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86200000026

第26章 王西彦

王西彦(1914—1999),浙江省义乌县人。主要作品有短篇集《眷恋土地的人》,长篇小说《春回地暖》,及外国文学评论集《严峻的文学》等。

我坐在旅店四楼的长廊上,纵眼远眺白雾弥漫的西湖。我的视线终于给宝石山上那座庄严静穆的保椒塔所吸引,脑子里同时展开了关于塔的回忆。

当我还是一个浙东乡下孩子的时候,就知道省城杭州有一座雷峰塔,是金山寺得道的法海和尚用来镇压蛇仙白娘娘的。关于峨嵋山青白两蛇和当学徒的青年许仙在湖上借伞相遇的传说,是我童年时代最神往的故事,它不仅启发了我的想象,而且开拓了我的梦境。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梦见原在山野间蜿蜒而行的长虫,忽然变成婀娜多姿的美女,还因此改变了对蛇的感情。后来跟起大人去赶庙会看草台戏时,往往看到台上演出那个叫做《水漫金山》的戏,自然又是凭着孩子的热情,希望在剧烈的斗法中,善良多情的白娘娘能够战胜那个冷酷无情的秃头;但偏偏事与愿违,最后竟是法海把白娘娘装进一个小小的金钵,还要把钵子埋进土里,还要在土上造起一座巨塔,使得失败的白娘娘永远不能翻身露面。每次看完这个戏,我总是满怀悲愤,甚至连夜做起噩梦,觉得世间真是充满冤屈和不公。

可是,我那时连雷峰塔的图画和照片也还没有看见过,更不要说真塔了。在我们那个私塾式的国民学校后面的义家地里,有一座两三尺高的小石塔,下面是作为穷苦人的坟墓的“千人池,”那些无人收葬的尸体就从塔门塞进去,池里装满尸体所化的毒水。远远望去,石塔四周丛生着特别茂盛的野草,有时还有闻到尸臭引来的野狗,在附近执拗地转来转去。在孩子们的眼睛里,那座小石塔就成为恐怖的象征,不但不敢走近它去瞻仰一下,如果看见草丛里有野狗的影子,老远就得避路,还要呸呸地吐着避祸祛邪的口水。雷峰塔是不是就像那个石塔的样子?如果只是那样一座小石塔,怎么镇压得住本领高强、敢于盗取灵芝草的蛇仙白娘娘呢?即使这个问题一时无法得到明确的解答,总之,对塔是丝毫没有好感的。

看到跟“千人池”上面的石塔很不相同的大塔,那是在进了县城高级小学以后的事了。小学建在一个名叫“绣湖”的湖边,对面,隔着湖,就竖着一座据说原有七层的古塔。这座塔,如今只剩下五层,而且泥土驳落,满身褴褛;但给附近那些低矮的茅屋一衬托,仍然显得很高大。塔顶上还生长着一棵迎风颤抖的小树。黄昏时分,有数以百计的鸟雀,栖宿在那上面。如果碰上阴霾天气,成群结队的乌鸦就一面绕塔而飞,一面悲声叹苦,给了人们一种凄凉不吉的感觉。老师总是警诫我们不要去塔下游玩,担心有朝一日,那座褴褛的废塔经不起风吹雨打,会突然倒坍下来。可是,警诫归警诫,有一天,我和几个同伴还是冒险去了那里。当我们拨开高与人齐的野麻杂草前进时,随着一只迎面窜来的受惊的野狗,跟闻到一阵恶心的血腥同时,我们看见就在离开十来步远的地方,躺着好几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这才使我们猛然记起,那些日子,驻扎在附近城隍庙里的“省防军,”每隔几天,就要枪毙一批从乡下捉来的“农匪”,刑场就是另一半干涸了的绣湖,只是没有想到又已经扩大到废塔下面来了。从此以后,我就再也不敢走近那塔去,它成为比乡下那个小石塔更为恐怖不吉的东西。

