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如同耀眼的烛光,把人生之路照得通明。知识能影响人的一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要坚持学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方才有所成就。
一、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就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
——[英]莎士比亚
“只有知识才是唯一的救星”。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有人问大数学家华罗庚:“是什么样的神奇东西彻底改变了你自己的命运?”
华罗庚回答说:“没有别的东西,只有‘知识’两个字。只要你拥有了丰富的知识,那么也就拥有了好的命运。”其实,何尝华罗庚是这样,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是通过掌握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一个人的一生最可悲的事,就是没有知识;没有知识,他的人生永远是黑暗的。现如今,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连生存都会很困难,更莫谈什么发展了!这种人经常会感到生活令自己寸步难行。
今天,社会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个人若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所以,你必须要做这方面的准备,即不断地学习。一个人的前途之所以会是光明的,就是因为他已经学会了扫除有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的知识。
要想在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就应该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知识可以成就大事”。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你要培养兴趣,不断地学习,努力增长知识。
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即使每天的工作再多再累,也决不会有任何怨言,并且还能腾出时间来学习。这就是成功者的重要秘诀之一,因为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那么,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又如何改变呢?下面的建议也许是你所需要的:首先,制订学习计划,并思考自己擅长的事物。其次,探索可利用的资源,包括手边的现成资料,以及可借阅的资料。再次,保证学习时间,并持之以恒。如果你已做到以上三点,你也就成功了一半。
知识不怕多,就怕少。所以,在应该学习的时候,哪怕条件再困难,也要努力地去学习。只有今天的刻苦学习,才能有明天的幸福生活!
二、知识就是力量
我认为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
——[古希腊]柏拉图
知识使人上进,“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因为,由自己努力得来的知识会变成自己永不丢失的无形资产。一个人拥有的知识越多,他就越能拥有人生的巨大力量。
没有钱财并不算贫穷,没有知识才是真正的贫穷。因为,钱财的价值总是有限的,而知识的价值和力量却是无限的。看看福特公司所发生的小故事,或许我们对“知识的力量”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次,福特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发生故障,工程师修了3个月都没有结果。于是,公司请来了权威斯坦因梅茨,他及时地挽救了这台昂贵的电机。
很简单,斯坦因梅茨只在电机上画了一条线。有人却嫉妒地说,他向公司要10000元,是“勒索”。于是乎,在收款单上,他了然地写道:“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线——9999美元!”
多么巧妙的回答啊!的确,画一条线人人都会,但并不是人人都知道该画在什么地方。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斯坦因梅茨的经历正显示了知识的巨大力量。
古希腊哲人泰勒斯一生博学多才,对天文、气象、几何等学科颇有建树。他专心致学的精神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嘲笑。
那时,他家庭贫寒,一位商人就挖苦他:“泰勒斯,人们都说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可是,你的知识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呢?你现在这样寒酸,足以证明知识那玩意儿只能给你带来贫穷!”
泰勒斯义正词严地反驳道:“我不允许你利用我的贫穷来贬低知识的作用,咱们走着瞧!”他运用丰富的天文、气象、农业等知识,预测来年必定是个橄榄丰收年。于是,在头年的冬天,他就低价租下附近所有的榨油机。第二年,他猛长租金,发了大财。
他再对那个商人说:“是你富,还是我富?我追求的,并不是那几个钱,而是知识!知识才是无价之宝,才是伟大的力量!”
三、书中自有“黄金屋”
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英]培根
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充实精神世界。通过读书,可以提升修养,提高技能,为人们谋生提供更多的路途。
众所周知,现在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武器。如果你无知,如果你不屑于读书,那你必将失宠,成为时代的“弃儿”。
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都把读书当作人生的第一要务,并且通过学习,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宋代的苏洵就是一个著名例子。
苏洵少时贪玩不读书,到25岁时方才醒悟。于是,他坚决谢绝过去的玩友,闭门潜心耕读。终于,他集儒法墨兵家等于一身,独创“蜀学”学派,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获得了人们的尊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曾说:“学习是人生成功的桥梁。如果一个人不学习,那么,他就永无出头之日。”海伦·凯勒把追求知识,比作为获得幸福的法宝。卢梭认为,愚昧无知从来不会给人带来幸福,唯有知识才给人无限的幸福。
让我们去读书吧!书,能够影响人的一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世上或许没有别的东西,能像书籍那样有力量:“书籍能使穷人摆脱贫困,能使不幸者脱离悲惨的处境,能使肩负重担者忘掉负担,能使伤心者不再忧伤。”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警醒自己,“没有知识,我们何以生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那他将来拿什么去成就自己的事业呢?
