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331100000001

第1章

叙论

庞曰:《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裂,无扰乎阳。又云: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以严寒冬令,为杀厉之气也。故君子善知摄生,当严寒之时,周密居室而不犯寒毒,其有奔驰荷重,劳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当阳气闭藏,反扰动之,令郁发腠理,津液强渍,为寒所搏,肤腠反密,寒毒与荣卫相浑。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矣。其即时成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其不实时成病,则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荣卫之间,其患与冬时即病候无异。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也。因夏暑气而变,名曰热病也。因八节虚风而变,名曰中风也。因暑湿而变,名曰湿病也。因气运风热相搏而变,名曰风温也。其病本因冬时中寒,随时有变病之形态尔,故大医通谓之伤寒焉。其暑病、湿温、风温死生不同,形状各异,治别有法。

庞曰:天寒之所折,则折阳气。足太阳为诸阳主气,其经夹脊膂,贯五脏六腑之 ,上入脑,故始则太阳受病也。以其经贯五脏六腑之 ,故病有脏腑传变之候。以其阳经先受病,故次第传入阴经。以阳主生,故足太阳水传足阳明土,土传足少阳木,为微邪。以阴主杀,故木传足太阴土,土传足少****,水传足厥阴木。至第六七日,当传足厥阴肝,木必移气克于脾土,脾再受贼邪,则五脏六腑皆危殆矣。荣卫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则死,速用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则可保五死一生。勿从容拯溺,病患水浆不入,汤液不下,无可奈何也。《素问》云:脾热病则五脏危。又云:土败木贼则死。若第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其证寒热似疟,此为必愈,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和之。(方在可汗证中。)微缓、微浮为脾胃脉也,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克,邪无所容,否极泰来,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人将大汗必冒昧者,若久旱天将时雨,六合皆至昏昧。雨降之后,草木皆苏,庶物明净,《玉册》所谓换阳之吉证也。

王叔和云: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以黄帝兴四方之问,歧伯立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两审之。

庞曰:叔和非医之圆机,孰能臻此也。如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地偏暖处,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麻黄、青龙内宜黄芩也。自夏至以后,桂枝内又须随证增知母、大青、石膏、升麻辈取汗也。若时行寒疫及病患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减矣。夏至以后,虽宜白虎,详白虎汤自非新中 而变暑病所宜,乃汗后解表药耳,以白虎未能驱逐表邪故也。或有冬及始春寒甚之时,人患斯疾,因汗下偶变狂躁不解,须当作内热治之,不拘于时令也。南方无霜雪之地,不因寒气中人,地气不藏,虫类泄毒,岚瘴间作,不在此法,治别有方也。又一州之内,有山居者为居积阴之所,盛夏冰雪,其气寒,腠理闭,难伤于邪,其人寿,其有病者多中风中寒之疾也。有平居者为居积阳之所,严冬生草,其气温,腠理疏,易伤于邪,其人夭,其有病者多中湿中暑之疾也。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热。因伤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异气而变者。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或变阳毒也。

庞曰:四时之中,有寒暑燥湿风火相搏,喜变诸疾,须预察之。其饮食五味禽鱼虫菜果实之属,性偏有嗜者;或金石草木药素尝有饵者;人五脏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六腑亦有大小、长短、浓薄、缓急,令人终身长有一病者。贵者后贱,富者乍贫,有常贵,有常富,有暴富,有暴贫,有暴乐,有暴苦,有始乐后苦,有离绝蕴结,忧恐喜怒者。夫常贵后贱,名曰脱营;常富后贫,名曰失精。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精竭体沮,脱势侯王,精神内伤,情慕尊贵,妄为丧志。始富后贫,焦皮挛筋,常富恶劳,骄堕精消。离间亲爱者魂游绝,所怀者意丧,所虑者神劳,结怨恨者志苦,忧愁者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荡惮而不收,喜乐者掸散而不藏,此皆非外邪所中而得之于内也。良工必预审问其由,先知脏腑经络受病之所,可举万全。粗工不思晓,令五脏六腑血气离守,迨至不救,又何言哉。

