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91800000074

第74章 其它版本四库辑本别集六十九种拾遗(23)

迢迢方壶山,远在扶桑东。何年凿混沌,元气间鸿蒙。扶舆清淑自融结,瑰奇不与余山同。昆仑玄圃疑并峙,嵩衡泰华难争雄。环以弱水,缭以瀛蓬。珊瑚碧树交磊砢,琅玕芝草纷蒙茸。金乌玉兔,旋绕乎其上。凤【凤】【凰】麒麟,游戏乎其中。神仙万古所会宅,秋乎六鳌之上,海若之宫。往泛楼【般】【船】过其侧,风涛阻绝无由通。真人恍惚不可见,至今抱此心。朅来尘寰内,邂逅开奇逢。飞仙蹑凫舄,发漆颜如童。手持帝赐清凉丹,洗涤热恼苏羣蒙。赫然与世作司命,物不疵疠长年丰。愿回银海月,下照凡夫穷。饮我紫琼浆,佩我清芙蓉。腰缠十万骑黄鹤,瑶池同看蟠桃红。归来燕坐江嶂曲,时游慧剎听松风。载瞻合皂山,言招葛仙翁。呼吸玄化,逍遥太空。海筹自报水清浅,人间之乐无穷终。方壶方壶,仙山咫尺兮,嗟来者其焉从?

【《永乐大典》卷二千二百五十六「壶」字韵,页二十上引「胡樗隐集」。(影印本第十七册)】

【乐善堂】

乐善堂中乐最真,沧桑屡变道终存。旧家阀阅今犹昔,奕叶诗书子又孙。慈竹连春雨静,蟠桃偏散晓霞繁。高风举世堪师表,孰使纷纷薄俗敦。

【《永乐大典》卷七千二百四十二「堂」字韵,页二十三下引「胡樗隐集」。(影印本第七十一册)】

若村记

出郡郭东行十余里,有胜地曰沙堤。堤之上,竹树绵密,途径萦迂。环之地而居者,茅舍相望。其族之蕃且大者曰陈氏。陈氏之先,有为郡录事参军者,有仕至邑令者。宦谱流芳,远近推之。友人黄楚崇尝语余曰:「吾家白湖之上,距沙堤二三里。世为姻媾诗书道义之好,弥久而弥厚也。陈氏多佳子弟,其字以君材闻于人者,又陈氏之隐君也。君材好读书,善与人交。辟一室,外植花竹,中列图画。颜其轩曰『若村』。搢绅之士,咸咏歌其事。幸为记之。」余闻村之为言,聚落也,野也。《字通》云:「经史无村字。」《集韵》暨《复古编》:「字当从邑,从屯,今作村。世俗所通用也。」夫近山而居者谓之山村,近江而居者谓之江村。今君之所居,近萧水二三里许,宜目之曰江村矣。顾以「若村」名,盖沙堤经兵燹之余,华堂广悉化为瓦砾矣。今之结屋而居者,非复承平之旧也。闾阎岑寂,箫鼓之声不闻。徘徊顾瞻,境与心合。因思昔时之华丽,感今日之荒凉,尚村之不若也。或者曰:「今之人状貌朴野,威仪不戢。世咸目之曰村,君岂有慕于斯?」余曰:汉廷大臣,皆木强敦厚,迟钝少文。世俗所谓村也。盖《论语》之言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释者曰:「野人,谓郊外之民。」盖亦村耳。孔圣欲从先进,乃厌乎彬彬之文,惟质朴为贵。君以若村自号,岂慕是欤?余山居野人也,赋性朴鲁,俚而不华。殆真村者,不但若也。清时暇日,访君于沙堤之村。俯樵唱于谷口,赓渔歌于渺茫。饮村酒,赋村诗。幸毋诮我曰:「子真村居人也,是以能知村之乐焉。」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村」字韵,页十下引「胡居敬集」。(影印本第五十册)】

宋禧:《庸庵集》十四卷

宋禧,初名玄僖【《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八作「初名元禧」,玄讳作元,《永乐大典》均作「玄僖」,今从之。】,字一尢逸,号庸庵。余姚(浙江)人。元至正十年(一三五囗)中浙江乡试,补繁昌教谕,寻弃归。洪武初,召修《元史》。书成不受职,乞还山,复与桂彦良同征,主考福建。《明史》卷二八五有传。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庸庵集》十四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宋玄僖诗【一条】 宋玄僖庸庵集【十四条】 宋玄僖庸庵稿【三条】

