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智斗蒙哥
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建立者,庙号世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第四子,蒙哥汗之弟,继蒙哥为蒙古大汗。蒙哥汗时,奉命治理漠南汉地,广泛延揽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兴办屯田,发展农业,受汉儒刘秉忠、杨惟中等影响,极力推行汉法。蒙哥汗二年(1252)统领大军征服大理。八年(1258)奉命攻打南宋,次年,蒙哥汗战死于钓鱼山,阿里不哥妄图争夺汗位,忽必烈与南宋贾似道签订和约,撤兵北还。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石别苏木)继大汗之位,建元中统。经过四年激战,击败阿里不哥,并平定汉族山东军阀李叛乱。至元四年(1267)营建大都(今北京),并迁都于此。八年(1271),取《易经》大哉乾元意,定国号为大元。十六年(1279)消灭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全国统一后,忽必烈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中央设中书省总理政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制的建立是我国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沿革史的重大变革。在经济上注重发展和恢复生产,大力提倡垦荒、屯田及水利建设,推动了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忽必烈晚年,为宣扬威名,穷兵黩武,不断出兵征伐周边四邻国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了人民强烈反抗。至元三十一年(1294)病死,终年八十岁。
1251年7月,拖雷的长子蒙哥举行了登基大典,成为新的蒙古大汗。
蒙哥汗即位不久,就发动了对南宋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公元1252年,蒙哥命忽必烈率军攻取大理,以便对南宋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忽必烈的进军路线是取道甘肃,进西藏,然后兵分三路,直取大理。西路军由蒙古老将兀良合台及其子阿术指挥,东路军的统帅是抄合和也只烈,忽必烈自率中路军,途中舍骑徒步,翻越高山峻岭,到达金沙江畔,乘皮囊和木筏强度,很快进入大理国境内。当时的大理国王叫段兴智,此人昏懦无能,一听说蒙古大军压境,吓得满头冒汗,怎么也想不出应付的办法。1253年农历十二月,忽必烈的大军已到了大理城下,未费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攻下了城池。大理就这样被征服了。
征服大理后,忽必烈将兀良合台父子留在大理驻守,继续灭却尚未降服的州郡,自己统领大军北归,等候蒙哥汗的再次调遣。可是,忽必烈一回到中原,便发觉情况有些异常,派亲信一探听,才知原来是蒙哥汗对自己起了疑心,已经派一个近臣阿兰答儿为首组成钩考局,专门是调查忽必烈及其文武大臣的。
蒙哥汗即位后,就委任忽必烈总理漠南汉地的军国庶事。忽必烈早在为藩王时,就热心于学习汉文化,他任用汉儒,改革吏治,发展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更得到北方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忽必烈的势力和声望的发展,特别是他采用汉法,不免侵犯了习惯于游牧生活,随意勒索的蒙古、色目贵族的利益,引起了这些人的嫉恨。
1256年,有人便在蒙哥面前告发忽必烈及其幕府人员。告发的人,一类是蒙古宗亲,一类是掌握天下财赋的奸臣。罪名有二:一是忽必烈受到汉族知识分子的信任,都称他为贤王,视作中国之主,愿意为他效力。这种局面不利于蒙古族的统治。这对蒙哥汗来说,自然是一很大的威胁。二是忽必烈与蒙哥在财权上发生争夺。当时在蒙哥手下的侍臣塞旃被忽必烈收卖,偷偷将大汗国库里的钱财供应忽必烈。在掌管陕西、河南、邢州三地期间,忽必汗唆使其幕府人员把应归蒙哥大汗的一些税收擅自送往忽必烈幕府。
蒙哥汗也感到忽必烈有野心,不予以限制不行,于是他采取了各种措施。首先,解除忽必烈的兵权,令他在家养病。其次,蒙哥汗派遣其亲信大臣阿兰答儿、刘太平、脱因等到陕西、河南钩考钱谷,并委阿兰答儿为行省丞相,刘太平为参知政事,授以权柄。阿兰答儿等到河南、陕西后,搜罗当地的酷吏,组成了钩考局,召集陕西宣抚司、河南经略使大小官吏,发布142条条例,对他们进行钩校括索,大开告讦之风,罗织罪名,随意处死大臣。阿兰答儿等设钩考局的主要目的是削夺忽必烈控制地区的民政、财赋大权,打击忽必烈的政治力量和实行汉法的计划。
忽必烈一回到关中,便有不少官员向他反映了这一事实,忽必烈十分生气,说道:我现在马上返回和林,向大汗澄清真相。
谋士姚枢在一旁默不作声,等众人走后,才对忽必烈说道:王爷,少安勿躁!您仔细思想,大汗为何如此呢?
