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90600000004

第4章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 鲁迅与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又名岂明、启明、知堂。《新青年》团体主要成员,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曾为新文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过贡献。后堕落为汉奸。

周作人幼时生活,与其胞兄鲁迅相同,学历也差不多。十七岁时在鲁迅之后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通过出国留学生考试,于1906年随鲁迅之后赴日本留学,入政法大学预科,后改进立教大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除学日文外,还兼学希腊文,1909年他和鲁迅合译《域外小说集》,分两集在国内发行,但因采用文言文翻译,且译文呆板,十年仅销二十本,没有多大反响。

三年之后,与日本女子羽太信子成婚。于1911年回国,先担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半年后至绍兴中学教书四年。1917年与兄鲁迅到北京,初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编纂,半年之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其时,被文科学长陈独秀邀为《新青年》编辑成员,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教学之余,周作人继续译介外国文学作品,陆续在《新青年》发表,给沉郁的文坛吹进一股清新之风。1918年他编著的《欧洲文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使新文学作者开阔眼界,汲取艺术营养,推动了新文学运动。

周作人还先后撰写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还出版新诗集《雪朝》等,成为继胡适之后,白话诗的开拓者之一。他的诗意境新颖,清新活泼,表达作者对人生问题的沉思,当属那时无韵诗歌的范例。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自成一格,文笔富有独特风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有些散文针砭时弊,讽喻现实。如《碰伤》用反语嘲讽封建军阀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的丑行,于幽默中,显示作者的爱憎。但他更多散文是描写日常生活琐事或回忆往事,如《苦雨》《喝茶》等,其文笔舒徐自如,个性自然流露。与其兄鲁迅的深邃、冷隽而又炽热的散文不同,周作人的散文,有温暾而洒脱的闲适,又有略带苦味儿的幽默睿智和谐趣,郁达夫评价道:“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是湛然和谐。”周作人的散文一直影响着文坛和作家。

当“五四”高潮过去之后,周作人的思想渐渐变得消极彷徨,后来躲进自己的“苦雨斋”,远离了社会现实。到1927年鲁迅迁至上海后,周作人便与进步的文学阵营脱离了关系,“站在歧路的中间”,进而走上一条歧路。他的作品战斗气息日益淡薄,变得消极颓唐。

在抗日爱国运动风起云涌之时,进步文化阵营曾争取他南下,回到爱国阵线中来,胡适也寄诗规劝。周作人却无片言只语的回音。日寇侵占北京后,周作人从“苦雨斋”走出,投靠了侵略者,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可耻的记录。

新中国成立后,周作人无颜见江东父老,过起隐居的生活。沾其兄鲁迅之光,靠写回忆哥哥鲁迅的文章(后结集《知堂回忆录》)苟活。对汉奸往事,回避自我解剖和自我批判,且作过多自我辩解,很难得到人们的谅解。在非理性的“****”中,在无人向他告别的寂寞与苦痛中,悲惨而死。

周作人的一生,以悲剧色彩表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与深刻性。

(一)

鲁迅的母亲曾对许钦文的四妹许羡苏说过,在鲁迅和周作人小时候,一位高僧龙师父“给鲁迅取了个法名——长庚,原是星名,绍兴叫‘黄昏肖’。周作人叫启明,也是星名,叫‘五更肖’,两星永远不相见”。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语出《诗经 小雅 大东》。我国古代把早晨出现在东方天空之星叫启明,将黄昏出现在西天的星称长庚。实际上是同一颗星即金星。但不懂天文的周老太却说两星一早一晚升于天空,永不相见。以此暗喻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是命中注定。这或是宿命。

命中注定,难以采信,但来得突然,始料不及,却是事实。

1923年7月18日,鲁迅接到周作人的一封信,不长,故全文抄录如下:

