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41500000014

第14章 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幻(6)

4.春天:两种不同的散文美

解读朱自清的《春》

有一种意见说,文章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写春天就要贴近春天的本质,如果真是这样,春天的本质大致是客观的,不同的作家贴近的春天就是一样的。这还有什么个性,还有什么艺术的创造呢?这个问题,用理论的语言来回答,并不难,因为文章不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且是心灵感应的发现,而心灵是多种多样的,文章也就贵在多种多样。但是,这个理论有两个缺点,第一,它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第二,它是不完全的,即使正确的理论,也很难把艺术作品的生动感性充分表现出来。更好的办法是作品解读,但是通常的解读有一个缺点,就是孤立地、单独地分析一篇作品,作品深刻的内涵仍然很难充分显示出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以为,作品解读,应该是成系列的,将同类题材风格不同的作品放在一处解读为上。这种方法叫做:同类比较。

朱自清的《春》,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至今已经60年左右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但是,对《春》的解读却基本上是原地踏步,这除了理论上的落伍以外,还有一点就是没有可比较的参照系。没有比较就不能进行深入的分析。而比较当以同类比较为入门,为此,我们把朱先生的《春》和林斤澜先生的《春风》放在一起来读。

朱自清的《春》,文学性很强。从表面上看,这篇文章先写春天的一般景色,接着分别从几个方面去描写:第一,是春天的草;第二,是春天的树;第三,是春天的风;第四,是春天的雨;最后,再综合起来赞美春天的美好。

一般说,这种分门别类的写法,平铺直叙,罗列现象,有写成流水账的危险,不容易讨好。但是,朱自清这篇文章却并没有平铺直叙的感觉。

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表面上他是在分门别类地写春天的景象,实际上这里面渗透着一种属于他的对春天的美好感情。而这种感情,不是直接讲出来的,而是包含在他对春天景色(草、树、风、雨)的感受中的。他写的是一般人的感受吗?好像不是,一般人,对春天没有这么丰富的感受。

他写的是他自己的感情。不错,肯定是他自己的感情。但并不是日常的感情,而是经过提升的感情。平常的感情,没有这么精致,也没有这么美好。这种感情和平常的感情最大的区别就是,被刻意诗化了。

其主要表现就是对春天带来的一切变化,即使是看来习以为常的、不起眼的,他都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情感。草绿了,花开了,风吹着,雨下着,平时由于习惯,视而不觉,感而不知,知而不新。但是,朱先生却把这些表现得新鲜、可爱、美好,叫人欢欣,令人惊喜。

就说草绿了吧。通常,谁没有见过呢?也许还感到过喜悦。有了这样一闪而过的、而且是真真实实的感觉,能不能写成文章呢?不能。因为这种感觉不够美好,不够精彩,也不够有特点。而朱先生在我们感觉不到精彩的地方,却体验到了一种精彩。文章第一句就和我们不太一样: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里的精彩在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天急迫期待的感情。为什么期待?因为在他看来,春天的一切都分外的美。他这种美的感觉,又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他的微妙的感觉传达出来的。在我们眼里,草很快就长起来了,但是在他笔下,草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这个“偷偷地”是一个关键词,这里表现的不仅仅是草一下子冒出来,而且是一种突然的发现:没有注意,一下子就长出来了。

这三个字里透露出一种无言的喜悦,喜悦春天来了,同时喜悦自己的喜悦。朱自清先生的这种感情,当然是他自己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一定是他写文章当时的。文章写在1933年,他已经三十左右了,但是,有些话似乎并不像而立之年的人说的。文章写到望着满眼的绿草,其喜悦的心态是这样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越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其中许多活动不像是步入中年的人的,有点像是儿童的,如打两个滚儿,捉几回迷藏,都是孩子们的事。这里的喜悦,是调皮的,活泼的,天真的,淘气的,顽皮的。

不是说为文成功之道在于贴近自我吗?朱先生这样不是远离自我了吗?但是,读着这样的文字时,我们并不觉得虚伪,恰恰相反,这些地方比较精彩。这里有儿童的趣味。这里的趣味,虽然不是朱先生当时的趣味,但却是朱先生想象中孩子的激动,孩子气的欢欣。这里,也许有朱先生儿童时代的记忆,甚至包括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激起的童心的向往。