庞曰:阴阳虚盛者,非谓分尺寸也。荣卫者,表阳也。肠胃者,里阴也。寒毒争于荣卫之中,必发热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必不甚躁。设有微烦,其人饮食欲温而恶冷,谓阳虚阴盛也,可汗之则愈,若误下则死也。若寒毒相搏于荣卫之内,而阳盛阴衰,极阴变阳,寒盛生热,热气盛而入里,热毒居肠胃之中,水液为之干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必蒸蒸发热而躁,甚则谵语。其脉浮滑而数,或洪实,或汗后脉虽迟,按之有力,外证已不恶寒,腹满而喘,此皆为阳盛阴虚,当下之则愈,若误汗则死也。仲景载三等阳明,是阳盛阴虚证矣。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以此别之。若阴独盛而阳气暴绝,必四肢逆冷,脐筑腠痛,身疼如被杖,面青,或吐,或利,脉细欲绝,名曰阴毒也。须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生, 然汗出而解。若阳独盛而阴气暴绝,必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锦文。或下利赤黄,脉洪实或滑促,名曰阳毒也。宜用针泄热,服以苦酢之药,令阴气复生, 然汗出而解也。

庞曰:夫邪逆阴阳之气,非汗不能全其天真。《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枝、甘草、细辛、姜枣、附子之类,能复阳气也。酸苦涌泄为阴,谓苦参、大青、葶苈、苦酒、艾之类,能复阴气也。酸苦之药,既折热复阴亦当小汗而后利者。经云:身汗得而后利,则实者可活是也。

华佗治法云:伤寒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痞膈,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身热,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随证发汗则愈。

庞曰:凡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浓衣覆腰以下,以腰足难取汗故也。半身无汗,病终不解。

凡发汗后,病证仍存,于三日内,可二三发汗,令腰脚周遍为度。若病不解,便可下之。设令下后不解,表里邪亦衰矣,足观脉证调治,七日内可期正汗为善也。发汗后不可再行汗者,始发热恶寒,今不恶寒,但倍发热而躁;始脉浮大,今洪实,或沉细数;始惺静,今狂语;此胃实阳盛,再行汗药即死,须当下之。有人始得病变阳盛之证,须便下之,不可拘日子深浅次第也。病三日以上,气浮上部,填塞胸膈,故头痛胸中满,或多痰涎,当吐之则愈。

庞曰:若虚损及新产人不能吐者,可服枳实散。(枳实细末,米饮调二钱,日可三四服。)若有虚寒,手足冷及脉微弱者,枳实二两加桂枝一两,同末之,如前服。

病五六日以上,气结在脏腑,故腹满身重,骨节烦疼,当下则愈。若小便少,手足心并腋下不滋润,尚未可攻之,当消息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以上解华佗治法。)

太阳证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而腰脊强。(此是太阳膀胱经,属水,《病源》云:小肠者,非也。)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其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未发热,必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病发热而恶寒,邪发于阳也;不热而恶寒者,邪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发于阳者,随证用汗药攻其外;发于阴者,用四逆辈温其内。)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补足阳明土,三里穴也。)风者,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方言》曰:南楚疾愈或谓之瘥,或谓之了。)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自汗,四肢难以屈伸,若小便难者,可与阳旦汤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八破,同煎服之。(阳旦即桂枝汤异名。)若小便数者,慎不可行此汤,宜用芍药甘草汤。若误行桂枝附子汤攻表,则咽干、烦躁、厥逆、呕吐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阳气;若厥愈足温,更与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则谵语止。

