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81500000057

第57章 戶政二十五鹽課下(1)

鹽法議

呂星垣

今夫天下大利。惟天下無欲者理之。無欲則明。明則去積弊。而天下之大利出。自管子創煮海之法。漢興。修明法禁。歷代因仍。度支邊餉。咸取給焉。世之議鹽法者。曰恤商。緝私販。夫使私靖引行。商樂利。上不缺課。下不病民。顧其源不在此。按兩浙鹺志。參以見聞。為鹽法六議。俾心釐剔者有所採焉。一曰勵官廉以清源也。今鹽官動言緝私。文書上下無虛日。究之私多引壅。積壓掣期。知私梟之販私。不知官引之販私。知官引之夾帶。不知官縱之夾帶。則掣規之不可不革也。定例每引三百斤。包滷耗二十斤。胥役工食統增三十五斤。官費商本。並無缺乏。緣商人捆運引鹽。重至七八十斤。百餘斤不等。是以奉部頒摯子。索重一斤八兩。鉤重十七斤六兩。嚴摯清查。設有重斤。全船銃毀。乃場官不查捆發。朦隱多斤。引鹽未到掣亭。胥吏已通線索。名掣簽點驗。皆暗記提包。假為多斤。一律至三四斤而止。抽驗一包。全船照罰。但罰重斤。不行全毀。官利其罰。商隱其餘十引之中。挾帶四五引。掣期焉得不壓。引課焉得不虧。故順治十三年。戶科王益朋。直言四境之販私。即鹽之官役。則累年之缺課。即係累季之掣規。使盡除掣規。則引鹽實銷而值賤。商力足。課孰與不足。販私亦何利之有。二曰嚴功過以督捕也。官吏臨民。端貴按功過以考察。今緝私者。雖設循環功過簿。轉報藩司。敲比虛文。事無實際。場官領本催煎。戶剋期趕捆。貧商買補不盡。堆倉折耗為虞。又或交倉之際。重稱浮收。倉有餘鹽。責令折色。逢節請會。科斂丁。致令產鹽地。先欲售私。遂有奸民結夥販賣。連船飛渡。比屋收藏。緝捕弓兵。

年節包規。縱容恣橫。捕官取役。場官取。彼此私。罔知法紀。及上官嚴催訪緝。則指擒小販。宕塞遲延。乃有肩負數十斤者。非刑桎梏。甚或指扳殷實。肆意婪吞。設遇大夥。持兵拒捕。律宜斬決者。非平日鉤通。即臨時縱放。捕政日弛。私梟日熾。揆其由來。以設差巡鹽。遂有冒充白捕。擾害行人。曾干例禁。因咽廢食。積漸包荒。又場官屬運使。每遇計典。卓薦為難。名途既難。利心日盛。又無地方管轄。惟取私販。以肥身家。捕官緝獲私鹽。既礙場官考成。又失捕役規例。首告人即以獲鹽給賞。得小怨大。瞻顧為多。惟嚴飭場官。有縱容私賣者。立行革究。五年無過。咨部即遷。嚴飭捕官。有私販在境。過境失察者。降革有差。果能撲獲私窩私販千斤外者。照獲江洋大盜例。即予遷除。則私賣私買之途兩清矣。三曰恤商本以藏富也。商之鉅者曰甲商。遞降曰副甲商。經公商。最下曰肆商。夫持本運鹽。完課裕食者。肆商也。肆商氈笠布衣。持籌握算。子母贏餘。其望已足。公商以上。身不行鹽。食用豪侈。一衣一饌。數百十金。皆出入公門。攀援官吏。乘上下之間。託名墊發。影射虛嚇。徒手攫取。轉瞬起家。以次相承。吞索商本。致令貧商竭。即際旺消。趕配苦少貲本。錢糧借貸滯。掣期遲誤。逐季坍卸。膏髓益枯。復借加價名色。媚商病民。以自漁利。飾詞銀貴錢賤。并與州縣報司錢價不符。地棍因之覬覦規例。索詐不遂。訐訟朋興。公費紛繁。歸重稱價。列肆貿易。短稱攙灰。運引夾帶。船尾船頭夾艙鋪放。混引不截。漏渡不掣。訛報沉舟。偽結買補。胥吏蹈瑕。格外需索。其赴所也。引有引費。程有程費。捆有捆費。有費。其赴掣也。書役有免委減斤加鉤批掣供應公費之需。承差有監掣監艙傳旗牌填封發封催掣擺幫之索。包賠愈多。引本益貴。甚至商本全無。官給運本。折扣發出。責令實償。老商既革。另行招募。並無殷實應募。但以浮滑承充。夤緣得引。借領帑銀。遮掩歲時。捲貲巧逸。假名偽籍。關捕無蹤。乃以無著帑銀。攤現商賠繳。長蘆河東。尤多此弊。惟公商以上名目。予刪除。胥吏一切陋規。盡行芟削。許人首告。盡法究懲。則商本無虧。上下俱足。

