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80100000025

第25章 1950—200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及创新(5)

2.“苏联范式”的理论缺陷

(1)研究对象的缺陷根据苏联教科书的定义,所谓“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这种定义上的“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定义排斥了生产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排斥了交换关系。

(2)所有制理论的缺陷“苏联范式”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承认所有制关系在整个生产关系中起重要作用,是经济关系的基础性因素。但这一理论只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时才适用,而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时则不适应。

(3)价值理论的缺陷价值理论是任何经济学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内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苏联范式”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和排斥现代经济理论多年发展的一些重要科学研究成果,因而越来越脱离现实,无法解释现实经济。

(4)生产目的的缺陷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目的”这个命题的实际含义在于:国家计划者在安排社会生产中,研究以什么为“目标函数”。在“苏联范式”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实际上是在理论上从“公有制”、人与人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中,推论出社会主义应该以整个社会的需要为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经济活动的目标。

(5)思想方法的缺陷就思想方法而论,“苏联范式”中关于“生产目的”与“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论问题不仅在于简单地否定公有制的利益矛盾,而且在于它将一切应该的、希望看到的事情,当做“规律”来论证。

3.政治经济学新范式的创造有的学者认为,“苏联范式”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马克思范式”,也不能解释中国现实经济,因此必须放弃这一范式,重新构造适应中国需要的政治经济学新范式。

中国经济学范式的形成必须以中国社会经济实际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方法为指导,以西方经济学范式为主导又对它进行整体思考,并吸取其他经济流派的科学成果,形成某种新概念、新范畴,最终形成中国经济学范式应有的概念体系或范畴体系。

(三)“苏联范式批判”之批判对于上述的“苏联范式”的批判,经济学界也提出了不同意见。

1.对库恩范式论应用的批判对库恩的范式论,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既要看到其中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可供借鉴和利用,又要看到它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以范式概念来表示一门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论、研究方法、逻辑以及相应的基础理论,那么在中外经济思想史上,只有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才称得上是一个科学范式。

2.“马克思主义新综合范式”批判“马克思主义新综合范式”试图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价值理论上“综合”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构建一个新的范式。

不同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区别,不在于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资料方面,而在于立场、观点、方法的分歧。

在价值理论上,新综合范式认为,马克思对经济学发展所做出的一项贡献是从古典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中明确区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然后明确地用劳动来解释价值,而将有用物对于人所提供的有用性定义为使用价值,同时又把交换价值理解为“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

3.对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批判有的学者指出,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目前正处于深刻的“范式危机”之中,即科学共同体成员迫于日益增多的反常现象,不再共同接受一套假设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定理。

这些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危机”,说明目前并无普遍适用、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因此,中国学者就不仅要应用“基础理论”,而且还有创造“基础理论”的任务。只要面对现实中的重大新问题(即经典范式中的“反常”现象),就有可能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克服目前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危机”。

(四)经济学的发展与范式转换在关于“范式”的讨论中,有的学者从经济学的发展与范式转换的角度提出了看法。经济学范式的逻辑基础是关于规范性经济问题的公理性规范,因此就逻辑特征而言,常规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经济学范式的逻辑空间与思想方法的渐次展开和运用。作为知识形态的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常规经济学构成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和知识内容的积累性增长。

当人们开始把理论及解决问题的再三失败归咎于经济学范式本身,而不是检讨自己运用范式的能力的时候,常规经济学的发展就走到了尽头,范式转换的经济思想革命就来临了。许多相互竞争的规范性理论和派别开始产生,经济学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要阐述和发展一个范式或理论,而是要在相互竞争的各种理论和观点之间进行选择,旧的范式已经渐渐被废弃,新的范式还没有形成,这是新旧范式进行更替的过渡阶段。

三、构建“中国经济学”

(一)中国经济学构建之观点综述

1.中国经济学的界定有种观点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学”,一方面是指“中国”经济学,即以中国社会经济实际为背景的经济学,确切地说,又是以当代中国或1949年以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实际为背景的经济学。另一方面则指中国“经济学”,这与西方经济学所谓的“经济学”又是相同的,因为两者都是“经济学”,或者说都是“理论经济学”。

所以,中国经济学就是以当代中国社会经济为实际背景的理论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因为这是为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决策提供最为基本的理论依据的。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学”,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国经济学是指作为一门科学的中国经济学,即中国经济学科;广义的中国经济学则是指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它应是中国经济学科、中国经济学人、中国经济学派、中国经济学工具与方法等范畴的有机统一和总称。另有学者认为,正在形成中的中国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源泉,科学地反映和深入揭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批判地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积极要素和继承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学优秀遗产,这种具有中国的理论特色、风格和气概的新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

