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378900000001

第1章

论曰。立空品中。人空已成未立法空。为显法空故。说诸法无自性品释曰。前说空品。后说无性品。欲何所为。答曰。前说空品为显人空。但除烦恼障。是别道故。后说无性品为显法空。通除一切智障及烦恼障。是通道故。复有别用。为除世间三虚妄论。一斗诤为胜论。如露伽耶鞮迦及僧佉等论。二多闻为胜论。如四韦陀及伊鞮诃婆等论。三正行为胜论。如二乘教等。今说二空除此三论。先说人空。为除前外道两论。次说法空。为除后一二乘偏执乃至外道邪执论。显真实正行。依因此行得究竟无比故。复次说人空为破邪法。说法空为立正法。若广明论用如十八部。为显此用故说斯论。此即第一明用分也。

论曰。外问于何法中立此无性。应先安立是法。若说如是则无相理有所相应。实虚两境即便可见。

答曰。一切诸法不出三性。一分别性。二依他性。三真实性。分别性者。谓名言所显诸法自性即似尘识分。依他性者。谓依因依缘显法自性即乱识分依因内根缘内尘起故。真实性者。谓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别依他两性。如如者即是两性无所有。分别性以无体相故无所有。依他性以无生故无所有。此二无所有皆无变异故言如如。故呼此如如为真实性。此即第二相应分。即是立名。次约此三性。说三无性。由三无性应知是一无性理。约分别者。由相无性说名无性。何以故。如所显现是相实无。是故分别性以无相为性。约依他性者。由生无性说名无性。何以故。此生由缘力成。不由自成。缘力即是分别性。分别性体既无。以无缘力故生不得立。是故依他性。以无生为性。约真实性者。由真实无性故说无性。何以故。此理是真实故。一切诸法由此理故同一无性。是故真实性。以无性为性。

释曰。约真实性。由真实无性故。说无性者。此真实性更无别法。还即前两性之无。是真实性。真实是无相无生故。一切有为法。不出此分别依他两性。此二性既真实无相无生。由此理故一切诸法同一无性。此一无性。真实是无真实是有。真实无。此分别依他二有。真实有。此分别依他二无故。不可说有亦不可说无。不可说有如五尘。不可说无如免角。即是非有性非无性故名无性性。亦以无性为性名无性性。即是非安立谛。若是三性并是安立。前两性是安立世谛。体实是无安立为有故。真实性即是安立真谛。对遣二有安立二无。名为真谛。还寻此性离有离无故非安立。三无性皆非安立也。此即第三相分。明三种体相也。

论曰。此三种性如是无性已说其相。今须说成立道理。分别性者无有体相。何以故。此性非五藏所摄故。若法是有不出五藏。五藏者。一相。二名。三分别。四如如。五无分别智。一相者。谓诸法品类为名句味所依止。名者。即是诸法品类中名句味也。分别者。谓三界心及心法。如如者。谓法空所显圣智境界。无分别智者。由此智故一切圣人能通达如如。此五法中前三是世谛。后二是真如。一切诸法不出此五。若分别性体是有法则应为此五摄。以不摄故故知体无也。

外曰。此法若无体相。云何分别。答曰。但有名无义。何以故。如世间于义中立名。凡夫执名分别义性。谓名即义性。此为颠倒。是故但有分别无有实体。外曰。云何知此分别是虚妄执。答曰。此名及义皆是客故。所以然者。名于义中是客非义类故。义于名中亦客非名类故。外曰。云何得知两互为客。答曰。由三义故此理可知。一者先于名智不生。如世所立名。若此名即是义体性者。未闻名时则不应得义既见。未得名时先已得义。又若名即是义。得义之时即应得名。无此义故故知是客。二者一义有多名故。若名即是义性。或有一物有多种名。随多名故应有多体。若随多名即有多体。则相违法一处得立。此义证量所违。无此义故故知是客。三者名不定故。若名即是义性。名既不定义体亦应不定。何以故。或此物名目于彼物故。知名则不定物。不如此故知但是客。复次汝言。此名在于义中。在义云何。为在有义为在无义。若在有义。前三难还成。若在无义则名义俱客。此定成立。外曰。义及名非分别所作。何以故。实名能显实义故。如实有灯照实瓶等。是故名义俱非分别。答曰。是义不然。何以故。照了不平等故。若如汝言。义实有者用名显义。如灯照色。是义不成。何以故。要先得义后立名故。未得义时不得立名。既由先取义后方立名取尚不能了义。何况其名而能了耶。以灯照物。义则不尔。要因于灯故能了物。无先了物然后须灯。是故照义不平等也。