囗芍药甘草汤 囗主脉浮而自汗,小便数,寸口脉浮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小便数,仍汗出,为津液少,不可误用桂枝汤,宜补虚退热,通治误服汤后病证仍存者。(按古之三两,准今之一两。古之三升,今之一升。若以古方裁剪,以合今升秤,则铢两升合之分毫难以从俗。莫若以古今升秤均等,而减半为一剂,稍增其枚粒,乃便于俗尔。且仲景方云,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减半之剂,此古方一剂又加其半,庶可防病未尽而服之也。有不禁大汤剂者,再减半亦得。《肘后》所谓或以一分为两,或以二铢为两,以盏当升可也。贫家难办,或临时抄撮皆可。粗末每抄五钱,水二平盏,煎八分服之。有姜枣者,每服入姜三片,枣三枚,一日三服,未中病可六七服也。有不可作煮散者,是病势大,宜根据古方行之。凡汤一剂,有附子一枚,增半之剂,合用附子一枚半。古方不析枚者,是枚力要完也。半两以上大附子,可当一枚半;四钱以上者,可用一枚为准。枚伤多不妨,仲景云强人可加附子成一枚是也。)芍药 甘草(各一两半)细锉,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温温分再服。

囗甘草干姜汤囗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煎如前方。

囗调胃承气汤囗大黄(一两) 甘草(半两) 芒硝(一大合)细锉,水一升,煎上二味至五合,去滓,下芒硝烊化,暖服一盏,微溏为度。如难利者,再与一剂。

太阳病汗证,反下之,遂利不止,脉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囗葛根黄芩汤囗主之。

黄芩(三钱) 黄连(三两) 甘草(半两) 干葛(二两)细锉,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温饮一盏,日三服。

阳明证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此证恶寒可发汗,若恶寒罢,反自汗恶热者,为胃家实,属正阳明,宜调胃承气汤,方在太阳证下。)庞曰:有三阳阳明者,其太阳阳明,本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也;少阳阳明者,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大便难也;正阳阳明者,病患本风盛气实,津液消铄,或始恶寒,汗出多,寒罢而反发热,或始得病便发热狂言也。

凡阳明证俱宜下,唯中寒恶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

二阳合病,脉必浮大而长,外证必头痛腰疼,肌热目疼鼻干也。浮大者,太阳受病也;长者,阳明也。头腰太阳也,肌目鼻阳明也。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下之则愈。(方在可下证中。)二阳并病,太阳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自微汗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设面色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蒸之。若汗出不彻,当短息,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出而不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宜麻黄汤更发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彻,其脉涩故知也。(方在可汗证中。古本字多差误,以从来所见病患证候中,符合如此,故改正。)阳明病,能食为中风,不能食为中寒。

阳明病中寒,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方在可汗证中。)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方在可汗证中。)若不恶寒,为外欲解,手足 然汗出者,大便已硬,宜大承气汤。(方在可下证中。)阳明病有不可攻者,谓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或发汗,或自汗,大便虽硬,小便少者,未可攻,津液恐还入胃,必先硬后溏也。小便自如,乃可攻之。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其脉浮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此证必无汗,与后证相似,且恶寒无汗为异,以咽干腹满,亦不宜正与汗药,别与消详也。)阳明病,脉浮而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而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烦躁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苔生舌上者,囗栀子香豉汤囗主之。

肥栀子(十枚) 香豉(二合)水二升,煮栀子减半,下豉再煮八合,去滓,温服一盏。得快吐者,止后服。

脉浮紧,必无汗,而反有汗,咽燥,腹满,恶热,法当下之;而又脉浮紧,不当下,此恐变风温,宜细详。

阳明病,口鼻燥,但漱水而不欲咽者,必衄。

少阳证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上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足少阳胆属木,弦者,细长如琴弦状。仲景云:脉浮而紧曰弦。非谓此弦脉也,凡伤寒脉浮紧相载,皆属弦之类也。有属太阳,有属阳明者。少阳正得弦脉,体是小弦长大脉也,多宜和表,鲜有汗证。)少阳之证,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三阳经皆病,未入于脏,可汗而解。(仲景少阳证,唯小柴胡乃和表药耳。)弦细,头痛发热,属少阳,宜小柴胡汤。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不和则烦而躁,宜调胃承气汤。此属少阳、阳明证也。(方在太阳证中。)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可吐下,脉紧者,小柴胡汤主之。(少加牡蛎。)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小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知犯何逆者,犯四种温病,坏候也。)少阳中风,两耳微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惊悸,小柴胡汤主之。(方在和表证中。)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合目则汗。(不言弦者,隐于长大也。)三阳合病,面垢谵语,腹满身重,不能转侧,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者,宜白虎汤。(方在厥阴证中。)伤寒四五日,或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闷,此为阳去入阴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病到阴必吐利。)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愈也。(小而平匀者也。)

