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721600000013

第13章 军反攻长安,安庆绪弃洛北走

肃宗从灵武进至关中,目的是要收复长安,东职洛向,恢复唐朝廷在全国的统治地位。所以,虽然经过房均、郭子仪两次进军的失处。但决不会动摇他实现自己目标的决心。至德二年九月,郭子仪再次率唐军东班,经过激战。迫使叛军退出长安:继又收复洛阳,逼迫安庆绪退往黄河以北。由于唐军的步步胜利,叛军的节节处退,形势的发展对叛军日益不利。于是,叛军内部安庆绪与史思明的明争暗斗也迅速激化。史思明曾一度降唐,但史思明和安禄山一样.都是不甘居人下的野心家,降唐当然不能满足仙的愿望,所以,他很快又继续叛乱,恢复了他叛军将领的本来面目。

叛军在长安的溃败

至德二载八月二十三日,肃宗镐劳诸将,鼓励诸将反攻长安。肃宗还特别对郭子仪说:反攻能否成功,在此一举!郭子仪表示决心道:“此行不捷,臣必死之。”看来,郭子仪是要破釜沉舟了。

八月二十六口,唐御史大夫崔光远破叛军于骆谷。接着,崔光远的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带领2000人进攻中渭桥,杀守桥的叛军上千人,乘胜一直前进到长安苑门。正当此时,原驻在武功的叛军急忙撤回,正好与王伯伦、李椿所部在长安苑北相遇,经过一阵激战,王伯伦被杀,李椿被俘送往洛阳。尽管这次唐军又受挫折,但自此以后武功以西已经没有叛军了。

为了更有力的打击叛军,郭子仪建议邀请回给兵参加对叛军作战。

本来,肃宗就欲借夷人的兵力以扩张其军势。至德元年九月,肃宗命幽王李守礼之子李承案为敦王,与仆固怀恩共同出使回给,请求出兵援唐定叛乱。十月,李承案与仆固怀恩到达回绝牙帐,回给怀仁可汗将其女嫁于李承桌为妻,并派其贵臣随李承案入朝,到彭原见到肃宗。肃宗对回维贵臣送以厚礼,并赐回4乞女为毗伽公主。毋庸置疑,肃宗对回给的友好态度,必然是希望回绝出兵相助。

至德二年九月,郭子仪建议邀请回纭共同进攻长安时,肃宗当然是赞成的。回纭怀仁可汗派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率领精兵4000余人到达风翔,郭子仪又留宴三日。这样的盛情款待,使回纶叶护受宠若惊,他只好慷慨激昂地说:“国家有难,远来相助,何暇食为。”宴会完毕,立即就开始行动。唐朝廷决定,一日供给回绝军羊200口,牛20头,米40解。总之,肃宗千方百计对回蛇军进行鼓励,促使其在作战中奋勇前进。

九月二十五日,向长安进军的各路人马全面出动。九月二十七日,前进至长安西南的香积寺,布阵于香积寺北的丰水以东地区。按照部署,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叛军10万人,布阵于其北,叛军将领李归仁出阵挑战,唐军逼其后退,退至叛军阵前,叛军一齐出动,又打退唐军,唐军稍退,叛军乘机抢夺唐军轴重。

这时,身为镇西、北庭支度行营节度使的前军将领李嗣业挺身而出,他对郭子仪说:“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峡寇,决战于阵,万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则我军无孑遗矣。”说罢,他立即“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在李嗣业的激励之下,“前军之士尽执长刀面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披靡”正当激战之时,有人发现叛军在营东有埋伏兵,元帅广平王李椒立即分回绝精兵攻击其伏兵,叛军大败。李嗣业又突然出击于叛军营后,与回纶合势,表里夹攻,自午时到酉时,杀叛军6万余人,还有填沟壑而死者十分之二三。唐军的这次胜利,李嗣业奋不顾身,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他“壮勇绝伦”,天宝初年,应募到安西从军,当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所谓陌刀,就是长刀。李嗣业是个使用长刀的能手,每经战斗,他都用长刀取胜。他曾随高仙芝征勃律,平石国,都有卓著战功。后来,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奉召到达灵武。肃宗非常高兴地说:“今日得卿,胜数万众,事之济否,实在卿也。”香积寺之战,进一步证明李嗣业确是一位“所向无敌”的将军。

在香积寺之战中,唐军中还有一位将军值得称道。这就是凤翔都知兵马使王难得。肃宗在凤翔时,他是御营大将。当李嗣业正在与叛军进行拼杀时,其副将则陷入叛军重围之中,王难得力战使李嗣业副将摆脱险境,但自己却被叛军射中其眉,致使眼皮下垂,遮住其目,王难得不顾剧痛,自己将箭拔出,扯去障目的眼皮,血流满面,仍然继续与叛军拼杀。这种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大大鼓舞了唐军的士气。唐军士气的高涨,叛军的迅速溃败,二者无疑是因果关系。

