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93600000007

第7章 大生态 大农业 大发展——固原市生态农业考察纪实

程耀东

引子

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在中华大地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西部几代人翘首期盼的宏图已开始在西部的土地上挥毫泼墨……

广阔的中国西部有10个省区,数百个市县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开发战略实施中都不甘落后,都积极争当西部的“领头羊”。这就意味着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谁抓住谁必定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心,谁将走在前列……

作为西部小省区的宁夏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中先声夺人,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宁夏要争先”的大开发战略目标,表达了宁夏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显示出了宁夏回汉人民奋发图强的雄心和壮志。

宁夏要争先,固原怎么办

我们先看看地图上的固原。发源于六盘山下的泾河,却不曾流过固原这块黄土地,悄然东去,途经甘肃,进入陕西,养肥了八百里秦川;黄河流过了大半个宁夏,却与固原擦肩而过;一条自南而北的清水河已名存实亡,只是地图上的一个标记。水成了固原发展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们再看看地图上的固原。固原——宁夏的南大门。地处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交汇处,交通位置非常重要。随着三省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日益增强,固原以它独特的交通位置必然孕育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现在我们来看经济上的固原。“三西”扶贫20多年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拼搏奋斗,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生态环境、农田水利、广播电视、交通电力、通信设施均有了长足进展,但从长远看,经济发展起点低,基础薄弱;经济成分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就成了固原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发展了,固原才能大发展。

大发展需要大农业,大农业需要大生态

西部地区之所以长期以来发展缓慢,一些地区成为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是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有关资料表明,地球上30%的陆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带,有8亿多人口生活在这一地带,不同程度上受干旱和水土流失的威胁。就固原市所辖的四县一区而言,最为严峻的环境问题便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鉴于固原市生态的独特性和脆弱性,也鉴于多年来在林草建设上的许多教训,尤其是植被破坏给固原人民带来贫困的灾难,依据固原发展存在的实际情况,自治区在固原市专门召开了“固原工作会议”,确定了“生态优先、草畜主导、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发展思路,抓住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中心,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生态发展的政策措施。

“固原工作会议”已过去3年多了,固原市的生态农业究竟发展到了怎样一个程度?带着这个疑问,2006年盛夏,笔者随自治区农业生态考察团考察了固原的生态农业发展……

原州区: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七月的宁南山区天高云淡,阳光灿烂。远处的山被绿色的草掩映着,树在我们的眼前茁壮地挺立着,将要被收割的麦子做着最后的舞蹈,整片整片的葵花在阳光下拼命地舒展着属于自己的空间,所有的一切在我们的眼中那样安详而又宁静的存在着。记忆中的西海固山不再光秃、地不再干涸。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西海固的荒凉已成为过去。生态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改变了农业的发展。

原州区利用清水河谷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自治区将原州区列入冷凉型蔬菜基地的机遇,以推广优良品种以及无公害化生产技术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不断扩大蔬菜规模,壮大蔬菜基地。

站在银平公路头营段的山梁上,昔日的荒山已被一种叫柠条的耐旱植物覆盖,在两条柠条带之间,杂草丛生,踩上去软绵绵的,好像在地毯上行走一般。穿过这些已退了耕的山梁,映入你眼帘的便是原州区头营镇的大棚蔬菜基地了。每一个占地两亩大的蔬菜大棚好像摆放整齐的蜂巢,每一个出进的菜农犹如忙碌的蜜蜂采摘着果实。反季节蔬菜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果实,换回票子,鼓了农民的口袋,离不开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育,更离不开好的政策引导。

2000年年初,镇政府决定在头营镇的马园村试点大棚蔬菜的种植时,遭到全村农民的反对。种惯了粮食的农民总认为“民以食为先”,我们的土地都种了菜,我们吃什么?再说种的菜又给什么人卖?卖又卖到什么地方?农民们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这需要给农民们做工作。镇领导带领全镇所有的干部一家一户的做工作。要让农民们富起来,首先要解放思想,让农民认识到一亩菜与一亩粮食的经济收入,镇干部就从给农民算账着手。经过大量的说服和开导,一部分农民的思想有所改变,一部分农民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镇政府又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即在每村试点种植,不能一刀切,发展一两户种植。让农民自己改变自己,自己引导自己。在农业技术人员的帮扶下,种植蔬菜的农民一季蔬菜的收入远远高于粮食的收入。在一个姓徐的人家的大棚前,我随便问了问他的收入,他憨笑着说:“一个棚一年收入八九千是不成任何问题的。”

农民们自己已经认识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性,镇政府又一步一步将头营镇发展为原州区的蔬菜种植基地。在大力发展温棚蔬菜的同时,重点发展无公害露地蔬菜。今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突破9000亩,其中有4000亩为无公害基地,新建温棚780栋,占地面积1900亩。目前头营镇的蔬菜不但满足了固原居民的消费,蔬菜还远销陕西、甘肃等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镇政府又紧接着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蔬菜基地发展的措施。突出特色,优化蔬菜产业区域结构。培植优势产品,加快优质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突出重点,实现品种的科学搭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规范管理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实行资金倾斜,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建设配套设施,延长产品储存、销售时间。

在原州区像头营镇这样的蔬菜基地有13处之多,几乎每个乡镇都建有蔬菜基地。目前形成规模的有三营、孙家河、姚堡、清河镇什里村等。

离开头营,离开大棚里的那些鲜嫩的蔬菜,我们的下一站便是黑城镇。提起黑城,固原人都知道这里盛产西瓜,皮薄、籽小、瓤甜。从夏吃到秋,代代相传。西瓜在这里依然散发着香甜,而一种从日本引进的小南瓜也在这块土地上与西瓜一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黑城在种植瓜类作物方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个镇正好处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与南部阴湿地区的边缘,阳光和雨水都比较充沛,有利于瓜类作物的生长,再加上黑城人有种植西瓜的经验,农民们在种植和培育南瓜方面可谓轻车熟路。镇政府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大胆地引进日本小南瓜的种植技术。

我们到达这个叫红城子的村庄时,正是下午。强烈的阳光落在这些红里透黄的南瓜表面上,金灿灿一片,好看极了。据同行的镇党委会介绍:这种南瓜最大的超不过1公斤,与我国传统的南瓜相比,个小、皮薄、肉厚、易存放,且市场价格远远高于传统南瓜的售价。另外,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一个三口之家要吃掉一个传统的大南瓜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且顿顿得吃,才能吃完。而现在栽培的这种小南瓜正好是一个三口之家吃一顿。因此这种南瓜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价格一度卖到3元钱1公斤,在广州市场上价格更高。如此高的价格能不吸引农民吗?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肉、蛋、奶需求的同时,小杂粮和山野菜也日益摆上了大宾馆大饭店的餐桌,它们的价格与那些名菜不相上下。据说黑城人种的小南瓜被装上了汽车销往南方的一些大城市,也有农民开始在网上发布信息,网上订货。