知识是无穷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避免被时代抛弃,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站稳脚跟,也才能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四、学海无涯苦作舟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黄蘖禅师
一个人没有学问不要紧,关键是他要能意识到这一点,并从此去苦学和勤学。那种“笨鸟先飞”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战国时的宁越就是苦学成才的一个典范。由于“所学倍人”的刻苦,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大学问的人,连堂堂的周威王也拜他为师。所以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己多一分学习的辛苦,就多一分人生的收获。
每天努力一点点,那么一生下来,就是一个不小的成就。从无数个名扬千秋的人身上,都能捕捉到他们每天勤奋不止的踪影。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不断地前进。终于,他们取得了别人望尘莫及的成果。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没有哪一个人的成功,是一天速成的!司马迁写成《史记》,整整花了13年。《本草纲目》给李时珍带来了千秋美名,但却花了他27年的心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用了28年。哥白尼用30年的时间才写出了《论天体运动》。从这些统计数字来看,我们还有什么可浮躁的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功是天赋、勤奋和机遇的结晶,而勤奋因素占了绝大多数。假如一个人很有天分,却不肯付诸努力,那他的人生必定会是碌碌无为的。
为什么很多自恃聪明的人,一生却没有任何成就?关键就在于,他们不肯刻苦努力。要相信,“天才来自于勤奋”。因为,勤奋能够带来知识、智慧和成功。没有埋头苦干,没有智慧思考,任何的聪明都是徒劳的;成功的桂冠,“从来都是由荆棘编成的”。
学习之道,唯“刻苦”最为重要。没有刻苦的人生,肯定没有任何收获。学习也好,做事也罢,其最高智慧,莫过于时时勤奋刻苦。
五、活到老,学到老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同“殁”)而后止。
——荀子
稍许浏览一下历史,我们便会发现,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胸怀韬略的军事家,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取得非凡的成就,都是与他们的勤奋好学分不开的。
可不幸的是,许多成年人总以为,人一过青年时期就成了强弩之末,再接受教育已经太迟了。实际上,世间最可贵的人,正是那些已到中壮年,仍然利用全部闲暇时间,全神贯注地摄取知识,以求补救少年的失学之悲,而使自己更充实的人。
晋平公是春秋末期晋国的国主。他晚年的时候,想学一些知识,可是总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一天,他请教乐师师旷:“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很想学点知识,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回答:“晚了?为什么不点蜡烛呢?”晋平公没有明白师旷的意思,生气地说:“哪有为臣子这样戏弄君主的呢?”
接着,师旷解释道:“我怎么敢跟您开玩笑!我记得古人说过:少年时爱好学习,就像日出的光芒;壮年时爱好学习,就像正午的天空那样明亮;老年时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发出的亮光。蜡烛的亮光虽然微弱,但与没有烛光在昏暗中愚昧地行动相比较,哪个更好一些呢?”
晋平公点了点头,说:“你说得真好!我已经明白了。”
事实上,人的一生都是学习和受教育的时期。假使你已到中壮年,仍然没有受过相当的教育,你大可不必因此而灰心。其实,世界就是我们的大学校,我们所遇见的人,所接触的事物,所得到的经验,都是这所大学校的教师。
侯宝林先生尽管只上过3年小学,但后来由于他勤奋好学,艺术水平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终于成为一代语言大师。
只要开放我们的耳目,则每日中的每一分钟我们都可以学到许多的知识。毕竟,“活到老,学到老”,才会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六、能力源于学习
才智作为一种可能性,只有通过知识和学问,才能付诸实现。
——[德]格里美尔斯豪森
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也可以说,学习是能力的基础,一个人从生下来就时时刻刻都处于学习的过程中,比如学说话、学走路、学做事等。
现实中,为什么有的人事业辉煌,有车有房,腰缠万贯?而有的人却流落街头,身无分文呢?如此大的差距,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区别。而一个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勤于学习,是否善于总结经验,以及是否善于用经验指导实践。
世界上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有关人的问题。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又往往取决于人的能力。******曾说:“一切事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才能加以开发利用。”离开了人,一切事物都一文不值。
松下幸之助认为:“企业能否为社会作出贡献,并推动自己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当今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认为:“企业或事业唯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然而,什么样的人才是有能力的?这种有能力的人,要靠自己从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最后,他才可以慢慢拥有比常人高出一筹的能力。
从实践到经验,再从经验到实践,循环往复,从而使人的整体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这是一个重要规律,也是一个普遍规律。绝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普遍法则,但由于他们没有深刻认识,所以,对于实践经验就不够重视。
在今天,不重视实践经验,成为一些成年人的一种不良习气,进而也影响到许多青少年。很多人甚至在思想上不认为实践经验就是人的能力的组成部分,更不用说它是重要组成部分了。