我也不解其意,望先生明示。
姚枢不慌不忙地说道:王爷,您如今声望显赫,为天下人拥戴,必会引起某些人的莫名嫉妒。大汗轻信小人之言,必生戒心。
忽必烈听罢如梦方醒,连说:先生所言极是,所言极是!
他又接着问道:依先生之见,我该如何做呢?
依臣之愚见,王爷不如立刻赶回和林去见大汗,无须辩解,全当无此事,大汗自然不会怎样!
那阿兰答儿的钩考局之事呢?
王爷只要将家眷也带至和林,做长久住下去的打算,大汗便会马上下令撤掉钩考局。
忽必烈听后还有些不大放心,姚枢却从容不迫地说:王爷试想,大汗不放心的人就是王爷,王爷回去了,就说明没有二心,大汗的钩考局还有何用?
忽必烈这才彻底消除了疑团,采纳了姚枢的意见,将大部队留在关中,仅带数百名亲兵,携妻儿回到了和林。蒙哥汗见到自己的亲弟弟回来了,似乎意识到自己误听小人的谗言,冤枉了弟弟。于是,君臣大礼行过以后,蒙哥汗特设家宴为忽必烈接风洗尘。兄弟两人寒暄一阵后,蒙哥对忽必烈说道:皇弟远征大理,日久身劳,故而召归休养,别无他意。今日皇弟为何丢下军队,自己回和林来了!
大哥!忽必烈含着眼泪,略带哭腔,说道:我们乃一母所生,亲同手足。如今大哥做了大汗,小弟岂能有二心。军队本是大汗的军队,我只是代大汗暂时统领。我回到和林,实在是因为日夜思念大哥,梦中常梦到与大哥相见畅叙;我的妻儿们在南方生活不惯,常常回忆起大漠的生活,今后我出征时就不带他们了,就让他们留在和林,服侍大哥。小弟归心似箭,所以未得到大汗的允许,便急匆匆地私自回来,望乞恕罪!
蒙哥仍蒙在鼓里,他完全相信忽必烈所说的一切。听完忽必烈的一番诉苦后,自己竟然也潸然泪下,并走到忽必烈身旁,用言语安慰道:我听信了奸之言,以至冤枉了皇弟。望皇弟饶恕!
大哥,你折煞小弟了!千错万错,都是小弟我的错,大哥何必自责呢?
两人对泣了一阵,彼此便不再说什么了。蒙哥汗当即下了一道诏令:撤销设在陕西的钩考局。
第二天,兄弟两人促膝畅谈,商酌今后的作战计划。忽必烈为进一步消除蒙哥对他的怀疑,主动提出为蒙哥在漠南另造一处皇宫,作为扫灭南宋的一个据点,并请蒙哥居住于此,以便于进行总指挥,蒙哥同意了忽必烈的建议。
蒙哥尽管撤销了钩考局,但是对忽必烈的戒心并未完全消除。自他即位,七年来一直住在漠北,把漠南的军事经营完全交给忽必烈。到1256年,他突然作出了亲征南宋的决定,其目的在于通过战争来提高自己的声望,夺回中原军政权力,削弱忽必烈在漠南汉地已造成的影响。
蒙哥命其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诸王塔察儿率师出东路,自率主力军经六盘山、大散关等处入四川。1257年冬,蒙哥渡漠南,次年十月渡嘉陵江至白水江。十一月,攻下长宁(今四川广元西南),顺流东下,至大获山(今四川苍溪东),南宋守将杨大渊率众全部投降。蒙哥汗派人与南、东两路军联系,六个月后,派往两处的人都回来了:南路军畅通无阻,已进军至长沙;东路军却仍阻在大胜关以北,离主攻的目的地襄樊还有很长的距离。因为东路军的塔察儿指挥不力,所以节节败退。蒙哥闻知火冒三丈,立刻下令解除塔察儿的兵权,不得已改命忽必烈统领东路蒙古军。忽必烈在开平接到蒙哥汗的命令,便让妻子和长子驻守开平,自己率领军队,日夜兼程地向前挺进。他军纪严明,行军路上,不准兵士随意抢劫财物,所以颇得民心。他们冲破了南宋的一道道关口,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南宋的鄂州(今湖北武昌)。
这时蒙哥汗率西路军渡鸡爪滩,至石子山,开始猛攻合州(今四川合川县)。宋朝的合州守将名叫王坚,此人骁勇善战,又颇有谋略。蒙哥汗第一次率军攻城,就吃了一个败仗。蒙哥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攻城对策,试图劝降王坚,却被王坚将使者斩首,悬挂城门楼上。蒙哥看见劝降失败,便发起强攻。合州军民,齐心协力,坚守城池,多次打败蒙古军的进攻,坚持六个月未被攻破。后来蒙哥又亲自率军攻城,不料被一块飞石击中了头部,落马而逃,撤回钓鱼山(四川合川县东)营中。时值盛夏,酷热难耐,加上南方的潮湿之气,蒙哥军中皆为蒙古人,不习南方水土,所以军中疫疠流行,兵士病死者甚多。蒙哥亦染疾,卧床不起,很快就死于钓鱼山。