近年来,固原市原州区依托温度、光照、土壤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借助自治区“林业优势果品产业带建设方案”和“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的政策平台,使枸杞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截止目前,全区枸杞种植面积已达到7万亩,共涉及6个乡镇51个行政村16000户茨农,年产量700万公斤,产值9000万元以上。

这是来自《固原日报》的一段报道,在这段报道中有3个数字是值得我们注意的。16000户茨农:可见种植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700万公斤:产量之大是原州区历史上闻所未闻的;9000万元的产值让人为之兴奋,为之鼓掌。让我们再进一步分析这一组数字,9000万元的产值均摊到16000户茨农家,户均收入5600余元。百闻不如一见。

2006年7月28日,地点:原州区七营镇高崖自然村。一个600亩大的标准化茨园在我们的眼前显现。一串串红得像要滴血的枸杞正在被茨农们采摘;迫不及待的商贩们蹬着三轮车,骑着摩托车,甚至开着小汽车在各个茨园间穿梭吆喝;讨价还价的声音飘散在枸杞园的上空。农家小院里或者公路两旁晒满了待收的枸杞,到处张贴着“大量收购枸杞”的露布……我们面前的这个茨园5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的河滩,退耕还林草的政策出台后,镇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谁开发谁受益的措施。600亩的河滩地被该村农民集体承包,一年开发,两年栽培,三年挂果,现在已形成规模。据七营镇的农业技术人员讲,该地区已获得国家无公害枸杞产地认定,并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定。谈到此地的枸杞发展,镇长说,我们主要采取了四到位的措施:(一)政策落实到位。实行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探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经济林建设转化成为农业支柱产业的路子,把枸杞种植纳入退耕还林政策范围。(二)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在实施建设、苗木调运、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上具体分工,责任到人,明确目标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搞落实。(三)技术指导到位。由林业技术人员对乡、村干部尽心培训,对整地、栽植、浇水、田间管理进行全程现场指导,确保建园质量。(四)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到位。成立了枸杞行业管理协会和乡镇专业协会,为枸杞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产、加、销建立了载体。

从七营镇成功种植枸杞的经验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好的项目要得到发展,不仅要有好的领导,还需要好的政策。

就在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同时,一条来自2006年9月11日《新消息报》的报道:

到过固原市原州区七营镇的人无不感到惊讶,这个乡镇级枸杞批发市场竟有如此规模,而事实正是这样,宁夏将近30%的优质枸杞干果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这里已形成了继中宁、银川之后的宁夏第三大枸杞批发市场。据七营镇的负责人介绍,该镇枸杞批发市场辐射清水河流域的原州区、海原县和同心县的部分乡镇,每年8月至来年3月,有近1500万公斤枸杞在这里交易,金额达2亿元左右。来这里收购的有上海、武汉、广州等地的定点客户15家,旺季每集市外运枸杞30吨以上。目前,宁夏有优质枸杞园40万亩,其中清水河流域达12万亩。七营镇凭借固海同三县交界的地理优势,已真正成为宁南地区的枸杞集散地。

在原州区我们看了头营的蔬菜基地、黑城的小南瓜种植基地、七营的枸杞园之后,原州区的负责人说,还有张易、红庄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官厅、寨科的小杂粮基地,杨郎的奶牛基地,黄铎堡的油葵基地都已形成规模。近年来区政府从原州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乡一特色,一村一优势。

西吉: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马铃薯是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农作物,在人类的农耕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发源于南美的安第斯山,500年前被引入欧洲,400年前由荷兰人从海外传入我国的东南沿海。此后,马铃薯逐步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全国各地,已成为中国老百姓非常熟悉的农作物。近十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在我国北方马铃薯已成为十分重要的作物。2005年我国马铃薯栽种面积达到500万公顷,年产量7500多万吨。马铃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品和工业原料,由于其单产高、适应性广、耐旱耐瘠,马铃薯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解决贫困地区人民温饱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马铃薯产业正成为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选择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宁夏是西北主要的马铃薯产区之一,西吉是宁夏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的第一大县,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公元2006年7月25日,阳光明媚,和风阵阵,自治区生态农业考察团一行近百人被西吉新营乡的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所吸引、所震撼。此时的马铃薯正值开花季节,蓝色与白色的花儿在夏日的微风中轻轻摇曳,田间地头里忙碌的农民们正在给自己的马铃薯施肥,一派大丰收的景致在我们面前图画一般展开。

西吉的新营乡位于月亮山下,有23个行政村,3万多人口,算得上一个大乡镇了。这里海拔相对高,气候凉爽,适宜马铃薯生长,也是西吉马铃薯产业发展较早、较快的一个乡。2005年全乡种植马铃薯7.3万亩,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59.3%,占全县总面积的10%,总产鲜薯11万吨,创收7000万元。新营乡在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的同时,农民自发地成立了装卸工、捡工、马铃薯销售经济人等组织,就这一块年创收高达500余万元。农民们有了自己销售的组织,并且形成了固定的销售网络。此地的马铃薯主要销往广东、内蒙古、山东等全国12个省区。在越来越大的市场化销售中,当地的产品开始出口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开创了我市马铃薯出口的先河。由于马铃薯的出口和外运,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的运输业和餐饮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新营乡政府在去年种植的基础上今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1万亩,人均达3.3亩,预计人均收入将达到1320元。

现在让我们走近农民经济人张占强的世界。

在秋天一个天高云淡的早上,我来到了他的家。他,个头不高,面色红黝,一件铁锈色茄克衫,样式已明显的过了时,且有些褪色;裤子上看不到线条,有的是褶皱。他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马铃薯销售经济人?我的脑海中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然而,我面前这位典型的西北汉子,8年前连西吉县也没有走出去过,如今他和他的车已经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他的家就静卧在一坐山的脚下,红色的瓦和白色的墙在早晨阳光下显示着主人的勤劳和家庭的殷实。走进宽大的大门,一辆8米长的康明斯汽车停放在院子的西面,在它的左面还停放着一辆较新的农用蹦蹦车,另外一辆钱江牌摩托车被主人擦得一尘不染,我知道摆放在这里的这些家产每一件都饱含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张占强,2000年被西吉县授予农民致富带头人;

2002年,被县政府评为五好家庭;

