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325700000025

第25章 十大将帅简历(2)

聂荣臻

聂荣臻(1899-1992)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聂荣臻,字福骈,小名双全,1899年12月29日出生在四川江津县吴滩场附近的石院子。7岁入私塾接受启蒙,四年后正式进学堂读书。1917年夏天,聂荣臻以优异成绩考入江津县立中学。

1919年,聂荣臻赴法勤工俭学,并积极投身旅法学生运动。192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由于革命的需要,聂荣臻回国,到黄埔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直接领导政治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并讲授社会发展史、政治工作等课程。

1927年8月1日,聂荣臻在南昌起义中组织张发奎部第25师两个多团起义,后任起义军第11军党代表,与军长叶挺率部南下。

1930年5月到达上海,在中央特科从事艰险而又复杂的地下工作。

1931年12月,聂荣臻根据组织的决定撤离上海,前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1军团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长征。聂荣臻与军团长林彪率红1军团担任掩护中央纵队、军委纵队的前卫任务。他率部先后突破国民党第一、二道封锁线,并在危急形势下,力排众议,率部抢占九峰山,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从而保障了中央纵队左翼的安全。

蒋介石调遣湖南、广东、广西的军阀部队,进行周密布置,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为了掩护中央纵队顺利过江,林彪、聂荣臻率部在湘江之滨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拼,中央红军终于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

在向遵义进军的路上,一条乌江天险般横在前面。聂荣臻和林彪的红一军团冒着敌人的炮火,架起浮桥,使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安全渡过了乌江,到达遵义,从而粉碎了敌人企图围歼中央红军的阴谋。

遵义会议后,聂荣臻与林彪率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重兵的围追堵截。

1935年5月,聂荣臻任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刘伯承一起,率部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抢占安顺场,组织突击队强渡大渡河,接着率红1师、干部团沿大渡河东岸北上,击溃川军守敌一个旅,有力地策应了西岸红2师4团飞夺泸定桥的战斗。

6月中旬,聂荣臻率红1师翻越夹金山,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8月下旬,聂荣臻率红1师、红军大学等部为先遣队,越过大草地,9月上旬到达俄界,接应了中央及红3军等部队。9月中旬,他与左权指挥红4团攻占天险腊子口,并乘胜占领哈达铺,再次为红军打开了北上通道。10月,聂荣臻与林彪率先遣队进入陕北苏区的吴起镇,从此结束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11月下旬,在毛泽东指挥下,聂荣臻与林彪率红1军团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

红军到陕北后,聂荣臻、林彪与红1军团广大指战员投入到了东渡黄河的战斗中。东征75天,聂荣臻、林彪和兄弟部队合作,共消灭敌人七个团,俘敌4000余人,缴获大量枪炮,不仅使陕北苏区得到恢复和发展,还筹款30余万,扩充新兵8000余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聂荣臻先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在忻口会战中,与林彪共同指挥所部打出了国威军威的平型关战斗。

1937年11月,聂荣臻受八路军总部之命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3000人的武装,在五台山区创建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到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发展到拥有七十二个县、1200多万人口、主力部队近10万人的模范根据地。毛泽东赞誉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并号召八路军向晋察冀根据地学习。

1939年秋,日军兵分十二路向晋察冀边区进行冬季“扫荡”。聂荣臻周密部署,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指挥八路军在雁宿崖同日军进行激战,歼敌第2混成旅团1500余人,在黄土岭战斗中,与杨成武指挥部队击毙日“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阿部规秀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被消灭的职务最高的日军指挥官。毛泽东致电聂荣臻,要他嘉奖有功人员。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和全国各地的友军、抗日团体、著名人士纷纷拍来贺电,祝贺黄土岭围攻战的胜利。全国各地的报纸也纷纷报道黄土岭战斗经过,刊登各种祝捷诗文。全国抗战热情更加高涨。

1945年10月,聂荣臻与贺龙为贯彻中央军委“收复绥远”的指示,共同指挥晋察冀野战军3.3万人、晋绥军区2万人反击国民党部队的进犯,两个月歼敌1.2万人,解放了绥东、绥南广大地区。

为阻止敌人增援东北,1947年4月,聂荣臻指挥正太战役。他集中优势兵力,以大踏步进退的行动,歼灭国民党军3.5万余人,攻克正太铁路沿线七城及井陉等重要矿区,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同年11月,在取得清风店战役胜利后,聂荣臻又组织晋察冀野战军乘胜发起石家庄战役,全歼守城敌军2.4万余人,此役被朱德誉为“夺取大城市之范例”。