谁知道,在生活里却偏偏难免碰到这种不吉的东西。有一年冬天,我到南乡江边去看访一个同学,离村还有四五里,老远就看到耸在小山岗上的一座白塔,比绣湖旁边的古塔要矮小些,塔身的白蟹虽也略有驳落,却并没有显出褴褛的样子。它吸引了我的注意。到了同学家里,就跟随同学到建有白塔的小山岗下去——自然不是为了欣赏白塔,而是那同学要讨钱补交学费,去找他正在糖坊里给人当熬糖工的父亲。江边的田地都是松软的沙土,不适宜种棉稻,主要出产我们家乡叫做“糖梗”的甘蔗。到了十冬腊月绞糖季节,几乎村村都有一个糖坊。其实,所谓糖坊,也只是在茅草棚里安起一部糖车和一个糖灶。糖车是装在两个轴上的两节粗大树干,通常由两头水牯牛牵引,使树干朝相反的方向转动;一支支的糖梗就塞进树干中间,随着树干的转动,糖水就给绞了出来,汇成细流的糖水,通过一条小沟,流进另一旁地位较低的糖灶的大锅里,经过熬炼,慢慢地凝成糖浆,又结成糖块,就是市上出售的红糖。糖车昼夜不停地转动,灶门里不停地添加柴火,大锅里的糖水也就不停地沸腾,因此,空中就不停地鸣响着车轴的转动声,荡漾着糖水的香甜气息。尤其成为孩子们强烈的诱惑的,是熬糖人出奇的慷慨。只要你往糖灶旁边一蹲,就会有一支香喷喷的“糖球”送到手上来。当沸腾的糖水快要凝成糖浆时,把一段糖梗往锅子里一浸,取出给冷风一吹,糖梗上就结起一层厚厚的糖衣,叫做“糖球,”咬起来又香又甜又脆。这一天,我和同学到了小山岗下,走进那个靠岗搭棚的糖坊,原以为同学的父亲一定在糖灶旁边忙碌,一看见我们就会递过好吃的“糖球”来的;谁知道他父亲竟躺在离灶门丈来远的柴堆里,身上盖着好几把散乱的稻草,还有一件破蓑衣,一边呻吟,一边颤抖。同学走近去喊了好几声“爹,”那个躺着的人才支撑起上身,伸出一双骨瘦如柴的手,向儿子摇筛子似的摆了几摆,说道:“你回去……你爹发疟疾……没有钱……没有……”我看见他脸孔铁青,眼眶陷落得像一对黑洞,还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就身子一仰,又躺了回去,重新更加剧烈地颤抖起来。我和我的同学怔怔地站了一会,只得啥着眼泪,离开那弥漫着柴烟和糖香的茅棚。出了糖坊,我抬头一眼望见那座耸在小山岗上的白塔,觉得它木然地俯视着发生在茅棚里的生活的凄苦,好像专为人世间的不幸作见证,那形象是多么冷漠可憎呵!

大概就在这时候,杭州雷峰塔倒坍掉的消息传到了我们那个小城里。尽管有人为此表示惋惜,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件令人快意的好事,不仅很为那久受委屈的白娘娘高兴,还希望普天之下的塔都遭到同样的命运。

这就是我最早对塔的感情。

终于,我有机会上省城求学了。那时铁路还没有通,从家乡到杭州,要赶两天旱路,搭一晚小火轮,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情。同时,我也已经听到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类的话,读到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之类的诗,知道杭州是媲美天堂的名城,西湖是闻名天下的胜地。因此,一到杭州,就以一个年轻人的虔诚和狂热,尽情地享受湖山美景。每逢假日,不是湖上泛舟,就是山中访胜。记不得究竟登临过几次南北高峰的顶巅,探寻过多少回九溪十八涧的泉源。也就在那种高涨的热情里,我逐渐改变了原先那种对于塔的偏狭态度。

在欣赏西湖迷人的湖光山色时,有谁会忽略那伫守在宝石山头的保椒塔,放过那矗立在钱塘江畔的六和塔呢?更有谁不会被净慧寺前雷峰塔的遗址引起强烈的怀古之情呢?宋代有位大诗人在一首缅怀西湖的诗里写道:“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浅深随所得,谁能识其全?”当时我是个十七八岁的中学生,缺乏关于名胜古迹的历史知识,对西湖的爱好,只限于它的山明水秀,它的花木多和空气好,一年四季都有可玩可看的地方。宝石山保塔那庄严静穆的姿态吸引着我,它附近那些蓊郁的林木和奇妙的岩石更使我留连忘返。钱塘江畔的六和塔是一座巍然巨塔,不但雄伟的外形令人神往,尤其是它可以攀登而上,能够满足临高远眺的好奇心。对雷峰塔故址的兴趣,虽然没有对保椒塔和六和塔那样浓厚,但也已经知道白娘娘和法海和尚斗法的故事只是神话传说,塔底下并不是真有受屈的蛇仙。因此,代替原先那种庆幸塔的倒坍的心情,这时却不无轻微的惆怅了。