……

张占强,1968年出生,幼年,因家境贫寒,只读完了初中,之后在家务农,但这位农民他的目光盯的不仅仅是他承包的那几亩薄地。1998年,当其他农民还在传统农业中寻找致富的路子时,他大胆的种了15亩马铃薯,那一年他的收入远远高于同村的农民,当他用马铃薯卖的钱开回一辆农用蹦蹦车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种植马铃薯的重要性。然而当农民们广泛的大面积种植马铃薯的时候,他的眼睛却盯在马铃薯的长途贩运上。最早,他雇用别人的车将马铃薯贩运到甘肃、陕西等地。等他有了钱的时候自己买了一辆大车,自己开,自己运。今年来,做长途贩运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利润空间越来越少,这个眼光总走在其他人前面的人又开始了代收代销的生意。他说,现在他的手上有固定客户20多个,而且分布在东北、甘肃、陕西、青海、福建、广东、山东等地。每年马铃薯收购的季节这些客户只打一个电话,他就开始组织货源,他的货分别从同心、固原、西安上火车发往全国各地。前几年,为了寻找客户全国各地跑,现在,不出门,货就发出去了。问他原因:这个憨厚的又有些腼腆的小伙子不假思索地说,做生意一是眼光,二讲求一个诚字。

而今,在西吉乃至同行业里,提起张占强,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也算是个小人物了。人物之前之所以冠一“小”字,一是他本人是个实实在在的本分人,再者,小人物自有可亲、可爱、可敬之处。

采访完张占强,我的思绪一直停留在这个朴实的农民身上,站在这个并不怎么起眼的农民面前,似乎看到了马铃薯产业宏大美丽的图景,看到西吉马铃薯越走越远、越做越大……

马铃薯产业一直走在全区前面的西吉在种植、加工、销售方面自成体系。近年来县委与县政府又在提高单产、马铃薯储藏方面大做文章。

吉强镇万崖村就是西吉县为解决马铃薯单产专门建立的一个新品种示范点。据吉强镇的领导介绍,万崖村示范点位于西吉县葫芦河川道,该村分8个村民小组,435户,2302人。示范点涉及4个村民小组,211户,1073人,该村实有耕地面积8930亩,人均有粮380公斤,人均纯收入1840元左右。农作物种植以马铃薯、胡麻、小麦、豌豆为主,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5%以上。示范点海拔1910米,年平均气温5.4摄氏度,无霜期130天,年降水量417.9毫米,土壤以黑垆土为主,耕层深厚、肥沃,自然条件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和培育。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多年来薯种老化一直制约着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单产的提高。因此县政府决定利用万崖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己研究培育新的品种。有10个示范项目在这个不大的村子里“落户”。其中国家级马铃薯品种试验2项,宁南山区品种试验2项,县马铃薯研究所自拟试验4项,马铃薯病虫害防治试验1项,高产栽培示范1项。示范园区总占地14亩,这个示范基地在宁夏是独一无二的,在西北整个马铃薯产区也是屈指可数的。

建立了试验基地,就需要培育基地。

在西吉县政府对马铃薯产业的投资可谓不惜重金: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帮扶,人才上重点培养。由于以上条件的优越,新营乡在万崖村建立了500亩大的新品种繁育基地。其中,食品加工型夏坡地300亩、淀粉加工型品种陇薯6号150亩、陇薯3号50亩。另外,在该村还建立了高产外销型青薯168示范田3000亩,其中地膜种植示范45亩,垄沟高产栽培技术示范2945亩,并且配套了机械化宽行高垄种植技术。也就是说马铃薯的种植和采挖已迈进机械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省了劳动力。

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一直以来是西吉县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2003年县委、政府捆绑资金、整合资源兴建了马铃薯高新技术示范园。园区主要从事适应西吉土壤生长的马铃薯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繁育、高产栽培、保鲜储藏等技术研究与开发。园区规划面积2000亩,我们走进示范园区的时候,200亩的建设面积已经完成。走进这个园区,你不敢相信它是一个研究马铃薯的场所,如果没有人事先告诉你,你会以为自己走进了某个花卉园林。无菌生产区、种薯繁殖区、种薯贮藏区、办公管理区、试验示范区,各个区域职能划分一目了然。这样一个高科技的园区,他们对于职工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特别是对于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在现有的28名职工中大中专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20名,农艺师6名,高级农艺师3名。据说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园区在全国马铃薯研究和开发行业是不多的。自园区成立以来,累计开发出了扩繁优专用型马铃薯脱毒试管苗300万株,生产原种1000万株,推行法人科技特派员制度。

园区的建设对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2004年8月园区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星火计划——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单位”,2005年3月经自治区科技厅批准正式组建“宁夏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西吉的马铃薯产业之所以在全区乃至西北发展较快,除了这块土地有利于马铃薯生长的自然条件外,更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比如,领导高度重视,及早抓落实。按照包片领导负责、蹲点技术人员落实、乡村干部配合的工作机制,深入田间地头,做到了早定区域、定地块、定面积、定农户、田块编号、绘制区域布局图,统一造册登记。比如,统一配套物资,送种上门。认真落实国家马铃薯良种补贴政策,由县马铃薯研究所每亩补贴80公斤种薯、5公斤氯化钾、65克农药统一组织供给,以确保及时播种。像这样有利于农民、有利于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政策在西吉县是举不胜举的。

隆德:退耕还林草成绩卓著

公元2005年12月24日,冬日里的阳光依旧明媚,阵阵和风轻抚着六盘山下的隆德县城,再过几天新年的钟声将要敲响。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人们都在翘首期盼着——期盼着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命名表彰大会的开始,期盼着一切全新的开端。这一天,对于隆德20万回汉人民而言,这期盼又多了另一种韵味。这期盼,仿佛多了一片热衷、多了一份喜悦、多了一份胜利的收获,人人都感觉到新年提前来到了。这一天,隆德县城彩旗飘飘,军乐阵阵,自治区命名表彰隆德县荣获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大会隆重举行。这一天,几代隆德人在农田基本建设中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愚公精神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几代隆德人风风雨雨、饱尝创业艰辛的“隆德精神”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

水利部的领导来了……

自治区的领导来了……

固原市的领导来了……

受表彰的先进集体来了……

受表彰的先进个人来了……

为改变自己家乡面貌的“愚公”们从四面八方来了……

当“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纪念碑上的彩绸落下的那一刻,整个隆德城鞭炮齐鸣;当隆德县领导从自治区副主席手中接过200万元以奖代补项目资金会计凭证时,整个现场锣鼓喧天;当固原市领导宣布给予隆德县5万元奖励时,整个礼堂掌声哗然……这就是憨厚朴实的隆德人,这就是几代人为生态环境建设毫不动摇的隆德人。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脍炙人口、铿锵有力的古诗句,曾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在漫漫人生路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谱写出气壮山河的绚丽篇章。