1948年,聂荣臻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他组成第2兵团楔入热西、冀东地区,切断了东北与华北敌人的联系。随后在平汉路北段发动进攻,吸引敌华北主力。然后又西进绥远,进攻平绥路两侧,解放了绥远、冀北广大地区,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全东北的辽沈战役。

1948年12月平津战役开始后,中共中央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平津战役总前委,统一领导与指挥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部队并肩作战。

聂荣臻认真分析局势认为。傅作义的核心部队第35军已被歼灭,如果天津再被攻下,傅作义后退无路,有可能会被逼到和平的道路上去。北平这座历史名城若能完好无损地被接管过来,于国于民都有利。于是,他给西柏坡总部发电报,向党中央、毛泽东建议:打下天津以后,争取和平解放北平。毛泽东回电表示,完全同意。

天津解放后,聂荣臻与林彪等一起同傅作义成功地进行了和平谈判。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对国民党军政机关进行接管和维护社会秩序,北平遂宣告和平解放,聂荣臻的建议终于成为现实。“北平方式”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艺术杰作。

北平解放后,聂荣臻兼任平津卫戍区司令,随后又兼任北平市市长、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他迅速整顿平津地区的社会治安,剿灭土匪,完成和平改编傅作义20万起义部队的任务,为新中国定都北平提供了可靠的社会安全保障条件。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总部从西柏坡迁至北平。聂荣臻和叶剑英组织了在西苑机场举行的阅兵式。他们陪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检阅了部队。

朝鲜战争爆发后,聂荣臻负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部署、训练、运输、供应、补兵、轮换等工作,日夜忙碌,有时几天睡不了觉。1952年秋,聂荣臻终因劳累过度,昏倒在办公室里,被送进医院。病情稍好,他就立即投入工作。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主席授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20世纪50年代中期,聂荣臻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具体领导和组织新中国科技工作的负责人,1956年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聂荣臻向中央军委提出方案,建议研制少量的导弹、核武器,掌握必要的自卫手段,以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核讹诈;使常规武器配套,不断加强陆、海、空军的现代化装备。该方案在中央军委立即获通过。不久,聂荣臻受命领导研制“两弹”任务。

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内遇到严重困难,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停止一切技术援助的情况下,聂荣臻率领广大科技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官兵,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在1964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对地导弹,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又连续研制成功导弹核武器、氢弹,并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凝聚了聂荣臻的大量心血。

在“文化大革命”中,戎马一生的聂荣臻元帅也没有能够幸免受到冲击。年近70高龄的聂荣臻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同林彪、“四人帮”进行斗争,并依然心系祖国的科技事业和人民军队建设,仍然心系党,心系国家大事,并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道,为彻底粉碎“四人帮”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7年8月,聂荣臻复任中央军委副主席,重新投身到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之中。1978年8月在全国民兵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思想。1979年他提出,武器装备现代化要依靠自力更生、大力协同的思想,同时主张精简整编,走精兵强国之路。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徐向前

徐向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

1901年11月8日生于山西五台永安村。1917年因贫困失学,当过杂货店学徒。1919年春考入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1921年9月,被编入孙中山卫队前往韶关参加北伐誓师。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排长。

1925年春,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后到国民军第二军第6混成旅任团副等职。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工人赤卫队第6联队队长,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师第10团党代表,4师参谋长、师长等职。

1931年初,第一军与第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参谋长。协助军长旷继勋等指挥部队连续挫败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第一、第二次“围剿”。7月,任第四军军长。组织指挥了一系列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指挥所部参加抗击国民党军20多万人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被任命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曾获金质红星奖章。

1936年7月,第四方面军与第二方面军会师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8月,再次率军北上,指挥了通、庄、静、会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次年4月,率第129师和第115师各一部进入河北省南部,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

1939年6月到山东,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45年,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8年3~5月,指挥临汾战役,以大部分新组建之部队,攻克设防坚固的临汾城。6~7月指挥晋中战役,以6万兵力歼国民党军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

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初,带病组织指挥太原战役,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书记。

1949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1954年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66~198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参与领导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国防建设。

1966~1976年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

1978~1980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79年,徐向前决策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1983年6月~1988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他是中共第七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叶剑英