也就在这个时期里,我经历了学生生活中不寻常的事件。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燃烧起全国青年学生的激愤,汹涌的浪潮波及到平静的西子湖边。在冬季严寒的日子里,我满怀热情地参加了抗议请愿的行列。深夜的月台,冰冻的铁轨,闪闪发光的刺刀,沿途受阻的列车,以及到达“首都”南京后。的被迫离开,使我这个懵懂的乡下孩子睁开了惊奇的眼睛。而在回到杭州以后,又参加了一次“打狗”的壮举。狗是当时的伪教育厅长,一个油头粉脸的国民党党棍。我们从关起两扇高大铁栅门的伪教育厅,一直打到那位厅长大人豪华的公馆,打得厅长大人的法国太太越屋而逃,满街都飞舞着窒人呼吸的鸭绒。可是,很快的,“报应”就来了:首先是所敬佩的一位老师失踪了,接着我的一个最亲近的同学被捕了,而且不久就被杀害了。……

记得那时我细读了鲁迅那两篇评论雷峰塔的倒坍的名文。在前一篇文章里,鲁迅从童年时代不满秃头法海的立场,对雷峰塔的倒坍表示了喜悦;在后一篇文章里,他却对那些古塔的破坏者表示了不满,认为不论是兵祸来时的“寇盗式的破坏”或无知的乡下人的“奴才式的破坏,”结果都“只能留下一堆瓦砾,与建设无关,”并叹息道:“岂但乡下人之于雷峰塔,日日偷挖中华民国的柱石的奴才们,现在正不知有多少!”当时我想,现在不正有人高挂“不抵抗”的招牌,堂而皇之地出卖祖国吗?不是正在把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投进监狱,加以杀害吗?这种情形要是不改变,西湖纵然美丽,又有什么用呢?

苦恼于这种想法,联系到过去关于塔的不愉快的记忆,我对西湖的明媚风光顿时失去了兴趣,不再像初到杭州时那样如醉如迷了。

结束了三年中学生活,我就远去当时日益处于风雨飘摇的北国故都求学。第二年回转家乡,寄住在雷峰塔废墟旁边的夕照寺里,我又有了一次赏玩西湖胜景的机会。正当晚秋季节,湖边原是浓密一如烟云的垂柳虽然逐渐疏淡,山上的枫林却展现出一片耀眼的紫红,而且到处都是桂子的飘香,遍地开放着野生的黄花。夕照寺一面临湖,一面靠山。即使雷峰塔已经倒坍,无法欣赏“塔影初收日色昏”的景象了;但在那些日子里,终日漫步山林,我的确领略到了“木老识秋气,径幽闻草香”的情味。尤其是,寺里有一位慈祥的老僧告诉我一些雷峰塔的历史,才使我知道西湖诸塔,都是那个五代吴越王钱谬的孙子钱弘淑修建的,不过目的却各不相同:保椒塔为了纳士进京时保佑自己,六和塔是为了镇压江潮,雷峰塔却是他敬佛的妃子为了珍藏经卷。又知道雷峰塔原来是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和六和塔一样可以登临远眺;明朝嘉靖年间给偻寇放了一把火,把塔檐烧了个精光,只剩着个变成储黄色的塔身,所以显得苍老突兀,被人们叫做“老钠”。同时,我又找到一些前人关于西湖轶闻掌故的笔记,读了一些宋末帝王们偏安逸乐、佞幸们盘桓荒淫和兵乱时版荡凄凉的记载。过了几天,我又在湖上的游船里,听一位划船的姑娘谈起雷峰塔倒坍的原因,说是很久以来,就流传着一种迷信:谁家灶台上只要摆起一块雷峰塔的塔砖,就可以避免蚂蚁,因此你也挖,我也挖,日子一久,塔脚的砖石就给大家挖掘一空,而且只有挖的,没有修的,劫余的塔身自然只有最后倒坍;等到塔一倒掉,发现塔砖里原来藏有经卷,于是大家又争去盗经,也是只有盗的,没有保护的,那些古代珍贵的经卷,自然也几乎损失个精光。她又说到倒坍时她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子,一天午后,正跟爹在湖上划船,忽然听到轰隆一声巨响,那座千年古塔,刹那间就化成一堆瓦砾。……