释曰。言取尚不能了义者。如识先得义。次取青黄。或是非等。从取后方立名。若取能了义。则不应未取之时识已得义。是故不因于取能得了义。名在取后岂能了也。又若名能了义。余人未识名时。则不应闻名。不得其义。譬如由灯照色。此人因灯能显了色。而余人因此不能见色。无有此义。决定因照能显色故。由名显义则不如是。是故照义不平等也。

论曰。外曰。若汝谓由名分别义。实无所分别义。是故名中无义。义中无名。二俱客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人执名异于义义异于名。此人既无颠倒。则于义中应无僻执。不应闻说好恶生忧喜心。名义不相关故。闻好恶名即生忧喜心故。知名义相应不得是客。当知客义是汝颠倒。

答曰。是义不然。何以故。由久时数习颠倒故有此僻执。不关名义相应。若人已执名异义异由名。于义亦未免僻执。何以故。由长时数习名言熏习故。必由此法门生分别心起虚妄僻执。如凡夫正见人。亦知此身但唯色等行聚。由其数习我执坚固故。于自他相续中不免人我僻执。如此名义分别是法僻执。即是颠倒增益无物故。如人我僻执故。知名义僻执。是法颠倒。既是颠倒云何生此颠倒而非系缚。是故由僻执熏习本识成于种子。能生起依他性。为未来果。此僻执即是分别性。能为未来依他因也。又因此未来依他性果。更生未来法执颠倒。即是由依他性为因。能生未来分别性为果。如此更互相因故。生死恒起相续不断。此即第四成立三性分说。分别性成立义已。

别有六种差别。次说此性品类差别。然此分别性差别有六种。一者自性分别。谓分别色等诸阴体相。但以证量所取。五识但能直取五尘。乃至意识直能取法。不于一中种种分别故。名自性分别。直取体性故。二者差别分别。谓有色可见不可见等。色则可见。香味五尘非眼所见。如是随于一自性中。更种种分别不同故。称差别分别也三者觉知分别。谓见前法即识其名字能为他说。既自识名字。复能令他得识故。称觉知分别。四者随眠分别。谓见前物不识名字。不能宣说故。称随眠分别。五者加行分别。又有五种。一随爱分别。二憎忆分别。三和合分别。四远离分别。五随舍分别。由此五分别生三毒烦恼故称加行。合此五就前四。并是约义分别。六名分别又有二种。一有名字。二无名字。有名字。谓此物实如是。或色乃至及识。或有为无为有常无常善恶无记。如是等执皆有名字分别。无名字者。谓此何物为。此云何。何所以。云何如此。此四句分别。初一觅体性。次一求因。谓何因缘故有如此。三觅体差别。四求因差别。此四皆是无名字分别。此依名分别义自性五种。又有五种所分别自性。一依名分别义自性。二依义分别名自性。三依名分别名自性。四依义分别义自性。五依名义分别名义自性。一依名分别义自性者。谓此类是色。由色体性而得成就。乃至此类是受想行识等。由识体性。而得成就也。

释曰。谓此人先未得义。前得色名闻说色相。如此有形碍可捉持有坏灭。如此等相名之为色。此人后见色体品类相貌。如昔所闻知其是色。即是由名字能分别色体性。乃至识阴亦尔。先得其名未见其体。后时得体。如昔所闻。即知是受乃至识也。