叶剑英元帅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少年时在丙村三堡学堂和梅县东山中学读书,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立志报效国家。

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1920年夏,叶剑英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驱逐桂系军阀之役。

1921年10月,随大总统孙中山出巡广西。

1922年6月,军阀陈炯明叛变。任海军陆战队营长的叶剑英率部护卫孙中山脱险,同叛军英勇作战。之后,前往福建任东路讨贼军第八旅参谋长,随军入粤讨伐陈炯明。

1924年初,叶剑英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受廖仲恺先生邀请,参加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教授部副主任,是当时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这时,他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7年7月,在“四一二”之后的白色恐怖中,叶剑英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由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他坚定机敏地策应南昌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参加领导广州起义。

在中央苏区,他拥护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参与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的作战指挥,为红军建设作出重要贡献。长征途中,他坚决维护全党全军的团结,机智勇敢地同张国焘分裂红军、危害党中央的阴谋作斗争,为党中央和红军胜利北上立了大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到南京、武汉、长沙和重庆等地参加党的领导工作,坚持党的抗日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积极扩大党的影响。

回到延安军委总部后,他协助毛泽东、朱德同志指挥我军对日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晋西北领导中央后方委员会的工作,有力地保证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转战陕北、指挥全军作战。他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和接管做了大量工作。他指挥解放广东和海南岛的战役,夺取华南战场的最后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他主持华南、中南地区工作期间,胜利完成了剿匪、土改、建立人民政权和恢复发展生产等各项任务。

1955年后,他长期担任中央军委领导工作,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领导和组织全军的教育训练,开拓军事科学研究,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呕心沥血,成绩斐然。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主席授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坚决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斗争,为维护军队和全国的稳定,为抵制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奋不顾身,顽强努力。一九七六年,叶剑英同志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道,根据中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意见,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在这场斗争中,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叶剑英同志排除阻力,坚决主张请邓小平、陈云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立即出来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坚决主张平反一切冤假错案,坚决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和国家工作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全力支持邓小平同志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他主持全国人大工作期间,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他在一九七九年一月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告台湾同胞书》,又在一九八一年九月发表了著名谈话,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对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他以身作则地推动党和国家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与合作。叶剑英同志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新的历史功勋。

1986年10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粟裕

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淮海战役、上海解放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指挥者。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副总理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5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兄弟姐妹五人,排行第三。

1913年在家里的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四书五经”等。

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积极参加校内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领导的读书会活动和学生运动,逐渐建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信念。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省立二师的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粤湘边,开始了戎马生涯。

1928年6月23日,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趁敌人午后疲惫松懈之时发起攻击,突破敌军防线。留下六人坚守山顶,仅带三人追击逃敌,俘虏一百多个敌人。战后,粟裕得到朱德“青年战术家”的美誉。

1930年12月,任红十二军任六十四师师长。参加创建和坚持中央苏区的斗争。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亲自带头冲锋,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歼灭张辉瓒师。后率部参加歼灭谭道源师的战斗。

1931年4月——5月,奉命率红64师配合黄公略红三军等部参加板坑战斗。

1932年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3年2月,任红十一军参谋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3月中旬,率部参加东陂、草台冈两次战役,胜利完成伪装主力、创造战机任务,朱德称两次战役是“红军战术上最好的战例”。10月——11月,任红七军团参谋长兼二十师师长、政委。率部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7月,任军团参谋长。后又赴皖浙赣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

1935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组建挺进师,挺进浙江,创建新的根据地,任挺进师师长。5月——8月,指挥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浙西南根据地扩大到5个县,纵横百余公里。挺进师发展到近千人,另有地方武装和地方工作人员不下两千人。

1938年4月28日,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向苏南敌后挺进,执行战略侦察任务。6月11日,奉命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敌人,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

1939年1月20日,率第二支队奇袭官陡门,8分钟解决战斗,击毙日伪军200余人,俘敌57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4月10日,组织指挥狸头桥战斗,毙伤日伪军70余名。10月4日,指挥第二支队第四团一部在沪宁线上的伏击战,歼敌110余名,炸毁火车一列。