忽必烈刚刚将鄂州城包围,蒙哥汗的死讯便传来了。蒙哥这一死,的确太突然了。而且他在生前也未留下任何遗言,究竟谁来继承蒙古大汗位。忽必烈的几个谋士都建议他立即罢兵北还,争夺大汗之位。忽必烈也感到现在是天赐良机,此时不夺汗位,更待何时?但是,他认为南宋尚未扫平,而眼看就要获胜了,此时北归,岂不前功尽弃!正在犹豫不决时,南宋政府屈膝投降,派右丞相贾似道来见忽必烈,要求媾和,忽必烈接受了这一要求。双方签订了鄂州之盟。按照盟约规定:蒙古军撤退北还,两国以长江为界,南宋每年向蒙古进贡白银20万两,绢20万匹。盟约签订后,忽必烈马上撤离鄂州,挥师北上,争夺汗位。
蒙哥的战死,使忽必烈少了一个劲敌,扫除了忽必烈成就王霸之业的障碍。忽必烈在征灭南宋中,又把东路军的军权控制在手里,加强了他的军事实力。然而这时,蒙哥的几个亲信旧臣,如阿兰答儿、刘太平等都站在了阿里不哥一方反对忽必烈,而漠南汉地的封建地主阶级士大夫几乎都一致地站在忽必烈一方。从此,另一场蒙古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开始了。
第二节 汗位之争
蒙哥汗战死钓鱼山,这使蒙古阵营群龙无首。于是,谁来继承大汗之位,成为急待解决的一件大事。
此时,忽必烈正在围攻南宋的鄂州城,闻知蒙哥汗的死讯后,仍不肯罢兵北还,说:我奉大汗之命攻打宋,如今寸功未立,岂能无功而还?忽必烈的谋士郝经、廉希宪向他建议道:何不趁此机会北还即汗位!郝经还建议:现在应立即派军队去迎接蒙哥的灵车,抢先夺去大汗的宝玺。忽必烈觉得所言有理,于是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与南宋宰相贾似道签订了密约,免除了后顾之忧,就统领军队北还。
1260年3月,忽必烈在塔察儿、穆相哥、赤因铁木儿等一批蒙古贵族的支持下,在开平登上了大汗的宝座,建元中统。他任用汉地的知识分子,仿效汉人的政治制度,设立中书省、十路宣抚司及负责中原地区政务的燕京行中书省等行政机构,以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地位。
于此同时,忽必烈的幼弟阿里不哥也在漠北的和林召开忽里台(蒙古语,即蒙古和元朝的诸王大会)。自立为汗,占据了漠北的广大地区。最初,蒙哥汗南征灭宋时,令阿里不哥驻守蒙古的大本营开平,并统领漠北的蒙军。蒙哥汗战死的消息传到和林后,皇后忽都台及蒙哥的几个儿子,还有窝阔台的后裔阿速带和察合台的后裔阿鲁忽,以及相当一批蒙古老臣都纷纷表示支持阿里不哥为汗,因为这些人早就对忽必烈的实行汉法措施大为不满,对忽必烈一直存有戒心。此外,驻军六盘山的蒙古军主帅浑都海、主持陕西政务的刘太平及四川的蒙古军的不少将领,也都拥戴阿里不哥继汗位。阿里不哥在谋士阿兰答儿的策画下,更是积极地谋夺汗位。
早在忽必烈征讨大理时,蒙哥汗就对他产生了怀疑,于是派这个阿兰答儿成立了一个钩考局,专门对忽必烈的文臣武将进行审查,审查的结果几乎要全部斩首。后来,由于忽必烈采纳了汉儒姚枢的意见,把妻儿送往和林做人质,并亲自向蒙哥请罪,这样做才使蒙哥消除了怀疑,罢去了钩考局,并将阿兰答儿调回和林。蒙哥汗一死,最有资格继承汗位的当然是拖雷的次子忽必烈,阿兰答儿此时感到,如果忽必烈一旦做了蒙古大汗,必然会将他治罪,所以他大力唆使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大汗之位。阿里不哥看到有如此众多的臣子忠于他,支持他,便毫不顾忌地公然自称大汗,根本不把忽必烈放在眼里。而天上只有一个日月,地上如何有两个主人,一国岂容二君!这兄弟二人互不相让,必然会爆发一场汗位争夺战。究竟鹿死谁手呢?
