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爱国七君子”之一章乃器,当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那个“新”字就是他提议加的。此人很有见解又出言坦诚,1957年不幸被打成“大****”。但在种种围攻下,他写了一副对联自我明志:“实践检验真理,时间解决问题”,始终拒不低头。时间终于证明了他的预见。1997年4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纪念他诞辰100周年时,****中央******部长******说:“章乃器先生是一位勇敢的爱国的民主战士。”但更多的被整者在“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逼供信下被屈打成招,数不尽的冤、假、错案遂源源不断矣!诗人邵燕祥前些年出版了一本《人生败笔》,就是他当年的一篇篇所谓“检查交待”。我认识一位仁兄在运动中被穷追不舍,他搜索枯肠实在没的可说,惶惑中想死的心都有:“唉,这阵儿要是爆炸一颗原子弹,就一切全完算了。”之后他把这“一闪念”交待上去,这本是忠诚老实的表现,但立即被认为是“反动透顶、罪不可赦”,被整得死去活来后送劳改。到“****”期间,整人更从触及灵魂发展到触及皮肉,许多人经不起那无尽无休的折磨而惨烈自绝。这一切,使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法宝”,全然异化为自相残杀。正因如此,如今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号召一提出,无人不从心眼儿里一万个拥护。“和为贵”,家和日子旺,国和万事兴,千秋万代再不要那莫名其妙的“窝里斗”了。
然而,自古以来,“和为贵”的“和”,是“君子和而不同”。构建和谐社会,更不是无原则的共存和宽容。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中,反腐倡廉、劝善规过、消除歧见、加强团结,须臾离不开健康的批评与监督。近年来在******斗争中,有些被依法处决的巨贪在临刑前哀叹:“当初要是有人狠批我一顿,何致如此?”“人之将亡,其言也善”,在这里既反映出他“得意便猖狂”时拒绝批评的恶果,也凸显出批评与监督的缺失。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某些环节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确是又出现了另一种变形。山东省委副书记姜大明最近指出:现在很多时候,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批评别人就是“不爱护自己,不注意健康”;自我批评就是“工作有时求稳,有时求急”。稳定压倒一切,稳有什么不好?急,说明有责任心。他说:“这全是表扬话!都是摆设。”显然,这种“摆设”是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从粗暴专横的“打杀”,变为庸俗不堪的“捧杀”,跑向另一个极端去了。某同志见一同事在搞房地产时,手脚不净又拒逆耳忠言。上级跟他说:“还是‘多栽花少栽刺’。他发财咱不眼红,他倒霉也没咱的事,何必说三道四?”就在这一不作为哲学的“栽培”下,该人大贪特贪,使公款大量流失后锒铛入狱。河北省郭光允忠心耿耿举报贪污分子,竟被那位大黑伞程维高大人残酷打击,送劳教八年,其压制批评的专横令人发指。在******报告中,去年立案162023件,其中县级干部5916人,处级干部415人,省部级干部15人,其案情固然各有千秋,但纷纷触及法网,无一不是与在道德层面上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关。有些贪官拒绝批评,却经常去算命、烧香、拜托菩萨保佑。其实,批评监督就是最好的“保护神”,此外还会有什么包庇贪官污吏的神佛吗?
但在生活的长江大河里,始终有着奔腾不息的主流。新时期以来,在正确对待批评上,周扬总结过去“左”的教训时不止一次做自我批评,并多次流着泪向被他整过的同志道歉。看过巴金《随想录》的人,更会被他那种自我忏悔的真诚所感动。尤为令人瞩目的是,近年在胡****同志亲自主持下,中央高层的学习、研讨、征求意见活动频繁。年初2月18日在京分别召开九个座谈会,听取各省市、各部委主要负责人对政治局常委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2月22日又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在加强多党合作等问题上听取意见。******总理更一言以蔽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他希望参事们多了解下情,多反映意见。中央领导同志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上的虚怀若谷和光明磊落,润物细无声。在最近召开的“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就许多问题进行了畅所欲言的民主审议,社会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这里被尖锐地提出来。诸如,药价虚高问题,早已怨声载道。在“两会”上有政协委员郑重提出,中央领导现场过问,主管部门立即表示年内将拿出治理办法。电信竞争乱象重生,一个小镇两个发射塔并立,一条马路四五条光缆并行,其浪费数额相当于耗掉好几个三峡!高校招生指标分配不公、春运火车票不合理涨价、农民权益保护方面法律缺位等等棘手的热点难点,在代表和委员们直言无隐、求真务实的讨论中,得到迎刃而解或引起集中关注。这说明,有些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问题在给与有关方面的压力或动力不足。压力和动力从何而来?无疑,来源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革命法宝的回归,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落实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提升执政能力的得力措施。人们期盼批评与监督更加制度化与常态化,这不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吗?
