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541300000021

第21章

第七称扬赞德分。初标章有二。一对十分之名。称扬赞咏本师功德。二云亦是发起序者。对三分科经。谓序正流通。一品是序。常途分二。一证信。二发起。今以前六分。皆为证信。此下四分。总为发起。赞扬发起佛德。出众显于佛用。正发起大经不同。古德但用天地祯祥为发起也。

疏。第二总显德行因缘。疏文有二。先总彰大意。后科判解释。今初正释科文。何名总显德行因缘。先释总显自有二义。一望前为总。前四十众各随所宜以显胜德。所显则局。如显海神云。佛功德海充满其身等。今总显四十众德。二望后为总。下四十众得法各异。今总显具德。从前同生下。蹑迹成难。谓有难云。前显同生。云皆与毗卢遮那共集善根。岂非总耶。故今答云。前局同生。今该同异。四十众德方得名总。又前明共集。下重通所难。非唯总别不等。实亦文意有殊。前云共集。与佛德齐故为主伴。今曾摄受。唯为佛摄故为眷属。为分二义。前略摄受此略共集。可互影取。故云影略其文。

疏。此文多势下。二科判也。言多势者。或可分三。或可分二。二中立名。亦可有异。于中三。初科为三。二初后是因下科拣。三又初段下对前且字。今为二故久摄。今见下亦是科拣。上三分中二即是缘。初后是因者。约自行为因。佛摄为缘。今得见佛由昔曾摄。摄即亲因。因缘既著为感。昔既曾摄故应。

疏。言一切者。谓分别俱生若种若现者。谓二障各二。一者分别。谓因邪师邪教及邪思惟。此见道断。入初地时便永断尽。二者俱生。不由上二生而便有。此修道断。地地断之。此又二种。一者现行。二者种子。若所知现行地地断之。若烦恼现行亦地地断烦恼种子直至金刚定。断疏。二障气分粗重。粗重者。二障气分。即熏习所成。拣异现障故云习气。然习气有二。谓因与果。于现起障能为因者。亦名种子。此因习气根本智断。断此因已现不起故。不起现因。但粗重者。唯名习气。此果习气后得智断。断现粗重知现无故。言粗重者。违细轻故。然粗重有三。一现起粗重。贪嗔痴等令行者心无堪任故。二种子粗重。烦恼种子障诸智故。三粗重粗重。实非烦恼。似烦恼故。如身子嗔习毕陵慢习等。今即第三。以经言余习故。又位极故。前二即是一切中摄。故疏释。云若种若现。上言已断。即有能断之道。拣异伏道故云已断。断道有二。谓一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二障种子现行。二后得无分别智。虽不亲证。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彼修所断迷事随眠。上来皆是唯识论意。更有释者。所知障中亦有二种。一于所知境而能为障。即是不染污。无知而非法执。如于五明处有所未解。但是无知。何曾有执。然唯识云。由我法执二障俱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者。据见道分别障说。以证空理而断障故。言是障而非执者。据修道断俱生障说。以遍知有成种智故。上来所知之障。二所知即障名所知障。此体即是善心心所。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前据了俗。此据证真。说名智障。此障对治亦有二种。一者解有。二者达空。空有俱明名遍知故。然唯识正义。唯所知之障。今就理通故亦用之。问永断习气唯是如来。云何此亦皆云已断。答此有二释。一约法相。全分离尽唯是如来。若据分离亦通菩萨。以经中说三种粗重。三位断故。解深密经说三粗重。一者在皮。初地即断。二者在肤。八地方断。三者在骨。唯佛地断。虽则余位亦断粗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初地。舍凡入圣位故。八地无漏常相续故。佛地果满顿得舍故。又此即是八地菩萨故云断也。二约圆融。如疏文显。

疏。布施是摄缘等者。略示四摄之相。然瑜伽说各有九门。至贤首品当略明之。

疏。已超七地殊胜善根者。以七地有空中方便慧。有中殊胜行功用行满。故云无量。

疏。一道无量道者。一道者。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故。离世间品说。一道是菩萨道。不舍独一菩提心故。二道是菩萨道。谓方便智慧故。三道四道乃至十道。又云。菩萨有无量道无量助道无量修道无量庄严道。各略列十句。则万行触目皆菩萨道。

疏。尘毛刹海下。上是通相般若之意。此是华严一乘玄旨。

疏。此一段文望前是别下。总显文意。以总具德中文有三节。第三德行圆备中自有七句。今但是二故云别也。既言得于诸佛解脱之门。则是四百余门之总标也。义虽两向科且属前。

疏。初乘因入果者。以胜解力即是乘因。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即是入果。冲者。和也深也虚也高也升也。今正是升义兼虚高。

