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64600000014

第14章 生态伦理学的现实基础

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实现了伦理学发展史上质的飞跃,它第一次将传统伦理学关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理论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把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正如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莱奥波尔德指出的,新的伦理学需要改变传统伦理学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一是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的生命和自然界,一种行为只有趋向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二是道德权利的概念应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

那么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到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扩展能否行得通呢?换句话说,生态伦理学能否存在呢?这是生态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问题,也是西方学术界20世纪70~80年代辩论的一个问题。这样的辩论现在正涉及中国。关于这一问题,理论界很多学者已从道德本身的含义、自然的价值、权利等角度对生态伦理学的存在给予了论证。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生态伦理学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两种关系结合起来,比传统伦理学仅限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研究更具合理性。即生态伦理学的存在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这是因为:在人对自然进行物质改造的劳动实践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仅同时发生,共同发展,互为中介,而且前者的变化是以后者的变化为契机的。

一、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发展

传统的伦理学强调人与动物的不同,只关注人对人的关系,只研究人对人的伦理关系。它的基本假设就是:道德以人为界,人之外的其他存在物与道德无关,人只对人才负有直接的道德责任,伦理学以调节人际关系为己任。但是殊不知,人对人的关系是不能脱离人对自然的关系而存在的。二者以劳动为中介而彼此联系,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4、33、926~927页。]人要作为人而存在,就必须劳动生产。而“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1~202、96、204页。]可见,劳动生产就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占有,劳动本身就是现实的人对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首先就是以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的。即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关系是人与人社会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人对自然的关系也必须以人对人社会关系的存在为前提。“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62、49、49、208页。]因此,任何形式的生产活动,一开始就体现着两方面的联系,都是在人对自然界作用的同时,包含了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4、33、926~927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同时发生的,而且也是彼此适应、共同发展的。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是社会结构中最基础的东西,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而生产力是什么呢?生产力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对生产力做过这样的肯定,“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62、49、49、208页。]而且认为“这种统一性在每一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62、49、49、208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化,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不断进入崭新阶段。正如马克思所言:“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44页。]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直接控制着人的生产和生活的一切方面,人在自然界中自由选择的余地十分狭小。生产劳动只能在狭隘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发生。在这种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只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关系,而不可能形成全面的、普遍的联系。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人类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步加深,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生活资料日益丰富,这就为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提供了可能,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跨入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但由于从总体上来说,当时自然经济占优势,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相对弱小,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是人与自然的直接统一和人对自然的盲从与崇拜,人几乎还是自然界的奴隶,人与人的关系也无法完全摆脱自然性的特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与人之间也开始逐渐超越和摆脱自然形成的关系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但只是个人式的“征服”。由此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人类由于自身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而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只为少数剥削者所占有,仍然未能消除大多数人的匮乏(贫富悬殊);另一方面,由于私有制造成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私有者的利己主义占有欲,使日益增强的社会生产力没有能够为社会所自觉地合理地加以控制,从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关系的状况可见,人的解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建立,在私有制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解决人的自然生存条件与解决人的社会生存条件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1~202、96、204页。]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全社会占有和享受,人与人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使得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协调,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物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因此,公有制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才能在社会关系上取得自由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对人的关系同人对自然的关系互为中介

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同时发生的,这是从时间的角度而言的;从机制的角度看,这两种关系的统一则体现在:二者是互为中介的。

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介。人类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这不仅在于其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更重要的一方面则在于人类不是以个体的形式直接面对自然界,动物虽然也有某种群体组织,但本质上是以个体的肉体本能而面对对象,人类则是以社会机体的官能而间接地面对自然界的。动物只是凭借自身的天然器官从事“生产”,这种器官是天然地、直接地与个体同一的,绝不会发生他们的归属问题。而人类生产所凭借的是社会性“器官”,即以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这些器官必然有一个归属的问题。谁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占有了生产条件。因此以这些“器官”的占有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确立,也就成了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前提。