太阴证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其经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宜大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以四逆辈。)伤寒三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脉大而胸满多痰者,宜吐之;无此证者,宜汗之。)伤寒脉浮缓,(亦大之类。)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五苓散加茵陈主之。)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橘皮汤主之。

囗五苓茵陈汤囗以茵陈浓煎,汤调五苓散二钱服之,日三四,黄从小便下,以小便清为度。

囗橘皮汤囗橘皮(一两) 生姜(二两)细锉,水一升半,煎七合去滓,分二服,稍热呷,未瘥再作服。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囗桂枝芍药汤囗主之。

桂枝(一两半) 芍药(三两) 甘草(一两) 大枣(六枚) 生姜(一两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温一盏,日三服。(注云:小建中汤不用饴糖,故芍药为君,止痛复利邪故也。)

少阴证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经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大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少阴之为病,脉微细,欲寐也。

少阴中风,阳微阴浮,为欲愈也。

凡少阴病四逆者,宜温之。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囗麻黄细辛附子汤囗主之。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黄十数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每温一盏,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囗麻黄附子甘草汤囗微汗,以二三日无阳证,故微发汗也。(谓初得病二三日,常见少阴证,无阳者,须发小汗也。)麻黄(二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黄十数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温一盏,日三服。

庞曰:少阴病脉沉,不知何沉也,且沉紧发汗则动经,沉数为病在里,不可发汗。详此脉或沉而濡,或沉而微,是表中寒而里不消,脉应里而发热在表,故以小辛之药,温散而微微取汗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太溪穴在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言发热者,谓其身发热也。)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烦躁者,内烦躁也。与茱萸汤证,宜细审其生死也。)少阴病,恶寒而倦(居员切。)时时自烦,不欲浓衣,宜大柴胡汤。(方在可下证中。)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自倦,脉不至而吐利,烦躁者,死。(重详定此。)少阴病下利,利止而眩,时自冒者,死。(此合是少阳冒昧汗 出,脉匀小浮者生。少阴无眩冒之证。)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囗黄连阿胶汤囗主之。

黄连(一两) 黄芩(一分) 芍药(一分) 鸡子黄(半枚) 阿胶(炙,三分,为末)以水二升,先煮三物,取一升,去滓,内阿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温一盏,日三四服。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大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囗茱萸汤囗主之。

茱萸(一两半,汤洗三遍) 人参(三分) 生姜(一两半) 大枣(三个)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温一盏,日三服。

少阴病,咽痛者,囗桔梗甘草汤囗主之。

桔梗(半两) 甘草(一两)细锉,水一升,煎半升,去滓,作三服,细呷之。

又囗半夏散囗亦主之。

半夏(汤洗七遍) 桂枝(去皮) 甘草(炙)上各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温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囗通脉四逆汤囗主之。

甘草(一两) 附子(大者半个,强人加半个。) 干姜(三分,强人加一两半)细锉,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每温服一盏,日三四服。未瘥,急更作一剂,不可作煮散。

其脉续续出者愈,暴出者死。面赤者,加连须葱四茎,去青;腹痛,去葱加芍药一两;呕者加生姜一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半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半两。病与方皆相应者,乃与服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宜囗猪苓汤囗。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各半两)咀,以水二升,先煮四物取一升,去滓,内阿胶末烊尽,每温一盏服。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囗猪肤汤囗主之。

猪肤(半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白蜜半升,****二合半,熬香和令相得,每温服一盏,日三四服。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囗四逆散囗主之。

甘草 枳实 柴胡 芍药(各五分)捣筛为细末,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炮),各二分半,并主下利;悸者,加桂二分半;小便不利者,加赤茯苓二分半;腹痛者,加附子一个,炮,去皮脐;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三升,薤白一升半,煮取二升,去滓,以散方寸匕,用薤白汤一盏,煎八分,日三四服。

