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实践型的人就发现,大人们给的奖励和赞美往往不是针对他们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取得的成就,所以,年幼的他们逐渐认识到,如果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就要取得成功。为了让父母或者其他长辈高兴,实践型的人会努力地达成他们的期望,就算他们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期望,实践型也会下意识地找出他们的期望并努力达成。长大以后,实践型的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对生活满意,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为了获得认可而努力。
房益是某房地产公司的策划部经理,他在讲述自己童年时表示,从小父母就跟他说:“你的成就就是你的价值!如果不想让自己变得毫无价值,你就要努力取得成就!”父母给他灌输的一个观念就是:要相信成就能证明一切,而非个人感觉,于是,他决定加倍努力地学习,在工作之后更是加倍努力地工作,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
显然,实践型的人在很小的时候牢牢记住了父母或者其他长辈给出的讯息,并且将讯息转化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这影响了他们的一生,让他们相信只有成就才能换来爱和自己想要的一切。久而久之,特闷也会被成就控制住,为了获得成就,他们会把自己变成大忙人,整天疲于取得成就。他们害怕一事无成,所以总是不停地尝试,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甚至在同一时间干好几件事,就是为了最有效的利用时间,并在众多的尝试中获得成功。
黄丽莎是一名外企的高管,她的时间往往特别宝贵:边打电话,边喂女儿吃饭;边安排开会时间,边听助理作报告;边洗澡,边考虑第二天的安排、下次会议的内容……对她来说,同时做好几件事不仅不觉得紧张,反而会感到特别轻松。她喜欢这种把所有时间都填满的感觉,只要时间表是满的,她就会感到安全,否则就容易感到空虚。但是,如果她的工作长时间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她也会感到焦虑不安,想要找个地方发泄一些,或者想做点能够让她得到认可和欣赏的事情。
实践型对于成功的追求几乎到了一种强迫症的地步,只有成功能够让他们感到安全,否则他们就会像黄丽莎一样感到焦虑不安。他们害怕无所事事,一旦变得无所事事或者遭遇失败,他们就会变得非常痛苦,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无法达成目标,也就表示没有获得成就,也就意味着他们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这会让他们产生焦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制住了,安全感变得如此薄弱。
为了摆脱这种不安全的感觉,寻求一种外在的认同感来满足自我认同感,实践型的人总是把精力和时间用在追求成功上。在公司里,权力就成了他们的目标,他们非常清楚工作中的哪些工作重要,哪些不重要,并在不断竞争中获得胜利,享受快乐和他人羡慕的眼光。实践型的人也很攻于心计,为了获得成功不惜牺牲一切,甚至放弃自我和尊严,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成功才是最重要的,为了维护自己成功的形象,他们的属下做出了成就,他们会邀功,甚至炒了属下;在与朋友合作的时候,他们也有可能为了独享成果而背叛朋友。对于拥有不健康人格的实践型来说,价值天平上成功的分量远远超过道德。当然,如果他们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就能成为团队中非常好的队员:在没有明确权利划分的时候,他们会自动站出来承担领导的责任,会非常乐意带头展开头脑风暴,会自愿加班,而且不会感情用事,更不会斤斤计较;在有明确分工的时候,他们会干劲十足地向前冲,而且往往会成为团队中最为出色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