四曰恤丁力以培本也。刮土淋滷。翻盤煎鹽。催趕烈日之中。坐愁霖雨之下。海濱窮民。迫而為此。較之農夫耕作。勞有其焉。場官規例既多。上倉名目不少。更可恨者。捕兵置私不問。轉于出團到倉各路。嚇詐戶賣私。窮戶愚民。甘心餽給。又際山場草場隔遠。柴草缺乏。急望鹽乾。遽即灑灰。致壞色味。上倉平驗。屏斥不收。需索使費重斤。或甫煎成。便遭雨耗。藏不及。無常鹽。官責額課。缺前那後。勢必售私。漸設私。一次得利。積漸成風。一人得利。遠近效尤。遂難究詰。又海潮起落。蕩地坍漲。或有新沙未丈。官私行煎賣。舊場既坍。官仍復催徵。始也因地計丁。有丁錢無出之苦。繼也攤丁于地。有地稅不實之虞。漏課賠課。胥吏上下其手。惟清丈蕩地。確核工本。以定場價。其有私私賣。挂稱私收。通商重捆者。查有實據多斤。即行全家發徙。果為地坍雨耗。許移給地。通三年之力。以補不足。設有官吏需索。一經告發。立即嚴拏法按。石出搜根。則丁無欠課售私。倉無劣鹽缺額。且商力既舒。鹽無壅滯。場價亦平。私販漸無重利。將不禁而自絕也。五曰通引額以裕課也。官煎商煎。肩挑船運。因地制宜。不拘一例。而州縣歲行引額。定有成數。設遇商有滯引。而鄰邑旺消。原許借掣。俟後歸。通融販易。彼此便利。但苦時際旺消。無從借掣。又借賣者勒貲。借買者索費。責令歸。影射宕延。惟有正引之外。設立票引。隨鹽報引。計引起課。果能額外行銷。聽憑交糧領票。此項票引。隨正引報部奏銷。但補正引缺額。不拘歲額。羡餘。則省庫充公。其引額不足者。通三年趕掣。再不及額。分攤願領殷商。設遇辦公。即照各商每年實行引數。公攤分濟。不許畸重畸輕。則課足而商裕矣。至列肆出賣。先後爭競。乃有核三年內各家行銷之數。以為多少者。如每年行千引。許先賣百斤。每年行二千引。許先賣二百斤。此尤不便。商本時有長落。運鹽遲速不齊。

到肆之鹽。本難畫一。一拘此例。遂令先到者包不賣。未到者撥包借銷。村肆守候于市廛。老弱奔走於道路。舟人不行緊趁。非偷走小路。則遲滯挖包。弊端百出。惟令運鹽到肆。隨到隨行。舟商儹程。趕裕民食。則勤商得辛苦之實獲。惰商不得蒙祖父之虛名。市無壅鹽。商無虛肆。而引不滯矣。六曰謹私渡以防漏也。定例畫江為界。常鎮二都。並行浙鹽。雍正二年。江督查弼納欲改食淮鹽。會議不果。以為淮鹽貴。浙鹽賤。不必禁淮私。不必改食者。固未平允。以為改食之後。遂無淮私者。亦非。夫刮煎配掣者貴。刮煎私賣者賤。但分官私。何別淮浙。淮與浙各有私販。豈改食之能禁乎。所患者。江口汊港橫雜。又龍潭孟河玉河等口。汎舟逕走。覺察無從。小吏查拏。易於賄縱。更有攙雜魚菜。飾詐多端。他如諸暨義烏浦江東陽江山鎮海崇明靖江等邑。地雜人悍。尤易作奸。重設盤詰。既病行人。坐視偷漏。更無底止。夫私販僱舟。必有倍值。惟嚴飭防捕等官。實力擒獲大夥。既懲奸民。並治船戶。船即沒官。船主發遣。則懲一警百。可冀杜絕偷漏也。六條之弊。弊有相因。因官病。因病商。因商病而私集。私集引壅而商愈病。課愈虧。兩浙鹺志。戶口四百六十七萬四千二百七十二。丁十九萬七千六百十四。歲引八十萬二千三百九十七。六十年來。戶口日添。引額宜增無減。而往往壓掣。不求其本。縱加價病民何益歟。

