸道的王子,一个惊世银手镯,一个北皇集团五杀神,一个海上霸主卡银,三个外来的不速之客……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在这些天才少年的身后,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梦想,梦想是什么?你想要什么?我要世界,整个世界……一场霸道王子和拽丫头的恋爱就此萌芽……他霸道,却只对她温柔。他冷酷,却默默为她守候。他温柔,只愿她幸福。他爱她,可是最后……他们阳光,帅气,他们是兄弟,是一群追梦的少年,他们没有忘记过去,带着残缺的记忆,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 南宗抉秘

    南宗抉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盛世卿狂

    盛世卿狂

    所求所念,不过一生一世一双人罢了。奈何落花有情,流水无意,一腔执念终化为一缕幽魂。身死轮回,重生异界,一睁眼便以一纸天书搅乱天大势,顺带勾上某腹黑王爷的“兴趣”。某日,她调戏侍卫,“待你长发及腰,嫁给我可好?”正巧被“路过”的他听见,于是,隔日,她收到了一封“情书”“待你长发及腰,我娶你可好。”慕颜看了他一眼,答曰:好说罢,三千青丝齐肩剪断。一个是女尊国的公主,一个是男尊国的王爷。腹黑对狂妃,谁能征服谁?
  • 我的天才未婚夫

    我的天才未婚夫

    未婚夫?订婚?为什么这么重大的事她这个当事人却是最后一个知道?这群大人到底在想什么,她可才十八岁啊!逃不掉,算了,订婚就订婚,逢场作戏谁不会啊,有个这么完美的未婚夫也挺有面子的。只是……这个男人根本就是表里不一嘛,腹黑,不,是恶魔啦!喜欢欺负她的大魔王。
  • 猎狐

    猎狐

    宋文很幸运,却又很不幸。当他以为自己能自由自在的过着日子的时候,却总是一次次卷入意外的案子中去,相当个吃拿卡要的小片警却往往屡破奇案,想要向上爬却总被人踹到谷底,到底是上天的安排,还是有人刻意为之?
  • 名将图腾

    名将图腾

    汉末三国时,群雄并起,造成百里露骨枯草。上天为百姓怜悯,使武将军张绣携名将图腾下凡至汉末,力图用上下五千年之名将改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