香积寺之战失败后,叛军退入城内。这时,唐军如果穷追不舍,很有可能彻底消灭在长安的叛军。但是,元帅广平王李椒却放弃这个机会,使叛军从容地逃走了。

本来,郭子仪的部属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有过积极的建议,他对李椒说:“贼必弃城走矣,请以二百骑马追之,缚取李归仁、田乾真、安守忠、张通儒”李椒答道:“将军战亦疲矣,且休息,迫明而图之”仆固怀恩的预料叛军必弃城逃走,完全符合实际。失败者既然军事力量遭到严重削弱、无力再战,必然乘机脱离战场。胜利者若要全歼败敌.必须穷追猛打,不使敌人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固然,胜利者非常疲惫,但失败者因士气低落更感疲惫。在这个紧要关头,胜利者如果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下,克服疲惫带来的困难,必然彻底胜利。武德三年四月,李世民大破宋金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李世民一昼夜行军20余里,大战数十合,取得很大胜利时,总管刘弘基建议道: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要考虑士卒的饥疲,要求休息后再战。李世民鼓励大家道:“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询国,岂顾身乎!”李世民身先士卒,策马而进,二日不吃饭,三日未解甲,结果,彻底打败了宋金刚。

其实,仆固怀恩的主张和李世民的所作所为基本类同。当李椒主张休息后明日再战以后,仆固怀恩立即申述不可休息的理由说:“归仁、守忠,天下嵩贼也,骤胜而败,此天与我也,奈何纵之不取?若使得众,复为我患,虽悔无及。”夫战尚速,何明日为衅由于李椒执意坚持休息,所以,仆固怀恩虽又再三进言,李椒终未采纳。第二天早晨,侦察军士报告,安守忠、李归仁、张通儒、田乾真等人,都率余众逃走了。唐军虽然顺利进人长安,但却为叛军保存了相当的武装力量。李椒这样的皇子元帅,实在缺乏统率大军、指挥作战的才能。他不会把握战机,不能使仆固怀思这样智勇兼备的将领发挥作用,致使敌人轻而易举地摆脱了全军覆没的命运。这样以来,无形之中就延长了平定叛乱的进程。由此看来,在战争过程中,统帅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肃宗稳定长安

军事上的胜利,使唐军迅速收复长安。肃宗得到这个消息,悲喜交加,当天就派宦官吠庭瑶去成都向玄宗报喜;同时,又命左仆射裴冕入京师,祭祀天地与皇家祖庙,还安抚百姓。当然,这是非常容易办到的事。还有两件非常棘手的事,就是怎样对待回绝和玄宗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怎样对待回绝的问题呢?原来,肃宗为了迅速收复长安,刺激回屹奋勇作战,曾与回绝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绝”收复长安后,回绝的叶护要求按约办事,也就是要在长安大肆掳掠。这当然是个严重的问题。唐朝廷逃走时的混乱,叛军对长安的洗劫,已经给京师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时,京师人民翘足引领,热切盼望唐廷回来时,再来一次回给掳掠的浩劫,必然使肃宗失去人心。由此可见,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是有关肃宗能否众望所归的关键问题。

元帅李椒位居前线,在这个问题上,他首当其冲。所以,李椒对这一问题非常谨慎,当叶护要求在长安掳掠时,李椒卑躬屈膝地拜于马前道:“今始得西京,若速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叶护看到皇子下拜,也颇受感动,遂答应了李椒的要求。但是,李椒还不放心,又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就是命仆固怀恩带领回纭与西域兵绕道城南,到了水以东宿营。既然回览没有进城,就避免了一场洗劫的灾难,长安百姓、军士都高兴的称赞李椒“真华、夷之主”。肃宗也喜出望外的赞扬李椒说:“联不及也!”在辛椒“整众入城”时,“百姓老幼夹道欢呼悲泣,”不难看出,李椒对回绝问题的处理,取得了各方面都满意的效果。

怎样对待玄宗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政局能否稳定的大事。当叛军通近潼关时,玄宗惊慌失措,像丧家之犬一样,逃往成都去了;肃宗于危难之际前往灵武,重新组织朝廷,征集军队,收复了长安。在这个时候,是请玄宗回来,继续做皇帝,还是把肃宗在灵武即位的事实合法化,是值得考虑的。虽然说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久也得到了玄宗的承认,但那时二人相距遥远,鞭长莫及,谁也控制不了谁,当然可以相安无事。但在都回到京师以后,玄宗能够安于太上皇的地位吗?