记者与杂文
记者与杂文,具有天生的不解之缘。天津有个杂文研究会,许多成员都是在岗或离退的报人。记者写杂文,这构成一道文坛活跃的风景线。在解放后全国新闻战线上,《文汇报》的徐铸成、新华社的李普、《求是》杂志的牧惠……差不多既是新闻界的“老记”,又是杂文界的先驱。尤其是《人民日报》才气纵横、铁骨铮铮的老社长邓拓同志,他在《燕山夜话》《三家村》里,给我们留下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邓拓如是说
邓拓同志曾对年轻记者说过:“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既会写消息、通讯,也会写评论、杂文。”对此,我有一点小小的体会。我在1957年初给《中国青年报》写过《偏听则暗》《有花衣服为何不敢穿?》两篇杂文,哩哩啦啦写到现在,似乎多少也摸出一点门道。我觉得:记者要有新闻敏感,杂文要“针砭时弊”,在关注时代风云、体现人文情怀上,自然就构成两者同频共振的聚焦点。记者脑子里充满了“现在进行时”的难点、热点、敏感点。有时纷纷攘攘,直至入梦。许多记者又天生的“位卑不敢忘忧国”,有些人即便是在极“左”时期为此而挨过整,迄今在关注时弊一仍故旧,忧国忧民。常常是“如鲠在喉,一吐为快”。干记者不喜欢正襟危坐、板起脸来搞“大批判”,同时“老记”一生历经坎坷,深知出言要有“度”、要讲究点曲笔、要为编辑着想。于是,杂文这种文艺与政论相融合的形式,便成为抒情述志的上选。杂文不是白开水,不是马屁经,不是拜年话集锦,既要扶正祛邪,就要绵里藏针。这个“绵”可用文、史、哲、科多方面有关的信息和知识织就;这个“针”,就是要言人之所欲言而未曾言、未敢言。你言了,而且言得比较艺术。朋友见了拍你一下肩膀:“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一乐也。退下来的“老记”,写写杂文,可以通过它开阔视野、纵论人生、做点脑筋体操,省得到老来落个落寞不堪的“小脑萎缩痴呆症”。在岗的记者,以杂文为“副业”或“很喜欢读杂文”,更可以成为采访、思考、运笔的联结点和驱动器,其好处岂仅是练笔?言至此,不禁想到,天津市各主流媒体甚是重视杂文。《天津日报》的“拾柴篇”、《今晚报》的“肝胆篇”兢兢业业,连年不断地“众人拾柴”和“肝胆相照”。《天津老年时报》有“云峰阁”、“烟雨楼”、“龙门阵”、“益康苑”、“老年心态趣谈”、“休闲谈片”……在重视杂文上堪称举国之最。但本市也有些报刊,原本多年设有杂文栏目,人气也很蒸腾,近年来却“栏去人空”,未免有些落寞。干报纸,消息是主体,通讯是珍珠,评论是旗帜。三军齐上,不是更为鼓号齐鸣、旗开得胜吗?
新闻与杂文互补
记者的优势是信息密集,俗称“消息灵通人士”。但写消息贵在简洁,不可能夹叙夹议。写通讯可以画龙点睛作些议论,但也局限于特定主题。记者在采访中掌握的大量世情,引发的诸多感慨,往往与朋友谈起来或愤世嫉俗,或神驰入极,或浮想联翩,这些饱含玄机的原材料,如果不加提炼和升华,在忙忙碌碌中也就随风而逝了。杂文是一种文艺与政论相结合的文体,既有艺术笔法又有论战锋芒,正好是记者思绪万千的载体。《古文观止》里的《岳阳楼记 》,列宁全集29卷中的《奴才气》都是绝妙的杂文。在近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的杂文更是开一代新风。当代报刊如《人民日报》的“金台随感”,《天津日报》的“拾柴篇”,《今晚报》的“肝胆篇”,《天津老年时报》的“云峰阁”、“益康园”、“龙门镇”、“烟雨楼”、“休闲谈片”、“老年心态趣谈”,几乎版版有杂文的阵地。记者掌握杂文写法,可以“学以明理,文以述志”,将所感所想结晶成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精神文明战线上兴利除弊、革故鼎新,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新闻写作的常规武器之外,多掌握一种武器,多尽一份力量,何乐而不为?
那么,杂文为什么可以文以载道、承载多多呢?窃以为,第一,杂文的特点就是激浊扬清,针砭时弊,针对党风、世风、文风等社会风气中带有倾向性的一些症结,加以犀利地分析评说。鲁迅说: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起杀出一条生路的东西”。“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也照秽水,也看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我曾写过一篇《瘦驴何以拉粗屎?》就是针对那些“豪华”的浪费现象,加以暴露和鞭挞。第二,杂文形象生动,情理交融。散文形散神不散,杂文事杂理不杂。可以联想丰富,借题发挥。艺术上与杂文相通的是漫画,“以嗤笑正世态”,往往伴着讽刺。没有锋芒没有嬉笑怒骂,则无杂文味,就与“时评”无异了。上述题目中的“瘦驴”用以比喻国家尚穷的现实,而“拉粗屎”云云,则是对那些浪费者的尖锐讽刺,就可以给人以更形象、更深刻的印象。第三,杂文可以扶正祛邪,有褒有贬。在上文中,我就是既对有关浪费现象加以嘲讽,同时也表扬了一些模范人物的勤俭廉政。事物在对比中更鲜明,那种以为杂文百分之百就是讽刺,我认为也不必自画框框,应该是褒中有贬,贬中有褒。艾思奇说过:“讽刺敌人是揭露人所不知或不深刻注意的罪恶,使人看清那禽兽相,不再为其冠冕堂皇的一时所眩惑。敌人不会改过自新,希特勒不会变成革命家。——对自己,讽刺可用作教育和自我批评方法之一种。不过这种讽刺必须是善意的。而不能是恶意的打击的。”记者的生涯中掌握大量信息,其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这些东西是杂文最好的原材料。而杂文以其扬善抑恶、谈笑风生的文体可以让记者的思维天马行空,倾吐衷肠。这种“互补”及时地把记者采访所得加工成“附加值”更高的副产品,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