疏。亦是胜解印持果德者。前则印言即比知二严。与慈悲皆教道也。今云印果。则心冥果海为证道也。疏言解脱门者。先总释。后圆融。前中三释。初解脱门三字。皆属于佛。二解脱属果。门属众海。三三字皆属众海。于中有二。一就因中自分能所。二将已解脱望果为门。

疏。然总别下。二圆融。融上三义。总别圆融。融第一义。因果交彻。融后二义。重重无碍。通上三义。且如总具于别。别亦具总。则一解脱门中。有一切解脱门等思之。疏约观心者。疏中初正释。次若以门下拂迹。先返成。后正入下。顺结能所双寂故曰双亡。门理历然称为正入。正入则理无不契。双亡则过无不寂。

疏。及空有称真之理者。此空是外空。若以理空对外空。外空离法是断灭空。理空即事名为真空。若以外空亦心所现。亦由对色灭色方显。则此断空从缘无性。即性空也。故十八空明大空者。谓十方空。即十方虚空。亦是性空矣。是故疏云空有称真之理。即有之空皆性空也。

疏。一明前大用。用无用相等者。此二义中。一用同体寂。二用同体遍。言方便二者。一由忘寂故不碍用。二由依寂故能起用。

疏。三自相解脱者。以一切法各各不同色非心等。故名自相。今皆不生故名解脱。此明无彼生相。则法体不生。故名自相。若直遣生住灭相。亦共相耳。疏文有四。一略科释。二然不生下。开章门。三别释下。随门别释。四斯为正法下。结劝。三中有三释。一别释。二通释。三展转释。今初文二。先释不生灭。后释不来去。今初。自有五重者。前三别据三性文同。四即合前三而义别。五即融四句而无碍。就别约三性中各三释者。初一通就当性说。二约当性二义说。三对三无性说。唯圆成二义小异。云何三性各二义耶。遍计二者。一情有。二理无。依他二者。一缘生。二无性。圆成二者。一性有。二相无。

疏。一就遍计下。遍计三义也。一遍计无体如绳上蛇。故无可生灭。二约二义者。情有合是生。理无体是灭。今此情有即是理无。何有生耶。正理无处。方是情有故。非灭也。下例可知。三对无性者。由无遍计。方显无相故。唯识云。即依此三性。说彼三无性。是知若无遍计。安知无相。下亦例然。

疏。二就缘起性者。一通说因缘之法依他而起。因缘所生无有生故。故经云。一切法无来。是故无有生。以生无有故。灭亦不可得。二明二义中又缘起无性故者。缘生即无性也。无性缘起者。无性即缘性也。前句即因缘故空。此句即无性故有故。引中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唯证后句也。三显无性中。若无因缘不知无性。故论四句推之。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若不推此安知无生。无生即是生。无自性性也。

疏。三约圆成。初义可知。二约二义中小异前二耳。谓二三皆约二义。二即法相宗二义。于此二义显无性义。谓非妄心境故。即相无义。圣智所证故。即性有义。而非妄心境故。远离我法所执。便能显得胜义无自性性。三云又体非迁变下。即约不变随缘。法性宗中二义。既不变故不生。由此不变方能随缘。则不生是不灭义。既以随缘为不灭。由随缘不失自性。方知不变则不灭。是不生义。故云为一物也。

疏。四通就三性等者。即合前三而义全别。理实具合。三性三无性。以成四句。如一念心刹那瞥起。即具六义。谓一念之心。是缘起法。是依他起情计有实。即遍计所执。体本空寂。即是圆成。三性备矣。既即依三性说三无性。故六义具矣。今于三性成其三句。三无性上共成一句谓一念之上既理本无故。遍计为不生。本无之理。即是圆成故不灭。依他即无性故亦不生。而不坏相故亦不灭。三句备矣。言就三无性非不生非不灭者。上约遍计故不生。今遍计即无性故。无彼不生为非不生也。上约圆成故不灭。今圆成即是胜义。无自性性。故非不灭。上约依他亦不生亦不灭。今依他即生无自性性故。何有亦不生亦不灭。故上三性不出不生不灭。今翻彼三性。以成三无性。故双非也。五中融四句而无碍。以一念心上一微尘上即有六义故总融合。言合四句者。非第四门中四句。合前总别二种四句耳。

疏。一不来不去下。有三义释。初唯约体。二依体起用。三摄用归体。初中背舍。是去而云不去者。智照妄空无可舍故。照惑无本即智体故。向证真理合是来义。如如来故。而云不来者。真不可得故。照体无自。即真理故。故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