太上皇,看起来是极其尊贵的地位,实际上是有名无实是不准其干预政事的变相说法。颜师古注释“太上皇”一词说:“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简言之,太上皇就是不参与治理国家的皇帝之父。唐高祖做了太上皇,度过了9年的凄凉岁月,睿宗的太上皇生活,玄宗更是历历在目。曾经大有作为,为唐朝的强盛有过重要贡献的玄宗,这时是否甘居太皇的地位呢?这都是肃宗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了妥善的解决这一问题,他特以骏马急召随军进人长安的李泌,李泌回到凤翔,肃宗立即以征求意见的口气道:我已上表太上皇,请他东归.继续为帝,我仍然回东宫为太子,恢复原来的君臣关系。显然,这是肃宗经过再三考虑所采取的步骤。如果说这是肃宗试探玄宗的态度,应该是符合实际的。

当初,肃宗与玄宗分道扬镳,北走灵武,主要是为了平定了安禄山叛乱,恢复唐朝廷在全国的地位。这时,已经初见成效,为什么要中断自己的夙愿呢?但由于他考虑到玄宗的地位,自己的处境,又不得不试探一下玄宗,看其是否真的愿意放弃原有的权力和地位。

出其所料,李泌对此事考虑非常周到。他问肃宗道:陛下的上表可以追回来吗?肃宗答道:送表人已走得很远了。李泌道:太上皇不会回来。肃宗惊问其原因,李泌答曰:“理势自然。”这个“理势自然”很耐人寻味。按照字面看,应该是大势所趋的意思。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玄宗是畏敌逃跑,肃宗则是于危难之际,组织力量,反攻破敌。在这种情况下,玄宗应当惭愧万分,自怨自艾;不应该忘记自己承认了肃宗的地位,自食其言。所以,他不可能再回来做皇帝。再者,平定叛乱的战争,还任重道远,他已73岁,早已养成了骄奢淫逸的习惯,丧失了进取的锐气,他已没有平定叛乱的勇气和梢力,所以,他也不敢再接受肩负重任的皇帝地位了。如果这就是“理势自然”的内容,那么,李泌是颇有远见的。事实证明,李泌的估计完全正确。

肃宗接受李泌的建议,由李泌执笔起草,以“群臣贺表”的形式再次上奏玄宗认其内容是,自马电分离以后,肃宗在群臣劝进之下于灵武即位。现在反攻胜利,肃宗思念父亲,请速返京,以便尽孝养之意。

事情完全按照李泌的预料在发展。十月中旬,肃宗派往成都的使者吱庭瑶回到凤翔,带回玄宗的意见是:“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来矣”剑南道就是以益州(治所在今成都)为中心的今天四川西部一带地方。玄宗要“剑南一道自奉”,当然是不回长安了。

不久,又一使者从成都回来,带来的消息很好,完全解除了肃宗的优惧。其内容是:“上皇初得上请归东宫表,彷徨不能食。欲不归;及群臣表至,乃大喜,命食作乐,下浩定行日。”得到这个消息,肃宗放心了。他立即告李泌道:“皆卿力也!”

李泌帮助肃宗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恰如其分。肃宗以父子之礼请玄宗还京,玄宗即便是不甚乐意,也不便回绝。因为没有肃宗夺回长安,他根本谈不上返京;况且他还正式表示过“肤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肤知”由此看来,肃宗以父子之礼请玄宗还京,是名正言顺,合情合理的总而言之,肃宗有效的处理了关于回绝的问题,稳定了长安的社会秩序,取得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妥善的肯定了玄宗的地位,平衡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这样以来,肃宗就可以解除各种后顾之忧,全力以赴的进行平定叛乱的战争了。

唐军步步东进,安庆绪退保邺郡

至德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唐军进人长安。元帅李椒在长安安抚百姓3天,即率军出城东进,临行时留太子少傅魏王李巨为西京留守,等待肃宗还京。

在叛军东走时,郭子仪跟踪追进,追至潼关,杀敌5000余人。收复华阴、弘农二郡。接着,潼关以东唐军向肃宗献俘嵩余人。肃宗不假思索,命将这百余俘虏全部杀死。监察御史李勉立即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说:“今元恶未除,为贼所污者半天下,闻陛下龙兴,咸思洗心以承圣化,今悉诛之,是驱之使贼也厂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本来,安禄山叛乱不得人心,很多人是被迫参加;被俘,对这些人来说,可能是他们脱离叛军的良机。对这些人如果采用安抚手段,必然对叛军发挥分化瓦解作用;全部杀死,必然使所有叛军死心塌地追随叛乱。正因为如此,肃宗接受了这个建议,赦免了这些俘虏的罪过。

十月初八,唐军又于武关大败叛军,收复十洛郡。

叛军将领张通儒从长安退出后,又收拾余众,走保陕城。安庆绪命洛阳所有的军队统归其御史大失严庄率领,前往陕城,增援张通儒。这时,张通儒部和严庄部合兵一处,共约15万人,力量还相当可观。

十月十五日,李椒到达曲沃,回屹军旁南山进行搜索埋伏的叛军,郭子仪部与叛军相遇于新店。郭子仪与叛军交战,初战不利,正当叛军自南向北压迫唐军时,回纶自南山突然出现于叛军背后,两面夹击,使叛军惊慌失措,溃不成军。在激战中,叛军死伤无数,僵尸蔽野。严庄、张通儒放弃陕城,率残部东走,李椒、郭子仪乘胜进人陕城,仆固怀恩等继续追击叛军。从陕城到洛阳,沿途都有叛军遗弃的器械、戈甲。可见,叛军溃逃极其狼狈。