鹽法考

金鎮

管子曰。海王之國。謹正鹽筴。國用富強。後世言鹽利者倣焉。漢初。弛山海之禁。不領於縣官。吳王濞封于廣陵。招致亡命。煮海為鹽。國無賦而用饒。武帝時。以東郭咸陽孔僅言山海天地之藏。宜屬少府。置鹽鐵官。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元封間。以桑宏羊代僅。斡天下鹽鐵。唐開元二十二年。江淮轉運使裴耀卿。置輸場鹽倉。以受淮鹽。乾元初。第五琦變鹽法。就山海井近利之地。置鹽院。籍游民業鹽者為亭戶。免雜徭。煮鹽盜鬻者。論以法。至德十四年。以劉晏為轉運使。晏上鹽法輕重之宜。謂官多則民擾。惟於出鹽之鄉置吏及亭戶。收鹽轉鬻。任商所之。其去鹽鄉遠者。轉官鹽於所在貯之。商絕鹽貴則減價以糶。曰常平鹽。官獲其利而民不知。舊時諸道。有榷鹽錢。商舟所過。復有稅錢。晏悉奏罷之。商民均便。歲獲鹽利至六百餘萬緡。居天下賦稅之半。國用給焉。宋制。諸鹽聽州縣給賣。歲課所入。申尚書省。而轉運使操其贏。佐一路之費。兩淮鹽始行於江浙荊湖諸路。所謂末鹽者也。久之軍吏困於轉輸。舟卒侵盜。雜以沙土。鹽惡不可食。坐鞭笞徒配相繼莫能止。而積鹽多露積。至生合抱木於其上。數莫可較。天聖中。用翰林學士盛度言。於是詔罷官自鬻。聽入金錢京師榷貨務。而以江淮若兩池鹽給之。歲增課十五萬。其後西事劇。募商人輸芻粟塞下。又置折中倉。聽商人以金錢若粟。輸於京師。入中者。優其值。予券以所在鹽給價。後世召商中鹽之法自此始。唐初榷天下鹽利。歲僅四十萬緡。劉晏增至六百餘萬緡。迨宋紹興末。泰州海陵一監。支鹽三十餘萬席。為錢幾七百萬緡。區區一州。當晏時。天下徵榷之數而尤浮之。於鹽利籠取盡矣。

迨明以鹽課給諸邊糧餉。而水旱凶荒。亦時借以賑天下。設都轉運使司者六。而兩淮居其一。歲課百二十餘萬。幾於漕運等制。置沿海丁。以附近有丁產者充之。免其雜徭。給以草蕩。犯罪自流徒以下。刑止杖。仍發煎鹽。其煎辦以丁為率。初制引四百斤。尋改辦小引。半之。每丁歲辦小引鹽十六引計兩淮鹽歲額七十萬五千一百八十引。歲終。轉運司具所辦課如目上會計。虧額者追理。凡丁所煎鹽一引。給工本鈔二貫。一貫值錢千。合用引目。運司官以時請於戶部。印造給付。召商納粟中鹽。量所在米價高下道里遠近為之則。中已出給引詣場支鹽如目。鹽出場。經批驗所依數驗掣。所過官司。照驗放行。其轉賣各照所定行鹽地。毋越界。若引與鹽離。及越境賣者。同私鹽追斷。商賣鹽已。即所在退引還官。偽造引者斬。諸監臨勢要。令家僕行商中鹽。侵民利者罪如律。法令嚴具如此。於時商中鹽者引輸銀八分。榷利甚微。而商獲甚厚。以總利權抑專擅贍民食而已。永樂中。令商於各邊納米二斗五升。或粟四斗。准鹽一引。於是富商大賈。自出財力。招游民墾田。田日就熟而年穀屢豐。甘肅甯夏粟石直銀二錢。邊以大裕。宣德中。歲遣御史督視鹽法。令各運使查中鹽商年遠事故。無子孫支給者。行原籍官司。每引給資本鈔二十錠。優之。正統初。令淮浙貧。有餘鹽。官給米麥收之。丁逃移者。鹽課核實停其徵。又令各商守候年深不得鹽者。聽以十分為率。支淮鹽四分。其六分兌於山東運司。不願支者聽。諸所為軫商甚厚。其後始分為常股存積。常股者。商人中納依次守支之鹽。存積者。積鹽在場。偶軍餉急。增價開中越次而放支之鹽也。存積行而常股益艱滯。商人有守候數十年。老死不得支。而兄弟妻子代之支者矣。成化中。戶部尚書葉淇。言商輸粟二斗五升。是以銀五分得鹽一引也。請更其法。輸銀於運司。銀四錢。支鹽一引。可得粟二石。是以一引之鹽。坐致八倍之利。且商人納銀運司。道近而便。上下交利。奏可。於是鹽銀歲驟增至百萬餘兩。諸商墾田塞下。悉撤業歸。西北商或徙家於淮南以便鹽。而邊地為墟。粟踊貴。石直五兩。欲復如前者輸粟塞下。及薄取八分之利。不可復矣。宏治中。大學士李東陽。言今者鹽法壞盡。各邊開中。徙有名而商實失利。因極言皇親不府及內臣奏討者一。夾帶者十。弊尤甚。於是下詔悉住支還官。自今勢要。毋得求討窩占。違者聽巡按御史糾劾。至正德中。奏討紛紜。盡隳舊制。而鹽法決裂殆盡。嘉靖五年。用御史戴金言。每正鹽一引。許帶餘鹽一引。正引於各邊納糧草。餘鹽納銀運司解部。其夾帶多餘者。割沒入官。歲增餘鹽銀六十萬。其後鹽法御史王紳黃國用。復請以割沒銀給戶。人二錢有差。取鹽一引。例開邊報中。名工本鹽。歲復增課銀三十萬。是時商人於邊中鹽者。引納銀七錢。已漸減五錢。視初制不啻倍蓰。而各邊穀踊貴不易糴。勢要或占中賣窩。若斗頭加耗。官科罰而吏侵漁之。為費不貲。及給引下場。或官吏難。或丁額課不辦。經年不得掣。且商業輸餉於邊矣。安所得贏羨重貲。往返數千里外。復輸納於運司。而有司奉令申嚴。非徵完餘鹽。即正引不得下場。即[已](己)支鹽上堆。而挨單守候。非五六年。鹽不得行。諸行鹽地遼遠。涉長江。排風浪。時有飄損。數十萬之貲本。擲於烏有。又不能防船戶攬載之無盜賣耗竊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龙皇剑帝