宋玄僖庸庵后稿【四十二条】 《广信府志》引【一条】

以上共六十一条,校南海孔氏钞本(藏广州中山图书馆)《庸庵集》十四卷,馆臣漏辑者十三条。

野梅图

凄凄山泽畔,惨惨雪霜中。独有忧心者,时来嗅朔风。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八「梅」字韵,页二十下引「宋玄僖庸庵集」。(影印本第三十五册)】

题红梅画三首

其一

自喜春光早,翻怜月影孤。铁心亦爱惜,不肯击珊瑚。

其二

缟带何时换,红裳向日明。天寒看翠羽,春近忆黄莺。

其三

日远江南路,愁深洛下尘。泪痕都是血,寄语铁心人。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九「梅」字韵,页十五下引「宋玄僖庸庵集」。(影印本第三十五册)】

题王时敏画梅

谁怜迂甚王征士,不管江头驿使催。秋晚小山丛桂下,为人犹写数枝梅。

【」。(影印本第三十六册)】《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三「梅」字韵,页十二下引「宋玄僖庸庵后

题画梅

其一

老干风霜古,柔枝雨露新。可怜青白眼,逢着看花人。

其二

隔水花如雪,云窗尽日开。何劳路旁别,为折一枝来。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三「梅」字韵,页十三下引「宋玄僖庸庵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册)】

【洞岩】

翠岩仙洞白云深,蹑石扪萝一访寻。真驭不逢山色瞑,涧风吹袂冷森森。

【《永乐大典》卷九千七百六十四「岩」字韵,页五下《广信府志》引「宋僖诗」。(影印本第一百册)】

【求放心斋铭并序】

「求放心斋」者,四明唐君时可藏修之室也。时可以乡先生,子孙从事显路,循循敛慎不失其世守。而其名斋,又不忘乎问学之要,若是可尚也已。余姚宋某乃为之铭曰:

凡民有心,乃主厥躬。尊曰天君,常居于中。耳目众体,有令则从。万感以应,既明而通。曷放于外,物诱则昧。播迁忘返,有旷其内。陷彼阴于,渊渊以队。惕兹至尊,可失定位。孰求其放,先觉所望。求之则存,虚灵岂丧。学问之道,有启于孟。钦哉后修,用达乎上。

【《永乐大典》卷二千五百三十六「斋」字韵,页二十三下引「宋玄僖庸庵集」。(影印本第二十九册)】

心一斋记

郁君敬修,四明善士也。藏修于郭居,扁其斋曰「心一」,而征言于余姚宋玄僖以为记。乃绎古训而言曰:心神明不测者也,得于天而主于人之身。天下之理,于是乎具焉;天下之事,于是乎应焉。古今至远也,而通乎一息者心也;宇宙至广也,而周乎一念者心也。天至高也,地至厚也,人之身至眇也,而参为三才者心也。心之于人,至贵至尊者也,而耳目众体之官不能侵;至虚至明者也,而耳目众体之欲不能蔽。侵于耳目众体之官,蔽于耳目众体之欲者,众人之心也。性统于心而静,情统于心而动。静而恒中,动而恒和者,圣人之心也。虽然,众人之心岂果异于圣人之心哉?譬之鉴也。圣人无垢,而众人有垢也。自有垢而至无垢,刮磨之功也。自众人而至圣人,学问之力也。学问非一事而放心是求者,学问之要也。何谓放心,静而昏,动而杂者,放心也。心既放矣,以之检身,则鉴失其明;以之应事,则衡失其平。甚矣,放心不可以不求也。求之柰何?心一而已矣。以言乎学问,敬而循序者,心一也。以言乎应事,敬而中节者,心一也。心一之功大矣哉!《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余谓圣人之道亦然。圣人有心而无为者也,天地无心而成化者也。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原其功,不越乎心一而已矣,敬修其进之哉!

