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97700000001

第1章

句推撿而後入故。次之以二空。二空亦觀法也。直藥病之加者耳。故曰佛世當機。何勞設此。雖宜於滅後。而亦通佛世故。有通教四性無生之幻。夫四性無生者即空也。以即空故含中。含中為被接之本。故次之以被接。然被接者。教道之所有也。故曰今前六重。仍存教道。於法華前。逗彼權機。權機宜乎教道也。教道必至於證道。故次之以教證。教證者自權而趣實也。至實則教道可捨。唯一圓實。真因之始也。而因必有果。故次之以壽量。壽量蓋果人之事。而必依於身。身必有土。故次之以四土。以三身必依四土故也。四土之極。本乎寂光。寂光理性。復宗經體。是則十類雖異。循環宛轉。逆順生起。相為始終。一道而已矣。一道者何道也。蓋究竟出生死。一清淨之道也。道果何在乎。即心是已。則又見諸法不離我心也。知諸法不離我心。而習斯文者。殆庶幾焉。不然費日力於此。吾未見其有得也。旨哉敘論。其可不先知而審思乎。

經體論第一(論各為三)

總篇上

論曰。夫一言盡諸法之本。一理極眾妙之源者。其唯經體乎。故經體之說。良未易言。然則言之者。必其絕心路泯思議。以無言之言者為能耳。蓋其為體。性一切法。非造作所得。詮之在經。匪名言可到。不得已強而目之。其唯中道。一實相印。以此一印。印定諸教。非魔外之所得同。尚不得而同。況得而異且壞乎。故經之有體。猶人有心。而民有主。文書有符印。治化有禮法。為百川之東海。實眾星之北辰。宗之極之。一而已矣。故曰體者。一部之旨歸。眾義之都會。又曰。法界實相。乃至法身。竝法性異名。通為諸經作體。所以經得是體。故名有實。而言有旨。教得是體。故解有詣。而行有歸。凡聖以之同遵。諸法以之歸趣。究竟還源。亦一而已矣。然言理猶通。體唯一性。性不徒性。性必有德。抑顯有宗。證有用。詮則為名。判則為教。故一言於體。必關諸五章三法以明之。極此理者。雖在於佛。而不專於佛。則又約十界諸法以言之。於是有修性焉。有離合焉。有開廢取體之義。有諸經異指之文。而莫能一之。故說者所以異也。異故宗極之道不著。此論所由述也。然則論之如何。必曰取天台荊溪四明。一家正傳之說。合乎文理當然者。以格彼異端。俾卒歸於至當。是亦今十類大體也。