1940年10月4日,黄桥战役打响,虽敌众我寡,但粟裕以其卓越的胆识和智慧排兵布阵,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突然袭击的战法,在运动中歼敌,以极少的兵力取得辉煌战绩。歼灭国民党顽军1.1万多人,缴获大批军需物资、枪支弹药。黄桥决战的胜利完成了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11月29日指挥发起曹甸战役,歼灭国民党顽军八千余人。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2月18日,任讨逆总指挥,指挥所部发起讨伐叛国投敌的李长江部,攻克泰州城,俘虏李长江部叛军五千余人。4月中旬,发动对日伪军据点的攻势作战,首创生俘日军的记录。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敌1300余人。8月中旬起,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毙伤日军800多人,伪军更多。

1942年6月3日,指挥第一师第七团进行斜桥伏击战,歼灭日军70余人、伪军140余人,缴获平射炮1门。9月25日,指挥第一师第三旅一个团进行谢家渡战斗,歼灭日军110余人。

1943年3月中旬,指令第十八旅向北挺进至曹甸地区,打通与第三师、第四师的联系,控制这个战略枢纽地带。7月1日组织领导苏中军民进行对日伪军“清乡”封锁墙的大破袭战,烧毁竹篱笆150公里。

1944年1、2月间发起春季攻势作战,解放国土近三千平方公里、村镇一百五十多处,争取伪军一千余人反正。3月,在他指挥的车桥战役中,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敌碉堡50座。

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在以南坎战斗为中心的一系列作战中,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民兵共拔除日伪据点七八十处。9月21日一10月31日,组织指挥讨陈战役,反击国民党陈泰运部,并打击来援伪军,歼灭陈泰运部及伪军2300余人。

1945年2月,率一师主力渡江南下,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指挥浙西三次反顽战役,歼国民党顽军1.3万人。

1945年9月中旬,粟裕接连解放县城11座、重要集镇100余处及广大乡村,苏浙解放区面积扩大到10.87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400余万。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

7月起,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和十余万民兵,与12万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作战,一个半月七战七捷,歼敌5.3万余人,极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

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央军委令其负责战役指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8月,粟裕在将欲围歼整编74师的布置发中央后,收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来电:“究竟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立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接到毛泽东的来电后,粟裕成功完成了全歼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的壮举。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敌1整编师,迫使敌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

粟裕体察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于1948年1月、4月提出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

1948年5月前往陈南庄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汇报此战略构想,为中共中央采纳,并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辞后任代司令兼代政委。1948年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在豫东战役中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粟裕的意见,并指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并无比信任地指示粟裕:“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

六七月间,指挥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进行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取得了大规模攻城打援作战的胜利,改变了中原、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打乱了国民党军防御体系,为尔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指挥济南战役,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十万余人。

9月24日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原、华东野战军并肩作战。

在战役中,作为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成员之一,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

在渡江战役中指挥所部追歼逃敌5个军八万余人于皖南郎溪、广德山区,解放南京、杭州。指挥上海战役,歼敌主力8个军十五万多人于上海外围,使上海免遭严重破坏。

在解放战争中,他富有战略远见,善于关照战略与战役和各战役、各阶段之间的联系,适时向上级提供意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作为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直接点将要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但是粟裕因重病未能到任,经中共中央批准,到青岛治疗。12月赴苏联休养。经过数次治疗,至1951年夏,粟裕身体基本痊愈。1951年9月回国。

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指导,提出很多重要建议,提出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主席授其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军衔。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同年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他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倡学习军事辩证法。

文革结束后,为防备来自北方的威胁,粟裕再次考察新疆、山西、河北一线的,向军委主席、副主席报送了《有关战争初期作战问题的几点意见》,参加军委战略委员会召集的有各大军区领导参加的讨论战备的会议,同年担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

粟裕和肖克等人积极主张军事思想的拨乱反正,率先冲破军事领域里的禁区,提出了按照唯物辨证法办事、活跃军事学术思想、发展我军战略战术等问题。为国内随后进行的政治上的拨乱反正首开先河。前后分别向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和中央党校作《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系统地提出了未来反侵略战争、特别是战争初期的战略战术构想。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病逝于北京,享年77岁。

徐海东

徐海东(1900年—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的军事家。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毛泽东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

徐海东,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夏店区徐家窑一个六代窑工家庭。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三十四团任代理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和黄麻起义。