听了老僧和划船姑娘的诉述,加上从前人笔记所得的历史知识,对照自己在故都危城的种种身经目击,这座古塔的悲惨命运,更增加了我的怅惘。我重温了鲁迅那两篇名文,就越发赞成对那些可鄙的“寇盗式的破坏”和可叹的“奴才式的破坏”行为的谴责了。

对塔的感情虽然有了转变,不过,只是到了解放以后,我才真正爱上了西湖的塔,才充分认识到塔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美好的赠物。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一直流转他乡异地。在漫长岁月里,我对家乡的怀念与日俱增。西湖从来就是引人恋念的,古代的诗人不就有“笙歌缥缈虚空里,风月依稀梦想间”和“寄谢西湖旧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之类的名句吗?我所怀念的,当然不只是潋艳的湖光和空蒙的山色,更是呻吟于水深火热之中和战斗在高山旷野之间的家乡父老兄弟。我听到不少关于家乡父老兄弟遭受迫害屠杀的消息。我的嫡亲三姊就是正当日寇入侵时,为了回村去抢救一头相依为命的耕牛,死在敌人的刺刀下。还有一个堂叔,为了抗拒国民党反动派抓他的儿子当壮丁,结果被关在监牢里,发了疯,最后又活活地饿死。但我听到更多的,是他们反抗斗争的故事。据说,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时期里,到了严寒的冬天,也就是江边农村绞糖的季节,只要革命的游击队员们经过糖坊,熬糖人总要把他们让进茅棚去吃“糖球”,烤火,谈天说笑。如果发现什么地方有敌人,熬糖人就用悬挂在糖车顶上的红纸灯笼给游击队报告情况:凡是被敌人占领着的村子,糖车顶上就没有红灯。因此,红灯就成为引导游击队员们最亲切、最可靠的信号——哪里有红灯,哪里就安全。在风雪之夜里,游击队员们穿行着各个村落活动时,到处都有一团团熬糖的火光,给他们照明道路,驱逐寒冷。而且,这些火光的上空,还悠悠荡荡地悬挂着一盏盏红灯,远远望去,就像一颗颗漂浮在黑浪中的明珠。游击队员们每逢在糖坊旁边停下来询问情况,熬糖人总是回答说:“同志们,看灯走路吧!”这样,不仅游击队员们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更在伏击敌人时取得了胜利,听到这样的故事,不禁使我回忆起童年时代那次关于糖坊的不愉快的经历,想象着在那个江边紧靠着建有白塔的小山岗的糖坊里,在严冬的夜晚,糖车顶上也将悬挂起亲切的红灯给游击队员们指引道路,也许那位同学的父亲已经不再蹲在锅灶门前烧火,却背着游击队的步枪在打击敌人了。家乡父老兄弟们纯朴刚强的性格,一经出现在记忆里,就变得更加亲切动人。“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渴望着回到家乡稔稳的土地上去。

机缘终于来临,家乡解放后不久,我就回到了杭州。现在我已经无法描述,当列车徐徐驶进城站,听到广播员清脆悦耳的声音报告说“美丽的杭州到了”时,我的情绪是如何的激动。同样的,我也已经无法描述,当我刚刚进入市区,还来不及把家安顿好,就急急忙忙奔赴湖滨时,我的喜悦是如何的强烈。在市内住了不满一年,我的工作地点就移到钱塘江畔的秦望山上,刚好跟月轮山上的六和塔相毗连,只要一步迈出宿舍的门,就发现自己正面对那座巍峨的巨塔。如果中间不是隔着一条小山沟,简直一伸手就摸得到它的飞檐,一抬腿就跨得上它的层楼。

此后,我就开始与这座储红色的古塔发生了亲密的关系。有一段时期,几乎每个晴天的下午,我都要走下秦望山的石级,通过一小段沿江马路,再走上月轮山的石级,到塔下漫步一会,还跟塔旁开化寺里一位管理茶座的老僧交成了朋友。可是,由于连年失修,这座古塔已经败坏不堪,最高几层几乎完全废疾,朝南的飞檐也倒坍下来了;如果不是解放后及时动工修建,它将跟雷峰塔一样化为一堆瓦砾。从这座古塔的遭遇,使人们明明白白地看到了严峻的历史教训,看到了人民的命运。