疏。又依体起用等者。第二双约体用说也。依体起用故是去。以即体之用故不去。应机现前合是来。以应不离体如月之影故不来。

疏。又往应群机而不去等者。第三唯约用说也。往应合是去。应无应相故不去。恒归寂灭合是来。灭不可得故不来。又即体之用往而不去。用即体故归而不来。然前对于佛上明去机上明来。此对于机上明去佛上明来。又前对机见佛来。此对佛见机来。然三义虽殊。皆显不来即不去也。疏由此下。释无功用。摩尼约身。天鼓约囗无思约意。文意可知也。疏二通释者。然既言不生灭约行。不来去约境。此亦是局。何名为通。已上是贤首意。不生灭局境而不通行。不来去。局行而不通境。今翻其不通令通。则四义俱通境行。故名为通。于中先总。后谓妄念下别。亦约三性以成观行。初即遍计。契同无相何有生灭。二又虽起大用下。约依他起观。三又常称真下。约圆成观。此约行释下结属。约境释不来下。亦约三性。初即遍计。二又缘会下约依他。三又诸法即如下。约圆成。而并从拣略各出一义。例前不生亦可具五。亦应前三。别说四五融通。如遍计上。亦应云情有即是理无故不来。理无即是情有故不去等。但改生灭二字。为来去二字。余准前思。

疏。三展转释。所以为此释者有三意。一则上来但当句释。今显互相释。故如经云一切法无来。是故无有生等。即此亦名相因释也。二又既无来无去则非一异者。次正是展转释。欲明不生灭等四含义无尽。故略举八不。即中论宗。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而青目释之。有展转相因释。今取此势故为此释云何不来不去。则得非一非异耶。谓若有来去则有能所。能所为异。对此为一。今无来去故无一异。云何不生不灭。则得不常不断。谓若许有生。生即是有定有则常。若许有灭灭则是无。定无则断。今无生灭。何有断常。故中论问云。不生不灭已总破一切法。何故复说此六事耶。答为成不生不灭故。谓有人不信不生不灭。而信不常不断。若深求不常不断。即是不生不灭。故知二义相成。从智契下释无功用。三是则不生之生下。生与不生展转相成。上来诸不相成。总显不生之理。今则性相相成。以此不生不同断灭故。不碍于生。若碍于生。非真不生故。不碍生成不生也是则缘生故无性。无性故缘生。二义相成。真不生也。余可例知。

疏。尚不造善等者。然邪说空。谓豁达无物。或言无碍不妨造恶。若真知空。善顺于理恐生****。尚不起心恶背于理。以顺妄情岂当更造。若云无碍不碍造恶。何不无碍不碍。修习善行而断恶耶。厌修善法恐有著心。恣情造恶何不惧著。明大邪见恶众生也。

疏。尚不依佛者。意同前义入理观佛。恐怀观心。更造业思。特违至理。

疏。此离二取相者。唯识第八有四二取。一相见。二名色。三王所。四本末。本即第八异熟。末即前六识异熟。今当相见。所觉是相。能觉是见。远离觉所觉。名自觉圣智。故楞伽云。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即斯义也。上是第一经。第二又云。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胜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之相。

疏。十地论中承佛力等者。论但云示无我慢无偏心故。昔人或将通配二句。疏意以别配为正故便配之。

疏。结集取此者。以昔人皆云颂长行故。

疏。然此中长行下。相对料拣者。示说偈仪式。然上举四种明偈体式。次明八义。即立偈之由。然通重颂及与孤起。华藏品亦有十例五对。唯约祇夜。今此料拣。唯局此文。虽是孤起而经家广列。故须会释。总有六对。一因果者。如第十偈云。佛于无边大劫海。为众生故求菩提。此举因故。长行即。云自所悟处。此显果也。第二体用者。第二偈。云能然照世妙法灯。用也。长行云普观一切悉自在。体也。第三影略者。长行云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偈中但。云了相无有。即偈中略也。第四偈。云永灭众生痴暗心。长行但有现见一切法。即长行略也。第四难易者。如初天王。长行但云得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不见偈文难为解释。第五法喻不同者。长行第二但。云观一切法。偈云能然照世妙法灯。是也。第六能所递举者。初天王但。云法界虚空界是所遍处。偈中则云佛身普遍诸大会。则长行阙能遍。且就初段具有六对。况下诸段显文甚多。言传授之者善消息之者。易丰卦云。天地盈虚与时消息。释云。消者尽也。息者生也。谓可加则加。可减则减。可出则出。可没则没。故言消息。

疏。二文相映者。长行不了则观偈文。偈文若难见。则观长行则易了也。

疏。一出现无尽等者。然还源观说有三遍。一一尘普周法界遍。即经充满法界无穷尽。二一尘出生无尽遍。即疏前意。三一尘含容空有遍。即疏后意。

疏。不可取为一异俱不俱等者。普遍诸会此应有异。充满法界此应唯一今性相俱寂故皆叵得。若有一异则合此为俱。一异既亡俱从何。有若有俱句遣此双非。俱句已无双非宁立。故四句皆遣百非俱亡。寂乎唯寂而言等者。亦不可说有无等四。真应等殊。唯证相应耳。