別例中

右經體類文。總三十有五。(注釋文下者合為一。下去例爾)言法華開廢取體兼出餘義者十二。言今昔離合辨體者十。傍出涅槃五章者五。言諸經取體者八。凡四例。

法華開廢取體例(一。二。三。六。七。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

論曰。實相之體。徧於諸法。離一切相。無在不在。未始開廢之異。尚何取捨之有。然則開廢之說。本乎法華經旨。有權實之義。此取捨所以異也。今論之為三。其一曰。借義釋訓。然經體之言一。而文或以禮釋體。或以體訓禮。先達釋之。以謂今昔部旨。融別不同。二釋甄分。無宜一混也。四明則曰。彼此互釋。不必求異。但於昔則取禮別尊卑意崇君父之義。或者謂有同異。釋訓雖同。用義則異。今謂互釋之說然也。異釋之義不然也。縱論同異。亦不一向禮同體別。如禮有君臣撙節之分。豈非禮亦異乎體。有所依實體之旨。豈非體亦同乎所依。體同則與同遵禮一。禮別尊卑則與貴賤體等。其旨本同。孰云有異。然而部旨言之。不妨取兩同義以釋今。約兩異義以申昔。則釋義部旨。兼得之矣。同異之說為近。其二曰。開廢取體。舊或據一切不出法性之文。與今取佛所見。為實相正體。以謂開廢。相違者。且曰。義不兩立。文何為而竝取乎。文苟雙存。復何為而偏指乎。曰各當其義。本不相違。所以竝取則部旨當然。偏指則文相所自。何者。良以十界權實之法一也。而有克從法體言者。如謂權實雖異。而十界理同。故皆得為體。雖不當開廢。實亦能開之妙有。以此體對佛極智言者。則有通有局。如四明所謂。法性之體雖通一切。如來所遊義。局果證是也。而其說猶通。雖昔部。亦得言之。有正約眼智。權實明者。如以四眼二智。如異等境。即九界法。屬於偏權。非今經體者。廢權義也。若即彼如異當處。無非佛之知見。指權即實。皆得為體者。開權義也。然不約開權。無以見妙體。徧通一切。不約廢權。無以顯此理。妙極諸法。故兼明之。方彰法華。體絕餘經。是不唯部旨義明。抑知文旨不異。如向二文。雖非開廢正意。一往言之。亦不相違。所以一切。不出法性。豈非體徧一切乎。今取佛所見。豈非妙極諸法乎。夫惟妙極諸法。則局極之謂也。體徧一切。則通盛之謂也。通盛則反局。局極而皆通。雖彰二義。共顯一意耳。但自昔離而為二。所以開廢俱非。其三曰。被接可否。然今經之體。固非被接中道。但須混一代。以申部旨故。亦得約之。以論揀取。而有進否焉。如文取圓接中道。得為今體。而但中非者。此偏圓義。以理從教也。或不分圓。但皆得為體。取中道理同故。以教從理義也。或二皆非體。由竝帶方便故。以教從部義也。亦可以部從教。如上偏圓之義。故使揀取進否不同。抑圓接通別。則能入是也。所入非也。但揀所入。而能入盡妙。別接通。則能所俱非。故俱揀也。所以籤文則曰。今經體者。但是中即空假。取圓接通。(別約)能入言也。尚揀假空即中。揀別接通。則能所俱非也。或謂。此文與下離合。取體義反。蓋不得今文旨故也。後當更明。然則歷妙揀體之文。取五中道等。雖似通取。而其意則非。以彼諸境法相相關故。從寬向狹。次第度入。至諸一諦中。取中道一諦。揀方盡耳。故籤釋曰。今取權實相對。的示體相。則知約廢權揀明矣。雖有諸異。義不出此。

離合法相辨體例(四。五。八。十六。十七。廿九。卅一。卅二。卅三。卅五)