厥阴证

尺寸俱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微缓者,囊必不缩。若外证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候,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也。若尺寸俱沉短者,囊必缩,宜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乌梅丸主之。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者,此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烦也,此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即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囗乌梅丸囗主之。又治久痢。(脏厥宜四逆辈,极冷服之。)乌梅(一百五十个) 干姜(五两) 黄连(八两) 当归(二两) 川椒 桂枝 附子 人参黄柏 细辛(各三两)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二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再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食物等。

厥阴中风,脉微浮者为欲愈,不浮者为未愈。

脉迟,反以黄芩汤得彻其热,腹中应冷,当不得食,今反能食,此为除中,必死。

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其利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庞曰:热少厥微,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自如,此热除也。宜干姜甘草汤。

(方在太阳证中。)庞曰:手足逆冷,皆属厥阴,不可下,亦不可汗。有须下证者,谓手足虽逆冷,或有温时,手足虽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非正厥也,故可消息汗下也。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发厥者,后必发热,厥甚热亦甚,厥微热亦微。厥不过五日,六日不厥者必愈。若六日厥者,必发热愈甚,仍下利也。

庞曰: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者,当用绵衣包手足,令温暖,必大汗而解也。有不因大汗下,而两手忽无脉,谓之双伏;或一手无脉,谓之单伏。或利止,如此必有正汗,急用四逆辈温之,时有汗便安。脉终不出者,死。

下利,先厥后发热,利必自止。不尔,咽中痛,或喉痹;若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厥而下利者,当不能食;反能食者,为除中,必死。能食反发热,脉数者,必发痈脓;厥而呕,胸胁烦满,后必便脓血。

病者手足冷,小腹按之痛,此结冷在膀胱关元也。(当关元灸之。)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胃中,心下满而烦,不能饮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宜囗瓜蒂散囗。凡病可吐者皆宜此方。

瓜蒂 赤小豆(等分)细末,别以香豉一合,热汤三盏,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温温顿服。不吐者,少少加药再服,得吐快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服。(有用丁香者吐之,多霍燥人。)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次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囗茯苓甘草汤囗茯苓 桂(各一两) 生姜(一两半) 甘草(半两)细锉,水二升,煎一升,温饮一盏,悸止为度。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宜囗麻黄升麻汤囗。(有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血者,亦宜此方。)麻黄(一两) 升麻 当归(各半两) 知母 黄芩 葳蕤(各三钱) 芍药 天门冬 桂枝茯苓 甘草 石膏 白术 干姜(各一钱半)细锉,水二升半,先煮麻黄一二沸,去沫,内诸药,煮一升二合,去滓,温服一盏,如人行七八里久,进一服,以汗出即住服。

本自寒,医复吐下之,寒格愈逆,食入口即吐,宜囗干姜黄芩汤囗。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一两半)细锉,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一盏。

下利,微热而渴,脉弱者自愈。脉数汗出亦然,紧为未解,发热而厥,七日下利,为难治。

凡厥,通用四逆汤,方在四逆证中。谓其脉浮迟,或微,或细,或沉,皆属里有寒也。

厥而脉滑者,为里有热,囗白虎汤囗主之。

知母 石膏(八两) 甘草(半两) 粳米(三合)以水五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盏,日三服,有渴加人参半两。

庞曰:三阳皆有合病。凡合病者,有十四证,唯三阴无合病。

两感证

庞曰:《素问》载两感于寒,其脉应与其病形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口,不知人,六日死。言其六日死者,是脏腑荣卫或有所通行,故四日少阴与太阳俱病,五日太阴与阳明俱病,六日厥阴与少阳俱病,是重传得六日死矣。其有三日死者,《素问》谓阳明为五脏十二经脉之长,其邪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绝,故死矣。夫邪气盛则实,表里邪实,并领血气入胃,不通于荣卫气血,故气血随邪而尽,则三日死矣。其脉候《素问》已脱,今详之。凡沉者,皆属阴也。一日脉当沉而大,沉者,少阴也,大者,太阳也;二日脉当沉而长;三日脉当沉而弦,乃以合表里之脉也。沉长、沉弦皆隐于沉大。凡阴不当合病,唯三阳可以合病,今三阴与三阳合病,故其脉似沉紧而大,似沉实而长,亦类革至之死脉也。