疏。因灭无明则得炽然三菩提明者。即涅槃二十一。南经十九。高贵德王菩萨品。因琉璃光菩萨欲来放光。佛问文殊。文殊初入第一义。答云世尊。如是光明名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无有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故有是光明。广说无因缘竟。末后云。世尊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炽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灯。今略义引耳。第二四禅。

疏。只由真空能立因果下。答上疑念。此句明其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有空义因果定有。便堕于常。言因果立故乃是真空者。即因缘故空义。若离因果以明空者。是断空故。第三三禅。

疏。光影之言略有二者。贤首更有一义。今不存之故云略也。彼释云。谓如明净物得日光曜。于屋壁上有光影现。如来应机现身亦尔。然有多义。一缘集义。谓大智明净悲愿日照。于众生阴室之内。现于佛影。二速疾义。无远不至故。三无碍义。不可执持故。四有用义。能破暗故。五无生义。无所有故。广如十忍品说。此义似有穿凿。故略不存。今疏所明二影者。然摄论影略有三。一映质影。二水月影。三镜像影。广如十忍品。今是前二今云光影故略镜像。正是初义。所日喻如来身。树等形质以喻众生。日无异体。质有万差。树侧影斜形端影正。影不现于日内。但在质边。弄影多端随心万品。二水月影。以月有光亦名光影。影多似月者。如月圆缺故。少似水者。随动静故。

疏。或折或摄等者。胜鬘云。应摄受者而摄受之。应折伏者而折伏之。摄受折伏则正法久住。

疏。谓众生界等者。瑜伽有五无量界。此前例四。后言以方便界者。即调伏方便界故五具矣。

疏。爱见罗刹甚可怖畏者。即涅槃第十一。罗刹乞浮囊喻。因贪等造恶。即爱罗刹。若拨无因果成破戒事。即见罗刹。乞浮囊也。己如前引。第四二禅中。

疏。经论共说乐有五种等者。论即瑜伽等经。即善戒经第二。自利利他品。释真实义中快乐义。经云。云何名快乐。快乐义者。有五种。何等为五。一者因乐。二者受乐。三者断受乐。四者远离乐。五者菩提乐。云何因乐。因内外触。因触因缘故有受乐。是名因乐。因行善法得他世乐。是名因乐。云何受乐。从因因缘身得增长心得安隐。是名受乐。受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有漏。二者无漏。无漏有二。一者学地。二者无学。有漏有三。欲界****无色界。三有有内外入故有六触。六触有二。一者身乐。二者心乐。五识共行名为身乐。意识共行名为心乐。修习圣道断诸受故。道得增长无有诸受。名断受乐。永断烦恼身心无患。名远离乐。受常乐故名菩提乐。或有说言无想定者名为断乐。是义不然。何以故。不断受乐故。远离乐者。有四种。一者出家乐。二者寂静乐。三者断乐。四者菩提乐。世间之人多有忧苦。永断是苦名出家乐。断欲界贪名寂静乐永断烦恼名为断乐。受常乐故名菩提乐。菩萨常能施众生乐。名菩提乐。菩萨摩诃萨自受常乐转施众生。名菩提乐。何故名为因乐。是乐因故名为因乐。不名受乐。受乐者。不名因乐名为性乐。断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以断多乐故名为断乐。远离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以观生死众过患故。名智慧乐。菩提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不名远离乐。无边常故名菩提乐。名无胜乐。名无边乐。名无上乐。亦名常乐。名寂静乐。菩萨摩诃萨能以如是五种之乐施于众生。是名因乐义。今疏望彼经数名不同。若欲会者果及苦对除。即是受乐开出无恼害者。即远离乐。及菩提乐。经中远离有四。今云出家远离乐。含其二种出家即第一远离。兼得第三断乐。复开菩提为菩提涅槃二乐。若瑜伽九十六。说乐有二种。一者欲乐。二者远离。远离复有三种。一劣谓无所有已下。二中谓第一有。三胜谓灭受定。然世尊依第一义。说有三种最寂静乐。谓等解脱故总摄为三。一应远离。二应修习。即前三上中下远离。名有上远离。三最极究竟解脱无上住乐。即前贪等解。五初禅中。

疏。以一言说尽故者。释此一偈。疏文有二。一正释。二解妨。前中自有二意。一佛法对说。前句一言说尽。显佛胜德。后句劫说不明法无尽穷。约能包下。总就佛说。是叹佛故。前二句能包。后一句能久。疏然一言但说刹尘下。通妨。谓有问云。前言说尽。后云不穷。岂不相违。答有二意。一顺文通。二约理通。今初经。云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刹尘法外更有无尽之法。何妨劫海演说不穷。故反成之。设欲一言尽者。则二三两句相违。初明前违于后。后更有所演下。后违于前。从若欲通者下。约理会通。则前二句直是说尽一切诸法。后之一句不妨无穷。若一言不尽者。佛非不思议故。故总说则尽。成于前句。隐映无尽。成于后句。兼以喻显。皆遗忘集意。第二欲界。