論曰。一性之極。罔涉枝岐。諸法所宗。統該眾義。夫惟罔涉枝歧。雖不當離合可也。或者據此。不論離合。彼特見其一意耳。殊不知統該眾義。一性既融。無適不可。雖於經體明離合可也。今論之亦三。其一曰。文旨源流。如光明觀經二疏。始約三法釋體。至於宗用。乃各一釋。似一法而已。或者於是疑焉。今會彼諸文。不出上下相成。彼此互顯。義歸一揆。離合方成。所以二疏釋體。約三法者。直離義耳。以顯宗用即離之合。還將宗用各一。以顯體三即合之離。今故謂之上下相成也。然此特偏顯。未見互通之旨。故涅槃玄文。復立宗本等名。而沒體禮之稱。意則圓顯俱離並合。今故謂之彼此互顯也。抑彼玄文。兼有餘意故也。(云云)至於法華玄義。據名直釋。似各一法。而約義亦各開三。籤釋引論。證體蘊離合之義。又約三喻釋體。記文復各開三。皆其旨也。故玄文曰。正顯體者。直辨真性等云云。然則莫不為成離合義也。其二曰。法相大體。夫體者性也。性必有修。性者體也。體必有用。是則性與體一也。修用各二也。舉一法則二法從之。離合之義。蘊乎是矣。然則今明經體。是為約離乎。約合乎。於其法相。若何而揀取邪。曰。離合義不可偏揀取。理無異轍。如是而已矣。何謂也。如向示離合之文。有曰。空假即中等。雖是離義。合在其中。而四明則曰。祇為單說圓義。不成作此融談。方彰妙體。是知。一家正途。於經體明離合。不可偏取明矣。今以意斷之曰。離彰體徧。合顯性極。離念妙契。於是為至。何以言之。即文有曰。若但云中是經體等。豈非彰體徧乎。又曰。若不於三各揀等。豈非顯性極乎。至於結示則曰。思議泯淨。又曰。心路絕處。豈非離念而妙契乎。此雖明文。知者蓋寡。明斷其說。益以少也。然此特大旨耳。至於文相結密。有不易疏理者。因復為之說曰。離須各論。合宜對辨。離合相即。旨不可分。何也。蓋離本正明空假即體彰體徧之義。故須各論對辨則非也。合明修性不濫顯性極之旨。故須對辨各論則非也。所以相即者。亦以其文理然也。如曰三諦無非經體。即合論離也。以即合故。但云三諦。由論離故。無非經體。以皆具中故。又曰。若不於三各揀空假。即離論合也。以即離故。各三囗九。由論合故。揀二取中。是則凡言揀處。雖是九法。其義已合。凡言通處。雖是三法。其義已離。故知不定九三。而論離合。實以揀取論之。此則離合之說也。若夫揀取。則其說常定。所以若離若合。竝揀二修。取中為體。記主所謂。皆取法身。四明則曰。各揀空假。蓋左右相顯也。夫言皆取法身。豈非從性取三法身乎。既言各揀空假。豈非於九揀餘六法乎。若以類從。約合言之。則三體祇是一體。三宗三用。亦各合一。不然。何謂皆取。而各揀乎。所以爾者。蓋體為主質。為君父。而體唯一極。不兼餘義。餘義則其修也。用也。或理性之德。或修顯之事。非克體性一之謂也。至於眾生性源。諸佛理本。亦唯一性而已矣。非謂離則兼修。合唯取性。此則揀取之說也。若合而明之。則離合從義。揀取從體。義雖進否之殊。體無增減之別。故以義從體。則揀取之理恒同。以體從義。則離合之相宛別。抑又體得義融故。不即不離。義以體定故。有揀有取。是則揀與不揀。旨歸一轍。或離或合。妙在其中。圓活若此。豈執一局論。而能盡經體之大全乎。或者偏取。便致乖違。其三曰。宗途辨論。然則大旨已明。復何論乎。特由四明二記。釋體禮底達之文。有曰。此是法身中三。未明餘二各三。又以實相般若真性解脫。釋底達。則三皆是性。若與上揀取不合者。此宗途所以異論也。於是南屏一派。始以七義。難其離合不成。(文見精微)自是扶宗者有之。異論者有之。今皆置而不辨。姑就四明宗旨。以正之曰。禮底達三本離中。名相亦一性二修。對下宗用。則各三成九論。揀取如前。(云云)夫是則法身中三之文。正當結性指修。意在以修例性。各明三法。亦離義而已。而不爾者。蓋有向相成之意故也。是則離合善成。何不成之有。抑圓論離合。本於非離非合。而卒歸於不定離合。雖謂離合不成亦可也。彼尚不知善成之義。況達不成之旨。既通其一。餘難可了。無勞曲辨也。然其次文者。本亦無難。特是沿襲蔽之爾。今以義斷之曰。約即中義。以所顯能。何也。蓋底達之言。義有能所。故能窮能達者。智也。用也。所窮所達者。性也。體也。帖文正釋。雖從能以得名。然不約所窮。無以顯能窮之深。不約所達。無以顯能達之廣。故以實相體。顯甚深之智德。復以能窮智。彰法性之甚深。以所達顯能達例爾。(云云)兩者交相為顯。則底達義彰。法性亦彰。故曰空即中故。故般若德。是諸法底。雖通能所。正顯能窮。則又曰。觀照文字。二般若也。是則底達。雖曰性三。不失一性二修之義。雖曰修二。不妨真性實相之名。故從能窮達以言之。還成體家之宗用。從所窮達以言之。則是宗之所顯。用之所依。三體既祇一體。宗用豈復異途。離合之旨無偏。揀取之義何失。文旨明白。孰得而違。無謂此是通論。而非的揀。不可見其或濫。輙斥為非。請試對彼研詳。自見臧否也。或又於是論。起修不起修者。須知性德圓具。法爾而然。何必言起。然後為修。故以起修。而攝宗用者尚非。以不起修。而揀宗用者。尤未為得。然由性德。應於起修。雖論之可也。但彼未善離合。如南屏廣智之說。或專離而失合。或以離中名相。約合言之。為未可耳。是應兼取之。皆不失為全性起修之義。若彼全不許論起修者。則孤然一性。敻在宗用之外。抑修外於性。將何以為不即不離耶。由是言之。起愈不起。其失性德圓具之旨一也。今例無取焉。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凤倾无歌

