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大略》有这样一段记载:
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安取此?子夏家贫,衣若悬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弟子子夏以柳下惠为榜样,虽然家境贫寒,穿得鹑衣百结,但决不曲就他人之事迹。这里说“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是说,柳下惠即便穿着破烂衣服和为国君看守城门的下等人在一起,人们也不会说什么。这似乎与柳下惠坐怀不乱不搭界,但很可能是故事的源头。
《毛诗·巷伯》篇云:“妪不逮门之女而国人不称其乱。”
什么是妪?《礼记·乐记》:煦妪覆育万物。郑玄注:以气曰煦,以体曰妪。也就是说,以气温来繁育叫煦,以体温来繁育叫妪。什么是逮?邢昺疏:“逮,及也。”这句话意思连起来就是:用身体温暖了一个来不及进城门的女子,国都中的人都不认为这是一种****。
两个故事嫁接在一起,就是柳下惠在冬天的一个夜晚,和一个女子人城门不得,怕女子冻死,就用衣服把女子裹在自己怀里,至天明没有发生****行为。
《展氏族谱·和圣年谱》载:公元前695年(鲁桓公十七年),禽二十六岁。远行归,夜宿郭外。时天大寒,有一女子趋讬,恐其冻死,乃令坐于怀中,以衣覆之,至晓不乱。
1985年,河南濮阳县地名办公室编印的《濮阳古今谈》中有文《崇尚和平的柳下惠》这样写道:
相传,盛夏某天,禽外出访友,返回时暴雨大作,他直奔柳下南郊古庙中暂避。正待跨入门槛,才见一女子正在殿中裸体拧衣,禽急步速返,且背向殿门,坐于殿前古槐之下,任凭雨水浇注。女子发觉,羞躲门后,慌着湿衣,待雨稍停,匆忙离去。后人得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