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7月,鉴于语罕在芜湖组织学生运动时的巨大影响,安徽督军倪嗣冲及皖南镇守使马联甲准备对语罕及学生采取行动。
马联甲的参谋长储耕野与语罕在日本时认识,他虽不是同盟会会员,却赞成爱国运动,就规劝马联甲,并向语罕报信。后来,芜湖官方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突然宣布学校提前放假,来瓦解学生运动。
潘光祖对语罕比较忌恨,他告诉刘希平:“语罕在学校是有功的,但倪嗣冲将军有命令给马镇守使,可能对他很不利,对学校也不利。”
刘希平转告语罕,语罕平静地说:“如此,我离校为好,绝不拖累学校。”
语罕离开五中的时候,二十多个学生来送他。潘光祖良心未泯,知道倪嗣冲、马联甲在半路对语罕有不利的行动,也匆忙披着一件衣服,穿了一双拖鞋跑来,问语罕怎么走。
语罕说:“走南京、蚌埠,从淮河坐船到正阳关。”
潘光祖说:“语罕,我劝你坐船到合肥,然后从合肥走旱路到正阳关,这样安全一些。”
刘希平和学生们知道语罕此行危险,当下每人出一块钱给语罕送行。大家来到江边一个酒楼上,叫了两桌酒席,买了两瓶白兰地。希平斟酒敬语罕,语罕本不会喝酒,因感情激动,连喝三杯,满脸通红。
希平说:“我们共学三年,古人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今天分别,有几句话要说,国事纠纷,来日大难,前途安危,未可预料。本人比诸位同学年长一辈,但议论经史,口若悬河,吾不如李宗邺;下笔千言,诗文并茂,吾不如蒋定恒(光慈);遇事定计,稳定周详,吾不如胡澍。但领会诚意,正心敏知,指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吾可为诸君终身之师。今日小别,望诸君努力振作,不忘语罕先生几年之教导。”
语罕掉下泪来:“刘先生的夸奖实不敢当,今天承各位同学设宴饯别,别的话不说了,仅以死友韩蓍伯(衍)先生的话相赠:我之道德完备,天地鬼神,皆来听命。道德苟有一丝一毫之可议,魑魅魍魉,于我皆有发言权。时事不艰难,人人皆善思而善处之也,安用吾辈为?时事之愈厉愈难,所以试吾手腕愈伸愈大。自种之花,看之愈媚,自造之河山,事护之愈惨淡。”【注释1】
说完,二十多个同学与语罕伏案同哭。
1919年秋天,语罕应二农聘请到校任教。二农前身是李光炯在湖南长沙创办的“安徽旅湘公学”,后迁至芜湖,改名安徽公学。辛亥革命后,安徽公学一分为二: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和省立甲种商业学校。
二农校长吴光祖巴结倪嗣冲亲戚,语罕领导学生发起过学潮。吴光祖开除了何其巩、马寅寿、胡浩川等学生骨干,语罕也被迫离校。
年底,语罕到北京,后来到上海同陈独秀在一起,稍后又回北京,考察北京政府的情形,并秘密参加早期的建党活动。
1920年冬,五中校长潘光祖病故。语罕为潘光祖撰写了一副挽联:“生前怕读《朋党论》,死后愁听《好了歌》”。刘希平被五中学生推为校长,他立即聘请语罕重返五中当学监。
语罕把董亦湘、郑太朴、时绍武、武可权、沈****等都介绍到五中任教,并多次往返上海、芜湖两地,把《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和《社会主义史》等著作以及《各国社会主义思潮》、《共产党月刊》等刊物带到芜湖给学生们阅读。
语罕这次回五中,全在刘希平之力。刘希平,本名兰芗,字畹蘅,安徽六安人。在日本明治大学法政经济系毕业后归国,主张教育救国,认为“欲革命必先开民智,而开民智又必自办学校”,遂与光明甫等人积极筹建江淮大学,担任教育长兼教授。韩国钧出任安徽巡按使(省长)后,慕刘希平的品行才学,想请他担任政务厅长,而刘希平以“矢志教育,不求功名”为由,婉言谢绝。【注释2】
据朱蕴山说,“安徽的运动,实际上是从芜湖五中开始的”。而新文化运动种子的撒播,“是与刘希平、高语罕两位老师分不开的。希平先生在教育界德高望重,高在朋辈中负有才名。”【注释3】
刘希平对学生一片至诚,视学生如子弟,嘘寒问暖,视学生之痛苦如己之痛苦,俨然慈父。学生畏语罕之威而感刘希平之爱,皆彬彬有礼,自尊自爱。语罕与刘希平同居“怀爽楼”(皖人纪念袁爽秋先生之楼)多年,雨雪之夜,风月之夕,二人杯酒互酌,佐以花生米或家乡腊味一二事,各倾衷曲。
后来语罕到欧洲求学,刘希平对语罕的学费百计维持,煞费苦心。1923年底,刘希平因领导安徽反贿选斗争被撤职。次年春,他在南京筹建新民中学,屡次催促语罕回来一起办学。语罕因学无所成,没有回国。刘希平积劳成疾,一病不起,1924年8月17日在芜病逝,葬于赭山,高一涵为其撰写了碑文。
1937年抗战爆发后,语罕从香港回国,在赴上海前线之前,曾携夫人到芜湖访希平之墓。不料,那时希平墓地所在的赭山,已被划为军事要塞区,禁止闲人入内。他只得遥为瞻拜,赋诗二首:
其一
烽火归来献此身,同舟未卜况同心?
白门哭罢将军邓,又向江中吊故人!
白门即南京,李商隐有“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诗句。“将军邓”是指邓演达,语罕的好朋友,被******杀害。
其二
怀爽楼中十几春,墓门遥望泪沾巾。
山头日出红如血,依旧年年照眼明。
“山头日出红如血”,为语罕代五中初级诸生送别前两期,即甲乙两班毕业所作歌词中语。
抗战时期,语罕在《平生师友录》里叙述了刘希平的言行,载在重庆《时事新报》附刊。后来语罕移家江津,屡屡寻求一处可以教学或写作的地方而不得,愈加思念希平,慨然作《怀亡友刘希平先生》三绝志感:
其一
天下苍生夫苏息,臣忧顾不在边陲。
故人已作山头土,心事悠悠欲语谁?
其二
海外驰书几见抬,规随未觉忆萧曹。
故人白骨苍苔化,羞向王驩说管鲍。
其三
先生高义驰今古,为我排风护羽毛。
积毁堆山一看去,不堪回首皖江潮。
【注释1】李宗邺:《回忆高语罕》,载****寿县党史办公室:《寿县革命回忆录》,第31页。
【注释2】王世平主编:《中国共产党芜湖历史》第1卷,第34页。
【注释3】《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第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