传说建塔以前,钱塘江潮非常凶猛,“一昼一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虎骇而龙怒,猛如山立,歉如电转,”掠堤突岸,摧陷田庐,老百姓深受其害。吴越王钱虽曾率领武士,万弩射潮,并不见效;后来却靠了高僧智觉禅师创建了这座六和塔,才把原是不可制服的怒潮镇压住;现在塔上还保留着当时镌刻的《金刚经》和“观音大士”的像碑等,自然都是“护持法界,调伏魔境”的宝物。但我对这种可笑的传说并没有多大兴趣,对塔内的珍贵古物也不怎样关心,对巨塔的建筑艺术更是缺乏常识;强烈地吸引着我的,依然是这座塔的可以盘旋而上,登高远眺。在这一点上,跟中学时代的爱好,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站在塔顶的门栏里,纵目四顾,群山俯伏,江水萦回,有着一种“旧生沧海潢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的感觉,能满足奇景的欣赏。不同的是中学时代初离家乡,而且近在咫尺,毫无思乡的情绪;如今却是长期远离,即使已经到了省城杭州,也还没有回家省亲的余暇。因此,从塔巅了望隔江广袤的原野和隐约的村舍时,就恨不得插翅飞奔那实在久违了的家乡,跟家乡那些勤劳而又刚强的父老兄弟们细叙离情。

的确,每当我登上这座古塔的顶层,倚栏向南了望,我的心情就很激动。不止一次,我入神地注视着从南星桥车站开出的列车,缓缓地通过那座横贯天字的长虹似的钱塘江大桥,又缓缓地驶入江对岸碧绿的平原,有如一条巨蟒在草丛中蜿蜒而行,终于隐没在一片苍茫的暮色中,只在低空抛下一团团白烟,和农村的炊烟混合一起,弥漫在模糊不清的地平线上。每当列车的巨蟒在远天消失时,脑子里却展现出无穷无尽的回忆和想象,而那个从漫长艰苦的战斗里获得新生的浙东家乡的景象,就在我的意识中变得异常鲜明美丽了。……

我发现自己走在家乡的田间小路上,眼前正展开一片金黄的稻穗,耳边响着稻床有节奏的欢唱,山地上是满树鲜红的枣实,池塘里是喷吐着浓香的莲荷。还哪里有什么不吉的小石塔和“千人池”呢?而且,我也看到了县城里那个清澈如镜的绣湖和那座已经修复一新的旧塔,还有江边那个建有白塔的小山岗,以及紧靠山岗的充当糖坊的茅棚。现在,已经不再是艰苦的战斗岁月,也还没有到甘蔗成熟的绞糖季节,我的眼前却出现着亲切地飘浮在夜色的黑浪里的明珠似的红灯。

一阵笑语声使我从沉思冥想中回到现实,原来有几个旅客进入长廊。我站起身子,双手按着栏杆。当我把视线重新投向西湖时,白雾已经消散,湖面纯净得一尘不染。给蓝天一衬托,宝石山上的保椒塔也显得格外端庄秀丽,而且新鲜得好像是第一次看到它迷人的身影。

一九六三年

同类推荐
  • 走进唐宋诗词

    走进唐宋诗词

    本书主要为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而又喜爱唐宋诗词的学生而编。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例出了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北宋词、南宋词、宋词等时期的经典诗进行赏析及点评。该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学生提高素质教育的选修课教材,也适用社会上有同类需要的读者。
  • 莫泊桑作品选

    莫泊桑作品选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 黄河诗金岸:首届中国宁夏黄河金岸诗歌节诗选

    黄河诗金岸:首届中国宁夏黄河金岸诗歌节诗选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是诗里流淌的黄河,也是黄河流淌的文化。
  • 老上海的那些名女人

    老上海的那些名女人

    这是一本女性文学读物,主要介绍了老上海二三十年代以张爱玲、苏青、阮玲玉为代表的一批为当代人所熟知的文艺界、演艺界等比较知名的女性。该书情感细腻,以动人的笔调介绍了老上海知名女性的成长经历、情感经历等,宛如小桥流水的叙述风格使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上海的知名女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该书把主人公们刻画进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中,富有一定的时代气息。阅读这本书,读者将从老上海的知名女性的经历中感受到她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 最风流,醉唐诗Ⅱ