也有相当部分的学者不认为有中国经济学,在行文中常使用“经济学的中国化”、“经济学的本土化”、“经济学的中国学派”等,指出是否有一个与西方经济学不同的中国经济学的问题。

有的学者引用库恩的观点,从范式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学。认为要建立中国经济学,作为一次经济学的革命,必须对中国经济生活领域能够提出崭新的理论,这种理论由一套范畴、概念、定律、方法组成,对中国经济问题作出为学界公认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崭新的说明。

还有学者提出了“经济学本土化”的命题。所谓本土化,就是中国的经济学家,首先必须把所要解释的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理解透彻,弄清楚哪些是导致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背后的主要经济、政治、社会变量,然后才能构建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来说明这些重要变量之间的因素关系。

2.中国经济学之根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经济学的文化传统和理论来源之根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二是西方经济学;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对这三个方面的侧重点和立足点有不同的认识。

第一种观点侧重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认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政府决策,可以说无处不在。如果中国经济学不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融合,继承其对今天有用的部分,则这种经济学对中国来说,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难以在中国生根,也就不是所谓的“中国经济学”。

第二种观点,也是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学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其核心和主干是理论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第三种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的主要来源,认为从中国的发展趋势看,只要市场化改革不发生逆转,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必然会融入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两者一起构成新的理论框架,形成新的主流经济学。

还有第四种观点,认为前面三个“根”,主要是从思想史的角度谈的,称之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更为确切,中国经济学的真正的“根”,实际上是指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依据。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1)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路径经济学界对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路径有三种代表性探索意见:一种是立足于中国文化根基,吸收西方文明的长处,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经济学,力图找到中国经济学之根。另一种是通过现代经济学本土化的研究路径,逐步实现中国经济学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力图以中国制度变迁为主题,通过个案研究方法来构建中国制度经济学。再一种探索意见则是力求在现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内,通过学习和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方法的综合与完善,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新体系。

有人指出,应该牢固树立中国经济学之根的观念,从中国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及外国经济思想史的宝库中,冷静思考,分析对比,吸收养料,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优良传统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中国文化为根基,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来构建中国经济学。

(2)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般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政治经济学为主。建立中国经济学,首先要着眼于政治经济学的革新,这就要求人们大力进行经济理论研究,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学必须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特别是走在经济管理和操作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马克思论及了股份制、交易所、虚拟资本、资本有机构成、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等市场经济管理和操作的问题,便没有得到理论界的充分认识。对这些分散的概念、原理、论点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是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任务。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流经济学,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明确肯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

(3)中国经济学的学术规范有的学者指出,理论经济学在创新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学术研究的规范。从本质上看,理论应该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体系,力求通过逻辑推理搞清楚几个变量的因果关系是什么,因此,经济理论创新,首先必须遵守形式逻辑的要求。

经济学的争论也应遵守相关的规范。理论既然是为了解释社会现象,是一套逻辑体系,那么,对理论的争论就应该:一是看理论的逻辑体系内部是否有问题,因果关系和推论是否严谨;二是看这个理论与其所分析的现象是否一致。

(二)中国经济学方法论思考

1.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回顾有的学者撰文回顾整理了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1938年,在蔡元培、马寅初、胡适、冯友兰、李四光等一批著名学者主持的《大学丛书》中,刘洁敖先生撰写了《经济学方法论》一书。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模式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学传入中国。经济学方法论问题从来就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直到改革开放10年后的1988年,《当代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演变——方法论和微观理论》(杨德明著)、《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史》(刘永佶著)等著作问世,才使刘洁敖半个世纪前的期望有了寄托。

经济学方法论研究在中国已经得到了一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有识之士从不同角度关注和探索经济学方法论问题。1985年3月,崔昌杰撰文建议建立经济研究学。1987年7月,吕益民发表了《应当建立一门经济科学学》一文,并提出了该学科应该研究的六个方面的内容。1991年8月,廖士祥主编的《经济学方法论》问世。1992年,刘永佶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一书出版。199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马克布格的《经济学方法论》和A.S.艾克纳主编的《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等译著。1994年5月,黄河主编的《经济科学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1995年2月,陈宪主编的《经济学方法通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然而,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现状,距离经济发展和经济学研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中国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

(1)制度变迁假设这是指中国经济处于由一种经济制度向另一种经济制度变迁的过程之中,这是中国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最基本的运行特征。