鲁迅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色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鲁迅见信,曾“邀欲问之,不至”(《鲁迅日记》七月十九日)。于是26日,“往砖塔胡同看屋,下午收拾书籍”,决心搬出共住的八道湾。六天后,大雨刚停的午后,“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逃出难堪的沉默。

谁料,十个月后的1924年6月11日下午,鲁迅“往八道湾宅取书及什器,比进两厢,启孟及妻突出骂詈殴打,又以电话招重久及张凤举、徐耀辰来,其妻向之述我罪状,多秽语,凡捏造未圆处,则启孟救正之。然后取书、器而出”(《鲁迅日记》)。

鲁迅日记记载简约,据知情者说,周作人在骂詈激动之时,还拿起狮型铜烟炉,照鲁迅头上砸去,多亏在场人接住,鲁迅方逃一劫……

兄弟失和,以致“骂詈殴打”,令与兄弟二人熟悉的人,实在难以置信。

如果我们查阅兄弟二人的日记,丝毫看不出失和的细微征兆。就在7月18日周作人写绝交信前,兄弟间仍亲密无间。

5月10日,周氏三兄弟邀孙伏园,小治肴酒共饮。

5月26日,周作人治酒酬客,泽村、徐耀辰、张凤举、马幼渔等在座,鲁迅作陪。

6月3日,以鲁迅、周作人谈话为依据的《“面子”和“门钱”》一文,兄弟二人署名“两周氏谈”,发表在《北京周报》六十七期。

7月3日,周作人与鲁迅同往东安市场,又到东交民巷书店,以六元八角买回云冈石窟佛像写真十四枚、正定本佛像写真三枚。再至山本照相馆照相。

直至7月14日,才在鲁迅的日记中透露出端倪,“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周作人后来说,7月17日,日记有约十个字涉及与兄矛盾的内容,但被他“用剪刀剪去了”(《知堂回忆录》)。

周作人与鲁迅的失和真相,鲁迅至死未吐一字,周作人也一言不发。只有鲁迅夫人朱安和后来的夫人许广平说了一些情况,多纠缠于家庭间琐事。鲁迅三弟因离京去上海,未能目击现场,事后鲁迅、周作人也未对他谈及此事。他认为大哥二哥失和,非因政见分歧,而是源于家庭纠纷。

当事者皆守口如瓶且已殂谢,外人多是揣测,真相难以清楚,只能继续存疑了。

(二)

兄弟失和之后,鲁迅大病达一个半月。自此至1927年,在长达四年的岁月里,鲁迅自觉不自觉地在他写的文字里,流露出对兄弟失和的伤痛。老实说,鲁迅曾与不少友人反目,全然没有与周作人失和让他这般“眷恋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野草 颓败线的颤动》)的纠结于心。

就在失和一年后的1924年9月,鲁迅署名“宴之敖”辑成《俟堂专文杂集》,内有“被家里日本女人驱逐出去”的文字。1925年11月3日,鲁迅又写小说《兄弟》,载《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兄弟》以周作人在1917年在北京患病的经历为素材,揭露“我们就是不计较,彼此都一样”,所谓“兄弟怡怡”(《论语 子路》)的虚伪。

比起鲁迅对弟弟亲情的质疑,周作人则是用恶毒的咒骂,来发泄他对兄长的不满。就在兄弟矛盾公开化后的不几天,周作人在他的《自己的园地 旧序》中,重复了七天前他给鲁迅信中那句“过去的蔷薇色的梦都是虚幻”的话,表现了“受骗”的委屈,并表示“但我还在寻求”“蔷薇色的梦”,重新选择“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的愿望。就此与鲁迅分道扬镳。

时间发酵了周作人对鲁迅的怨恨。几个月后,周作人写了一篇《破脚骨》,显然是针对其大哥鲁迅的。其间有“破脚骨官话曰无赖”等恶语。以周作人的温文尔雅的名士风范,竟有如此粗俗的文字,足见其对鲁迅积怨之深。