疏。芥子之空投刃之地者。芥子之空即十定品。四十一经云。佛子。譬如虚空于虫所食芥子孔中亦不减小。于无数世界中亦不增广。其诸佛身亦复如是。见大之时亦无所增。见小之时亦无所减。今但取能喻。投刃之地者。即庄子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君问其故。答云。臣始见牛为全牛也。今见非全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之刃。入有间之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故文选云。投刃皆虚。目牛无全。今借其骨间小空。以对上小空。为真俗之况耳。

疏。余皆威力自在者。大集经云。孩子以啼为力女人以嗔为力。外道以见为力。波旬以生死为力。菩萨以慈悲为力。佛以智慧为力。故以说法皆为威力。

疏。攀取缘虑是惑病之本者。即净名问疾品意。经云。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故。今疏。云心境无得则舍攀缘。

疏。涅槃经中有闻赞佛等者。即三十八经。南经三十五。诸婆罗门欲与佛捔力。尔时复有一婆罗门。作如是言。诸仁者。瞿昙沙门。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故汝等不应与诤。大众答言。痴人云何说。言沙门瞿昙具大功德。其生七日母便命终。是何得名福德相耶。婆罗门言。骂时不嗔打时不报。当知即是大福德相。其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神通。是故当知是福德相。心无憍慢先意问讯。言语柔软初无粗犷。年志俱盛心不卒暴。王国多财无所爱恋。舍之出家如弃涕唾。是故我说沙门瞿昙。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大众答言。善哉仁者。瞿昙沙门实如所说。成就无量神通变化。我不与彼捔试是事。释曰。文甚昭著。今但义引。略不引相好者。前已有故非功德类言。然与前义相成者。第二义慈为相因。此义慈即是相果。果由因致。复相显因故云相成。

疏。以开摄示等者。此有二释。前即嘉祥意。四句虽殊不出能所。开示约能化。悟入约所化。全彼疏文。彼更释云。能化有大开之与曲示。所化有始悟之与终入。意云。但说有性名为大开。言此是凡夫性。此是圣人性。因果理行即名曲示。豁然了知即为始悟。修行契证目为终入。则始浅终深。下引论意则初深终浅。以入约因故。彼论云下。即第二释。彼论先释如来知见云。佛知见者。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疏意云。如实即法性所证也。知彼义即能证大智也。能所知见皆名知见。正同今经开示正觉境界。正觉即能证。境界即所证。今疏但出开等四句。开者无上义。此即标名也。谓除一切智智更无余事者。释所开即一切智智。一切智是根本智。重言智者。是后得智。根本名知。后得名见。除此二事更无有余。能胜过此故名无上。即双开菩提涅槃者。释所开一切智智也。谓以知见之性下。释双开义。众生本有下。疏释开义。大乘法师释开云开者。出生显证之义。谓出生菩提显证涅槃故。即法相宗意。故下释悟云。令悟知见性相。本有种子以成报身。今疏意不然。知见性相并皆本有。本有大智光明遍照法界义。故涅槃云。佛性名第一义空。知见性也。第一义空名为智慧。知见相也。在因为性相。在果为菩提涅槃。故云众生本有障翳不现耳。智障菩提惑障涅槃。二障俱无。菩提涅槃一时俱显。故云佛为开除则本智显现。

疏。示者同义别。示知见之性以成涅槃悟者。不知义别示知见之相以成菩提。言不知唯一实事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一实事即是知见。上三皆果。断德智德以总别故而成三句。入即因义。未知何可能证。故示与无量智业。无量智者。即果中一切智智体用。而言业者。是彼因也。所以要举初地已上为因者。登地证如为涅槃因。能证地智为菩提因。故十地论。释经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云。即因善决定。究竟如虚空。即菩提因。如依空生色。色不尽故。尽未来际为涅槃因。常果无穷故。二果即智性相也。又开者即般若。故论云除一切智智。更无余事。示即法身。悟即解脱。三德涅槃即是三句。入是三德之因。上有三意。一约佛性释。二约菩提涅槃释。三约三德涅槃释。会之并同佛性有果。有果果即菩提涅槃故。三德涅槃摄菩提故。亦佛性故。余如前后释。禅宗之解如问明品。