严庄首先逃回洛阳,向安庆绪报告了陕城的战况,安庆绪束手无策,决定放弃洛阳,逃往河北。在其临走之时,将被迫投降叛军或被俘虏者哥舒翰、程千里、许远等30余人杀害。哥舒翰,是在唐军潼关兵败时,被蕃将火拔归仁等挟持投降叛军的,投降后被囚禁于洛阳。

程千里,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安禄山叛乱前,曾任御史中承,安西、北庭节度使,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天宝十五载正月,迁上党郡长史、特进,摄御史中丞,以兵守上党。叛军展次进攻上党,都为其所败,故而因战功卓著又加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兼御史人夫。

至德二载九月,叛军将领蔡希德率轻骑攻城,程千里看到蔡希德兵力不强,欲发扬自己勇敢善战的精神,出城生擒蔡希德。于是,他率精锐骑兵百人,突然出城。正当激战之际,蔡希德的援军赶到,程千里感到寡难敌众,遂退回城内。在退回途中,因桥坏面坠入坑中,反为蔡希德所俘。程千里被俘后,也被囚禁十洛阳。

许远,是杭州盐官人,唐初许敬宗的曾孙。安禄山叛乱时,他是睢阳太守。他与张巡坚守睢阳,直到城陷被俘。被俘后也被囚于洛阳。

安庆绪在穷途末路时杀害这些唐朝官员,说明他要继续叛乱,与唐朝对抗到底了。

十月十八日,李椒进人洛阳。这时,又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原来,在收复长安时,李椒为了稳定民心,不使回绝在京师进行抢掠,向其承诺到东京以后再满足其要求。现在到了东京,是否要向回给兑现呢,这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但是,如果放任回绝兵在洛阳随意掳掠,必然使东京市民对唐朝廷大失所望。对唐朝廷束说,这自然是亲者痛、仇者快的错误。如果李椒在这方面迁就回给,必然失去民心。因此,李椒又采取了变通的办法,当回绝大肆抢掠的时候,立即送回绝罗锦万匹,暂时缓和了回纶的贪欲,使洛阳市民又减少了一些灾难。

安庆绪退出洛阳,渡河北走,到达邺郡。他改邺郡为安成府,又改元天成。这时,安庆绪颇为狼狈,从骑不过三百,步卒不过千人。如果唐军穷追不舍,真有朝不保夕的危险。十日内,各地叛军才陆续到来,蔡希德自上党来,田承嗣自颍川来,武令殉自南阳(今河南南阳)来,各率所部会集一起,又在河北诸郡招募士卒,共有军队6万人。这样,安庆绪才恢复了一定的声势。

这时的唐军,自感已经取得很大胜利,没有对叛军采取彻底消灭的步骤,反而给安庆绪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使其有了聚集力量的可能,为其继续叛乱赢得了时间。

在肃宗刚人长安后,御史中亚崔器就命令凡是接受安禄山官爵者,一律去掉头巾,脱去鞋子,站立于含元殿前,再捶打胸口,叩头及地,表示请罪。周围有兵士看守,还命其他官员到此观看。这当然是有意对这些人进行羞辱,要他们知道投降的可耻。

崔器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如此羞辱这些投降过安禄山的官员呢?简单说,就是他和这些人有过类同的遭遇,也曾接受安禄山的任命,但他后来又反正,奔赴灵武,投靠肃宗了。

崔器,深州安平人。安禄山叛乱时,他为奉先令。叛军攻取长安后,京兆府各县都为叛军所有,崔器又继续做了叛军的奉先令。不久,渭河一带有人聚众起义,反对叛军,声势很大,崔器惧怕,遂烧掉接受叛军的文书,准备响应起义者。后来,起义者失败,叛军将领崔乾佑镇压蒲州、同州一带的起义者,奉先离同州不远,故而崔乾佑派三十骑兵抓拿崔器,崔器遂远走灵武投靠肃宗。肃宗命其为御史中承、兼户部侍郎。

这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崔器是否奉先令。令,二者必有一误。根据以上崔乾佑镇压蒲同一带起义者的记载,他应当是奉先令。因为奉先距同州很近,崔乾佑在同州镇压起义者,很容易涉及崔器。反之,奉天距同州很远,崔乾佑派30个骑兵从京兆府的东境到西界去捉人,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崔器应当是奉先令。

曾经是投降叛军者的同路人的崔器,既然中途和他们分道扬链。反正归唐,现在又狭路相逢,以不同的身份碰到一起,当然,他要在投降者面前显示自己的正确,显示自己归唐以后的身份地位。因此,他以胜利者自居,一方面向肃宗表示他是忠心耿耿,唐朝廷的臣子,一方面又斥责投降者可耻,必须请罪。对长安投降者如此,对洛阳的投降者也是如此。