“就这样,现代最具有智慧和独立个性,最相爱也最相知的兄弟俩,都为被最爱的人‘欺骗’与‘利用’的幻觉而痛苦得不能自制”,“这里毫无是非曲直可分,只能说是同样美好的人性,同样强大的个性彼此冲突,而不可解脱的悲剧”(《周作人传》)。

(三)

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反目,其是非曲直难以断定,但其悲剧的成因,却可探究。

鲁迅与周作人的生活历史并不复杂,起码比他们的文学作品要简单明了得多。周作人自幼是个听话乖巧的孩子。时逢国家动荡,家境也败落,再加上父亲早殁,十五岁的鲁迅、十一岁的周作人及更小的弟弟周建人与寡母相依为命。自古长兄如父,鲁迅肩有支撑家庭的重任。可以说,周作人的人生每一步,都是鲁迅设计安排的。他们少时一起到三味书屋读私塾,在自家百草园玩耍,大都听命于大哥,大哥是有权力和尊严的,弟弟偷偷扎风筝,他可以夺过踩碎。他让周作人进南京水师学堂,再东渡日本留学,一同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甚至周作人与羽太信子的婚姻,也是在鲁迅的支持下成就的。

鲁迅在蔡元培的举荐下,到北京教育部当佥事之后,仍是鲁迅托请蔡元培将周作人带到北京。兄弟二人同住绍兴会馆补树书屋。又是在鲁迅的推举下到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任编纂。研究周作人和鲁迅的人都清楚,他们兄弟是一起投入到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中去的。但凡大选择,主心骨一直是鲁迅,往往是兄唱弟随。甚至,连卖绍兴故居,在北京购八道湾宅第,接母亲到京等,无不是兄长拿主意并亲手操办。周作人便养成一切听命于兄、信赖鲁迅的心理。

鲁迅在生活上,对周作人也是细心呵护。如1902年2月,周作人刚刚考上南京水师学堂,兄弟二人一起喝茶之后,晚上鲁迅又乘夜色给周作人送书,共同秉烛夜读过半夜,见沉沉夜半,鲁迅索性与弟弟同卧一床,天明时鲁迅方离去。这天下午,周作人依然盼兄长再来。不见,便“归而复作,灯光如豆,伴我凄清,对之凄然”。周作人日记中的十六个字,既见对兄的情感之深,又见对鲁迅依赖之甚。

大凡受别个罩于呵护之中的人,往往性格懦弱又乏主见,且孤僻冷漠。大凡与周作人多有交往之人,比如刘半农、钱玄同诸人,都认为周作人淡泊静雅,很少臧否人物。周作人却把自己温和的个性说成是“中和”。他在《圣书与中国文学》中说:“现在我们用了多种表面不同而于人生都是必要的思想,调剂下去,或可以得到一个中和的结果。”他似乎在为自己的冷漠,待人的冷意辩驳。林语堂却不这么认为,他在《记周氏兄弟》中有这样的名言:“周氏兄弟,趋两极端。鲁迅极热,作人极冷。”

很多时候,对待不少问题,周作人都跟在鲁迅之后,亦步亦趋。比如鲁迅对京剧极为厌恶,周作人便在《新青年》上发表他与钱玄同关于旧戏的通信,“论中国旧戏之应变”,称其“多含原始的宗教的分子”,断言“有害于世道人心”,“没有存在的价值”。随即在《人的文学》里,将旧戏列为“非人的文学”。

当对于《新青年》怎么办,陈独秀与胡适发生分歧的时候,周作人站在鲁迅一边,支持了胡适。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周氏兄弟二人,在前半生充满了亲情,作为兄长的鲁迅一直关心和影响着周作人,他们的关系中,鲁迅一直是强势的,他是以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着弟弟。但是,即便是兄弟间,强者往往也是无忌的,无忌的代价常常是弱者的尊严被漠视。“两个人都有天才”(林语堂)而非平庸者,被漠视者是会以他独特的方式,惩罚强者,这似乎是一种定律。在文坛,鲁迅更是以强势的姿态示人,思想犀利、文笔老辣、我行我素、纵横文学江湖,一生不曾退却服输。剑戟也常伤害自己人。对他一生有过大帮助的蔡元培、先他高举新文化运动大旗者胡适、连与他并无瓜葛小字辈的沈从文,他都未曾宽容过。