当时,忽必烈的主要势力在中原,阿里不哥的势力在漠北。他们两人都很清楚,若要战胜对方,必须夺得关右地区(即函谷关以西、包括今陕甘宁地区),于是双方都挑选最精锐的部队在关右驻扎。阿里不哥这一方派浑都海为关右主帅,主要将领有霍鲁海和刘太平等。忽必烈则委任自己的心腹赵良弼(女真族人,任内颇有政绩),赴关右考察军事地理形势。又命廉希宪任川、陕地区的宣抚使。这个廉希宪是畏兀儿(维吾尔)人,自幼笃好经史,满腹经纶,举止不凡。他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19岁时入侍忽必烈,常宣讲孟子的性善义利仁暴之说,人称廉孟子,颇受忽必烈的赏识。他在川陕地区大力推行汉法,加强了在秦、蜀、陇的政治、经济力量,对打败阿里不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除了赵良弼、廉希宪外,忽必烈派到关右的主要战将尚有刘黑马、高鹏霄等,大本营设在京兆(位于今天西安市附近)。
浑都海的部队由六盘山大营出发,向京兆奔来;廉希宪的军队则由京兆出发,向六盘山进击。两军在中途相遇,廉希宪军中的老将刘黑马挺身而出,浑都海军中的刘太平拍马迎战。这个刘太平,原本是忽必烈的部将,后投奔阿里不哥。刘黑马一见刘太平,怒火中烧,大声吼道:
乱臣贼子,尔昔日在我主帐下听令,我主待你恩重如山。如今我主登位,你不弃暗投明,反而兴兵做乱,实乃罪不容诛。还不下马受降,饶儿不死。若敢不从,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那刘太平气得哇呀哇呀地乱叫,岂能受了刘黑马的一番训斥,顿时火冒三丈,策马挺枪,与刘黑马展开激战。只见刘黑马轻轻一闪,躲过刘太平的一枪,这时刘太平收马不住,直冲过去,刘黑马背后一刀,只听忽地一声,刘太平匆忙伏在马上,头盔已被刘黑马一刀削在地上。刘太平见势不妙,急忙逃之夭夭,不料刘黑马如旋风一般,追上刘太平,从他的背后猛力一提,将刘太平生擒活拿。
在一旁观阵的霍鲁海,看到刘太平被擒获,一下子也乱了阵脚,一挥令旗,立即撤退。哪知高鹏霄早有所料,眼明手快,拍马舞刀堵住霍鲁海的去路。霍鲁海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与高鹏霄应战。几个回合之后,高鹏霄看出对方的破绽,虚晃一枪,霍鲁海侧身一躲,另一边露出空档。高鹏霄一枪扎在霍鲁海的坐骑上,战马受惊,腾空直立,将霍鲁海甩至地上。高鹏霄立刻令几个士卒,将霍鲁海来了个五花大绑。
廉希宪坐帐审问霍鲁海。霍鲁海如实招供,他说浑都海已经与驻守在四川的大将密里火者约定,准备共同起兵反叛。这个密里火者统辖着数十万的军队,过去蒙哥汗调往四川作战的军队,几近一半掌握在他的手中。如果密里火者反叛,从四川杀到关中,廉希宪等就会南北受敌,难以抵挡了。廉希宪暗自思想,考虑再三,最后决定先发制人,赶快除掉密里火者,然而,密里火者乃是控制一方的大将,除掉他决非易事,这样的大事自己岂敢擅自决定,然而若向忽必烈禀报,再取得其诏命,恐怕为时已晚。廉希宪当机立断,假传圣旨,先斩后奏。于是他将刘黑马找来,对之陈述了利害关系,布置了具体做法,刘黑马带上几十名亲兵往四川而去。
密里火者此时尚蒙在鼓里,思想毫无准备。听说刘黑马带来了忽必烈的诏令,急忙整衣齐冠,出营接旨。他万万没有想到,当他跪着去接圣旨时,刘黑马一转身,迅速抽出佩刀,手起刀落,密里火者当即毙命。这时,军中一下混乱不堪。密里火者的儿子和将领,见主帅被杀,纷纷持枪提刀地准备格斗。刘黑马却毫无畏惧地将佩刀入鞘,手拿诏书对众人说:
我主圣明,看出密里火者勾结浑都海,密谋反叛,我奉诏而来清除逆贼。此事与诸位无关,望诸位效忠我主,勿起反叛之心。