贴近自我,不一定是贴近现时的自我,也可以是贴近儿童时代的自我。不一定是已形成的自我,也可以是想象中,应该是这样的自我。

自我是丰富、复杂、立体、深邃的,一篇文章,并不能贴近其全部。所谓文如其人的说法,可能是把问题简单化了。一篇文章只能表现自我的一个方面,一个局部,或者是当时的,或者是记忆的,或者是现实的追求,或者是理想的怀念等等的探索,一种尝试性的表达。

在《春》里面,朱自清表现的自我,和在《背影》里的自我显然不尽相同。在《背影》里那个先自以为是后来又真诚忏悔的儿子是年轻的,但在这里变得幼小了,天真了。这显然是朱自清先生的虚拟,他用自己想象中纯洁的儿童的眼睛、天真的感觉来感觉春天。对童心、童真、童趣的怀念和想象,也是朱先生自我的一部分。这个部分,不在朱先生日常的自我表面,而在他的心灵深处,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被调动出来。文章对春天的树的描写,有许多动人的话语,都表现着这种特别的感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开花像“赶趟儿”似的,花下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些话语,都有一种孩子气的感觉渗透其间。为什么呢?其中有一种热闹的感觉,开心的感觉,这种感觉,成人也有,但是,成人没有这么单纯。成人关于春天的经验也有很多,但不像孩子那么“少见多喜”,不太可能为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激动,而朱自清在表达这种单纯的欢欣时,连句子结构都是简单平行的,不太讲究句法和语气的错综,在许多地方流露出孩子气的语调: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形容野花的时候,他不追求丰富的形容词,而是尽可能简单,“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是词汇不够吗?不是,朱自清在必要的时候,很会用排比来形容(如《荷塘月色》),这里只是为了表现儿童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像眼睛,像星星”,不是太俗套了吗?显然他是不想超越儿童感觉的限度,特别是“还眨呀眨的”,完全是儿童口气的模仿。下面写到春天的风,春天的雨,仍然以美化、诗化为目标。

写到春天的风,突然来了一句古典诗歌“吹面不寒杨柳风”,又把春风比喻为母亲的手,这些也还和孩子的感觉和经验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到了下面: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酸。

花香“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明显超出了儿童的感觉和口气,露出朱先生作为文学家的感觉和趣味来了。类似的还有:“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朱先生很有分寸感,把带有成人文化趣味的话语和儿童话语不着痕迹地结合起来了。文章里还有好些句子,两种趣味水乳交融,分不清是成人的,还是儿童的,“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这是很诗意的,可能出自“牧童遥指杏花村”,也可能出自“短笛无腔信口吹”,这都是古典诗意,但相当浅白,和儿童的感觉是有可能交融的。

事实上朱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些技巧,用得读者根本感觉不到,但这可能是最好的技巧。

例如,朱先生在这一段先用了一些表示触觉的字眼,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后来又转化为味觉,“新翻的泥土,混着青草味儿”,“花香”在空气里“酝酿”;再接着转向了听觉,鸟儿的歌唱,流水“应和”,牧笛“嘹亮”。这一切综合起来,构成了多种感觉的交响。

不过,这种技巧,朱先生似乎并不留恋,只是点到为止,他最拿手的还是视觉意象,到了下面一段,他就回到视觉世界中来了。写到雨时,儿童的视觉趣味仍然很活跃:“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在儿童式的短句中,成人话语、古典诗情画意悄悄地渗透进来:“(雨)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明显是古典的诗情画意,但是,从文字到意境,并不太古奥,完全在儿童的认知“格局”(scheme)可以“同化”(as-similation)的边缘上,因而,他创造了一种老少咸宜的境界: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这个“逼”字肯定是苦心经营的结果,不是孩子能自然流露出来的,但是,这个字又很口语,用在这里,一点没有刻画的痕迹。

接下去写到了傍晚,特别是上灯以后,出现了“一片和平安静的夜”,并且为之提供了一幅静默的图景: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读到这里,可能绝大多数读者觉得很自然,没有什么可说的。但细心体会一下,可能会发现,这是一幅诗意图景,和前面春天的图景有所不同,前面是眼花缭乱、热闹的景象,而这里,却刻意强调它的静默。这是生活本身如此,还是作家别有匠心?我以为,这是朱自清刻意为之。