且举一例。1922年,在周氏兄弟的推动下,蔡元培特聘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来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语,并安排住在八道湾鲁迅家里。周氏兄弟遂与之结为朋友。那年深秋,爱罗先珂看了北大与燕京女校学生演的戏剧。看后,写了剧评曰,“在中国,没有好的戏剧”,接着感慨道,“没有戏剧的国度是怎样寂寞的国度啊”。不料,这种批评惹怒了青年学生,北京大学学生、后成语言学家的魏建功就在报上写了《不敢盲从》,予以批驳。

原来是很平常的事,却激怒了周氏兄弟。鲁迅便在《晨报副刊》(1923年1月7日)对演出的评价不同发表《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对这位大学生进行了鲁迅式的冷嘲热讽:“临末,我单为了魏君的这篇文章,现在又特地负责的声明:我敢将唾沫吐在生长在旧的道德和新的不道德里,借了新艺术的名而发挥其本来的旧的不道德的少年的脸上!”在《鲁迅日记》1923年1月14日记有“寄伏园稿一篇斥魏建功”。或许鲁迅真的动了气。文章发表之后,日记有“午后往牙医陈顺龙寓,切开上腭一痛,去其血”的记载。

十天后,周作人也发表《爱罗先珂君的失明》(载1923年1月17日《晨报副刊》),告诫年轻学生要尊重别人。其中有几句话,值得玩味:“不要加以人身攻击,即使当做敌人也未尝不可,但必须把他当作人看。”温良的周作人,自然站在鲁迅一边,但面对年轻学生,似对鲁迅的偏狭刻薄也不苟同。由此可窥见周作人经常处于自我矛盾状态。

其实,周作人在鲁迅发文“斥魏建功”之后八天,他就对鲁迅对待学生的态度产生质疑。1月15日,他在《晨报副刊》发表散文诗《昼梦》,第一句便是“我是怯弱的人,常感到人间的悲哀和惊恐”,接着写他在胡同“遇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充血的脸庞隐过了自然的红晕,黑眼睛里还留着处女的光辉……”。突然写他对年轻人单纯的欣赏,难道与鲁迅那么轻蔑地“斥魏建功”无关么?

周作人清楚记得“五四”之后的6月3日,当反动军警与爱国学生、反革命势力与群众对立的时候,他毅然站到学生和群众一边。他勇敢地与刘半农、陈百年、王星拱等一道前去关押被捕学生的监狱看望慰问学生。虽被拒绝,其心系学生的表现,深受学生敬仰。当夜愤慨无眠,一口气写成《偶成》四首,对爱国学生表示“敬意”。随后的几天,在校门外已驻兵五棚的危险形势下,周作人仍至学校文科,后步行到前门内警察所前,见年轻学生举旗讲演,军警挥棒阻止,他欲上前支持,被军警拦住,周作人对士兵道:“那班人都是我们中国的公民,又没拿着武器,我走过去有什么危险?”说话间,军警的马队突然冲入人众……他不能容忍鲁迅这般轻蔑年轻人的言论自由。

那时,周作人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为“五四”战士的形象,他的文章被认为是体现五四新文学的批判战斗精神的典范,为新文学的开道者之一。其影响和成就与鲁迅难分伯仲,甚或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当时的鲁迅。

这样一个在大时代浪潮里历练出的文化名人,岂能永远在鲁迅的翅膀下呢喃?作为自由主义者的周作人,选择自由,理所当然,兄弟失和也就在所难免,尤其是一个向无产阶级转化,一个崇奉“个性解放与自由”,二者难以调和的时候。