许多人往往盲目地以知识排挤实践经验。在这一问题上,人们常常忽略了经验与实践最终是可以转化为能力的。其实,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你就能从中学习到许多的东西。
七、多方面充实自己
学问足以改良人心,使之达到高尚的境界。
——佚名
学习永远都不可停止,不管你的年纪有多大,地位有多高,财富有多雄厚。只要你停顿下来,最后一定会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淘汰。
有的人虽然经验丰富,但不知学习,以至于无法提升自己,永远在原地踏步;而有的人经验尽管不多,却懂得时时学习,结果,发展的机会愈来愈多。
温斯顿·丘吉尔从担任英国海军大臣开始,始终位居权力的首位,掌握着国家的命运。当然,他也竭尽心力发挥其才能。
小时候,丘吉尔就立志当军人。后来,终于如愿以偿,从陆军大学毕业后,以职业军人的身份在英国陆军服役数年。他以果敢的行动著称,甚至在26岁时就当选为议会议员。
虽然他的一生看似平步青云,不过,他学生时代的学业非常差。因为他轻视外语和数学,认为学习外语倒不如把英语学好。
他不认真学习外语和数学,成绩自然就差。在预备学校,他的成绩经常是班上最后一名。但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不喜欢数学的人,后来居然当了4年的财政大巨。
后来,丘吉尔又三次参加陆军大学的入学考试,结果前三次都落榜,直到第四次才被考取。毕业后的他,竟然发觉自己似乎什么都不懂。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丘吉尔下定决心要以自学方式研读更高深的学问。当时,他是位印度驻军军官。在酷热的下午,当其他军官都在睡午觉时,他则潜心阅读各种书籍。
几年后,他把这些知识一一呈现在他那行云流水的著作或演说中。因此,丘吉尔成为左右世界命运的大政治家及最具魄力的演说家之一。
无论成功或失败,能够多方面充实自己,并且懂得从经验中学习的人,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永远跟得上时代的潮流。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人是否幸福的关键,并不在于经验的多寡,而在于他如何发挥经验与学习。”
八、知识照亮人生
知识如同光芒四射的烛光,把人生之路照得耀眼通明……
——[科威特]穆尼尔纳素夫
深圳是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很多人都来自于内地省市。
内地的智力型打工一族来到深圳发展,不完全是为了高收入。因为在内地,单靠工资,他们也能较好地生活;但那种沉闷迟缓的气氛、等级森严的陋习、一眼能望穿的命运,让一些有识之人无法接受。
这些人从各院校毕业时,已取得了大中专以上的毕业证书。但来到深圳后,有的人发觉自己所学非所用。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他们不得不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宋国鸣以前是学历史专业的。来深圳后,他开始学“经济学”。他身患双臂功能衰竭症,身体极度虚弱。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刻苦拼搏的精神,自学完经济学专业的全部课程。
宋国鸣成功了,一篇篇经济学论文相继发表。这些都显示出他广博的知识面。宋国鸣的名字传遍了深圳。他因此而荣获“优秀青年学者”的称号。
王慧,毕业于中文专业。初到深圳,在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但她不满足于那个“令人眼馋的职业”,于是在一家广告公司相中当起了业务员。几年下来,她积淀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也有了一笔可观的积蓄。她热爱广告行业,事业是她生命的支点。她发觉,广告业发展迅速,自己有些适应不了。于是,她自学了商业心理学,并利用自己中文专业的优势,尝试广告创意的写作。现在,她正准备开一家广告公司。她已有足够的实力,她要把自己的事业扎根在深圳。
像宋国鸣、王慧这类高学历打工一族,日益成为深圳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闯荡深圳,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事业寻找一块理想的基地。
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填充肚子,更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才可构筑起自己事业的天空。
九、学会学习,紧跟时代
学习是终身的职业。在学习的道路上,谁想停下来谁就要落伍。
——钱伟长
“学会学习”这一主张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德鲁克在《新现实:走向21世纪》一书中谈到:“知识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学会如何学习。知识的本质是经常发生迅速变化。”
知识的迅速增长和更新,使人不得不在学习上付出更多的努力。经过苦苦的探索和论证,人们在“终生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并使“终生教育”思想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潮。
这样一来,学习首先意味着是一个人终生的事,包括他毕生的全部时间;“学会学习”,首先就要把学习作为个人的终生需要。学习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学习可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第一需要。
但是,这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对“学习价值”的理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此类问题不解决,“学会学习”就是一句空话。
“学什么”问题,应着重于学习有利于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知识。“怎么学”问题,要着重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习的价值”在于,“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另外,学习还要注重方法。对于书本知识、他人经验,不可囫囵吞枣,不可全盘吸收,也不可生搬硬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达到继承和创新的目的。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在当今世界,学习则是生存的前提。
培根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因此,还要对知识加以应用,使学习过程上升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