    凤倾无歌

    以搞笑幸福为主要,结局美满。开始比较奇葩,但到面很好看
  • 风灵若风犀如墨

    风灵若风犀如墨

    六界严格戒律隔界之恋,妖界女妖乐灵犀却爱上仙界仙尊安风墨,为爱剔妖骨除妖性化为凡人修仙重头来过。她努力想要伴他左右,他却无心。而后神界危难,天下危及,堕入冥界,一切都将她牵扯其中。梦里衣袂飘飞宛若天人的身影终是若隐若现,无法触摸。含恨回眸,血泪落进心田,道不尽肝肠寸断离别苦。若天涯永隔,是否还能回到最初,是否曾爱过。即使看不到希望也要飞蛾扑火,终入你法眼却也为爱疯魔。负一人心,剪不断三千痴缠;尽一生情,看不透万丈尘寰。转身,一抹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若有来世,我必与你光景长绵。
  • 迳庭宗禅师语录

    迳庭宗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龙战昊天

    龙战昊天

    这是一个全民尚武的世界,无法修炼的人永远不会被人尊重,修炼一道唯有不断进取,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学院内备受同门欺凌的“知名废物”任昊天,知耻而后勇,毅然参加堪称“十死无生”的院外考核,自此改变了自己饱受欺凌的命运……
  • 绝天神逆

    绝天神逆

    这片世界界分三种本源:冥源、斗源、灵源。又有十大等级称号,冥源称号:冥丝、冥气、冥魂、冥者、冥王、冥皇、冥尊、冥圣、冥帝、冥渊。斗源称号:斗士、斗者、斗师、大斗师、斗王、斗皇、斗尊、斗圣、斗帝、神转斗帝。灵源称号:灵根、灵凝、灵丹、灵魂、灵元镜、灵皇、灵尊、灵圣、灵帝、灵圆破神。源技也分等阶,不一样的阶不一样的威力:黄阶、粉阶、红阶、棕阶、绿阶、蓝阶、白阶、黒阶、圣阶、神阶和传说五大超神阶的源功。这方世界有千万家族,上万宗门,五大帝国,十大学院。实力唯一。强者一怒,横尸遍野。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本书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 都市神狼

    都市神狼

    一次带着阴谋的任务,107人只为了一人陪葬,但是他却活了下来,重新回到都市的他,却被战友陷害,隐姓埋名,但是他忘不了自己的兄弟,忘记不了自己是特种兵,他忘记不了自己的代号:神狼
  • 上古世纪:创世王魂

    上古世纪:创世王魂

    二千年前,十二英雄远赴神之庭院,诸神遗留的强悍神力即将复苏;传说中创造者遗落的王魂之剑,持有巨大的自然之力,亦是唯一能够与英雄们相抗的能量,却至今下落不明。叛逃将军府、勇闯决斗之地、征讨残冷的魔隼、夺取最后的神力……桀骜的法师,英勇的战士,迅捷的游侠,太阳的使徒,他们怀揣着不同的信仰与目的,踏过千难万险,集结在一起去寻找传说中的力量源泉。大陆的崩塌,致使所有种族踏上了全新的征途,为了拯救苍生,我们每个罪过之人,都必须学会牺牲。本书(前传)是以上古世纪同名世界观小说《上古世纪·冷杉与鹰》为背景,分化出来的一段发生在原大陆上的传奇故事。
  • 六道往生

    六道往生

    残念到世界观严重扭曲的佐枷如同空气般存活着,某日,因为无聊把老师画成了一个恶心的丑八怪而被惩罚安排到了研发部,在那里,他遇到了冷的像冰一样的美女人族部长,遇到了性格冲动的兽人族,遇到了阴森的恶魔族,遇到了传说中海族里面的人鱼族,遇到了善良的妖精族。随着不断与大家相处,随着相互之间更深入的了解,佐枷那封闭的内心也悄悄的敞开了…
  • 王上,别闹

    王上,别闹

    他是大燕朝最高统治者,高高在上,却独独看中她。“给你两个选择,被我宠,被我爱。”“都不选呢?”男人邪笑道:“被我,狠狠宠爱!”“王上,求不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