(四)

周氏兄弟失和,看似事前毫无征兆之说,似可以讨论。

1922年3月31日,由周作人带头,钱玄同、沈兼士、沈士远、马裕藻四人签名的《主张信教自由宣言》,发表在《晨报》上。“宣言”中有“我们认为人们的信仰,应当有绝对的自由,不受任何人的干涉”等语。以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宣言”在文学界及青年学生中引起不小的震动。而因有李大钊等人的介入,意味着新文化运动内部,将有分裂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周作人抛开鲁迅,而鲁迅也未介入这场论争。周作人清楚,鲁迅未参与论争,是鲁迅知道,这场论争是“有中国共产党的背景的”(罗章龙《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与邵振青》)。

1922年11月4日的“剧评事件”,两个月后周作人写的《昼梦》,后来又写的《饮酒》等,已预示着他与鲁迅的感情风暴悄悄逼近。

有文章说“鲁迅塑造了周作人的‘汉奸性格’”,只说对了一半。鲁迅的包办和强势,导致兄弟失和,但周作人走向深渊——当了可耻的汉奸,则完全是他个人命运的选择,是周作人的历史悲剧。

人是复杂的,当了汉奸的周作人,与其人格委顿、道德弱化多有关涉,但作为一个“五四”的学人,其良知也未完全泯灭,他的灵魂也一直在苦苦挣扎,甚至在自我救赎。

为了出版李大钊的遗著,周作人是颇为出力气的。1933年4月,曾写信给曹聚仁(后因首次报道台儿庄大战而成名)说:

兹有一事奉询,未知能设法否?守常殁后,其从侄即为搜集遗稿,阅二三年略有成就,唯出版为难,终未能出世。近来滦东失陷,乐亭早已为伪军所占,守常夫人避难来北平,又提及此事,再四思维,拟以奉询先生,未知群众图书公司可为刊行否?其实文中所谈并不只一问题,不过分量似稍多,此节当可商酌,即全集选集有二办法可取也。守常一子一女均系旧学生,现长女星华亦在北平,如尊处可以商议,则当介绍与先生直接交涉耳。

群众图书公司是曹聚仁所办,故收到周作人的信后,就答应了。他又与周作人为研究出版事宜,如关于请谁题字、作序等几次通信。

周作人还提一个重要编辑原则:

守常遗文如能设法出版,最好;鄙意如不能全印,即选亦不妨,总之希望能不被删节,如删一二句则此篇反不如不编为愈也。

周作人提的原则,极有见地,保留李大钊文章的原貌而不被删改,至关重要。

曹聚仁后来找鲁迅为李大钊的文集作序,鲁迅复信曰:“惠函收到。守常先生我是认识的,遗著上应该写一点什么,不过于学说之类,我不了然,所以只能说几句关于个人的空话,我想至迟于月底寄上,或者不至于太迟罢。”《鲁迅日记》1933年5月7日日记曰:“得曹聚仁信,即复。”即指此信。后这篇《〈守常全集〉题记》发在《涛声》上,后收入《南腔北调集》里。

可惜,因太多曲折,李大钊文集最终未能如愿出版,但周作人对此事的贡献不能抹杀。顺便多说一句,鲁迅在信中说“不过于学说之类,我不了然”,可证明胡适与李大钊在讨论“问题与主义”时,鲁迅是没有站边的。

周作人曾多方照料李大钊的长女星华,甚至设法帮助李大钊的儿子光华同其姐星华,从北京安全转至延安。还尽力掩护李大钊次女炎华与其夫婿侯辅庭。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周作人与北京****地下党和国民党方面有过联系,他曾掩护或联名保释国民党地下党人张怀、董洗凡等。