李椒到东京后,在洛阳接受安禄山任命为官者陈希烈等300余人,皆素服悲泣请罪。李椒未加何罪,把他们全部送往长安。十月二十五日,崔器又如法炮制,命令这些人也像长安的投降者一样,到大明宫含元殿左右的东西朝堂请罪。然后,把他们收人狱中。另外,府、县为叛军所用的地方官员,也都被收入狱中。

肃宗还用对比的办法对这些投降者进一步加以羞辱。最初,也就是安禄山尚未公开叛乱时,有一个汲县人名甄济者,在当地颇有名气,隐居于青户山。安禄山欲使其为自己所用,他观察安禄山有背离朝廷的意图,遂诈称有病,用人将其抬回家去。安禄山公开叛乱后,又强迫其出山,甄济宁死不屈。后来,安庆绪又将其强抬至洛阳,他仍不从命。一个多月后,李椒进人洛阳,甄济立即去拜见李椒。李椒将其送往长安,肃宗以甄济为秘书郎。肃宗为了使投降安禄山者自感惭愧,遂命他们列队拜见甄济。另外,国子司业苏源明,叛军攻陷长安后,他称病未接受安禄山的任命,肃宗对其也很赞赏,命其为考功郎中、知制浩。对于死去的坚决抵抗叛军者,如以死守洛阳的李橙、卢奕、蒋清,为守常山而死的颜杲卿、袁履谦,为守睢阳面死的许远、张巡,为守荥阳而死的张介然,为守颍川而死的庞坚等人,都追加官爵。不言而喻,肃宗真可谓是非分清,忠奸明辨。一方面斥责投降者,一方面表彰对唐忠诚不二者。这是当时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惯用的伎俩。

十月二十八日,肃宗登上丹凤门发布命令:“士庶受贼官禄,为贼用者,令三司条件闻奏;其因战被虏,或所居密近,因与贼往来者,皆听自首除罪;其子女为贼所污者,勿问。”这道命令有三项内容,其一,是降敌为官者,由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三司组成的审理机构按罪轻重处理。其二,是因作战被俘或与叛军居住较近而与叛军有所来往者,应自首免罪。其三,以上诸人的子女被叛军玷污者,不问罪。看来,肃宗对与叛军有牵连的人员不是一概加罪,而是区别对待。这样,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这是一项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政策。

十二月初八,肃宗特以任命了专门审理曾受安禄山任命的官员的使职。这就是详理使。礼部尚书李规、兵部侍郎吕诬被任命为详理使,详理使与御史大夫崔器共同负责审理陈希烈等降敌官员的案件。

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不同意见的分歧。崔器、吕诬主张一律严办,因为投降安禄山就是背叛国家,都应处以死刑。李规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认为:“贼陷两京,天子南巡,人自逃生。此属皆陛下亲戚或勋旧子孙,今一概以叛法处死,恐乖仁恕之道。且河北未平,群臣陷贼者尚多,若宽之,足开自新之路;若尽诛,是坚其附贼之心也。”他建议惩办罪魁祸首,对十胁从分子不必治罪。双方争论了多日,最后肃宗支持了李砚的意见,对于所有投降叛军的官员分六等定罪。六等罪是:“重者刑之于市,次赐自尽,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贬。”

十二月二十九日,按照六等定罪的原则,分别对投降者进行处理。定罪最重的是达奚殉等18人,这18人被斩于城西南独柳树下。达奚殉是在安禄山攻陷洛阳时,以河南尹的身份投降的,安禄山称帝后,以他为侍中。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当然比河南尹的地位要高。可见,他是投降升官了。其次,对陈希烈等人是赐其自尽于大理寺。陈希烈是玄宗时的知识分子,精通黄老之学,曾于禁中讲授《老子》、《易经》,颇得玄宗赏识。玄宗每有撰述,必然得到他的帮助。他先后为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工部侍郎,又和李林甫同为宰相。杨国忠执政后,他受到排斥,在其郁郁寡欢的时候,安禄山进军长安,他遂投降叛军,被安禄山用为宰相。

在对待张均、张泊的问题上,太上皇玄宗和肃宗也有严重分歧。张均、张怕都是玄宗在位时的著名宰相张说之子。最初,他们都很受玄宗器重,张泊还尚玄宗女宁亲公主为妻,被允许于禁中置内宅,可见其甚为受宠。但由于二人均欲为相,未达目的,故而对杨国忠甚为不满。叛军进人长安后,他们都投降安禄山。安禄山命张均为中书令,张泊为宰相。按照处理原则,他们都应被处死刑。但由于肃宗考虑到自已为太子时,李林甫曾欲动摇他的太子地位,张均、张怕保护了他,故欲免除他们的死刑。玄宗对此二人则恨之入骨,因为叛军攻破撞关,玄宗在逃难途中时,预料张均、张泊兄弟受他所宠,必然迫随他而去。不料.事与愿违,张均兄弟却背他而往,投靠安禄山了。因此,他怒不可遏,一定要将二人处死。由于肃宗叩头再拜,恳切要求,玄宗才允许把张泊长流岭表,张均必须判死罪。看来,玄宗与肃宗的分歧,只是个人的恩怨,不是原则的是非问题。