    最风流,醉唐诗Ⅱ

    神仙只不过在人间短暂逗留,便留下千古绝唱。或清婉,或豪气,或叹息,每一位诗人都有属于他的符号。 诗是诗人在经历了世间百态,人生起伏,留下的诉说。
热门推荐
  • 科举与状元历史纵横谈

    科举与状元历史纵横谈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中国历史的大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融为一体,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全书以多幅珍贵图片,配以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
  • 末日万岁

    末日万岁

    这里是反位面地球,它和主位面地球的关系,就如同是影子和人的关系,虽然两者之间没有实质的联系。但影子却会随着实体的周围的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扭曲、变形!于是主位面地球发生不为人知的巨变,导致他们所创造的的某些事物,被具现化降临到这个世界,灾难……从此降临!这一天吴小东被一阵古怪的声音吵醒,一只鬼脸盒子突然出现,对他说:“末日就要来了~!,世界将要重新洗牌,一切将从零开始。只要你付出一半的寿命你就将有机会得到先人一步的机会,问你要不要?”无奈,吴小东选择了“要”结果他发现自己上当了,他付出一半寿命的代价,结果只是换来了一瓶“红牛”
  • 养女不乖

    养女不乖

    她慢慢的走过去,经过莫恩的房间,忽然听到里面传来一阵细微的嘶吼,粗重的喘息声蜂拥过来,惊吓的莫宝宝后退了两步。她僵在原地,莫恩的房子门并未关紧,从门缝看去依稀可分辨出床上扭动在一起的两个人。她大声质问:“为什么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偏偏我不行!”莫恩的脸色霎时铁寒,他目光凌冽,语气仿佛是碎了毒一般:“莫宝宝,别忘了,你姓莫!你是我的女儿!”
  • 梦淡浮生

    梦淡浮生

    一场手术让大龄外科医生叶梦和富家子弟江城相识、相爱,叶梦顶着灰姑娘的花冠进入了婚姻生活,可是灰姑娘的生活并不是充满了幸福,而是荆棘重重,在上流社会生活中,叶梦从天而降的5岁儿子被送到面前、为救婆婆永远失去了重新回到手术台的机会、一场意外导致流产而失去记忆...关于爱情的梦淡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就如浮沉轻飘随风.....
  • 清秋南北

    清秋南北

    当那心野天下的东洛王站在梨花树下,想起的竟是当年那人的一句“梨花年年开,年年败……”。忆来时,元宵初上,碧心何一拟。忆逢时,梨花五瓣,瓣瓣心头绊。忆梦时,芳魂长逝,愿冬长留枝。原来,她的笑,比天下更令他……
  • 超凡仙道

    超凡仙道

    肉身凡胎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灵体!魂海!浩瀚无穷,它们包罗万象,孕育着世间的规则和轨迹。一旦突破肉身的束缚,生灵将得到毁天灭地的力量……家园破灭,亲人离散。一场覆灭之灾却将一个绝世天才引向了一条超凡脱俗,追仙逐道的道路。且看他睥睨天下,纵横寰宇……
  • 我们的罗马时代

    我们的罗马时代

    罗马,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圣战来临之时,皇帝会带领他的臣子向来自世界真理的‘深渊’发出挑战。罗马军队、秦朝的兵马俑军团、蒙古的远征军、圆桌骑士、复苏的英灵、断罪之王……一切,都为了将来的‘圣战’!
  • 少年如果你能爱我一次

    少年如果你能爱我一次

    他,这个学校的校草,也是校长的儿子,有亿万家贯,成绩好,是女生幻想的男友。她,这个学校出了名的好学生,是一个乖乖女,家境也特别好。他和她遇见之后,她对他一见钟情,但他不爱她。他嫌弃她,说她很作。可是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之后的一天,他遇难了。是她救了他,他改变了对她的看法,直到后来。
  • 快穿之男神!放过我!

    快穿之男神!放过我!

    苏勤思穿越了,没错,就是狗血的穿越了,三千世界?八千美男?都不是问题,可是这八千美男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啊!“嘿嘿,小苏苏,不要跑了。”这是一个伪·白兔和真·灰狼的爆笑故事[1v1,小白文,不喜勿喷]
  • 蔷薇有毒之公主带刺

    蔷薇有毒之公主带刺

    蔷薇,她是带刺的,且看她如何搅翻这江湖的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