论曰。二依义分别名自性者。谓此类可名为色。彼类不可名色。乃至此类可名为识。彼类不可名识。由先得义。然后分别立其名也。三依名分别名自性者。谓此色名。如人虽得其名未识此名品类。更复思量学其训释。是名依名分别名乃至识名求其所训品类亦尔。四依义分别义自性者。谓未得色名。因不定名分别色类。如人未识物名。但见物体。而分别此体异于余物。不知定是何物。不得其定名故。但名依义分别义。亦如小儿所见。未识名字。及无分别识位。所得境界如五识等。并缘义不缘名也。五依名义分别名义者。谓此类以色为体。此色即是名。如人先已识名识义后重分别。前所识名义。谓此为色体此即色名。乃至此类以识为体。此识即是名。如是等皆名依名义分别名义也。此五分别即是广前六中最初自性分别。前略明故但云自性分别。后广明故分别五种自性也。如是前六后五。皆名分别性品类差别。已说分别性品类差别竟。次说分别性功用。此分别性能分别前六后五。今为显此六五分别性功用差别。有八种分别。能作三种事类。三事类者。一戏论类。二我见我慢类。三欲等惑类。八种分别者。一自性分别。谓色等类色即色。阴等即余四阴类。即是前依名分别义等五种分别自性。及前六中最初自性。如是等皆名自性分别也。二差别分别。谓于色等类可见不可见碍无碍。如是等无量差别分别。皆依止自性分别。是名差别分别也。三聚中执一分别。谓于色所阴。执我众生命者受者。如是等名共期所立执此而起分别又于多法聚中执聚为因谓屋军车衣食饮等。如是等名。皆是共期所立。执此而起分别。是名聚中执一分别也。此两即是内外分别。前执有人后执有法。

释曰。共期者。世流布所立名字。皆共期契所作。欲令同作一解也。

论曰。四我分别。谓此类是有流有取。长时我执数依串习。从此僻执串习。缘身见所依止类。起虚妄分别。是名我分别也。

释曰。此类是有流有取者。类即是阿梨耶识为诸惑本。有流即是无明。有取即是贪爱。过去烦恼十使以灭。不可分别为诸惑名。但总称无明能障智明故。此无明能为诸惑因。能流转生死故称有流。如数人说。流注生死故。心漏连注故。非人所持故。故说有流。取者即是有流家果。因谢过去故名有流果。来在现相续中故名为取。即是现相续中随眠贪欲种子也。若诸烦恼并在现相续中说流说取者。流即四流。取即四取。如此别说此流取等。皆不离本识故。言此类是有流取也。长时我执数依串习者。通说无始来有此流取等惑故。说长时也。我执有三种。一随眠。二上心三习气。言数者。即明随眠。我执数数执止本识。言串者。即上心。我执数数串起。言习者。即明习气。我执数数而起。随眠。上心是内烦恼。得见谛道此惑便灭。习气为久习所成。非正烦恼故。得罗汉时此犹未灭。得法如如方能稍遣。此三我执皆依本识也缘身见所依止类起虚妄分别者。明本识有二义。是三种身见所依止。一能作种子生于身见。二作身见所缘境界。令起虚妄我执正谈。缘此本识作境界起。故称我分别也。

论曰。五我所分别。谓此类是有流取。长时我所执数依串习。从此僻执串习。缘我所见所依止类。起虚妄分别。是名我所分别也。所执境界义不异第四。但能分别有我执及我所执为异耳。六爱分别。谓缘可爱净类。虚妄分别。名爱分别也。七憎忆分别。谓缘可憎不净类。虚妄分别。名憎忆分别也。八非爱非憎分别。谓缘非可爱憎类。翻前二分别。名非爱非憎分别也。若略说分别。唯有两种。一分别依止。二分别境界。于八种分别中。自性及差别并辨聚中一执。此三分别能作戏论分别依止。及作戏论分别境界。何以故。依止此类。名想言所起分别。名想言所熏习分别。名戏论分别。于三类中由缘三名故。数数起行种种相貌。如是分别名为戏论。以三类为依止。三名为境界。戏论为分别体。依止境界即是分别性。戏论分别即依他性。

释曰。八分别中。前三分别名为戏论。分别此三各各即为依止。即为境界。即为戏论体。何以故。于三分别中。各有能所故。能即是戏论体所中则有二谓类。及名类。即是三种义类名。即是三类种种名。是故以义为依止。以名为境界。缘此名字为法门。取于义类故。正以所取为依止。所缘为境界故。云依止此类缘名想言所起分别。云想言者。谓心想此名言说此名。故云想言。此则分别为想言所依止。今此中立想言者。并是名字。欲显名字有粗细。名则为细。想则小。粗言为最粗。是故用此三名目三分别。初自性分别。直明色等法体。此义为细故立名名。次差别分别。明体差别则小为粗故立想名。彼聚中一执分别。谓瓶屋等此最为粗故从言名也。名想言所熏习分别名戏论分别者。由缘此三名为境界起于分别。所分别即有熏习能分别义。能分别即是戏论分别。于三类中缘三名数数起行种种相貌者。明依止三类缘三名为法门。而数数生起种种相貌。分别依止境界戏论。体唯是一有三义用。