(2)不完全信息假设不完全信息不仅是指绝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对经济事物的认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全,即现实经济本身不能够产生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其突出表现就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3)儒学文化假设这主要是指独特的历史文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比之其他假定要更深刻、更广泛,也更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讲,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可能是导致中国经济学独特性或个性化的最根本原因。

3.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规范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为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为指导,正确对待并积极借鉴西方科学哲学理论和经济学方法论。

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科学抽象,把中国的特殊经济矛盾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占有能够反映中国特殊经济矜持的现象材料,运用抽象法等思维形式对现象材料进行比较和分类,进而加以归纳和分析,并通过综合来定义概念,最后论证概念的运动。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创立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必要条件。

四、“过渡经济学”研究

(一)中国过渡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1.过渡阶段和过渡经济学所谓“过渡阶段”,是指社会制度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是社会形态的变迁,也可以是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任何社会形态或制度的变迁都有一个时间过程,不可能一步跨越,由此便构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阶段。所以,系统研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途径和方法,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过渡,实现社会与经济的良性转变,是中国过渡经济学的任务。

2.中国过渡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改革成本有的学者指出,由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分析,可以推导出改革成本的概念。有了改革成本概念,就可以应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改革的过渡过程和改革路径等问题。改革成本除了因利益冲突所引致的成本,还有改革的实施成本,即搜寻、学习新制度安排和为改变制度而重新谈判、签约的成本。不管对改革成本的外延如何界定,从经济主体的利益冲突引申出改革成本的概念是共通的。

3.改革方案的设计一个成功的改革方案应该是改革成本相对较低的方案;而一个成本较低的改革方案应该是较少损害相关经济主体的利益。这一推理过程的实质就是一个“帕累托改进”问题。引入了“帕累托改进”之后,为改革成功而作的分析,就转化为使改革方案尽可能少地提高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思考。

总体看来,中国的过渡经济学是一种制度经济学,或者说是一种制度变迁理论,它更多地关注制度以及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逻辑,就是强调制度对经济效率的重要影响、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决策作用。研究经济过渡过程的中国的制度变迁理论,似乎更侧重于讨论这样的问题,即如何在不改变初始收入分配格局的前提下,实现新制度安排对旧制度安排的替代。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对正统经济学的挑战,与其说是它自己的,不如说是制度经济学和中国市场化道路的相对成功对正统经济学的挑战。

4.中国过渡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人归纳出中国过渡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础和条件、过渡模式和特点、过渡历史和趋势、双重过渡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2)二元结构转换中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之间消长、矛盾、竞争、协调的方式和特点,主要进行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经济学研究。

(3)双轨体制改革中计划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消长、矛盾、结合、协调的方式和特点,主要进行新旧双轨运行机制、决策机制、调控机制的转轨研究。

(4)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改革之间在时序、区域、产业上的相互关系、矛盾和协调的方式,在战略规划、体制安排和政策措施上的衔接和配套。

(5)双重经济过渡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投资问题,企业、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产权、价格和管理问题。

(6)开放经济学的双重过渡经济理论。

(7)双重经济过渡中政治、社会、文化、道德、法律、宗教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二)中国过渡经济学的理论资源据分析,在改革之初,中国经济学界对市场化改革目标的论证和对改革道路和方案的选择,主要依赖于当时现成的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与之非常相近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这包括对生产目的的讨论,对商品生产的辩护,对价值规律的重新肯定,以及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倡导,更有意义的,是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初步运用。在这之后,对经济理论界产生影响的是东欧的改革理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捷克的锡克、匈牙利的科尔奈以及波兰的兰格和布鲁斯。

在东欧理论受到关注的同时,西方正统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被引入改革的研究中,而且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来应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称为新制度经济学或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进入了中国经济学家的视野。其中对中国经济学界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包括三个学派:一是以科斯为首的新制度经济学,或称产权理论或交易费用理论;二是以布坎南为首的公共选择理论;三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由于新制度经济学对过渡过程的解释力,以及它的研究方法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需求相吻合,使它在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上半期,成为或许是在中国最为流行的经济理论。

(三)对中国过渡经济学局限性的分析

1.过渡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不完整有人指出,中国的过渡经济学是在对中国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改革道路及其后果的比较中形成的。1994年,盛洪主编的《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出版,对过渡经济以及中国过渡经济学的内涵作了规范和说明。所谓过渡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所谓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则是指中国学者结合中国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文献和思想。书中看不出过渡经济学有什么系统的理论体系。如果说是中国过渡经济学的话,只能说这些学者分析问题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看问题所站的角度有很大相似性。就连《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的主编也说,究竟是谁首先提出“过渡经济学”这一名称,目前似乎还没有一致的认同。