刘黑马说完,立刻上马,向随从大手一挥,回去复命了。密里火者的部将,都不知刘黑马是假传圣旨,都以为诏书是真的,有的大将还暗自埋怨密里火者。只有密里火者的儿子对刚才发生的一幕有点怀疑,心想:忽必烈远在天边,岂能知道我父有篡逆之心!他连忙写了一个奏折,派人星夜送往忽必烈的驻地。
忽必烈看到密里火者儿子的奏折,得知密里火者被刘黑马刀劈斩杀,一时被弄昏了头,不解个中之由。正在疑惑时,廉希宪的奏折也来了,奏折中详细叙述了诛杀密里火者的原因和经过,并且讲明了先斩后奏的道理,最后,请求忽必烈治他假传圣旨之罪。忽必烈看过这个奏折,才如梦方醒,明白了一切。他深感廉希宪是一难得的人才,能谋善断,何罪之有!他不仅不降罪于廉希宪,而且还下诏褒奖,对他的做法予以肯定。同时,忽必烈也给密里火者之子下了诏书:杀汝父乃孤之诏命,皆因你父对孤不忠,起反叛之心,诛之罪有应得。此事便如此地平息下去。
廉希宪受到褒奖,信心倍增,做事更加果断。他认为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当向盘踞在六盘山的浑都海部发起总攻。在此之前,浑都海已知自己的两员虎将刘太平和霍鲁海双双被俘,这如同失去了左膀右臂。这且不说,自己蓄谋已久的周密计划,也被廉希宪彻底粉碎,密里火者也被杀死,现已毫无优势可言,于是便带着军队退向六盘山以西。等到廉希宪的军队开拔到六盘山时,浑都海早已撤走了。
阿里不哥在和林听说浑都海在关右战败的消息后,坐卧不宁,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为挽救败局,只得派阿兰答儿进军西凉府,与浑都海部会合,并且遣派其子玉木忽儿和哈剌察儿南征。阿兰答儿与浑都海会师后,力量大为充实,军心也大为振作,数次打败廉希宪的军队。廉希宪不得不马上上奏忽必烈,请求增援,忽必烈看了奏折后,决定御驾亲征。
阿里不哥这时已把重兵派往关右,和林的驻军力量十分薄弱,当他听说忽必烈欲亲领军队征战时,感到形势不妙,难以招架,于是慌忙地逃往谦谦州(元属岭北行中书省,位于今天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克穆河与克穆契克河畔),阿兰答儿和浑都海在军营中听到这一消息,乱了手脚,叫苦不迭。自己的主子如此怯懦,我们还在这里拚死拚活地卖命做什么!而廉希宪的军营中,将士听到阿里不哥逃跑,精神都为之大振,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1260年9月间,廉希宪与阿兰答儿等在甘州(今甘肃张掖)东面山丹附近的耀碑谷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战斗。这天晚上,廉希宪的部将汪良臣,趁着黑夜,带领几千精兵闯入浑都海和阿兰答儿的中部,冲啊!冲啊!喊杀声震天,在山谷中回荡,他们将浑都海的部队斩做两截,迫使浑都海与阿兰答儿分别向两个方向逃窜。最后双双被围,做了阶下囚,将这两个罪大恶极的元凶斩首示众。从此,阿里不哥的军事力量被彻底打垮,已预示了失败的结局。
在谦谦州的阿里不哥,仍然是寝食不安,他一直担心忽必烈的大军追来将他抓获,便想了一个缓兵之计,遣一使者到和林,向忽必烈屈膝服罪。忽必烈心想:自己的这个小弟毫无主见,其所做的一切,都是那几个乱臣贼子给他出的鬼点子。现在,他的几员大将皆已兵败身死,我这个可怜的弟弟已到了穷途末路,故而愿归降于我。于是,忽必烈对使者说:你回去告诉我弟,就说孤念及我们乃一母所生,他年少无知,对以往所干的坏事,孤不再追究。赶快让他来见我。使者奉旨返归谦谦州。