论曰。次我及我所。此二分别能作身见及诸见本。能作我慢及诸慢本。

释曰。此两分别例前亦应明。即为依止境界及分别体。前既已明例。自可解故。不须辨故。但明能生。后我见及作诸见本。由执有我故生诸见。我所执能作我慢本及诸慢。

论曰。后爱憎对二此三分别能生欲嗔及无明等。

释曰。此三分别即是三毒。是故能生一切三毒也。

论曰。如是八种分别。能作三种事用品类。前三即作戏论类。次两即作我见我慢类。后三即作欲等惑类。初六种分别显摄法义。一切分别。不出此六。凡摄三义。自性及差别此二是分别依止。觉知随眠加行此三是分别体。后一名字是分别境界。是故六种摄法皆尽。觉知随眠通三性。加行唯不善。是上心惑离有五种。随爱生贪。随憎起嗔。随舍生无明。此三是烦恼体。和合远离是烦恼用。由贪故和合。由嗔故远离。由无明故通成此两。不立别能。贪是引境故和合。嗔是弃境故远离。由有无明故有引弃。是故通成二用。次依名分别义等。五种分别。为显分别依止及境界。差别依止及境界。但分别性摄后八种分别。为显三种障事。谓自性差别聚中一执。此三分别能生心烦恼。为一切智障。我及我所。此两分别能生肉烦恼。为解脱障。可爱可憎及翻前二。此三分别能生皮烦恼。为禅定障。此三烦恼即三事类。心烦恼即戏论事类。肉烦恼即我慢事类。皮烦恼即是欲等惑事类。此三事类是依他性。若略说分别。不出三种。一分别依止。二分别体。三分别境界。若说分别体。谓三界心及心法。依止及境界更无别体。以似尘义类为依止。以似尘义类之名为境界耳。次辨相惑粗重惑。若分别性起能为二惑。系缚众生。一者相惑。二者粗重惑。相惑即分别性。粗重惑即依他性。此二惑所以得立者。于依他性中。执为分别性故得立。

释曰。呼分别性为相惑者。相谓相貌。说相貌为惑。能为惑缘故说为惑。但依他性是正惑。而说轻重者。分别性但是惑缘说惑故说为轻。依他性正是惑体故说粗重。由相惑故能障无分别智。不合无分别境。分别相貌故。由粗重惑正感后生得诸苦等。两必相由而有故。言二惑系缚众生也。

论曰。若人不得不见此二性。从此二惑即得解脱。言不得者。谓不得分别性。此性永无有体故无所得。言不见者。谓不见依他性。依他性虽有体以心不缘相故。此性亦不。有故云不见。此性所以不得不见。由二种道。一见道二除道。由见道故分别即无。故言不得。由除道故依他性即灭。故言不见。

释曰。昔由未见理故起邪分别。非有谓有呼曰邪见。由此邪见能障治道。今既见理即达昔所见非有故。云分别性。即无由此正道能除昔邪见故。云依他性。即灭昔分别依他。更无两体。今见除二道。亦一而无两也。

论曰。是名分别性功用成立。分别性有四义毕。此次明成立依他性。此性体相已如前说今为成就此性故说成立道理。此性不但以言说为体。何以故。言说必有所依故。若不依乱识品类名言得立。无有是处。若不尔所依品类既无有。所说名言则不得立。若尔则无二性。无二性故则无惑品。无惑品故则有二过。一不由功用自然解脱。二则生死涅槃不可显现。由无此二过失故。是故应知决有依他性。

释曰。此中言名言决有所依止。以依他性为所依。由有依他性故得立名。言若无此性则无能立。是故此中明所依品类异前。前则以分别性品类。为名言所依也。

论曰。此性体相云何。答曰。唯是相类及粗重惑类。问曰。此类云何说为依他也。

答曰。互为因缘共相成故。所以然者。由缘相故粗重得成。由缘粗重相类得成故。说此两类名依他性。何以故。无异体故。并名依他性约义终不同也。

问曰。若尔云何此性由无生故名无生性。答曰。所以得名无生者。由他力故生。他既无体。自无能生。以无因无体。是故无生也。问曰。此性云何不知为有为无耶。

答曰。此性如所分别。不如是有故不可言有。不一向是无亦不可说无。不如是有故非有。不一向无故非无。若解意者。则一切种名并皆可说。亦可说有亦可说无。亦可说亦有亦无。亦可说非有非无。皆不相违。