疏。五求不得等者。即中论观如来品偈云。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即五求也。由诸外道妄计有我。我为如来。计有五故。五者。一谓即阴是如来。二谓离阴有如来。三谓如来中有阴。四谓阴中有如来。五谓阴能有如来。今并非之若阴即如来。阴生灭故佛应生灭。故云非阴。二若谓离阴有如来者。以何相知又如来堕常过。离阴生灭故故云不离。三若谓如来中有阴。如器中有果。则亦是异如来亦堕常故。四若阴中有如来。如床上有人。亦有别异过。故云此彼不相在。五若如来能有五阴。阴属如来者。则如人有子。亦有别异过。异则如来堕常等故。然后四句皆成异过。初即是一。总合但是一异过耳。故观法品破我。但云。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阴即非五阴相。今细推寻故有五求皆不可得。上之五求但能破有。今四句并非故。言谓佛有耶常见为惑。谓佛无耶邪见深厚。此且双破有无。而有过则微。无过则重故云深厚。彼论偈云。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者。亦遣有无。然则四句百非所不能加故无所有者。结归经文准中论中。略说三种四句。皆不能加。初偈云。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此一四句。共即俱句。不共则双遮。若别说者。一空。二非空。三亦空亦非空。四非空非非空。此皆双遮辩中。以第二四句云。寂灭相中无常无常等四。第三四句云。寂灭相中无边无边等四。今并拂之。非唯此四。泛尔随相皆悉非之。然百非有二义一约十恶说。如下当明。二约通相说。谓离一切分别之相耳。故论结。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谓起心动念并为戏论。非观如来。应如净名观阿閦品。故疏结。云真则无缘佛尚应舍。何况余境。即借用金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疏相好者。经云尽人中福等者。等取善生经云一切世间福不及如来一毛功德。一切毛功德不及一好。一切好功德不及一相。故名福相。云不及如来一相等。等取瑜伽四十九。亦如是说。

疏。毛孔过空。疏有三段。说二种过。一如来灵智能证真理虚空不能证。二如来称真理空。超过事空。事空即断灭空故。三无限理智下。双结上二皆不可分。理无分限智契于理。亦无分限。智结灵智。理结真理。既不可分一毛。称真则重重融摄。此处之空。岂不能摄于余处之空。

疏。寻影之月月体不分者。此中法喻影略。若具更云。以月随影万流异见。寻用之体体本寂然。为寂静光也。

疏。慢是根本等者六。根本中之一也。憍逸随惑者。二十随烦恼中之二也。憍是小随。放逸是大随。并如初发心品。今略释之。以经有意故从。慢谓下释三惑相。以顺经文故。唯识云。慢谓恃己夌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有慢。于彼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故疏。云慢能长沦生死。论云。云何为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故疏。云憍为染法所依论云。云何放逸。谓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故疏。云放逸即是纵荡。余可思准。

疏。十魔并离者。即五十八经。一蕴魔。二烦恼魔。三业。四心。五死。六天。七善根。八三昧。九善知识魔。十菩提法智魔。下广有释。

疏。疑自疑他等者。然疑略有二。一通相说。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二者五盖中疑。略有三种。一疑自。谓己不能入理。二疑师为彼不能善教。三疑法。谓于所学为令出离为不出离。如有病人疑自疑医疑药病终不愈。今言疑自疑他疑理疑事。即五盖中之三种也。合其事理皆所疑法。通相说也。从如闻空疑断者。略示疑理事之相。亦通一切疑也。此疏有二势。一当句生疑。谓闻空疑断等。不了真空将谓断灭等。二又闻空疑有者。即空有互疑。而云等者。等取闻双是则疑双非。闻双非则疑两是。今开之可思。更略示其义。谓闻空莫疑断。是即事之空非断灭故。闻有莫疑常非定性有。从缘有故。闻双是莫疑两分。但双照二谛无二体故。闻双非莫疑无据。以但遮过令不著故。又闻空莫疑于有。是即有之空故。闻有莫疑于空。是即空之有故。闻双是莫疑双非。是即非有无为有无故。闻双非莫疑双是。是即有无方是非有无故。

疏。又但以世俗下。即净名第二。唯改菩提为如来耳。

疏。经云藏识海常住等者。此疏义引。具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期。藏识海常住等。同此义。至下问明品。当广分别。

疏。又言此二不二者。融上性相二空也。云何融耶。谓若不达者。性相二空俱非了义。何者。谓法若性空相不空故。若云相空性又不空。以性相异故。犹如画火无有热性。而似火相。如木中火不见其相而有其性。如角峰垂[古*頁]即是牛相。负重致远。是其性故。性主于内。相据于外。若一空者。彼一不空。若得意者。此二相成。谓由从缘无性名为性空。故令体相无不空寂。即相空也。此以性空成于相空。由诸相荡尽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方显法性本自空耳。此以相空成性空故。二空相成云不二也。又说性空总有三义。一法无定性名空。则相未空。二法之真性本空。则相亦未空。三若说从缘无性故名为空。则一切法性自空矣。非推之使空。则悟真如成正智火者此中具五法三自性。三性文显。五法相者。谓遍计无物。故亡名也。妄计无相。故绝妄想也。起缘无相。故绝相也。悟真如即圆成。成正智火。五法具矣。