孰料使者已回谦谦州一月有余,忽必烈仍未见阿里不哥前来领罪,这才知道中了阿里不哥的缓兵之计。不过,他觉得阿里不哥如今已元气大伤,不会再崛起了,所以并不放在心上。
阿里不哥在谦谦州住了一年,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妄图卷土重来。时机稍一成熟,便挥师南下。他首先突然袭击了和林,和林守将亦孙哥思想毫无准备,结果丢掉了和林。阿里不哥这下便肆无忌惮地攻打开平,军队距开平仅有一百多里了,忽必烈再次被迫御驾亲征,两个兄弟在开平至燕京一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1261年11月,双方大战于昔木脑儿(今额尔德尼察干附近),阿里不哥遭到挫败,几个大将都被砍落马下,他不得不再次北逃。这次战斗,阿里不哥已陷入绝境,再也无招架之力了。第二年春天,追随阿里不哥的阿鲁忽(察合台之孙)也背叛了他,依附于忽必烈。阿里不哥闻讯后异常恼怒,引军西征,击败阿鲁忽,进据阿力麻里(元代西北重镇,曾是察合台汗国的首都,遗址位于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西13公里处)。阿里不哥在这里又大肆杀掠,此时正值阿力麻里饥荒,故民怨沸腾,阿里不哥的属下也起离散之心,阿鲁忽乘此机会,整军来攻,阿里不哥已力不能支,又遭惨败。1264年7月,阿里不哥亲赴开平向忽必烈请罪,忽必烈再次原谅了他,对他既往不咎,与阿里不哥的争夺汗位战争终于宣告结束,忽必烈大获全胜。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蒙古统治集团内部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的斗争。当时,很多守旧的蒙古贵族、藩王都极力反对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措施,阿里不哥正是这些蒙古保守势力的总代表。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意味着蒙古诸王保守势力受到挫折,使忽必烈能较少牵制地推行代表进步势力的汉法。
第三节 平定李叛乱
忽必烈一直重用汉人,只要你确有一技之长,他都积极任用。但是,无论谁若反叛他,他必将置你于死地,对汉人更是如此。
在阿里不哥叛乱的后期,山东的汉族军阀李举起叛旗,公开反对元朝政权,忽必烈很快采取措施将叛乱平定。
这个李,本是金末山东豪族李全之子,小字松寿。李全先投宋,后于1227年降蒙古,被任命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又称益都行省)大都督。1231年,李全在攻打南宋属地扬州时,败死军中,李便袭父职而任益都行省大都督,拥兵自重。李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武夫,并无多大才干,却不把北方的蒙古、南方的宋朝放在眼里,自己妄图称霸天下,可谓野心勃勃。
1259年,蒙哥去世,忽必烈夺得大汗的宝座。李的岳父王文统给他出主意。劝他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彦简送往开平作人质,以取得忽必烈的信任。在当时归降蒙古的汉将中,多有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京城做人质,表示自己永远归顺朝廷而决无反叛之心。忽必烈此时也正与阿里不哥展开激烈斗争,急需用人,因此,忽必烈很高兴,当即加封李为江淮大都督。