另一方面,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其中生产关系是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其他关系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这些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不仅是产生于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体现的生产过程中,而且也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介的,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来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伴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无疑使其具有社会历史性,具体表现为:不同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状况折射着不同时代人与人关系的主要特征,这一点从不同时代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不同中就可窥见一斑。在原始社会里,人人平等,各司其职,不分高下,大家共处于一个“共产主义式”的大集体中。这种平等的社会关系反映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则是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的平等。即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任何个人都不占有生产资料,人人参加生产劳动,在那里只存在劳动的交换,而没有产品的交换。私有制早期阶段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作为劳动对象的土地资源为一部分人所有。这种占有上的不同本身就是人对自然关系的一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则使剥削者脱离生产劳动而直接同劳动对象打交道,而劳动者通过劳动则直接和自然交往。这种人对自然关系上的不平等在人类社会领域里的表现就是:在人类历史上,原始的共产主义式的人与人的平等关系被打破,人对人的剥削关系已形成。到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迫、剥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主要归因于资产阶级垄断了一切生产资料。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这种制度下,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的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生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如果没有这种对自然界、对劳动对象关系上的不同,也就不存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三、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改变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为契机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同时发生,共同发展,互为中介,而且人对自然关系的改变经常是人对人关系变化的契机。马克思在他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写道:“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标志着这种关系的发展水平。它与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生产力的变化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对自然关系的变化引起人与人关系的变化。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关系的变化更新无不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引起的。这从生产工具发展变化的历史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具有同步性这一点就可窥见一斑。在使用简陋的石头工具的原始时代,劳动者的技能极其低下,根本谈不上对自然的抗衡,人是自然的奴隶,拜倒在自然的脚下。在这种条件下,只能产生原始公社式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平等相处,而不可能产生人剥削人的现象。伴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这种原始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则被以人剥削人为特征的私有制关系所代替。这是由于金属工具的采用,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出现剩余产品,这就为一部分人剥削、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提供可能,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其中,与粗笨的青铜或铁制工具相对应的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而与较为精致的金属工具相对应的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伴随着纺车、手工织布机、铁锤让位于纺纱机、机械织布机、汽锤,劳动过程日趋社会性与协作性,个体手工作坊由成千上万工人共同劳动的工厂所取代。一句话,随着机器的采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飞速发展,这必然直接造成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相当程度的集中以及大批农民小资产阶级的破产,使人类社会跨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阶段。

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表明:我们不能脱离其中任一方面,单纯地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只能从二者统一的角度进行理论上的把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掠夺、破坏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自觉摆好两种关系之位置的任务已提上了日程。人们再也不能抽象地研究人对人的关系,而必须在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同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改造人与人的关系。

同类推荐
  • 人类的家园

    人类的家园

    本书是一本专属于房龙的、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地理书。它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紧扣“人”的观念,将人的活动和重要性提升至首位,自始至终关注的是“纯人”的那一面——科学、艺术、商业、宗教和政治,从历史的高度阐释了人与地理以及地球的关系,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
  • 植物:草木是有情感的

    植物:草木是有情感的

    本书内容包括:植物扩张领土之谜、植物防御武器秘密、植物神经系统之谜、植物发光的秘密、植物食虫之谜、植物预报地震之谜、人类离不开的植物、营养丰富的植物等。
  • 物理:在辉煌的历史里

    物理:在辉煌的历史里

    本书介绍了对共振与声波的认识、对共鸣与隔音的利用、奇妙的古代声学建筑、对光源的认识与利用、绝无仅有的成像实验、对光学仪器的研制、人工磁化法的发明、对力的认识与运用等内容。
  • 当代科技简明教程

    当代科技简明教程

    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而且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江泽民在为中央党校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作的序中指出:“抓紧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干部要从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对于我们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高度认清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科技意识,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热门推荐
  • 穿越之腹黑医学教授

    穿越之腹黑医学教授

    睡个觉也能穿越!穿越第一天就被人丢进河里,完后就被一旨配婚,她转身嫁给雪国最有名的王爷。人果然不能太得意,这不某女才刚得意她穿越得还不错,人美、身份也好。某女正得瑟完,这不她又来一个第二次穿越。第二次她穿越到一个修炼灵根的世界和大陆,女主欲哭无泪啊!然而她的第一次穿越的夫君居然也在,还叫什么帝绝君,还是什么狗屁天才,而她确是废材,这是要死的节奏吗?老天可真会捉弄她的,即然这样那她第二次一定要好好活一把!可是话又说回来她再次穿越是废材这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 慧剑断情篇