【」。(影印本第二十九册)】《永乐大典》卷二千五百三十七「斋」字韵,页二十上引「宋玄僖庸庵后

雪篷斋记

客有自东海来者,谈明之南郭,若有遯者之居焉。其居远市而寂,户牖阶槛晻映水林芦苇间。吾尝过而异之,因下马造其室。室之上覆与其四旁皆施素焉。启牖以观,曒然若雪,而虚然若舟,其扁曰「雪篷斋」云。时吾睹其室,叹曰:曩以事涉涨海,楼船快健,争先取疾,若天马羣跃长风中。旗旄飘扬,剑戟荡摩。蛟龟鲲鲸,出没导从,诚伟观也。然当隆暑时,赤日炽波,瘴雾熏天。浩荡无际,不知所辟。回顾父母妻子若隔异域,邈乎不可见。中心火热,水不能沃。及兹登陆而郭行,不知有所谓雪篷者在是也。既叹而坐,雪篷主出见客。问其名氏,若聩然无闻者。室中无他物,几榻琴砚,书册山水图在焉。日正中,苍凉外浮,虚白内朗,令人有醒然者。雪篷主户外荫有桐,火石鼎,汲井烹苦茗饮。客既出门,人事复坌集。蒙蒙役役,梦寐度白日,竟忘询其人矣。余闻其言而忆之曰:「噫,岂吾故人陈元昭乎?」元昭性淡泊,好画山水。尝游诸公贵人间,往往不意合。今闻其遯处南郭矣,岂其人乎?余观古之遯者多蹈海而往,视人间世若有所不乐。然蹈海于海以自远,孰若蹈海于人人中,浮湛而莫我知也。元昭若遯雪篷,蹈海于人人中,则人人中之海不大于海之为海者乎?未几,元昭寓书于余,曰:「为我记雪篷。」乃知雪篷主果元昭不错也。因书客与余谈者,为《雪篷斋记》。

【《永乐大典》卷二千五百四十「斋」字韵,页十一上引「宋玄僖庸庵集」。(影印本第三十册)】

代赵声翁祭兄文【(己卯)】

嗟我老君,遭时艰难。克承世祚,拓业以勤。生我兄弟,同母五人。兄为冢子,硕大且敦。吾宗所望,诸弟所尊。若子若妇,若侄若孙。以及戚,咸蒙训言。端居一室,外务罔干。迹与物疏,心实周旋。故虑所及,事独万全。有恢前绩,夫岂偶然。嗟夫世家,与运凋残。往往华盛,降为孤寒。有藉先泽,吾门尚延。人事所致,宁独自天。我之昆弟,根株相联。兄处养望,厚重弗迁。隐然长城,寇侮敢前。我与子静,外力是宣。其余兄弟,赞翼翩翩。以应兄志,如是有年。庶几先君,慰于九泉。天祸我家,强者先颠。清兄静弟,相继弃捐。己失一臂,动作阙焉。又丧元兄,我益力单。惟兄之贵,家受封恩。惟兄之富,足裕后昆。惟兄之嗣,有为郎官。惟兄之寿,白发苍颜。终于正寝,既顺且安。兄志厌矣,我又何叹。所以悲慕,钟情天伦。兄弟之中,惟二人存。且自兄没,世事日艰。弟亦老矣,无意人间。惟愿后人,念及本原。相与扶持,世世无愆。兄在幽冥,其相先君。启于先生,以佑吾门。兄今就葬,何日来还。设祭棺前,涕泪其潜。

【」。(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册)】《永乐大典》卷一万四千五十一「祭」字韵,页十八下引「宋玄僖庸庵

祭岑栲峯先生文

光辉。兵兴宇内,盗贼日滋。公既疾病,日无祷医。圹我近丘,治我棺衣。得死为幸,吾死已迟。三日而葬,勿后其时。缁黄之事,无为我为。常所往来,至者可知。一酹坟土,已不我遗。公有治命,令子不违。吾侪哭公,过时而悲。顾瞻老成,存者其谁。山寒木落,云高鹤飞。公不可起,九泉永归。罗拜墓下,涕泗涟洏。设祭陈诚,灵其鉴兹。黍,谈笑尊罍。喜怒忧怨,发为歌诗。不事雕刻,时出怪奇。世道愈隘,知公者希。渊珠璞玉,孰惟公耿介之资,与俗寡谐。高迈之识,弗惑旁蹊。尚论古人,多契其怀。有志当世,不展其才。偃蹇以老,特立草莱。彼热不附,彼凉不睽。曲直之辨,短长之裁。施于乡闾,好恶不齐。当其愤世,刚肠莫摧。或行田间,或坐水。霞晨月夕,嘉客适来。缱绻

【《永乐大典》卷一万四千五十四「祭」字韵,页十三下引「宋玄僖庸庵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七册)】

谢肃:《密庵集》八卷

谢肃,字原功。上虞(江西)人。元至正(一三四一──一三六八)末,欲投效张士诚,未遇,归隐。明洪武中,举明经,授福建按察司佥事。后以事被逮,下狱死。《明史》卷二八五有传。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密庵集》八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谢肃【一条】 谢肃诗【三条】 谢肃密庵诗集【一条】 谢肃密庵诗稿【二条】 谢肃密庵集【三条】