20世纪90年代末,在古老而又年轻,富饶而又落后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亘古未见的大开发浪潮,从此,西部平静的江河咆哮了,西部高峻的山川微笑了。在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隆德县已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的隆德县致力于克服恶劣自然条件,多年来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成绩显著。记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该县已累计建设水平梯田55.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9%,坡耕地梯田化率升至93.1%,农民人均基本农田拥有量达3.3亩,梯田完好率稳定在95%以上。禁耕坡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现退耕,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2%。朴实而又勤劳的隆德人通过实施以梯田建设为主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山河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快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在六盘山的那一面,在隆德的山川沟壑,在片片土地上,你的眼睛无不被绿色濡染。站在高处,上万亩的水平梯田被树、被草、被茁壮成长的庄稼覆盖。考察团的农业专家、学者、作家、书画家、摄影家无不为之感叹。如此巨大的工程是要人去干的,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艰辛与汗水,勤劳与朴实在这片已经开花结果的土地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镜头之一 杨河乡穆沟村

路的确不好走。大巴加足了马力,尝试了好几次,最终还是退了下来,只好停在公路边“喘气”了。一行人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上了一面坡,坡路的两边栽满了杏树、山桃树,不太宽的梯田里种植着我叫不出名的中药材;又走过一条沟,沟不深,溪水缓缓地流淌着,偶尔能听见一两声鸟鸣。走了五六里地,穆沟村就到了。是一个不大的村子,共有2个村民小组,209户,1124人,耕地面积7000亩,人均占有耕地6.2亩,就这样一个小村,2005年人均收入近2000元。整齐干净的牛舍里,杂交的秦川黄牛、改良的利木赞牛、膘肥的西蒙达尔牛有的站着,有的正吃着饲料。该村的负责人是个很健谈的中年人,据他介绍,该村充分利用苜蓿、农作物秸秆、高粱扥饲草资源有时,大力发展草畜产业,从改善养殖基础入手,加强科学饲养,加大黄牛改良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探索出了适合当地发展养牛的新路子。全村共发展示范户165户,建标准圈舍165座,购进基础母牛50头,养牛收入占人均收入的30%以上。他说预计今年年底饲养量将达到1600头以上,使饲养业向科学化、品种良种化、圈舍标准化、经营市场化、防疫程序化发展。在这个村,之所以养牛已成气候,主要是粮食作物产量低,人均耕地面积少,但有利于草畜业的发展,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已成为习惯。

在穆沟村的带动下,全杨河乡建有标准化牛舍1490座,购进基础母牛700头,出生改良的利木赞牛犊1300头,全乡牛存栏达到8840头。多年来在饲养和贩运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向摆金虎、牛玉虎这样的养殖贩运大户126户,年贩运牛累计达2.21万头。在该村的带动下,隆德县的养牛已形成规模,2005年年底,全县发展养牛示范村26个,发展示范户3145户,建有标准暖棚圈舍3145座,全县牛饲养量达到5.4万头,总产值1950万元。

随着隆德县养牛产业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养牛、贩牛致富的路子,2006年,全县新种植多年生牧草2.5万亩,一年生禾草近10万亩,为草畜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来源。利用整村推进项目,调运良种基础母牛5000头,加上县内自繁自育的母牛,全县新增基础母牛近1万头,使全县牛存栏达到5.5万头,增长37.7%。

镜头之二 沙塘镇许沟村

逐渐富裕了的农民对行路难、吃水难、孩子上学难等问题要求越来越紧迫,而且这些问题总制约着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民们富裕了,就得改善生活条件。结合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沙塘镇对许沟村村民的居住条件进行了改造。

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在宽阔的乡村公路旁矗立着,红色的瓦、蓝色的脊、白色的墙壁从我们的眼前缓缓走来,这样的农村我只是在电视上见过,而今天它们从电视上走了下来,走进了许沟人的生活中。红色象征着吉祥,蓝色象征着宽敞,白色象征着干净,许沟人就是这样来规划自己的新村庄、新家园。我们随便走进了一座庄院,铝合金的门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铺了地板的地面明得照人,宽大的客厅,洁净的卧室,灶房里正在燃烧的沼气冒着淡蓝色的火苗……知道我们是来参观他们新居的,主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得意。生活区与生产区只有一墙之隔,穿过一个月亮门,你好像走进了古时某个财主家的后花园。在生产区,建有一个近1亩地大的温棚,喷灌设施齐全。黄瓜、西红柿、青椒、西芹、豇豆、小油菜等一些反季节蔬菜井然有序地生长着。主人说,他不出家门就能挣钱,这个温棚一年随便收入5000元不在话下。

据沙塘镇的领导介绍,这个村只是一个试点村。起初,农民们不大愿意,住惯了四面墙的农家小院,一时适应不了。镇政府根据农民意愿,突出建设主体,在规划设计中,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建设过程中,在坚持统一施工、统一质量的前提下,不搞政府大包大揽,组织农户投工投劳,修温棚、建圈舍、搞绿化、整道路等,尽力减轻农民负担。为了做到一步到位,县上决定多部门联动作业。民政部门负责危房改造,农牧部门负责配置“四位一体”温棚,水利部门配套人畜饮水,交通部门整修拓宽村庄道路,林业部门负责村庄整体绿化,供电部门负责通电,金融部门帮助贷款。新村建成后,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一步到位,农民们争着、抢着搬家。该集中点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困难群众住房难的问题,同时也给群众提供了发展生产的平台。

离开许沟,再回头看,一个宁静而祥和的村庄,真叫人有些留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住惯了高楼大厦,看惯了车水马龙的城里人,谁不向往清闲与宁静那是假的。

镜头之三 朱庄河流域

在朱庄河流域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3318户,16590口人,耕地面积只有5.5万亩,人均只有3.3亩地。而就在73平方公里的地域上,错综复杂的大小支流就有26条,地形破碎,长期以来,给当地的群众种地、行路、吃水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综合治理以前,水土流失面积67平方公里,占整个流域面积的近92%。

多年来,该流域在县、乡、村各级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流域综合治理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20°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草、封育保护。20°以下坡耕地实行坡改梯,沟道造林种草,沟口建控制性水坝,建成小型水库2座、水保骨干坝1座、水保塘坝20座。特别是1995年以来,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先上游后下游逐级治理。先后开发了李家沟、魏家沟、孙家弯、碑窝里、杨野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完成坡改梯4.3万亩;退耕还林草0.55万亩,河滩地及沟坡造林种草地2.27万亩;封禁治理面积0.7万亩;建设小型水保工程1020座,利用前河水库、中森骨干坝和小型水保坝库坝联用,发展川台地灌溉面积0.35万亩,新修村级道路11条,30公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5.1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程度达82%。