问曰。此言有者为是物有。为假名有。

答曰。具有两义故可说有。不如是有名假名有。非一向无故名物有。谓有物也。

问曰。既说为有。为是俗有为是真有。答曰。皆是俗有。何以故。非无分别境界故。

问曰。俗谛何相。

答曰。俗谛有三相谓我说法说事说。我说者。谓我众生寿者行者人天男女等。法说者。谓色受想行识等。事说者。谓见闻生灭等。此等名为俗。俗成立此依他性类。前分别性亦有四种。一成立有。二成立体相。三成立事用。四成立差别。广明体相已如前说。具明事用。后别更说。今此中在先明有依他性。为欲显有此性故。举惑品等事用。所以事用在体相。前略举也。

论曰。此性体云何。下更略说体相。

问俗谛何相。下明此性差别也。七种如如甚多义生。如如中明分别依他用。因果生灭无前后义。真谛者谓七种如如。一生二相三识四依止五邪行六清净七正行。一生如如者。谓有为法无前无后。有为法者但两性摄。谓分别依他。此法无前无后。凡有三种。一约二性辨无前后。若说依他性在前无有分别性。依他不成。若说分别性在前无有依他性。分别性不成。是故二性递互相须无有前后以相生故。分别性既无依他性不有。一俱无故即是如如也。二约因果辨无前后。若因定在前。更无所因。则不成因。若无因缘。自然有因者。因则无量。若果定在前。既无有因则不成果。若无因缘。自然有果。果则无穷。是故因果无定。前后转转相望。望前则为果。望后则为因故。生死无初。如是因果体即分别依他。分别既无依他不有。即是如如也。三约生灭辨无前后。若生在前灭在后者。有二过失。一则未有老死已便得生。二则未舍此生便得彼生。若尔又有两失。一者生则无用。此既已生何用彼生。未舍报故。二者生则无穷。已生复生转转而讨。岂得有穷也。若尔复有两失。一者但生不灭。则应是常。二者若有多生是多众生。若尔则因果无有相发生义。又若恒生则无涅槃也。若灭在前生在后者。既未有生灭。何所灭。又应先涅槃后受生死。先有灭故是则解脱已还受系缚。是故生灭无有前后。亦不离分别依他故。曰如如也。二相如如者。谓人法二空。此二空相所以名如如有三义。一离戏论。戏论者。谓执真与俗或一或异等。四谤通称戏论。若执真与俗定一。则不劳修道并皆解脱。悉见真故皆是圣人。又若真俗定是一。则真不能遣俗。义既不能遣俗。俗惑不除无解脱义。但唯凡夫无有圣人也。若执真定异俗。则依俗不能通真。真即不可会无方便故。是故二空离此戏论。故名如如。二是无分别智境界。此智无颠倒。无有俗谛堪为境者。是故此智所会即是如如。三是真实性。若违此性则成生死。若顺此性则得涅槃。此性为一切法真性。故名如如。是故二。名相如如。非言相空。乃以相空为相也。三识如如者。谓一切诸行但唯是识。此识二义故称如如。一摄无倒。二无变异。摄无倒者。谓十二入等一切诸法但唯是识。离乱识外无别余法故。一切诸法皆为识摄。此义决定故称摄无倒无倒故如如。无倒如如。未是无相如如也。无变异者。明此乱识即是分别依他似尘识所显。由分别性永无故。依他性亦不有。此二无所有。即是阿摩罗识。唯有此识独无变异故称如如。前称如如。但遣十二入。小乘所辨一切诸法。唯十二入非是颠倒。今大乘义破诸入。并皆是无。唯是乱识所作故。十二入则为颠倒。唯一乱识则非颠倒故称如如。此识体犹变异。次以分别依他。遣此乱识。唯阿摩罗识是无颠倒。是无变异。是真如如也。前唯识义中亦应作此识说。先以唯一乱识遣于外境。次阿摩罗识遣于乱识故。究竟唯一净识也。四依止如如者。所谓苦谛。苦谛有三。一苦类。二苦谛。三苦圣谛。苦类者。谓五取阴。依止此五说名众生。苦所依止不出此五故称苦类。苦谛者。谓不颠倒明此苦类决定违逆圣意。此义是实故名苦谛。圣人缘此决生舍离不起染著。苦圣谛者。谓苦一味。明此苦谛以无体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一法可愿求者。此约通相。辨三解脱体唯是一。一切诸法不离于此。故称一味。圣是正义。此一味无倒无变。故名圣谛。初苦类即是俗谛。次苦谛即真谛。以无颠倒是安立真谛。后一即是第一义谛。无倒无变异是非安立谛。后去三谛亦尔。五邪行如如者。所谓集谛。例苦亦三。一集类。谓六种贪爱。依六尘所起。能令生死相续不出此类。二集谛者。谓不颠倒知。此六贪爱决定能令诸有相续。真实无倒名为集谛。三集圣谛者。谓集一味不异于前四谛。同以三解脱门为一味故。六清净如如者。所谓灭谛亦有三种。一灭类者。谓四沙门果。即是见思两惑灭尽不生。是其类也。二灭谛者。谓不颠倒。此灭类决定寂静。是其谛义。三灭圣谛者。谓灭一味亦不异前。七正行如如者所谓道谛。亦有三种。一道类者。谓八圣道分。是其类也。二道谛者。谓不颠倒。此八决定能出离集。是其谛义。三道圣谛者。谓道一味亦不异前也。复次依止如如者所谓苦谛。苦谛者。所谓行苦。以无常故。无常有三义。一无有无常。谓苦分别性永无所有。此无所有是无常义。真实有此无所有名真如如。若以前无后无为无常者。此乃俗谛。不颠倒名为如如。非真如如也。二生灭无常。谓苦依他性。此依他性既非实有亦非实无。异真实性故非实有。异分别性故非实无。非实有故是灭。非实无故是生。如此生灭是无常义。而生非实生灭非实灭。是真如如。三离不离无常。谓苦真实性。此性道前未离垢。道后则离垢。约位不定故说无常。体不变异名为如如。复次邪行如如者。所谓集谛。集谛者。谓真似两集。真集者。谓诸烦恼能令五阴相续是有。似集者。谓诸业能得诸道差别。集有三种。一熏习集。谓分别性类惑能熏起集。何以故。由分别类惑能作集家因。二发起集。谓烦恼及业。何以故。由此生起成故。