王文统亲自将李彦简送进开平,忽必烈接见了他。这个王文统原本是山东益都的一个书生,后来投靠李府中,为他出谋画策,颇受李的器重,李又娶了文统之女,从此二人成为翁婿关系,十分亲密。王文统能言善辩,忽必烈与他一番交谈后,觉得此人聪明伶俐,是一难得人才。连有廉孟子之称的廉希宪以及饱读诗书的名儒刘秉忠也对王文统钦服不已,于是,忽必烈便留他在朝中做了平章政事。从此,翁婿二人,一个在朝,一个在野,里应外合,为后来制造叛乱打下了基础。
李企图割据称雄的野心开始暴露出来,他一方面蓄谋反叛蒙古,一方面假装服从忽必烈的调遣,攻取南宋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等四座城池,使忽必烈对他不存任何戒心。他积极加固益都城防,储存粮草,截留盐课。忽必烈多次欲在益都征兵,李却横加诡辩,说什么益都是南宋的航海要津,分散军队没有好处,实际上他是担心自己的军队力量受到削弱。时间一长,忽必烈便察觉到李有反叛之心。但是为了集中力量击败阿里不哥,所以他佯装不知,不仅不收拾李,反而给他加官晋爵,对他提出的要求也予以满足。有一次,李谎报军情,向忽必烈进言:近来我们抓获了一名南宋奸细,经过审问,得知南宋在调集军队,准备攻打我们的涟水、许浦一带。臣立即派人赴敌处探听虚实,回报说那南宋奸细所供属实,如今南宋的战船已开赴射阳湖,直奔我益都,为保我主社稷江山,臣除激励将士严阵以待外,尚望加强城防,请我主诏示。忽必烈虽明白李的险恶用心,但却不予戳穿,立刻批准了他的建议。这样一来,李骗来了不少城堑建筑费。过了一段时间,他又上一奏折,说由于城池加固,将士们作战勇敢,托我主爷的洪福,我们已将宋军打退。忽必烈立刻下诏,赐李金符十、银符五,作为对有功将士的犒劳。从此,李愈加猖狂,竟然逾权统领蒙古、汉军在边疆驻扎的军队,而且动辄上奏朝廷,请求增援兵力。
忽必烈这时正在漠北征讨其弟阿里不哥,无暇应付李。王文统认为此乃天赐良机,便让在京城作人质的李彦简回到益都,向李通了信,让李迅速起兵反忽必烈。
当时益都有一个蒙古的退休老臣王磬,平日闲居,常到李营中聊天,两个人谈得很投机。有一次,在谈话时李把自己反叛的计划全部合盘托出,王磬不露声色,表面上还赞赏李的勇气,但是回家以后,立即骑一匹快马连夜进京向忽必烈汇报去了。一个蒙古族的老臣,岂能不倒向忽必烈!
此时忽必烈讨伐阿里不哥,大获全胜,班师回朝。当他听了王磬的报告后,马上派人将王文统叫来,一见王文统,忽必烈满脸愠色,厉声质问道:
王文统,你知罪否?
王文统一听到这声震屋瓦的声音,吓得扑通跪下,愚臣不知,望陛下明示。
孤在征伐阿里不哥期间,你与你的女婿李,都干了什么勾当!
王文统知道事已败露,而仍巧言狡辩道:李那小子,真不是人,他受陛下之恩如此深厚,却忘恩负义,妄图反叛。他派人下书一封,约臣下在京城之内与他配合起事,是我心生一计,给他回了书,说现在时机尚未成熟,暂时将他稳住。陛下刚刚得胜而归,愚臣正欲禀报详情,没想到陛下先问起来了。我对陛下的一片忠心,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李那小子若有篡逆之举,臣愿亲领军队,将他生擒活拿,然后千刀万剐。
忽必烈冷笑一声,说道:你的这张嘴真够利的。来人,将李写的三封信呈上来!
话音刚落,内侍臣便将三封信呈交忽必烈。忽必烈将信摔至王文统面前,大声喝道:你看这是什么!这三封信都是李写给王文统的,大致内容是:小婿谨遵岳父大人之嘱,已准备就绪,请速定日期。王文统看见三封信后再也无言可辩,当时吓得缩成了一团。忽必烈又十分愤怒地说:
我将你在平民布衣之中选拔出来,并授以权柄,待你不薄,你却忘恩负义,助纣为虐。今不杀你,怎解我心头之恨!