在朱庄流域,我不想用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来说与大家,我只是想用这些数字来证明朱庄流域的人们是怎样年复一年的在改变着自己的生存条件。

下面我们再看看治理后的朱庄流域群众生活的改善情况:人均有粮从1990年的289公斤增加到现在的476公斤,人均纯收入由364元增加为1520元,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有了足够支配的粮食,农村的劳动力得到了解放,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增多,每年输出劳务人员3400多人。农副产品粗加工业增多,流域内发展土豆加工厂5家,饲料加工厂6家,机砖厂2家。小型水库、塘坝的建设大大地改变了行路难的问题,现在几乎家家有了农用车,2/3的人家有了摩托车。治理后的流域开始种草种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力的改善,草畜业开始壮大,户均达到了2.6头牛和4.3头猪。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优质蚕豆、专用马铃薯、蔬菜等特色种植不断扩大。另外,农村能源建设较快,沼气、太阳能利用逐步普及。

这就是小流域治理、梯田建设后的效果。昔日荒凉一片的朱庄流域,今日在当地干部群众的脚下已经变成绿树成荫的新农村。

镜头之四 山河大慢坡

听听这个名字——大慢坡,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地带。这一带属于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涉及到隆德县的山河、奠安、温堡3个乡,6个行政村,1370户,6290人。自2000年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3个乡累计退耕还林面积2万亩,人均退耕3亩,草林间作1.5万亩,林药间作0.5万亩。我们到达这里的时候正是午后,针阔叶水源涵养林密密匝匝、落叶松高大挺立、沙棘果绿中泛红、白桦林白成一片,深入其中,一股清爽的凉气顿时便渗进人的身体。

大慢坡,是隆德县水源涵养的重点区域,是全县7大河流的发源地,为葫芦河提供了大量的水源,生态地位尤为重要。该地土层浅,不宜进行农田建设,因而隆德县坚持因地制宜,规划为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实行一次规划,分年度实施。首先进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坚持整村整组的搬迁,在这个区域内共迁出528户,1749人,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生态环境承载力,对范围内的荒山、荒沟纳入退耕还林的范围,按流域整体推进。为巩固退耕后的成果,该区域内的干部积极鼓励闲置劳动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鼓励群众间作牧草、间作药材,为畜牧业和多种经营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增加了群众收入。

现在让我们将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工程作个小结: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全县累计退耕还林24.58万亩,沿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完成13.4万亩,中部黄土丘陵区完成11.18万亩,栽植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沙棘、山桃、山杏等。因地制宜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共完成林草间作15万亩,林药间作6.2万亩,目前林草两旺,水土流失状况初步控制,生态面貌明显改善,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暴雨不成灾、洪水不泛滥的生态治理目标。

最后的镜头

隆德县城正好坐落在国道312线上,在县城段,公路两旁的树木挺拔而又茂盛,沿公路内侧生长着油松、红叶李,外侧栽植着垂柳,微风中晃动的树梢像给过往的客人招手。上到六盘山顶,再回头看:绵延起伏的山峦莽莽苍苍,郁郁葱葱;将要被收割的庄稼做着最后的舒展和舞蹈;绿一块、紫一块的药材仿佛补在这块土地上的补丁……在隆德我看到了一股神奇的力量,这力量是那样的博大,又是那样的悄静。

泾源生态旅游如日中天

不妨先了解一下泾源。

宁夏最南端的一个县,地处六盘山东麓,因泾河发源于此而得名。东与甘肃平凉市相连,南与甘肃华亭县、庄浪县接壤,西与隆德县毗邻,北与原州区、彭阳县交界,素有“秦凤咽喉,关陇要地”之称。全县总面积1131平方公里。辖4乡3镇,112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2.3万,其中回族人口占72%。

县内森林覆盖率达42.6%,群山环抱,百泉汇流,气候湿润,山清水秀,景色秀美,风光宜人,冬暖夏凉。“生态六盘、清凉世界、泾水文化、回乡风情”为四大旅游品牌,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全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的核心区。是一个以自然山水、森林景观和回乡风情为特色,集生态旅游、疗养避暑、野外探险、科学考察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境内有成吉思汗屯兵避暑的凉殿峡,魏徵梦斩泾河老龙的老龙潭,蜿蜒曲折的沙南峡,风景秀丽的卧龙山,流泉飞瀑的胭脂峡,荷花碧翠的荷花苑,云雾缭绕的云雾山和济公修行的延龄寺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和黄土高原上的“天然水塔”。

之所以要对泾源的县况做个简介,是由于它的生态位置太重要了。大而言之,谁都知道这里的生态环境与黄河连在一起,更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密不可分,这山绵延几百公里,盛产丰富的动植物,是沿山农民的聚宝盆。小而言之,具体到固原市,泾河、清水河、葫芦河、渝河等主要河流均发源于六盘山区,一旦这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不再发光,一旦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天然水塔”倒掉,200万群众的生活用水将成问题,各种产业的发展将无从谈起。然而,这颗明珠并没有失去光芒,这座水塔在泾源人的手中越建越高……

景点一 景观河道

香水河发源于六盘山的支脉西峡山脉,流过10里荷花沟,穿过泾源县城,汇入泾河一路东去。在她流经县城的3.04公里段,清澈见底的河水就这样悄然而去,未留下一点声音。怎样才能使她发挥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不白白浪费呢?泾源县的领导高瞻远瞩,充分利用泾源旅游的独特优势,力争打造旅游大县的策略,将该段河流建设成为集景观水道、园林绿化和城市道路三位一体的景观工程。

工程西起香水镇大庄村,东至县行政中心,占地256亩,总投资2567万元,分两期完成。建设内容包括香水河城市段治理工程;龙潭路景观林带建设。该工程自2006年2月24日全面开工。景观水道设计正常水流量为0.37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0.75立方米/秒,分为自然段、郊野段、城市段,沿景观水道设“香水千尺、荷花潭水、泾水幽帘、胭脂碧湖、二龙盘延”5个景点,沿途设有38座大小不一的景观瀑布、13处湖泊水面、2座公路桥梁、3座汉白玉贴面拱桥。瀑布高3米,最小1.5米;湖面最大2903平方米,最小320平方米。景观带绿化总面积141亩,预算总投资735万元,设计树木、花卉、草坪品种63种。总体设计展现了泾河水系、地形地貌和生态植被三位一体的生态景观。城市景观的建成将进一步拉大城市建设的框架,将县城和西峡会议中心有机地连接起来,大大提升了旅游县城的品味。