这当然不排除周作人在给自己留条后路的心思,但也不排除他对自己背叛祖国的忏悔和赎罪。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与兄长分道扬镳的周作人却沾鲁迅之光,逃过阶级斗争的风暴得以平静地写回忆鲁迅的文章生活。给研究鲁迅提供不少资料,他对于兄弟失和,无半点解释和自剖,让此成为悬案。周作人由边缘到中心,又从中心到边缘,不乏戏剧性的转换,不全关乎政治风云的变幻,更多反映中国知识分子文化性格所陷入的困境。纵观其沉瓜浮李的一生,却又未尝没有可寻绎的意义。

“****”中的1967年5月6日下午四时,周作人悲惨而孤寂地告别了这个给他带来荣耀和耻辱的世界,他走得虽然凄苦,但他的灵魂是否安宁,不得而知。临死前,他开始读兄长的杂文,为了仇恨还是为了怀念,已无法求证。据三弟周建人回忆,鲁迅在病危之际,也是捧读周作人的著作。呜呼,斜阳余生,情何以堪!“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原本都是璀璨的星,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对此,我们只能空怀问天无语,无地埋忧的怜忧而已。

同类推荐
  • 雍正的智慧

    雍正的智慧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伴随着几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男婴诞生在皇宫中。康熙皇帝给他的这第十一个儿子取名叫“胤禛”,从此开始了爱新觉罗·胤禛智慧的一生。
  • 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由王志艳编著,《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从韩信的幼年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在中国军事史上所创造的伟大奇迹,再现了这位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极富传奇而又悲剧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常胜将军所具备的杰出军事才能和用兵艺术,并从中汲取他那种执著、勇敢、忠义的精神,同时也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辨证的评价。
  • 西蒙娜·薇依评传

    西蒙娜·薇依评传

    帕拉·尤格拉在本书中以精准的笔触,为法国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西蒙娜·薇依刻画了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思想画像。与维特根斯坦一样,薇依属于那种最特立独行、最难以亲近也最容易遭受误解的另类伟大思想家。加缪和T.S.艾略特对她崇敬有加,而苏珊·桑塔格有句名言:“在薇依赢得的成千上万读者中,能真正分享她思想的人,我想只是少数。”帕拉·尤格拉无疑属于这少数。他生动简述了薇依圣徒般短暂而非凡的人生,以及她的思想历程,诠释了薇依现象中的多重悖论,探讨了薇依思想所涉及的哲学、政治、基督教、犹太教等多个领域的难题,很多地方都像薇依作品一样发人深省。
  • 华人十大科学家:丁肇中

    华人十大科学家: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ChaoChungTing)(1936年1月27日-),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丁肇中》由冯蓓佳、冯成奇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
  • 名人传记丛书——杰斐逊

    名人传记丛书——杰斐逊

    一个爱好和平的民主斗士,走上了革命与从政的道路,最终成为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他怀着梦想和激情,起草《独立宣言》,订立并完善宪法,拯救国家危难,并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书中生动客观的讲述了平民总统杰斐逊求学、从政、执政的生命旅程,展现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勤奋与坚韧的精神为青少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热门推荐
  • 睡狮怒醒

    睡狮怒醒

    卢沟桥上的石狮一共是485只。可今天人们能看到的只有484只。那一只石狮呢?卢沟桥绝不是一处风景地,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发端处。日寇在这里向中国射出了罪恶的子弹。国民党二十九军抵抗日军的铿锵枪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斗志。事变是围绕着“七七之夜”日军走失了一名士兵展开的。谈判,无休止的谈判。当日军从拖延的谈判中获得了侵略中国的充分准备后,便大兵压境,侵吞华北、北平、天津失守……本书是第一本描写卢沟桥事变的纪实文学,它详尽而生动地记述了这次事变的过程。书中刻画的二十九军一批上至军长,师长下至普通士兵的形象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并且如实描写了数名日军指挥官的残忍、贪婪。
  • 盘山路