2.过渡经济学分析逻辑的局限性中国过渡经济学在分析以制度变迁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过程中,将利益分配、利益冲突及对利益冲突的解决作为中心问题,并提出了与利益损失相关的改革成本概念。

有种观点分析,根据改革成本的逻辑,过度经济学对改革的过程有如下两个认识:第一,用新的制度安排替代旧的制度安排所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改善,是这一改革的收益,这是新古典经济学也承认的。但是不同的是,过渡经济学认为,由于改革触及利益的变动与分配,新旧制度的替代过程不可能在零交易费用的条件下“瞬间”完成,而是一个不断保持支持改革的力量(从改革中获得利益者)大于反对改革的力量(改革后可能失去既得利益者)的过程。第二,苏联激进式改革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改革造成既得利益者迅速失去其利益,从而导致反对改革的势力远远大于主张改革的势力,使改革阻力过大,成本过大,最终导致改革失败。中国过渡经济学对中国渐进式改革具有解释力,但用它来解释苏联的改革则不具有说服力。苏联改革的不成功是否由于反对改革的势力强大所致,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过渡经济学前提假设的争议中国过渡经济学研究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或转型问题。为什么要发生这种过渡,过渡经济学所设定的一个假设前提是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有效率。有的学者针对此提出,效率是有约束条件的,在不同的条件下,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效率结果也不一样。不同观点认为,过渡经济学设定“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有效率”这一假设,是为了讨论的方便。中国现在的经济学可称为“过渡经济学”,这里的“过渡”特指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渡经济学的内容包括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市场主体的塑造、市场运行机制及微观基础的生成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的变换,乃至社会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市场化改革还有一个本质规定,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本质规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中国是从原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和过渡;其二,中国是要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基本生产关系和基本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过渡到市场经济。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进行了持续探索,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框架、体系进行了反思,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改革的讨论引发了对政治经济学范式的争论以及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讨论。对所有制理论、按劳分配与劳动力商品理论、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述等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向深层次发展。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经济学界的研究重点向现实经济转移,对一些新的经济现象和理论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展开了研究,并且对中国渐进式的改革道路进行了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对理论经济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理论等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和思考。

重要概念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所有制理论按劳分配与劳动力商品。理论国有企业。

改革中国发展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中国经济学。

思考题

1.建国以来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探索遵循怎样的理论脉络?

2.什么是按劳分配的科学内涵?当前中国应如何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述?

4.如何评价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5.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以及“新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学理论的进步产生了哪些影响?

6.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学”?

同类推荐
  • 信号与噪声

    信号与噪声

    作者最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预测专家之一,检视了从飓风到地震、从经济到股市、从NBA到政治选举在内的众多领域的预测事例,旨在回答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从繁杂的海量数据中筛选出真正的信号,摒弃噪声的干扰,从而做出接近真相的预测。真正优秀的预测者会用概率的方法思考问题,他们谦虚而且勤恳,他们能清楚地区分什么是不可预测的、什么是可预测的,他们注重能带领他们接近真相的成千上百个小细节,他们能辨识出什么是噪声、什么是信号。从全球经济的健康到战胜恐怖主义,都依靠预测的质量。本书可以给你想要的答案。
  • 现代经济伦理背景下的企业财务文化学

    现代经济伦理背景下的企业财务文化学

    本书分为五章,内容包括导言、企业财务精神文化、企业财务制度文化、企业财务行为文化、企业财务物质文化。
  • 国际市场营销学

    国际市场营销学

    对美国消费者来说,在选择同样性能和价格的商品的时候,“美国制造”这个标签往往是决定他们取舍的微妙因素,这就是本土品牌的价值。
  •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名著32种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名著32种

    本书介绍和评价了魁奈、杜尔哥、斯密、马尔萨斯、哈耶克、科尔内、熊彼特、刘易斯、谢林等32位名人的经济学思想和著作。
  • 基于重庆实证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机制研究

    基于重庆实证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机制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背景与理论研究;重庆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问题;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等。
热门推荐
  • 青涩年少:遇见你的小幸运

    青涩年少:遇见你的小幸运

    女主:伊,慕,洛——晴雪,夏一,浅语。男主:安以沫,顾熙凤,陆辰(本文腹黑、傲娇、家族Ⅱ其余待定)不喜误入——已入勿喷——安柠檬学生党一枚,第二次写书,加更会慢些,请多多关照!
  • 花成蜜就