在本文开头我说过,《春》的章法,有一点危险性:分门别类的写法是不容易讨好的,有平铺直叙、罗列现象、写成流水账的危险。

流水账、罗列现象、平铺直叙,在艺术上的危险就是单调,缺乏内在的丰富和变化。如果真是这样,朱先生这篇散文就不可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可能是意识到了单调的危险性,朱先生在行文中,一方面以一种孩子气的单纯贯穿全文;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寻求内在的变化。前面已经说过,从视觉意象到触觉、味觉和听觉的转换,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在大幅度动态的、热闹的景象之后,提供一幅静默的图画,与之形成对比,预防可能产生的单调之感。应该说,这一笔是比较到家的。

到了文章的最后几个小节,朱先生似乎又恢复到开头的境界中,热闹起来了。天上的风筝,地上的孩子,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用的都是蜻蜓点水式的句子,这是为什么?可能是作者觉得,这是一篇为中学语文课本写的文章,不能太长,应该结束了。在结束的时候,应该点一下主题。这个主题不应该停留在文人的诗情画意中,而应该有一点积极的、健康的精神。于是,不管大人孩子,都一个个精神抖擞,充满了希望。但是,把主题这样说出来,毕竟是概念化的,缺乏感觉。于是朱先生就用形象把全文概括起来: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应该说,这是符合全文的整体形象的,也符合朱先生许多写风景、写季节的散文的风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身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余光中先生曾经指出,朱先生好用“女性拟人格”的修辞。应该说,这是中肯的。

本来文章到了这里,应该结束了,可是,朱先生又加了一句: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很明显,是为了给孩子们以更积极、更昂扬的精神诱导。这种苦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文章的点题句,却可能是脱离了文章整体的。因为在这篇文章中,读者感受最深刻的,大都是优雅的、天真的、孩子气的单纯,而不是什么“健壮的青年”、“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并不想强加给任何人。

对这最后一句,应该如何评价,可以讨论,也许有助于把同学们从被动的接受状态中解放出来。

事实上,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局限性不仅仅在这一点,还有更多,我们一下子感觉不到,只有读了林斤澜的《春风》,才可能有更深的体会。

解读林斤澜的《春风》

朱自清的《春》写得很美,但是,他并没有把春天的美和对春天的美好感情写光,他只写了很有限的一个侧面。不明白这一点,就可能把这篇散文神圣化,误以为这是唯一的写法,就可能把我们对世界的多元感受封锁起来,把我们的心灵关闭起来。

朱先生以最大的热情,从各个方面去渲染春天的美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从城市到乡村,从老人到孩子,天上的风筝,牛背上的牧笛,都写到了,都写得很美,好像再也不可能想象出春天还有什么美好的景象了。但是,朱先生所写的春天,只是中国东南沿海,主要是江浙一带的春天,他所表现的春天的情趣,也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温文、婉约的情趣。

同类推荐
  • 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青少年必听语文之谜的故事

    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青少年必听语文之谜的故事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法制教育四年级(上)

    法制教育四年级(上)

    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训练和体育竞赛,并根据条件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体育运动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体育场地必须用于体育活动,不得挪作他用。
  • 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正视青春期的危机

    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正视青春期的危机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好易学英语阅读

    好易学英语阅读

    本书主要介绍了英语阅读的目的与能力,阅读技巧与阅读效率,文体风格与阅读技巧,阅读技巧与实践等内容。
  • 没有年代的故事

    没有年代的故事

    《没有年代的故事》作者刘建超是我国小小说界具有阳刚气的作家,读他的作品令人产生强烈的震撼。其作品大多正气逼人,富于理想主义色彩。从外在形态上看,刘建超的作品立意与人物内涵也许最接近于所谓主流意识形态,但细细琢磨起来,你会体察到,内在地支撑着他的创作理念,是对崇高信念与理想人格的推崇和呼唤。换言之,他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痛切地针对当代社会的某些精神缺失有感而发的。他笔下的伟人、将军或平民英雄决非虚无缥缈、高不可攀,其人其事都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曾经发生过或者可能发生的。
热门推荐
  • 等你再说爱我