徐海东是一个从农村贫苦窑工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高级将领。他一生的经历,就是二十世纪中国革命战争最生动的写照。近代中国因阶级压迫造成的深重苦难,在徐海东身上有最鲜明的体现。他年轻时,有一次挑着瓦盆到外乡卖不出去,冻饿交加晕倒,幸亏一位农妇给了碗热粥才能活下来。苦大仇深的他,一旦听到共产主义的宣传,便会为改变自身和本阶级的地位而拼命战斗。代表反动地主豪绅利益的国民党当局,不但残酷镇压这些反抗者,对他们的家属也进行株连报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到陕甘苏区采访徐海东时,异常吃惊地听到“国民党军一共杀了徐家66人”,他的“27个近亲,39个远亲”“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甚至婴孩都给杀了”,斯诺就此懂得了什么是中国的阶级战争。

革命,是徐海东惟一的选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陂县区农民自卫军队长,独立营营长兼党代表,黄陂县补充第六师师长,鄂东警卫二团团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八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团长,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第二十七师师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师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军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军团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了红二十五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1970年3月25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逝世。

红军初建时,徐海东虽当过正规军的班长、排长,但毕竟缺乏组织大部队的经验,是靠边打边学,用鲜血交的学费。

当时的部队火力很差,农民战士普遍缺乏战斗经验。徐海东从当队长起,直至当军长,一直都是在最前线指挥,并亲自带领战士冲杀,先后9次负伤。当副军长时,他在战场上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他第5天才慢慢醒来。第一句话竟然是问:“现在几点了?部队该出发了吧?”身边的护士周东屏(后来成为他的夫人)回答:“四天四夜人事不省,真把人急死了!”徐海东却不在乎地说:“我倒睡了个好觉。”

在大别山多年的战争实践,徐海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后来,往往与敌人一接火,马上就能判断出对手的兵力和火力情况。

1934年春,他在皖西葛藤山那场战斗中,居然以不足2000的兵力一举歼灭追来的敌军两个团。被俘的敌军师长柳树春对此十分不解,竟当面问:“军长,你是黄埔几期?”徐海东回答说:“我既没听过保定的课,也未入过黄埔的门,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下,经常会出现叛徒。一些领导人盲目地乱搞“肃反”。徐海东为人耿直,一次,在省委会上当面批评书记指挥错误,有人便想给他扣上“反革命”帽子。他得知后,感到死在自己的手里,还不如在战场上牺牲落得个光荣。于是,这位大英雄把衣服和文件留给战友们,光着膀子,挥舞着大刀率警卫队带头直入敌阵,一举打垮了一个旅。战后,那位书记来找他,非常激动地拉住他的手称赞不已,并对大家说:“我不死,不许再有人说徐海东有问题。”

1938年7月上旬,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指挥所部和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在阳城北部町店地区的芦苇河一带伏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

战斗期间,阳城抗日组织发动当地自卫队、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密切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有力地支援了町店战斗的胜利。

1938年春,日军占领豫北、晋南并打通同蒲铁路线后,不断对中条地区进行“扫荡”。五六月间,国民党友军卫立煌部和决死纵队一部在晋南地区对日军奋起反击,发起多次战斗,收复了数座县城,拔除了日军若干护路据点,包围了占据曲沃县城之敌。

6月下旬,日伪军出动8000余兵力,向绛县、垣曲进攻,企图牵制抗日友军,以解除曲沃日军之围。抗日部队与日军在这一地区展开激烈战斗。

驻豫北日军第二十五师团为打通豫北、晋南之联系,驰援曲沃之敌,也于7月初由陇海线北上,经晋城、阳城西犯。

徐海东、黄克诚受命联手指挥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六八八团和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主力,由上党地区昼夜行军,抢先于7月1日进至町店以北地区隐蔽设伏。

7月3日晨,敌二十五师团一个机械化联队500余敌及汽车辎重渡过沁河,其先头骑兵200余已进入黄崖休息,其余日军即将进至义城、町店。

徐海东命令各部在芦苇河两侧高地预设阵地准备战斗。午时许,敌首、尾前后进入八路军伏击圈内的黄崖、町店、义城等河套地区。由于天气炎热,大部分日军下河洗澡纳凉。徐海东下达了作战命令。顿时,芦苇河两岸枪声大作、杀声四起,将敌分割、包围在町店、义城、黄崖三个主战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殊死恶战。战斗一直打到黄昏。敌残部在溃退途中,又在汤帝山、沁河渡口、清水磨等地遭到军民围歼。