    花成蜜就

    她婉约娉婷,他雅人深致。她蕙质兰心,他霞姿月韵。继续恶搞,继续小虐,继续风情,继续完美。半夜三更,我狼嚎一句:“我要出恭!”本小姐华丽丽滴穿越了!得美食,得华衣,得亲情,得温馨。“我要一天一天守着你,等到白发齐眉的时候好说成故事给你听。”“你一身白衣加一头白发,还显人不?”“娘子大人,我朝思暮想,自己能有不显人的那一刻。”“娘子大人,你鬼鬼祟崇扒拉门缝干啥?”“我,我来查岗!”“荣幸之至,查到为夫可有何不妥之处?”“你个大丈夫,有点眼色没?”“嗯?”“给娘子大人我更衣啊!我跟了一天,精疲力尽啊!”“小人遵命,这就给夫人宽衣侍寝。”诸如此类伉俪情深的美丽画面,犹如过江之鲫,比比皆是。
  • 狂仙列传

    狂仙列传

    心中怨念不去,道心不得通达,如何能修成真仙?仙神者,当纵横天地之间,不为世间凡俗规则所限;但若无真心真德,当迷失自我,成为只知杀戮的魔物,陨落却也是必然!
  • 爱情纪事

    爱情纪事

    我是那样钟情于诗,可诗却以她冷静的艺术规律残酷地拒绝着我。我学诗多年,始终不得要领,没有成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诗人,我深为遗憾。我一直以为刁斗会捧献出一部挺不错的诗集呢,可事实击碎了我的良好愿望。我总爱在极其美妙的幻想中生活。
  • 何时雾散尽

    何时雾散尽

    林淼的闺蜜陈宝玥受伤昏迷成植物人,事发现场又只有林淼一人,她顿时成为了行凶嫌疑人。林淼本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一切却在这件事后荡然无存。三年后,林淼重遇陈宝玥的哥哥陈季珽,原来在意外发生后他仍然选择相信林淼,多次暗中相助,这些林淼并不知情,反而认为陈季珽步步紧逼,是为了他妹妹的事而报复自己。而同时,林淼成为作曲家姜杭的助手,彼此兴趣相投;林淼旧爱顾淮也再次接近林淼……
  • 降临边缘

    降临边缘

    简介:在一个维度和我们所处空间很近的平行世界中,这些故事都在真实地发生着。在平时宇宙AL-88中的地球上,巨大的蓝色未知天体降落在地球各地,史称“降临”。自此“灾变”开始,人类文明几乎毁灭殆尽,而这个星球也因此变得熟悉而又陌生。直到“降临”五十年后,一个失忆的男人开始寻找这一切背后的秘密和联系,还有自己不为人知的过去。“西尔贝斯的古堡,环形镇的天坑,沃野平原上的凝视之眸,科斯城中的秘密地宫,无际之海的巨大漩涡,泽尔拉多海底的神迹,古老的巨树之森,费拉多沙漠文明的遗址,还有卡斯托加、阿比斯深渊、空寂之城……”——《末日挽歌》
  • 我的自述日记

    我的自述日记

    我的情感生活,命运,相信命运吗?被挫折打击就会信了吧。情感太过炙热激进,我怕我会疯掉,疯掉以前就把自己疯狂以前记录下来吧。这样即使我死去,至少也有人知道还有这样的一个人存在过。
  • 郡主才是真绝色

    郡主才是真绝色

    现代佣兵霓三被搭档暗害,命陨。同时迎来新生,成为张扬跋扈的霓凰郡主,治理封地,训练私兵,发展产业,当她最灿烂夺目的样子彰显在众人面前,得到众位枭雄的爱,张扬明媚的她又当何去何从?女主张扬明媚一袭红衣,倾城倾国之容艳得四方豪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子下。简介无能,请看正文。新人新文,请多包涵。
  • 勇痕

    勇痕

    强者!!!!!是不会随时间的改变与空间的扭曲而消失……即使过去了千亿万年,即使是所有的宇宙消失毁灭;即使是死亡,还是陨落,还是!!!还是……还是我的未来只是重新再来一次罢了。我存在,我曾存在;我活着,我不曾活着;我在挣扎,我在微笑着死亡的到来;我坚强,我勇敢,我懦弱,我自信,我恐惧,我乐观。只是因为我想留下一些值得执着的东西罢了……
  • 你是我学生又怎样

    你是我学生又怎样

    十八岁的赵水光遇见二十八岁的谈书墨,他说:“我大你九岁又怎样,这有什么不好的呢?所有的快乐我与你分享,所有的苦痛我比你先尝。”于是这个极品男人步步进攻,从高中到大学一路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