    等你再说爱我

    本是兄弟信差的凌缘爱上了简微,两人开始了地下情,但因自己过不去心里的坎,最后选择与简微分手。可当知道简微与好友萧楚仁在一起时,他又后悔了当初的决定,想再挽回简微时,却发现她已经忘记了两人当初的感情……
  • 无良圣尊的火爆妻

    无良圣尊的火爆妻

    一次近乎致命的夺舍为本是废物的她,造就了一颗强者之心!一次孤独中的温暖陪伴,让她知道原来自己也有人宠,有人疼!记忆的苏醒,让有着第一丑女之称的她拥有倾国倾城的绝世容颜!且看她如何在他的宠溺中一步一步强大,在他的陪伴着走向人生巅峰!从此与他如何快意恩仇,横扫寰宇,傲视苍穹!(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坐看年华似水流

    坐看年华似水流

    我们曾在青春里经历过的那些欢笑和泪水,欣喜和烦恼,都会似水匆匆流逝。我们能留下的,只有那些看似明媚、实则哀伤的记忆……
  • 妃常威武王爷爱

    妃常威武王爷爱

    本书因为是处女作,所以会不断地更改,请大家多多提意见。我来自21世纪,我只是一个黑道女王,为什么会穿越了呢?唔,不过怕什么,我是特工,我怕谁?我是百澜伊宫宫主,我怕谁?我是王妃,我怕谁?。。。天啊,没想到我在古代这么长时间,居然还能回到现代,老天你待我不薄啊,嗯?我咋又回来了,呜呜呜,坏蛋,远离我。“娘子,来,抱抱,么么哒。”“不要,啊,你····你···讨厌··”
  • 感染世界

    感染世界

    由于一种奇怪的病毒泄露,世界的人变成了一种恐怖的感染者。凌峰,经历了一些特殊的经历,变成了一个奇怪的感染者,现在,他该何去何从...........
  • 浴火凤妃:娘子从了为夫吧

    浴火凤妃:娘子从了为夫吧

    一朝穿越,她成了有夫之妇。一日回府,她见了奸夫淫妇。“该死!你是谁?”他望着她怒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被褥遮盖住自己。“你老婆!”她冷眼瞧着他那身健硕白皙的身躯,强行咽下流到嘴边的口水。她当了他一年的妻子,两人相见,他竟对她一无所知。凤眸微眯,清亮的月光之下,他似见到嫦娥下凡。魅唇勾起,他邪笑,原来你就是凤洛歌,我的凤妃!
  • 天断界

    天断界

    混沌之初,盘古开天辟地,空间分离,天地生。衔烛之龙诞生,撕裂黑暗,昼夜分离而时间现。数载,烛龙永眠,留天柱而去。盘古业已殁,而诞三皇及众神,分掌天、地、人三界。有百余部族信仰三皇,与千余种奇珍异兽分三界而繁衍生息。自此,生灵现于天地……数百载,祝融共工于不周山交锋,以致天柱倾覆,外族入侵。有二剑者,一剑曰天启,一剑曰断生。于天地浩劫之时联袂出手,与巫妖一战,使得巫妖败退。地皇女娲以黄土抟成生灵之形,佐以神力将命魂迁入其中,遂活。天皇伏羲斩断鳌足以立四极。自此,浩劫平息。而天断二剑双双陨落,晋入轮回……
  • 我的唐宋兄弟:穿越千年的诗词人生

    我的唐宋兄弟:穿越千年的诗词人生

    本书介绍了唐宋多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内容涉及王勃、贺知章、王之涣、孟浩然、王昌龄、李太白等人。
  • The Blithedale Romance

    The Blithedale Roma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卡尔萨斯的瓦罗兰

    卡尔萨斯的瓦罗兰

    死亡颂唱者,瓦罗兰大陆上象征死亡的种族,孕育新生儿的重生之池,诞生了一个新生儿,叫做卡尔萨斯。瓦罗兰大路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只有最巅峰的人物才可以进入一个叫做召唤师峡谷的地方。那里,有象征着荣耀的专属皮肤!那里,有可以让自己更强大的装备!那里,有更匪夷所思的技能运用!那里,有更加巅峰的绝命竞技赛场!当然,最重要的是……(由于网上百度出的各个英雄出处不一样,为了故事发展,可能有所不同。群号:495785565)(ps:跪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