三阴三阳传病证

庞曰:伤寒一日,巨阳受病,前所说膀胱详矣。《病源》云小肠,虽则误其标本,其手足阴阳自有并病者。故《素问》云:六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是表里次第传,不必两感,亦有至六日传遍五脏六腑而死者也。《素问》云: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假令第一日脉不躁,是足太阳膀胱脉先病;脉加躁者,又兼手太阳小肠也。

又云: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假令第四日脉静者,足太阴始传病也。脉加数,又兼手太阴病也。故六日亦能传遍脏腑也。躁谓脉数,静谓脉不数,用药则同,若用针,须取足与手之经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皇之介

    皇之介

    之介,以不同之名,最终殊途同归。皇之介——是开始,也是结束。
  • 胜利胜利

    胜利胜利

    “梅西、内马尔、苏亚雷斯很强,但李更强!”这是【欧洲王座】这款足球游戏里对李山的评价。
  • 刺客游记

    刺客游记

    来自巴黎的刺客在各国游历(刺杀)的最后得到成长的故事
  • TFboys他和她的那场邂逅

    TFboys他和她的那场邂逅

    你我,若想她所说只是过路人,为何.........这邂逅,我到底如何忘记......我哭了
  • 哈佛家训ⅳ:脱颖而出的哲学

    哈佛家训ⅳ:脱颖而出的哲学

    《哈佛家训》中的每个故事都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义。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社会、人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还可以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智慧火花,使他们见微知著。从一滴水看见大海,由一缕阳光洞见整个宇宙。这是一部教子课本,也是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所有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无论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还是经历过世事风雨的成年人,都可以从书中领悟到一丝脱颖而出的哲理。
  • 娜些年的故事

    娜些年的故事

    小有名气的设计师丽娜在发布会上接待贵客足足两个小时,她身着华丽的礼服,天,十分阴沉;风,呼呼的吹着,仿佛是不给她面子似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下,逐渐变成了倾盆大雨。
  • 邪王狂宠:毒妃倾天下

    邪王狂宠:毒妃倾天下

    她是紫云仙府下一任掌门,惨被未婚夫和师妹陷害,当着七大门派绑上了剔骨消魂柱,幸得神秘人相助,留得一丝残魂,千年后,穿越在被庶妹害死的将军府废物嫡小姐的身上。他是帝国最懦弱痴傻的皇子,第二次见面,就要册封她为王妃,她对他百般折磨欺凌,下毒,棒打,却没想到他原是腹黑坚韧,只为在步步惊心的尔虞我诈中改天换地。最腹黑狡诈的男子,最阴险恶毒的女子。她对害死自己的仇敌,心有不甘,带着他杀到紫云仙府,他宠她无法无边,为她屠尽天下所有逼死她的恶徒。
  • 霸占你的美

    霸占你的美

    十八岁生日那天,做我的女人!而她却说讨厌我,最高兴的事是不再看见我,,十八岁那一天,她没有成为我的女人,而是看着他被警察带走。厚重的铁门打开的那一刻,我狠狠地吻她,告诉她三年的牢,不能白坐,我要你用一辈子来还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王爷:王妃又逆天

    王爷:王妃又逆天

    她的成人礼,就在这个时候,姐姐背叛了她。不可一世的玉弦沫,竟穿越到了凌玄大陆。变成了夏云府的废物大小姐,冷漠无情的他,竟调戏起了她。两个小包子一脸严肃地说:娘亲,晚上的时候,请你不要瞎嚎嚎!
  • 文具世界

    文具世界

    现代一个普通的逗比初中生李枫因为一些“机缘巧合”到了另外一个文具世界,作为一个有主角光环的人,他结识了很多比较叼的人,一齐为了回到现实和拯救世界踏上征程,最后的结局将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