释曰。此发起集即是依他性。依他性体即是烦恼及业。由此性能生起未来五阴自体。又为分别性。所生即是自生。生他故名发起集也。

论曰。三不相离集。谓集如如。此如如体未离障说名集。何以故。此如如是集家性故。集所障故。说集如如。此三即三无性故名如如。复次清净如如者所谓灭谛。亦有三义。一体相无生灭。谓分别类惑本无体相故名为灭。二能执无生灭。谓但乱识类惑由因由缘本无有生故名为灭。三垢净二灭。谓本来清净无垢清净。约分别性说本来无垢。约依他性说无垢清净。何以故。此性有体则能染污。由道除垢故得清净。本来清净即是道前道中。无垢清净即是道后。此二清净亦名二种涅槃。前即非择灭自性本有非智慧所得。后即择灭修道所得。约前故说本有。约后故说始有。始显名始有。故名清净如如。复次正行如如者所谓道谛。亦有三义。一知道。谓约分别性。此性无体。但应须知无有可灭。故名知道。二除道。约依他性。此性有体。是故应知是烦恼。类所以须灭。故名除道。三证得道。约真实性。此性是二空故。应知除灭故应得。故名正行如如也。此七种真谛体。即三无性故通名如如。于此七中。前三种是非安立谛。何以故。此三但有别名无别体故。生如如所以在先者。为可除灭故。相如如所以居次者同。是生家灭故。识如如所以在后者。是灭家方便故。后四如如是安立谛。何以故。此四约用立名用有四故。不约体立名体唯一味故。依止所以最先者应知见故。二义应知一所知境多。二但应须知无更余义。所知境多者。于苦谛中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种义故。所余集等三谛但有四名无四义异。何以故。集谛但因义为实。灭谛但以寂静为实。道谛但以出离为实。所余有缘等九义皆是假名。二但应须知无更余义者。苦是业果报非烦恼故不可除。非胜德故不须证。非正行故不须修。但为厌离所以须知。是故更无断证修等义也。若知此即能灭除诸惑。是故邪行在第二。由惑灭故证得清净。故清净在第三。由证得清净具足故正行圆满。何以故。道有三用。一见真实义。二除恶法。三能至寂静。此三若具足则道用圆满。故说正行在第四也。此七如如即是真实性。