谢肃密庵稿【五条】 谢原功密庵诗稿【三条】 密庵诗稿【一条】 密庵文稿【一条】

以上共二十条,校《四库全书》本(藏北京图书馆)《密庵集》八卷和《四部丛刊三编》明洪武刊本《密庵集》十卷,馆臣漏辑者一条。

龙兴探花上知府

宝界仙葩谷雨催,轻尘拂面探车回。春衣香重飘金谷,晓槛妆寒傍玉台。斋阁独存徐孺榻,宾筵今盛孔融杯。韶华赏芳游在,绿水红莲次第开。

【《永乐大典》卷一万九百九十九「府」字韵,页二十下引「谢肃诗」。(影印本第一百九册)】

钱宰:《临安集》六卷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殃及阴阳

    殃及阴阳

    半疯半傻的爷爷,靠着扎花圈和纸人把我养大。师父说,我是天生招“殃”命。我不信命,但为了活下去,却只能踏上一条外人无法理解的路。有人叫我神棍,但我更喜欢别人称呼我阴阳先生。
  • 三道桃花

    三道桃花

    她是这四海八荒里最不靠谱的那个神仙。他是这九天十地里最英明神武的那个神仙。都说他的命中注定有三道桃花。为了成为其中的一道,她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有朝一日能够与他并肩。我们以为自己长大了,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时光千回百转,一直藏在心底所深爱的,还是否仍是最初的那个人?
  • 邈青冥

    邈青冥

    不大不小的宗门,不高不低的身份,没有逆天的气运,没有威武的前身。她这一生,本该是看着别人的波澜壮阔,过着自己的平淡生活。可是,一心追慕大道,又怎能止步中途?
  • 傲世孤霜腹黑天才二小姐

    傲世孤霜腹黑天才二小姐

    一朝穿越,竟穿越到相府二小姐身上,等等别人穿越不都是爹不疼娘不爱吗?怎的我穿越就是一个爹又疼娘又爱,还有俩帅的掉渣的好哥哥……唉!为啥三个月就要嫁人,虽然对方是一个帅到天地公愤的皇子,但是但是我慕容晓晓是不会妥协的,我要逃婚……
  • 网游之污

    网游之污

    第一次作品不知道能写成什么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吧
  • 东汉那些事儿

    东汉那些事儿

    东汉毁在宦官手中,似乎是注定的,实际上,这哪是命,是制度上有缺陷,不解决根本问题,苍蝇老鼠是永远打不尽的。《东汉那些事儿》文字生动、故事精彩、分析点评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更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的深度点评中提高自己的智识和判断力。
  • 归途末世

    归途末世

    五个少年,五种不同能力,神秘组织五区,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引发整个世界的格局变化,从空战到海战,从地球到太空,战斗一直在持续,然而以为自己解开了所有的秘密,实际上,另一个秘密再次出现,五个人能否金蝉脱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世娇宠,邪王的神秘狂妃

    绝世娇宠,邪王的神秘狂妃

    二十二世纪金牌杀手,一朝穿越成为废柴六小姐。上一世她性格懦弱,任人欺辱,这一世她性格乖张,是烈火门传承的继承人。她不但有万能的浴血金凤手镯,神器在手,驭兽我有。更有一个邪魅、腹黑,盯妻狂魔的冰山王爷,勾勾缠护她一生。碧莲池肤白貌美,看上冰山王爷有危险?笑话,王爷只对她情有独钟,不用她出手,灭碧莲自有王爷下手。“王爷,夜深露重,该歇息了。”“行,今夜本王一定睡服你。”冰山王爷脱的麻利,顺便把她的衣服也扒了,熄灯种田。传闻冰山王爷绝七情,美色不沾?谁能告诉她,将她宠的上天入地,肚子里还塞进个宝贝,这又是谁干的?——一世仙骨奇缘,且看陌天歌逆袭上阵,如何从废柴,站到仙界顶峰。男女主身心干净,感情专一!新人新文,希望亲们收藏,和评论支持果果,谢谢!
  • 仙石尘情录

    仙石尘情录

    诛仙台下,一方青石,亿万年来,天雷诛,罡风洗又得无数玄荒大妖、天庭上仙的灵血滋养终能修成正果却于化形之时无意中放走诛仙台上玄荒灵狸于是刚脱得石胎却又被罚入轮回………
  • 大转折1937: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始末

    大转折1937: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始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世人皆知这段历史,但却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样的问题: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战争爆发前后,中日双方的高层又是如何考虑两国之间的问题的……本书结合大量的中日史料,互证对照,还原了1937年7月到1938年1月这一阶段的历史,细致描述了抗日战争爆发的始末,将历史的细节还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