这是泾源县负责同志关于景观水道的一段描述,我们到达这里时,景观水道开挖和树木种植工程已基本竣工,水道的防渗处理和绿化种草工程也刚刚开始。站在景观水道的效果图前,我被这个宏大的工程所吸引。多年来,泾源人力争将这块地域打造成中国西部“避暑山庄”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走旅游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已逐步实现。

景点二 荷花苑

离开景观水道,离开泾源县城,一行人继续向西走。大约十五分钟的车程,谈笑之间,荷花苑便到了。目光被绿得发亮的荷叶吸引,一朵朵舒展的荷叶犹如一张张毛茸茸的绿毯;荷叶之下,香水河清澈的流水日夜不停地奔跑着;两边的悬崖上秀木成林,遮天蔽日;成片的桦树,成片的松树相互杂生,相互掩映,制造出一派幽静,绿尘卧在树梢永不离去。

景点三 凉殿峡

自然的凉殿峡依然被绿色包裹着,山势依然险峻。人文的凉殿峡与一个叫成吉思汗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对此地情有独钟。连年征战,兵马疲惫,蒙古人翻山越岭浩浩荡荡一路开进六盘山后,正逢酷暑,于是安营扎寨,稍作休整,并建立了避暑山庄。公元1227年7月12日,戎马一生的成吉思汗再也没有走出六盘山,陨落此地。

景点四 老龙潭

老龙潭美名千里,是黄土高原水塔上的明珠。清人胡纪漠公元1790年奉诏勘测泾水时,在他的《泾水真源记》中赋诗曰:“无数飞泉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汪洋千里无尘滓,不到高陵不受污。”老龙潭不但有风采迷人的景观,还拥有魏徵斩龙、柳毅传书及曼苏尔等美妙传说。

景点五 小南川

景点六 秋千架

景点七 胭脂峡

景点八 鬼门关

……

泾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又何止这些所能概括。泾源的旅游景点大多属六盘山林管局管辖的范围。多年来泾源县与林管局两家相争不下,再加上六盘山林界不清,甘肃庄浪县的农民在20世纪曾无数次的制造事端。近年来,两省区相互协调,毁林现象不再发生,相反,在林管局广大职工的不懈努力下,营造人工林200万亩。做好六盘山林区旅游这篇大文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为林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林管局和泾源县达成共识,争地盘、抢景点已成为过去。在旅游开发的建设上,林管局与泾源县共同投资,多方面筹措资金,充分利用国家财政投入;申请贴息贷款分期逐年开发;提供优惠政策,通过联营、联股和招商局引资等办法建设;同时还将六盘山旅游开发列入宁夏扶贫工程重点项目,发动全社会对口扶贫支援,上下同心为旅游办实事,共搭旅游台,同唱经济戏。近年来,六盘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建设的资金困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泾源县农民脱贫致富并带拉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盘山区是花卉的摇篮。据了解,国家林业总局已在全国建立了60处花卉、盆景生产基地,各种花卉年创大量的外汇。六盘山林管局也开始向这方面发展。据统计,林区特有的玫瑰、珍珠玫、铁线莲、石竹等花卉品种多达几十种。目前已建成鲜切花、观赏植物、野生花卉盆景植物、花卉苗木、中药材种植等生产基地。

六盘山旅游综合开发战略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对六盘山森林资源保护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20世纪林业生产的单一化已被丰富多彩的林业花卉、森林旅游等多元化的林业经济所代替。

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究竟给泾源的老百姓带来多少实惠,在这里我想仅用一两个数字是难以涵盖的。

彭阳“彭阳精神”代代相传

固原市所辖的四县一区中,彭阳是最年轻的一个县,而就是这个最年轻的县却奇迹般的创造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在这块平凡的土地上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20世纪80年代,残疾农民李志远拖着一条腿年复一年的在荒山上植树,80亩荒山被他用汗水染绿,3.6万棵树木已经成材。他先后被评为“全国边陲优秀儿女”、“全国绿化祖国突击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片《绿色长城》和电视报告文学《绿色的奉献》曾介绍过他的事迹;20世纪90年代又涌现出了植树能手吴志胜、人民的好税官王振举,新世纪村支书李玉荣被评为2005年度感动宁夏的十大人物之一。在彭阳,像他们这样的人举不胜举,而他们只是“彭阳精神”的代表。

在任山河烈士陵园

七月的彭阳流光溢彩,割倒的小麦小山一样被摞在田间地头抑或农家小院的前面;站于阳光里正在吐穗的玉米相对无语;攀山而生的翠绿丛林在极目处招摇着清风;更有鸟鸣来衬托山的幽静,清脆地落在沟底、崖畔、每一朵小小的打碗碗花心……这是在任山河烈士陵园前我所看见的彭阳。这里的幽静与祥和陪伴着烈士的遗骨,也正是这些烈士的遗骨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

陵园位于彭阳县城23公里处的古城镇任山河村,始建于1955年。陵园坐北向南,背依罗家山脉,面临彭固公路。1996年3月31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时间将我们带回1949年7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在曾思玉军长的率领下,在任山河打响了解放宁夏的第一仗。为纪念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的36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1955年4月1日,固原县人民委员会修建了此烈士陵园。1998年8月1日,彭阳县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对烈士陵园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2003年10月竣工。改扩建后的陵园总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新修建的烈士陵园葬烈士390名,其中任山河战斗中牺牲的烈士364名,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彭阳牺牲的红军烈战士4名,中共地下工作者、解放后剿匪中牺牲的武工队员、被土匪杀害和因公牺牲的革命干部、固原驻军牺牲的烈士21名,1985年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陶克叶烈士骨灰也安放于此。

听着陵园管理人员的讲解,一行人的心情陡然地沉重起来。谁都知道这是一幅惨烈的征战图,然而,活着的后辈们并没有忘却他们。任山河烈士陵园已被彭阳县委、政府和区内外有关院校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彭阳人以洒在这块土地上的烈士的鲜血为动力,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代干给一代看的精神来回报烈士的忠魂。