肃宗对投降安禄山者的处理,影响相当深远。安庆绪逃往邺郡后,还有一部分投降的唐官员在其周围。这些顽固的追随叛军者,在知道李椒进人洛阳后未惩办陈希烈等投降者时,还都自感惭愧,悔恨自己失身于叛军;后来,他们又听说肃宗赐陈希烈自尽时,又断绝了对唐朝廷的希望。为此,肃宗曾感到后悔。

其实,肃宗为此而后悔大可不必。安禄山叛乱,虽然沉重的打击了玄宗、杨国忠为首的腐朽集团,但改变腐朽集团的统治局面,完全可以通过宫廷政变,或者待玄宗死后由肃宗改变,都不可能给广大人民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安禄山叛乱则不然,它是场大规模的战争,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时,大规模的战争又造成了无数人员的伤亡,其直接后果就是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破了稳定的社会秩序,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及历史的前进。投降叛军,无疑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惩办他们,正是长正气,压邪气,使人们分清是非,明辨善恶。这有什么值得后悔呢!至于那些顽固的追随叛军者,本来,他们就是见风转舵,见利忘义的人。他们看到唐军失败时,卖身求荣,投降叛军;难道当叛军失败,走投无路时,他们就不后悔或另找出路吗,即使他们有反正的意图。但肃宗平定叛乱的举措,为什么要迎合这些人的需要呢?

史思明降唐复叛

史思明据有范阳,有地盘,有兵力,也有物质财富,安庆绪已经无力对他进行控制,所以,史思明逐步由叛军的一支重要力量转变为安庆绪的心腹大患。

在安庆绪退出洛阳,渡河北走的时候,其大将北平王李归仁及一部分精兵,还有同罗、六州胡共数万人,溃退向范阳这些溃兵败将,所过之处,抢掠物质财富,劫持俘虏人口,使许多人惶恐不安史思明对这些人严加防备,同时,派人于范阳境迎接招降他们。一部分精兵及六州胡愿意归附史思明,同罗兵则不愿从命。于是,史思明举兵袭击同罗兵,同罗兵失败,史思明全部收缴其所得人口及物质财富,放其余众逃回其本部。不难看出,这是史思明乘机兼并安庆绪势力,实际上这是史思明削弱安庆绪,壮大自己,准备另有打算的信号。

史思明的所作所为,安庆绪自然不能容忍。安庆绪既然感到史思明已难以控制,而且已成为自己的心腹之患,于是,他就想除掉史思明。

安庆绪命其将阿史那承庆、安守忠等率5000骑至范阳,名为向史思明征兵,实际上是乘机杀掉史思明。其实,这时史思明也正在另谋出路,准备背离安庆绪。其判官耿仁智向史思明建议道:“大夫久事禄山,禄山兵权若此,谁敢不服。如大夫比者,逼干凶威耳,固亦无罪。今闻孝感皇帝。此转祸为福之上策也”史思明立即表示同意向唐投降。史思明对阿史那承庆、安守忠的到来表现非常热情,同时,又用欺骗的手段使其受到麻痹,放松警惕,致使阿史那承庆、安守忠等将领与其部众分开。史思明一方面在内厅与阿史那承庆等饮酒作乐,一方面又暗中使人对阿史那承庆的部众迫其缴械。然后对这些缴械的部众进行处理,愿留者编人史思明的队伍,愿去者听任自便。在阿史那承庆失去部众以后,史思明遂将阿史那承庆囚禁起来,把安守忠等人斩首。不言而喻,这无疑是与安庆绪公开决裂了。

史思明派其部将窦子昂奉表向肃宗投降,上表的内容是愿将其所属的十三郡,即范阳、北平、川、密云、渔阳、柳城、文安、河间、上谷、博陵、勃海、饶阳、常山,还有所属军队8万人以及其河东节度使高秀所部,全都归附唐廷。

十二月二十二日,窦子昂到达京师,肃宗大喜,遂命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并命其子7人皆为大官。同时,肃宗还命内侍李思敬与劝史思明降唐的乌承恩对史思明进行安抚,并命其率部讨伐安庆绪。

史思明为了巩固自已的地盘,又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原来安庆绪以张忠志为常山太守。这时,史思明就召张忠志回到范阳,另派其将薛萼暂代恒州刺史,开通井阻关,使太原到常山畅通无阻。实际上这是史思明用自己任命的官员去取代了安庆绪的官员。另外,他又使赵郡太守陆济降唐;还使其子史朝义率兵5000人代理冀州刺史、再使其将令狐彰为博州刺史。显然,这是史思明要把力所能及的地盘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肃宗所遣的内侍与乌承恩在河北一带宣布了肃宗的旨意以后,产生了更大的影响,陆续又有德州、棣州(治所在今山东惠民东南)归附唐廷。河北一带除了相州为安庆绪所盘踞以外,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为唐所有了。