忽必烈立即下令将王文统斩首,并诏告天下,兴兵讨伐李。李闻知岳父已死,便正式在山东举兵反叛,忽必烈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姚枢说道:
臣以为李贼子分三步棋走:第一步,他从水路进军,攻打燕京,然后北据居庸关,以阻止我们的军队前进。第二步,他会与南宋联合,进可攻,退可守。第三步,占据济南,等候他事先联系好的准备共同反叛的地方势力。妄图扰乱天下。
忽必烈急着问道:卿以为该如何对付李呢?
姚枢答道:李狂妄自大,他以为与他共同反叛的人,都与他是一条心。殊不知那些人皆是不忠不义之徒,有便宜才占,无利可图就会弃他而去。李占据济南,犹如瓮中之鳖。我们马上发兵济南,将城围困,便可瓮中捉鳖。
忽必烈听罢喜不自胜,立刻下令发兵。
此次平叛的主帅是宗王合必赤和丞相史天泽。果然不出姚枢所料,蒙古大军一到济南城,就将济南城紧紧包围,根本无人来救援李。尽管南宋政府封李为齐郡王(因为李在反叛开始,将涟海三城献于南宋,故而受封),但是在军事行动上根本不给予有力配合。李在进攻济南时,还曾传檄河北,希望得到华北地区汉族地方军阀的支持,而响应者却寥寥无几,正因如此,李的处境完全孤立。
宗王合必赤见此情状,便要发动强攻。史天泽制止了他:王爷,不可急躁!李虽困于城中,但他兵多将广,城内又有一定的积蓄,急攻恐为不妥!
丞相认为如何是好呢?合必赤问道。
依臣之见,先将他困在城中一两个月,截断城内与城外的交通,待他兵乏粮绝之时,发动总攻,定能一战成功!
合必赤点头允诺。
却说李被困济南城中数月,粮秣告罄,军心离散,李这下着了慌,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被逼得无奈,多次命令部队向外突围,然而兵士已疲惫不堪,哪里能突得动!都先后被蒙古军打退。李绞尽脑汁,无济于事。
李想尽千方百计突围,一次也未成功。看来只有死守待援了。但是,有谁能来拉他一把呢!时间一长,军粮已无一粒,他只好把士兵分到老百姓家里吃饭,再往后,连战马也被宰杀用来充饥。甚至有人吃人的,其状惨不忍睹。
蒙古军又展开攻心战,每天在城下呐喊:李贼子,赶快投降,负隅顽抗,死路一条。众将士受其蒙蔽,本无罪过,凡归降者,皇上一律开恩赦免。如今兵临城下,指日可破。我主宽仁,不忍涂炭百姓,特一再晓谕,再莫犹豫不决,自取绝路!
这一招真是有效,不少胆大的士兵不顾危险地跳下城投降,蒙古兵盛情接待,让他们拿着干粮,到城下边吃边向城内的兵士劝降,这样一来,投降蒙古的人越来越多,李已成了孤家寡人,陷于四面楚歌之中。他感到大势已去,末日来临,一不做,二不休,先手持宝剑,来到后庭,一剑将自己的爱妾杀死。甚至不顾骨肉之情,将自己的亲生女儿也劈胸刺死。然后独自来到大明湖边,驾一小舟向湖心划去,他想沉身湖底,了却残生。这时,蒙古兵乘船追来,李用宝剑将船底劈开,湖水从船底漫了上来,小船开始向湖底沉去。李这时狂笑不止,一副毫不畏惧的样子。只见船沉着沉着,沉不下去了。原来天旱水浅,湖水尚不到一人深。蒙古军的船只已划来,将他活捉。
蒙古军士兵把李五花大绑地提到合必赤帐前,史天泽说:这个乱臣贼子祸国殃民,死有余辜。他与合必赤发出命令,将李斩首示众。李叛乱终于被平定。古语说得好:多行不义,必自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李落得如此下场,正好应证了古语的正确。
李、王文统都被斩首了,可是忽必烈总觉得他们的阴魂不散,从这时起,他对推荐过王文统的刘秉忠等人产生了深深的猜疑。忽必烈开始废除地方诸侯世袭制,收归汉人的将兵权。后来又引用色目人作为其统治的帮手,对汉人进行多方面的牵制。这些措施,对元朝中央集权政治的加强,蒙古、色目贵族与汉族官僚之间矛盾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