在任河村

任河村是一个回汉杂居的村庄,地处彭阳的西面,交通十分便利。该村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坚持市场导向、规模发展、为养而种的思路,通过示范引导、项目覆盖和科技带动,扩大地膜玉米种植,加快补栏扩量,产业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今年,种植马铃薯2416亩,户均4.4亩,地膜玉米2834亩,户均5.2亩,其中10亩以上种植户25户;新建养殖暖棚25栋,累计达到294栋,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867头和1988只,全村户均养牛3头,人均接近1头牛。特色种植和草畜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今年以来,该村以建设庭院经济生态为目标,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十二字”方针,从农村卫生和环境整治入手,组织动员群众开展清除“三堆”(土堆、粪堆、草堆)、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活动,使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通过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336户1521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并以烈士陵园为依托发展红色旅游,积极开发“农家乐”乡村游,培育了10户“青年旅游接待户”。我们走进一户姓马的人家,整齐、干净、大而宽敞的院落里,各种农具摆放有序;院子前面栽满了各种果树:梨树、桃树、杏树、苹果树、李子树,热情的主人取来了梯子,让我们随意地品尝。主人说他的这个园子一年收入不下2万元。自开展“农家乐”乡村游以来,他已经接待了区、市等地160多名游客。

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民们的居住条件,解放了农民们守旧的思想。走出家门务工能致富,打开家门接待游客一样致富。

长城塬饮水工程

这里我并不想用优美的文字去描述我眼中看到的长城塬饮水工程,并不想描述它的宏大、它的建筑设计与建筑结构。只想用数字的力量去说明它的意义。

长城塬饮水灌溉兼人畜饮水工程,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九五”期间立项投建的重点工程之一,工程总投资6680万元,分两期五年完成。建成后,可解决4.16万亩粮田灌溉(其中自流灌溉0.86万亩,扬水灌溉3.3万亩)和城阳、白阳镇等4个乡镇13个行政村131个自然村2.13万人、0.7万头大家畜、2.1万头猪(羊)的饮水问题,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一期水源工程石头崾岘水库于已于1998年11月开工,总投资2139万元,2000年10月建成。建浆砌石重力坝一座,坝长182.6米,高22.4米,总库容1152万立方米,输水渠道2.47千米,其中渡槽2座180米,隧洞4座1315米。尤其是6孔5米×5米平面铸铁闸门之大、单跨度36米双榀悬臂架结构式渡槽之长分别创全区水利工程建设两项之最。

二期饮水工程于2000年8月兴建,总投资4574万元,2003年8月全部建成。建成一、二泵站两座,净扬程219.7米,装机容量6120千瓦,扬水流量1.2立方米/秒;千伏送电线路一回,长6.7千米,建一、二泵站35千伏变电所两座;饮水干渠2条长19.9千米;配套支斗农渠66条55.845千米,铺设低压灌溉、喷灌管道10条15.696千米;建人畜饮水泵站一座,净扬程100米,铺设干支管68.75千米。

这就是数字里的长城塬饮水工程,是“彭阳精神”的集中体现。

我们再看看长城塬饮水工程建成后的农业生态项目

长城塬节水高效农业示范项目是长城塬饮水工程建设的延续,主要包括灌区和干渠沿线节水设施、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和经济作物种植。目前已建成金岔小拱棚供水工程,铺设供水干管一条,长200米,支管道2条,长1000米,建分水闸阀井2座、给水控制闸阀井15座,配套输水软管600米。完成长城塬灌区核心区U型末级渠道混凝土板预制150立方米;种植优势作物11164.4亩,建设移动拱棚200栋;营造农田防风副林带15条,长10公里,栽植鲜食杏、加工杏500亩;建成养畜暖棚686栋,青贮氨化池95座,黄牛冷配改良点2处,投放仔猪110头。开展玉米垄作沟灌、快速培肥、秋覆膜保墒、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建成玉米垄作沟灌试验田50亩,秋覆膜保墒试验田10亩。

长城塬节水高效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长城塬饮水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为彭阳县乃至固原市发展水高效农业积累丰富经验,将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水的问题一旦解决,生态建设、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在麻喇湾、阳洼等小流域山、水、田、林、草、路各项治理措施合理布设和配套使用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站在每一座山头,上万亩的草在你的脚下软绵绵的;沙棘、柠条、山桃、山杏、间作的紫花苜蓿在你的眼前摆动……现在我的双脚就踩在路边的野草下,用自己的目光和过去的一切深深交谈。望着这种最最纯粹的嫩绿色,我眼中慢慢走出了那些朴直、憨厚的人,是他们用自己的手挖出了这纯粹的绿,是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踩踏出了这累累硕果。

尾声盘点“四大支柱”产业

草畜、马铃薯、劳务、旅游是第一次固原工作会议确定的固原市“四大支柱”产业。3年来,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在培育和发展壮大“四大支柱”产业上不断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四大支柱”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以2005年统计的数据盘点“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进程。

草畜产业明显增强

2005年全市累计退耕还林草259.3万亩,农民人均退耕达1.98亩,受益群众23万户122万人。这些面积按照现行兑现政策水30%粮食和70%粮食折款(全市年兑现粮食7779万公斤,现金3.06亿元),按2005年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补助收入316万元。2005年全市多年生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到300万亩。牧草加工企业一家,已形成年加工以紫花苜蓿为主的草产品7万吨的生产能力,年转化苜蓿8万吨;正在建设的有年加工草产品10万吨和5万吨的工厂2家,建成投产后生产能力将达到一个新的20万吨以上。肉类加工企业2家,生产能力为5000吨。年末,牛存栏35万头、羊存栏66万只,同比增长16.9%、11.1%;牛出栏12万头、羊出栏51万只,同比增长18.7%、7.4%。牛羊肉产量达到2.4万吨,已占肉类总产量的57.6%。人均纯收入187.7元,比上年增长15.3%。农民从牧业得到的纯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10.9%。

马铃薯产业正在做大

2005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123万亩,鲜薯产量114万吨。生产马铃薯精淀粉5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233家,50吨以下的加工户达2698户,已形成年产各类淀粉、粉条、粉丝等产品30多万吨的能力,年可加工转化马铃薯200万吨左右。完成工业产值3.8亿元、增加值1.2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量的27.2%、24.2%。农民人均马铃薯纯收入达到176元,比上年增长50元,增长40%,创历史最高水平。马铃薯以其投入相对较少,产出高的优点,纯收入占到了农民纯收入的10.3%。

劳务产业不断做优

2005年固原市各级政府采取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加大劳务输出的宣传力度,加之农民外出就业环境的优化,就业制度、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农民工工资能够及时兑现,促进了外出劳务人员和收入的双增。全年完成劳务输出25.3万人,占输出总人数的41.6%,实现劳务总收入7.9亿元,人均实现创收3124元。2005年固原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12.9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农民外出劳务收入565.3元,比上年增加了90.4元,增长19%,占到了农民纯收入的33%,其对农民纯收入增长贡献率达到了40%,是我市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