在史思明的影响下,乾元元年二月,安庆绪的北海节度使能元皓也向唐投降,肃宗命他为鸿卿,充河北招讨使。三月,又有安庆绪的平原太守王睐、清河太守宇文宽,都杀了安庆绪的使者,投降唐廷。安庆绪恼羞成怒,遂派蔡希德、安太清率军攻拔平原与清河,生俘王睐与宁文宽。工睐与宇文宽被押赴邺郡,凌迟处死,极其残忍。后来,安庆绪凡发现有欲背离他者,他都采用极其残酷的手段,是胡人者,灭其种;是汉人者,灭其族。总之,要连坐所有与其有关者。安庆绪为了防止其属下背他而去,遂与其群臣欧血为盟,实际于是要求群陌发誓效忠于他。但是,这种举措很难挽回其不可逆转的败局。

七月,李光弼、郭子仪从常山撤军以后,常山诸将欲迎乌承思去镇守常山,因为他下有3001朔方兵,力量较强。不料,他不愿接受这一重任,仍留信都。十月,史思明围攻信都,他举城投降,并亲自引导史思明入城,后得史思明信任。

为了利用乌承恩,李光弼劝肃宗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为了对史思明部将阿史那承庆策反,李光弼又劝肃宗赐阿史那承庆铁券,希望阿史那承庆与乌承恩共同除掉史思明。

乌承恩为了掩人耳目,暗中在史思明诸将中发展势力,多次男扮女装,到诸将各营进行串联。不料,有人走漏消息,史思明开始惑疑乌承恩了。不久,乌承恩到长安,肃宗命内侍李思敬与乌承恩共同去范阳对刚降唐的史思明进行宣慰。史思明有意安排乌承恩与其子共住一室,并在乌承恩床下埋伏二人。深夜时,乌承思对其子道:“吾受命除此逆胡,当以吾为节度使。”埋伏在床下的二人听到此话,大呼而出,乌承恩父子被俘。乌承恩所带物件均被搜去,其中有李光弼在一文件中说“承庆事成则付铁券;不然,不可付也。”这种记载,是否可信,值得惑疑。李光弼的话,是专告乌承恩的,这种极其秘密的内容,当面告之即可,为什么要写出来,即便是李光弼有手书告知,乌承恩阅后也应毁去,为什么还带在身上!这种漏洞百出的情节,很可能是史思明为自己再次叛唐制造的借口。按照这种情节,史思明榜杀乌承恩父子自然是证据确凿,顺理成章。为此事受连坐而死者还有200余人。

事件发生后,肃宗没有斥责史思明无礼,反而派宦官去安慰史思明,并向史思明表示,乌承恩的所作所为,应由乌承恩个人负责,决不是朝廷与李光弼的意思,杀掉乌承恩甚好。这种推卸责任于死者,保全李光弼与自己的做法,自然是肃宗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肃宗虽然用心良苦,对史思明这种反复无常的人来说,是无济于事的。

在肃宗处理陈希烈等投降安禄山的官员以后,史思明受到很大影响,他感到降唐不能满足个人的野心。于是,他又鼓动其部将说:“陈希烈已下,皆重臣,上皇弃之幸蜀,既收复天下,此辈当慰劳之。今尚见杀,况我本从禄山反乎!”其诸将一致表示,希望史思明上表肃宗,要求杀李光弼以除后患。史思明遂命耿仁智、张不矜修表,耿、张二人在上表中写道:“请诛光弼以谢河北。若不从臣请,臣则自领兵往太原诛光粥”显然,这是逼迫肃宗杀李光弼。修表的耿、张二人觉得这些内容极为无礼,故在史思明过目后,他们又将这些内容删去。不料,此事又被史思明发现,耿仁智、张不矜被史思明活活打死,脑流于地。由此看来,史思明是决心再次背叛唐廷,一个野心家的本来面目暴露无遗了。

同类推荐
  • 历史上的玄奘

    历史上的玄奘

    本书依据《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史料,吸收了现代玄奘研究成果,采用记实文学的笔法,描述了玄奘的人生经历,对相关的佛教知识、历史地理知识作了必要的介绍。
  • 邓小平在上海

    邓小平在上海

    本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仅记述了邓小平早年在上海投身革命活动和领导解放上海的革命历程;而且全面反映了邓小平在建国后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上海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高度关注和悉心指导,推动了上海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二十年代末,莎菲以其独特的面貌出现于文坛,犹如“抛下一颗炮弹”,顿时震撼了整个文坛。这是个漂泊在外,对生活抱有美丽的幻想,但又被肺病缠身和爱情失意折磨着的孤独少女。她集善恶于一身,“多样性、矛盾性和一致性”高度统一在她的性格之中,以至让人捉磨不透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歧义。
  • 曾国藩日记