    盘山路

    这个故事“不寻常”到真的不寻常。此故事起源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故事的主人公就像《简爱》中的简爱:个头不高,其貌不扬,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她是那个时代在她所在的地方、所在的周围阶层和所在的年龄段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虽然她是我们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中的一个。她很渺小,渺小的像一粒砂子,一颗小草,但她的经历,她的作为我们看了以后,会给我们激励,一些思考,一些正能量;更会让那个时代的人回想起自己的过去,眼前浮现出自己的又不同于自己的,好像曾经看到的人或事。
  • 一舞流年散

    一舞流年散

    顾家大小姐顾青舞,为心中所爱,放弃荣华富贵,甘愿躲于幕后,为君夺天下,却无奈,曲终人散尽,徒留一舞,于心爱之人。
  • 惊世废女误遇傲娇王爷

    惊世废女误遇傲娇王爷

    重生过来的一个苏府废女,一个冷酷王爷......两者原是陌生,又怎奈命运的牵引......她是被测出了废材的人......在那年,她遇到了他,而却喜欢上了彼此......当她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并不是落苏府夫妇,而是另有他人......他对她承诺,会帮她找到他们......他们原以为会一直在一起。可是,事却不随人意......他不得不离开她,去完成他的任务。他说,会给她一个交代......而她,自己踏上了寻亲之路......几年后,两人在异界重逢。可是,他却失忆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的结局又怎样?
  • 回忆往昔

    回忆往昔

    校园里不再是勾心斗角的生活,大学四年。齐心协力把这个被大家称为不可救药的班级改变了,期间经历的辛苦非常人所能感受到的。校园大作,敬请期待。
  • 绣倾天下

    绣倾天下

    作为司徒家族嫡长女,画纤与世无争,只愿与一人常白首,却被白首之约的未婚夫跟最亲的妹妹陷害致死。意外重生成为家族外放的私生女,凭靠一身刺绣绝活,在乡间扬名。他默默守护她,只因三世情缘,为了她,他可以付出生命。她几次遇险,不巧都被他所救,原来……人生短短,不该有恨,不该用别人的错虐待自己。此生唯愿,远离尘世喧嚣,寄身乡野。"铭煌,你要江山还是要我?"她问他。“画纤,答案就在江山的后面,没有江山,我用什么来护着你?”人生离苦,悲欢无常。她在浮沉之中等待,刹那白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女尊:妖孽和偶私奔吧!

    女尊:妖孽和偶私奔吧!

    钟离琼只不过去偷个腥,被蛇咬不说,还被蛇拖进了洞里垫蛇窝。遇上蛇妖就算了,竟然还让她看到了阿飘。阿飘和蛇妖为争女人而大打出手,却让路过的魅狐捡了便宜。她这是什么命啊,不是遇妖就是撞鬼!
  • 天启神界

    天启神界

    被天神打入地界的高贵公主,因此成为一代枭雄。
  • 驱魔恶警

    驱魔恶警

    小山村的窝囊警察赵有才,凭借爷爷传给他的一本手札,渐渐揭开了驱魔师的神秘面纱。这是一个小警察的故事,也是一代驱魔大师的传奇!
  • 妃拽不可,夫君树下好乘凉

    妃拽不可,夫君树下好乘凉

    她是三大国之一南汉唯一拥有万里封地的公主水若,有这么一位令人闻风丧胆的第一战神夫君随传随到,有求必应;他有权有钱有高人,彪悍的让作为他娘子的她,有点狂喜。他的手下尽是厨神、琴仙等等等等各种高手云集。有这么一棵大树以供随意乘凉,任卿使用;干坏事有人帮忙撑腰善后,有时顺便搭把手加把火;干好事有人帮忙出钱出力,有时顺便吃个豆腐占个便宜;除了养小白脸和改嫁这两件事,其他都依自己的夫君,还不抱紧,还不拽翻天!“夫君,快把大腿交粗来!”我是妃拽不可的寒王妃,我为自己代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