疏。若以生灭八识。即彼第八亦名为转者。以起信中则生灭与不生灭和合故。有藏识海常住之言。如长行辩今取唯识宗八识。唯是业惑辨体生故皆生灭。言以恒转故者。即引证也。论释第一能变即阿赖耶。于中因果法喻间之恒转。如瀑流。论有问。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论答云。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疏云念念殊者。即以论恒转之言。会同经文。新新已下。义引上论。从念念殊故下。会法性宗与如来藏非一非异故。起信云。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由念念殊是生灭故与藏非一。即此生灭心恒沙性德本来具足。故名不离不即不离即不一不异。言如彼瀑流者。即向所引唯识后文云。如瀑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时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瀑流虽因风等击起诸波。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等识。而恒相续。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续转。释曰。但观上引于疏自明。而疏文中二宗合释。如瀑流水即唯识文。离水无流。通二宗义。若成法相。离第八识无眼等识。若依法性。离如来藏无有八识。广如问明。又如海波涛。即起信论云。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海即藏识。如长行说。恒常住故是如来藏。此即成上离水无流。亦乃生下有所漂溺。即唯识上生人天犹如漂草。下沉三涂犹如溺鱼。多畜养故。又兼法性。此中具有恒沙性德。一切至宝自此而生。若取法相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亦多畜养义。义兼二宗言法合思之已如上说玄文。又明至问明品当广分别二宗之异。

疏。谓此识微细。即如向引偈文。即唯识第三。引解深密偈。

疏。次句示心海性即是佛智者。上句佛智为能了。故八十经。云佛智广大如虚空。悉了世间诸妄想。故今此即出现品。云一切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如大海水潜流四天下地。故云即是佛智。不令外求者。即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称彼圆机故生欢喜。

疏。圣智涅槃本有今无者。约法相说。涅槃本有圣智本无。故无菩提觉法之乐。今约法性。涅槃圣智皆有。性净即法性门。是则真乐本有。失而不知云无有耳。故初地云。诸佛正法如是甚深。而诸凡夫心堕邪见。既失真乐妄苦本空。得而不觉是故沉迷。若觉本性不沉迷故。故第三句。示其性有。令其觉性了彼苦性。真寂静乐。云乐非苦外。是以长行名不思议。

疏。见性得乐性即是门者。若约解。苦无苦苦。为见性之门。今约见性成佛故。性为圣乐之门。

疏。依光有影等者。疏开影像二字。以为两喻。影谓光影喻像谓镜像喻。然此二喻有通一切。今取别义。光影之喻。喻佛现多端。故云有动静。质动影动。质静影静。镜像喻现身胜劣。如丈六三尺三十二相等随机见故(第二经终)。

同类推荐
  • 师子奋迅菩萨所问经

    师子奋迅菩萨所问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湛然禅师宗门或问

    湛然禅师宗门或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眼科奇书

    眼科奇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园生树经

    佛说园生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栲栳山人诗集

    栲栳山人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一片冰心只爱你

    一片冰心只爱你

    婚礼的乐声响起,牧师念着誓词:”顾先生,你是否愿意娶你面前的这位新娘为妻,无论顺境或是逆境,富裕还是贫穷,健康或是疾病,你都将毫不保留的爱她,对她忠诚直到永远“”我愿意“此时的顾念祖丝毫没有犹豫,但他并不是看着新娘说出的我愿意,而是看着新娘身后的伴娘文心说出的这声’我愿意‘此时的文心也是眼角含泪,面带微笑的,看的顾念祖,用唇语对他回以‘我愿意’就在牧师宣布这对新人结成夫妻的时候,文心便被几名黑衣大汉带走了,直接把她送到了飞往祖国的飞机,她知道,这才是她最安全的去处,她不会辜负了顾念祖的付出,她会在地球的另一端好好地活着,即使以后他们不会再联系,不会有交集,但有回忆,有今天这场婚礼足矣
  • 萌宝结伴闯天下

    萌宝结伴闯天下

    有着千年仙龄的他们,却因误送天后的寿礼被‘赐’下凡去巡查各个大陆。原是天庭公主王子,原应娇生惯养,而他们却是自己在天庭打出一片地盘!到了大陆,什么?回到五岁的身体?这感觉真不咋的呀!虽然本身仙龄和等级未变,可偏偏等级卡上显示为‘0’啊!真的悲催,他们喜欢高调,却偏偏只能扮猪吃老虎,自己规定吧,一个月不用任何修炼,增高三...不,五级吧。在她们认为极慢的速度,在常人眼中却认为绝世天才啊,当然,这点兄妹五个可一概不知。呵,要比财富,分分钟大陆绝迹砸死你;比等级,永远比你高一级;比医术,呵!要拿治神仙的还是人的,随便说;什么?要比灵兽?对不起,他们没有,只是有一大堆神兽而已。看他们如何用结伴闯天下!
  • 幻涩