旅游产业逐步做活

2005年固原市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宣传促销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构制度进一步完善,客源市场全面增加。打造六盘山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品牌,提升了以山水为主题的观光游,推进了休闲度假游,加大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促进了民族风情游的发展。开发了“走长征路、红色之旅”,“丹霞地质公园、长征会师地”,“高原绿洲、红色六盘”等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精品线路,旅游内涵和品位得到提升;成功举办了“宁夏红色旅游启动仪式暨2005年首届六盘山山花节”、“六盘之光”等旅游宣传活动,提高了六盘山旅游的知名度,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27.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门票收入235万元,同比增长34%,实现旅游社会收入6375万元,同比增长41%。

短短几天的考察在流连与忘返当中结束了。回望走过的每一个点,每一个点上那些风尘仆仆的乡镇干部,那些把希望写在脸上的人们,那一片片绿色的庄稼无不展示着一个全新的固原、一个在大开发的浪潮中全力拼搏的固原、一个大生态大农业大发展的固原……

(作者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

同类推荐
  • 葡萄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葡萄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全书分为5个章节,分别为:果树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葡萄侵染性的识别与防治、葡萄非侵染性的识别与防治、葡萄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农药使用规则。囊括了葡萄病虫害56种,其中病害45种,虫害11种。书中彩图123幅,所列病虫病原尽可能按新的分类系统核实订正学名。
  • 梨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梨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作者长期在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有关果树病虫害方面的彩色照片和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各种果树常见重大病虫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重点介绍了田间症状及治理技术,使读者能够参照生动形象的病理图谱,对病虫害作出正确诊断,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提高病虫防治的技术水平,避免错、乱、盲目用药,生产优质水果。
  • 农药知识(下)

    农药知识(下)

    《农药知识》系列丛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农药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田间生产实践的经验编写而成的。书中内容详细介绍了农药的基本知识、常用农药品种的基本特性、防治对象、使用方法等。
  • 作物群落育种学

    作物群落育种学

    野生植物是自生自灭的一类植物,它有着自己的进化历程。栽培植物是人工培育、管理和繁殖的一类植物,也就是广义的作物。作物一词是由日`本转借而来,广义的作物包括农作物、园艺作物(蔬菜作物、药用作物、花卉作物、果树作物)和林作物等所有栽培植物;狭义的作物仅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绿肥饲料作物,也就是在农村中常说的“庄稼”。
  • 农药知识(中)

    农药知识(中)

    《农药知识》系列丛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农药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田间生产实践的经验编写而成的。书中内容详细介绍了农药的基本知识、常用农药品种的基本特性、防治对象、使用方法等。
热门推荐
  • 古穿今,国相

    古穿今,国相

    国相大人一脸高冷地看着眼前脸蛋涨红,目光发亮的女孩纸们,眼睛往下一瞥,就是白皙的大腿,国相大人哼了一声,一群不知廉耻的女人们……
  • 本王的王妃来自天堂

    本王的王妃来自天堂

    紫殇穿越啦,不幸成为青楼招牌妓女溪落的丫鬟。三年之后,紫殇为了让天才儿子拥有最好的物质条件和受到最好的教育,携天才儿子登台演出,目的是吸引皇上的注意,她的宝宝一定要当皇子……“不要杀他,他是你的亲骨肉!”冷血王爷刺向宝宝的剑被紫殇挡住,胸口鲜血染满衣襟。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气干

    气干

    气,先天而生,后天而发。有十二气者,上朝元始为祖气,中归灵宝为梵气,下依太上为真气,直伸普广为正气,温和为元气,慈悲仁惠为阳气,惨戚怒罚为阴气,贪嗔躁暴为血气,淫杀盗妄为邪气,执着蔽塞为魔气,凶残暗昧为妖气,劫刻冤抑为怨气。执一气,则可炼,则可得,则可证,则可化。炼气士如一,凡人者如二。问:有少年纳正气而行不举之事,则如何?答曰:为混世魔王!
  • 死灵骑士异游录

    死灵骑士异游录

    意外惨死的九阶骑士唐昧以死灵的形式携带一枚神器戒指重生,重生在吃人不吐骨头的死灵世界。暗翅大鹏鸟?人面龙身妖祖?在我的剑戟下皆为蝼蚁!神灵的世界已经摇摇欲坠,大帝将出魔祖蠢蠢欲动,且看一代梦魇骑士的崛起之旅,踏碎诸多职业,成就至尊之位!
  • TFBOYS之星在心中

    TFBOYS之星在心中

    六岁那年,有两个不速之客闯进了她的家,也闯进了她的生活,挥之不去...八年后,三个少年意外闯进了她的世界,有一位闯进了她的心。于是乎,一场虐心暗恋开始了...曾天真做梦的少年...发誓要带着她远走到海角天边但......年少轻狂的他们,在黑暗中迷失...看着哭红的眼睛才想起从前的过往........多年以后一场大雨惊醒沉睡的她,望着窗外,都市的霓虹早已不再天边有颗模糊的星偷偷探出了头,是他依旧在远方等候...等候她
  • 重生之陌上颜如玉

    重生之陌上颜如玉

    他温文尔雅,对每个人都是如沐春风的笑容。突遭胞弟的背叛,坠崖身亡。再次睁开双眸,春风已消失殆尽…她,为了查明真相义无反顾的嫁给了他的胞弟。,一场大火结束了所有。重活两世,看尽春风世俗。当两人同为重生人再度相逢,电闪雷鸣。陌兰大声的宣誓:“从现在开始,你是我的!”启脩汶勾唇一笑:“好。”扭头“带王妃回府!”
  • 云中天灾

    云中天灾

    我不知自己为何而生,不知自己为何而死,路在何方
  • 大悬疑·藏玉琀蝉

    大悬疑·藏玉琀蝉

    以蒙古帝国萨满神巫为源头,以神权与王权之争后留下的神秘驼皮为灰线,一直伏延至几百年后,各界收藏家、考古学者、倒手、炒家、法医、刑警千方百计寻觅追踪,从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阴谋活动。它既是悬疑小说、历史小说、探险小说、宗教神秘小说、古玩收藏小说、推理侦破小说,但它又不属于上述任何一个门类。它糅合了上述所有流行元素在内,包含了神秘学、历史、考古、宗教、侦探、法医、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它颠覆了传统类型小说的概念,作者甚至找不到一个准确的书名,来涵盖文中所涉及的庞大知识体系与门类。
  • 悟空修真传

    悟空修真传

    一次奇遇,得知自己是齐天大圣转世的陈琳开始了一条拯救仙界的道路,两大猴王的较量,到底鹿死谁手?
  • 花园里的人

    花园里的人

    教授在花园里给学生反复讲一个不存在的人,结果某一天,这人竟然来寻仇。一场对存在、真相的证明,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