    龙皇剑帝

    秦道渊得知尘封多年的旧事,接受父亲临终的委托,仗剑行世,纵横天涯,历经千难万险,除去叛徒,重返巅峰。有兄弟,有美人,有无尽传说,剑芒所向,便是万世血仇。秦枭,你,给我等着。
  • 极品画骨师

    极品画骨师

    从乡下来城市谋生的萧云,偶得吴道子亲传画中秘术,用画在纸上的图画即可替换人体器官,疑难杂症画到病除!替美女画骨治病,帮贵妇逆天改命,妙手回春俘获美人心的同时,却也引来了他人嫉妒,危机悄然降临……
  • 修罗殿

    修罗殿

    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类受神魔奴役,他们是一群疯子,杀戮是为了守护。
  • 天怿

    天怿

    她叫陈欲天,自私自利是她的代言词。在那时,她总是百般欺辱丑男左怿和丑女简樱缨。欺辱的背后却是无法言说的叛逆青春。可是后来你猜怎么着?左怿和简樱缨竟然成了那啥男神女神?好吧,婶可忍叔不可忍,我陈欲天就是看不惯你们这对“情侣”。于是她做了一个此生最重要的决定——去追左怿!这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恶毒女子,化身春天征服忠犬小帅哥的奇葩故事!本文一对一,无后宫,不苏,附带【伪】3p!!!
  • 轻婉

    轻婉

    她是妖孽,有看透人心的本事。却收获不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其实这只是个小短篇。
  • 穿越之我要的爱

    穿越之我要的爱

    曾雨童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在向暗恋了十年之久的古俊宇告白失败后,便萌生了穿越寻爱的念头,为此做好了一切穿越准备,并尝试了睡觉、投河等一系列的穿越法,结果搞出了一连串的乌龙事件,就在她决定放弃穿越的时候,却又意外地穿越到明朝,顺利地找到了她的所爱--林邱泽。俗话说,道路是曲折滴。这不,我们的女主就碰到了一个难搞的男人,终于在各种努力下,曾雨童如愿地嫁给了这个酷似古俊宇的男人,然而幸福却是短暂的,白夜的出现让她遭受有生以来最大的痛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若爱请深爱若不爱请放开

    若爱请深爱若不爱请放开

    一次意外她失去最爱的事业,却收获了一个让她的生活充满活力的“胞”贝,她也从未后悔“韩卡琪,敢在惹我你就试试”“混蛋”“这就混蛋了?那我还能再混蛋点”但一世风光,外表冷酷里面闷骚的太子爷也有措手不及的时候。。。
  • 绝世战神

    绝世战神

    宅男李辰穿越成废物少爷,得逆天资质,悟武学真谛,战大陆强者,在大陆上翻云覆雨,只手遮天,登顶不朽的王座!杀心一动,可令群雄怵,狂笑一出,可令天下哭!
  • 超级丹田空间

    超级丹田空间

    刚刚上班一个月,单位就倒闭,被碰瓷坑了遣散费的林飞,苦逼的人生,得到了转机,碰瓷物居然让他激发了异能,并且丹田出现了神秘的空间!霸道的阳刚异能身体,居然是天下间各种妖魔鬼怪流口水的对象,而阳刚的气质,更是对美女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苦逼的林飞却需要苦受自己的处男底线。苦逼的林飞泪眼汪汪,这一切他喵的都是坑爹的丹田空间惹的祸啊!
  • 飞越城市边缘

    飞越城市边缘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