    慧剑断情篇

    百年封印再起变化,门派争斗愈见剧烈。慧剑山庄众人接下自远古洪荒流传下来的使命,一面又于整个江湖武林之中周旋。三大法宝真能修补法阵?有情人是否终归眷属。最终,是正义的胜利,还是侠义的哭泣,而他,在百年宿命面前,果真慧剑断情缘?
  • 帝王主宰

    帝王主宰

    经历了九千年的一界主宰,终于到了培养接替者的时候了,玄天之上的主宰玄剑大帝,安排让五个管理人、妖、灵、药、器的帝族之王们从各自族内,选出身体拥有最纯粹神界血脉的五位初生婴孩,打落至最底层的人间,经历一千年培养、磨练、淘汰,筛选出唯一的神界大帝,接管老大帝的主宰大权.......
  • 官家定律

    官家定律

    本书从趋利避害、灰色生存、差序格局、合法伤害权等多个关键词出发,向读者展示了适者生存的官场进化论。作者宗承灏像一个技术娴熟的庖丁,将他的解剖刀伸进千年历史的肌体里,深度剖析了中国古代官场种种怪胎。全书文字犀利,鞭辟入里,读来令人畅快淋漓而又茅塞顿开。
  • 龙城修仙

    龙城修仙

    一部来自未来科技故障实现穿越的小说,准确的说是从高古时代穿越到现代,由于一连串的离奇的发生,再次穿越到另一个古域的空间,并建立一个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并存的世界,主人公龙语,将带大家进入魔法与修真仙法并存的时代,一切都是那么新颖与众不同,一切离奇将从这里开始.......
  • 亦恕与珂雪

    亦恕与珂雪

    在工程公司上班的理工男,无所事事晃到公司附近的咖啡馆,工作的烦闷,以及来自身为编剧的室友影响,使他兴起了写作小说的念头,此时,恰巧一位喜欢画画的女孩,理工男因此决定了故事的起点:一个学艺术的女孩叫珂雪,一个学科学的男孩叫亦恕。整部小说就在工程师和画画女孩间的情愫展开,而主角笔下的小说人物亦恕与珂雪,也随着主角的生活情节同步进展,挥洒出动人的爱情追寻历程。
  • 流云芜草

    流云芜草

    每天清晨推开窗户摸到第一缕阳光时的心情,一如十三年前我飞身将那个镶着“流云芜草”几个镏金大字的牌匾挂到十几尺高的门楣上时那般没着没落。
  • 大神别闹了

    大神别闹了

    A大有个懒小妞叫做苏以北,苏以北的爱好就是玩瓷花(网游)。瓷花里有个名叫莫言的大神,莫大神的爱好就是逗苏以北。苏以北每天都尝试着挑战大神的威严,但是每天都被大神反调戏。苏以北在纵般调戏后,只好含泪地大吼:“大神,别闹了!”
  • 竹千殇

    竹千殇

    【本文先甜后虐】“千年前,我们相爱,千年后你为何反目成仇?”月云竹捂着心口望着千裳心痛道。“呵?相爱?别骗本座了,我既以死心,知晓你从来没有爱过我,千年前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这样就好了,你不会再因我而受到伤害了,多好......”梦千裳看着眼前这个男子,拂袖转身道,可转身还是遮不住她那哀伤的神情与那还未落下的一滴晶莹的泪珠,我想那是苦涩的,似茶一般苦,似毒一般深,或许,或许我们就不应该在一起,不,如果可以,连认识也免了罢。既是孽缘,何需思其甜,忆其苦啊,这不是徒增悲伤么......
  • 听说的故事

    听说的故事

    灵异事件指的是各种非自然,无法解释的类似“幽灵”一类的怪事。但是,经过心理学家证实,灵异事件大部分是发生在一些狭小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通过人体的气流很急,而那些发现所谓灵异生物的人,大多数是由于了解以往的历史而产生了心里方面的“暗示”。由于这类环境因素不断地影响同一处地区,这些地区很快就会得到“闹鬼”的名声。可事实真的是那样吗?反正我是不相信心理学家的。我所听到的都告诉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