同类推荐
  • 滹南遗老集引

    滹南遗老集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By Shore and Sedge

    By Shore and Sedg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大方等顶王经

    佛说大方等顶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正骨心法要旨

    正骨心法要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癸辛杂识

    癸辛杂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总有些青春要被辜负

    总有些青春要被辜负

    记忆每天都在被这些陌生的面孔所丰满。他们带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气味穿过你周围的磁场,在你的脑海中卷起一缕或浓或淡的海风。这种微妙而又不可预料的缘分,时常会让你倍加欢喜。可你又不得不承认,这些令你欢喜,使你记忆之潮日渐澎湃的人,其实一生,只有一见。由一路开花编著的《总有些青春要辜负》共6篇,主要内容为心灵叹,深思录,灵光集,四季吟,菩提歌,至亲情。
  • 100件世界历史大事

    100件世界历史大事

    本书遴选了世界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0件大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这些大事或开时代之先河,或为历史转折点,或决定着历史的走向,改变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人类的命运。编者通过简明的体例、通俗的语言,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地讲述了这100件大事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出每件大事对世界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简约大方的版式、美轮美奂的图片、准确到位的图解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了解历史大事、把握历史大势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愉悦的审美感受。
  • 桃花源纪

    桃花源纪

    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入手,重新为十恶不赦,通风报信的“武陵渔人”定义,大家可知渔人为何失信告密?因此跃出了,一个除我们知道之外的世界,空间上的差别,文化上的相同层次。主人公应“宿命”之邀,与两位发小因事故发生去往桃花源,出现了他们自以为的穿越。寻找十五年前消失了的父母妹妹。。。最终,将引起不一样的生死离别“世上的一切事件全要按照规矩,规律来走,当你企图脱离,要么始而不得,或者重新来过”“每个人的自由都应掌握在自己手中,包括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秘密”
  • 死神盟约

    死神盟约

    和你相遇,是个美丽的季节。和你相爱,却是个极大的错误。明知是错,却也无法自拔。山盟海誓,我相信,我若不离,你定不弃。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体会,什么叫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记得我说过,我会一直陪着你,既然你不在,我便随你而去。
  • 道姑传

    道姑传

    一个美女道姑看破尘世出家为道,却历经人间险恶,最终会不会修得正果?此文清水,看官自重
  • 异能行者之木下

    异能行者之木下

    一张异能黑色VIP卡片,彻彻底底改变了一个高中生的命运。同时肩负拯救异能世界的任务...
  • 幻月之神

    幻月之神

    上古神魔大战,魔神蚩尤落败,作为魔神蚩尤附属种族的妖族和巫族不得迁徙到风原大陆居住,为了生存,妖族和巫族不得不相互厮杀掠夺资源,生活在巫族里的林风天资愚钝,为了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也为了不再被他人欺凌,林风不得不走上了强者之路,但前路漫漫,困难重重,愚钝的林风是否能够如愿以偿?在强者的路上,他能够走多远?
  • 三少vs三公主

    三少vs三公主

    第一次写,不要介意。他,冷漠无言;他,温柔体贴;他,花花公子她,冷淡无情;她,温柔可爱;她,暴躁火辣
  • 我的爱人是牛郎

    我的爱人是牛郎

    什么?第一次喝醉酒竟然就发生了“一夜情”?无论如何后悔是来不及了,不过幸亏眼前的帅哥还是很养眼的。可他竟然是牛郎?!而且是很贵的那种。她,父母心中的乖乖女,闺蜜眼中的女汉子,同事口中的冷面女罗刹。竟然“嫖妓”了……这一切太让她崩溃了。更加无语的是,这位身娇肉贵的牛郎竟然闯进了她的生活……天哪,她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