    曾国藩日记

    曾国藩写日记,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将自己的努力,牢牢的锁定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畴之内。但是有意思的是,他频繁的玩出界,于是他的一生,就变得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起来。终其一生,曾国藩孜孜以求的,是成为一个普通人,斗室书斋,揽月自赏。然而这个人生目标,于他而言太过于艰难了。一旦抵达智慧之颠,再求诸于普通寻常,必然是劳而无功。再没有一条路径,比得上对日记的品评,更易于走入当事人的心中。我们品评曾国藩的日记,追溯他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其目的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完美的标范,寻找到人生智慧的真谛。这种对纯净智慧的汲取,不唯具学术上的、思想上的,也包括了丰富我们自己生命价值及意义的必要性。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戴高乐巴顿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戴高乐巴顿

    《戴高乐巴顿》对戴高乐、巴顿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热门推荐
  • 寒冰易融

    寒冰易融

    某校御姐莫含在做任务时结识了袁少琛,两人在接了一个又一个任务时,发现了一个时常5年的大案
  • 金融危机动了谁的饭碗

    金融危机动了谁的饭碗

    面对大洋彼岸的危机,世界的每个公民都处在风暴的中心。要安全地度过这个严寒的“冬天”,我们应该如可应对?作者给出的“方剂”是:竖立信心,回归节俭,转“危”为“机”。
  • 奇秒之缘

    奇秒之缘

    本小说也是来自游戏中的真实故事经历改编。生活本身就如此精彩,幸福与否只在我们心中。人生并没有绝对的痛苦与幸福,有的只是一种状态与另一种状态的对比。且看主人公在这一片奇幻世界中的奇遇,在修行路上的种种艰难与幸福、生死抉择、爱情纠葛,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探寻人生的真谛!
  • 再成眷属

    再成眷属

    凡事不能看表面,穿越更是如此。镇国公嫡女嫁为平王府正妃,表面风光无量,实则……谁穿谁知道。四皇子平王英俊潇洒、器宇轩昂,表面高富帅一枚,实则……谁嫁谁知道。大齐朝第一家庭叔慈侄孝、兄友弟恭,表面无比和谐,实则……谁处谁知道。面对如此表里不一的态势,李倩抓腮挠头,老天你敢情是让我穿来玩大揭秘的吧?等等,还有终极问题?夫妻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相看两相厌,表面怨偶一对,实则……历经风雨,再成眷属?李倩:老天,我确定你在玩我!
  • 开天立道系统

    开天立道系统

    创世界,开天地。定秩序,立道源。系统生,天庭启。道宫成,吾为尊。
  • 废材翻身:美人扑倒了野兽

    废材翻身:美人扑倒了野兽

    一朝穿越,竟成了灵力废柴,上有长姐美如花,下有妹妹娇似玉,自己就这么不起眼?废柴崛起,大翻身!他是敌国皇室的刽子手,出生皇室却从出生那刻起便注定了与皇位无缘的命运。他是名震四方的修罗,杀人不见血,他人生的使命就是扫除皇兄面前的所有危险,但是,那只是在遇到她之前。在遇到她之后,他是为她而活,翻身废柴遇上嗜血修罗,要擦出什么火花呢?
  • 极品插班教师

    极品插班教师

    【都市火热扑街文】林凡奉命去学校保护美女,却不小心让美女们都喜欢他,整个学校的刺头成了他的小弟,最奇葩的是他居然带着这群小弟征服了世界。【每日两更,时间都在晚八点左右。另外加更条件很简单,十推荐票一更,任意金额打赏加一更。】
  • 重回豆蔻年华

    重回豆蔻年华

    某一天,当刘晓薇醒来的时候,她发现她居然回到了自己15岁的中考前,并且正经历着一场名为痛经的苦痛。于是,在重新温故中考、高考、乃至硕考的岁月里,在继续着没有任何社会贡献的人生路上,刘晓薇开始了她“状元专业户”的心酸血泪史,附带好友一枚,发小一个,竹马一匹,以及背后灵一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仙缘奇情录

    仙缘奇情录

    一个混迹于现代都市的小人物,如何在都市和异界之中寻悟人生的真谛,如何在众女纷纭的尘俗仙缘之中尽解爱恨情仇,诠释人生的挚情挚爱……
  • 地火明夷

    地火明夷

    快哉风!把红尘扫尽,放出一天空。银汉崩流,惊涛壁立,洗出明月如弓。会当挽、轰雷掣电,向沧海、披浪射蛟龙。扳倒逆鳞,劈残螭角,碧水殷红。记得纵横万里,仗金戈铁马,唯我称雄。战血流干,钢刀折尽,赢得身似飘蓬。抚长剑、登楼一望,指星斗、依旧贯长虹。笑看千秋万世,谁与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