    幻涩

    掀开尘封的记忆,直面的是青春的苦涩,成长的酸楚。许伊沁,沈辰枫,王正阳三个人的羁绊夹杂着单恋的寂寞。多年后,几人再次相遇,一切却已今非昔比。复仇的祸患开始蔓延,在这场青春的赌注中没有人是赢家。巨浪过后,只剩唏嘘。
  • 跟着鬼走

    跟着鬼走

    我相信有鬼,因为我跟着鬼走。你不相信有鬼,因为鬼跟着你走。即将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在经历了一次“鬼”事件之后,开始频频与“鬼”接触,好鬼、坏鬼、怨鬼,每一个鬼都有自己的鬼故事,每一个鬼故事后面也都蕴含着人生百态。灵异奇幻的故事,惊悚恐怖的经历,带给你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刺激。本书纯属真实,如有类同,请收藏、推荐本书即可化解。书友群:81218753【木头特别推荐】古萧上架作品:《萧梦》【木头特别推荐】本人已签新书:《小农民混世录》
  • 超幻体

    超幻体

    THISISANEWWOLD——DIDYOULIKEBEFORE——在这世界当中,即使无助,即使无分毫希望,雷克斯仍还是活了下来,然而——对待他的是无知与迷茫,作为幸存者——他们的统领,他必须要与超体们的率领罗伊卡决战——为了和平,为了无辜的人们——也为了————————————————追求真理DON'AFRAID
  • 上海滩·1843

    上海滩·1843

    上海,在1843年之前,只是中国众多小县城中默默无名的一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用船坚炮利将它轰成了一座贯通东西的新兴之城。从此,上海成了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古老中华民族面向世界的窗口。1843年,传教士麦都思创立墨海书馆,现代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上海成为近代西学东渐的根据地;1845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租界——英租界出现在上海滩;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上海租界,上海逐步成为亚洲金融中心;1843年,上海开埠,曾经的滩头成了中国最洋气的摩登之都,东西文明在此交汇、激荡,改变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史,更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近代历史进程。它,是一座见证了近代中国跌荡沉浮的城市!
  • 潘石屹的坎

    潘石屹的坎

    他,地产大亨,身价不菲,拥有“华尔街夫人”,微博粉丝上千万,在这个房价高昂的时代,秒杀众多人的梦想。然而,市场坎、管理坎、媒体坎、家庭坎……样样他也曾遭遇过。浮华的光环背后,谁能想到他也经历了一路坎途?本书用大量真实的资料,详细记述了潘石屹由暴穷到暴富、引领建筑潮流的传奇经历,再现了他屡陷困局的艰辛创业路,揭示了他不做大多数、乐观自信、敢于正视危机的独特个性和智慧,对于在路上的年轻人来说颇有启迪。
  • 晦涩生湘

    晦涩生湘

    暗恋,是一个人最傻逼的自嗨~她之于他,媚色香骨,百般顺从;他之于她,淡漠疏离,趋近趋远;他之于他,聚之魑魅,挥若魍魉。生于如此尘世,她幽柔自如,穿行于各形各色人群之中,转化在似真亦幻的角色扮演。但她始终,逃不过那双清凉冷薄的眸,他一言,她生,他一语,她殁。颠沛,流离,情难自已。纵使她生命里,有他,亦有他,结果她还是逃不过,一个他。
  • 快穿之病娇男配逆袭记

    快穿之病娇男配逆袭记

    墨安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不就是在雷雨天气的时候打游戏嘛,为什么莫名其妙绑定了一个男配攻略反派系统,还说什么为了系统任务,直接一道雷把他劈升天了,要想重生就得完成逆袭任务,墨安表示,逆袭就逆袭,结果,任务是完成了,也重生了,可他床上这个衣冠禽兽是怎么回事?某禽兽:恭喜完成逆袭任务,奖励暖床男神一枚~。墨安:喂喂喂,说话就说话,不要动手动脚啊,喂喂,不要扒我的衣服啊喂!
  • 天使拯救计划

    天使拯救计划

    天使代号“梦”降临人间实行计划,来到了世界著名的“黛滟”可是.......这突然冒出来的男生是谁啊!居然处处针对我,这也太过分了吧!不仅如此,为什么那些女生都说我是勾引校草的贱人啊!这对爱看小说的我来说,简直是司空见惯了OK?典型的女配啊!可是,事情好像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这个在意料之外的女生,做出了令人想不到的惊人之举。Oh!买噶!这可就麻烦了。神啊!救救我把!而一直针对我的那个男生,他到底要闹那样啊,居然强行把我带到了他家,虽然他家还蛮大,蛮好看的啦!但这不是重点啊!这一家奇怪的生物是他的家人!面对他们的奇葩表现。我真的要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