7月4日11时许,日军二十五师团后续部队数百余敌渡过沁河反扑过来。当日军大队人马行至黄崖、八里湾附近的时候,八路军六八八团、晋豫边游击队在这里突然打响了阻击战。排子枪、集束手榴弹一齐向敌倾泄,猛烈的火力再次重创敌人,使三十余辆日军汽车毁于炮火之中。

战斗结束后,由阳城群众组织成的自卫队、担架队迅速帮助打扫战场,收拾战利品,并将100多名伤员送往小寺庄后方医院。这次战斗,八路军一一五师与阳城军民经过两天的浴血奋战,取得重大胜利。毙伤日军近千人(死700余人,伤200余人),击毁辎重汽车30多辆,缴获战马百余匹、机枪三十余挺及其它武器,物资不计其数。

1940年1月,由于紧张的战斗生活,劳累过度,旧病复发,病倒在皖东战场上。此后,这位大将军就一直处于病休状态。

1951年5月,周恩来专程到大连看望病中的徐海东。他看见徐海东的卧室里挂着洗过的新四军旧军装,就对其夫人周东屏说:“这衬衣、裤子、袜子,都是补丁摞补丁啦!不能把我们的猛将军打扮成叫花子嘛。”徐海东却说:“我喜欢穿它们。我们刚刚建国,资金短缺,把剩余的钱给那些死难烈士的家属用吧。”

1955年9月,实行军衔制,中央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其名字排在粟裕之后,位列第二,十分显赫。徐海东得知后,非常不安。恰巧,周恩来又来大连,并前来看望他。徐海东恳切地说:“总理,我长期养病,为党做的工作太少,授我大将军衔太高,我受之有愧啊!”

1969年10月21日,根据林彪签发的“中央军委一号命令”,徐海东带着氧气瓶上了去郑州的火车。1970年3月25日病逝。

黄克诚

黄克诚(1902年-1986年)原名黄时瑄。湖南永兴油麻圩下青村人。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

1902年10月1日生于湖南省永兴县下青村。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6年起在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等职。

1928年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起义,任永兴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率部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不久改任第2路游击司令,返湘南活动。

1930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的团、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第3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先后率部参加了巩固和发展湘鄂赣苏区的斗争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在“左”倾冒险主义领导时期,曾因反对进攻中心城市和抵制,“肃反”扩大化等数次被指责为“右倾”,并受到撤职处分,但他仍坚持原则,刚直敢言。

1932年春,坚决反对冒险攻打赣州,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在久攻不克,国民党军突然出击,部队损失严重的情况下,果断地指挥所部抗击和转移,使部队脱离了险境。

万里长征中,参加了3军团进行的主要战役、战斗。到陕北后曾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政治委员,与徐海东率部转战晋冀豫边地区,曾参加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町店等战斗。

1940年春,任八路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率主力一部南下豫皖苏和皖东北地区,先后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第5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1年10月初,率部驰援黄桥作战,进至淮海盐阜地区,与新四军北上部队会师,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通了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1941年后,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和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区党委书记。领导军民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斗争,发展壮大部队,解放了苏北大片地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9月14日向中共中央建议:尽快派部队去东北,应尽量多派,至少5万,能去10万最好,以创造大的战略根据地。这个建议当为辽沈战役的号角。

1945年9月底,率3师主力进军东北。

1945年11月26日,他又建议东北部队暂不在大城市交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作长期斗争准备。后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是建立西满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46年3月在苏联红军从东北撤离时,指挥部队歼灭国民党收编的伪军警,先后攻占四平、长春、齐齐哈尔。

1947年后,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治委员。

1949年1月,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黄克诚从所在新解放区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执行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方针,注意城乡兼顾,着力抓好农村工作,领导清剿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土匪,镇压反革命和进行土地改革,迅速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并发展生产和文教事业。

1952年11月调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

1954年兼任国防部副部长。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主席授其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军衔。

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8年10月任总参谋长,参与制定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方针和各项规章制度。他自1954年起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

1959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上,批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中的错误,与彭德怀等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后被撤销职务,长时期受审查。

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打击迫害。

1977年12月出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

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并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他坚决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平反冤假错案,重建和健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端正党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做了大量工作。

1982~1985年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

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病逝。

同类推荐
  • 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民国著名文人性情档案

    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民国著名文人性情档案

    《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民国著名文人性情档案》主要内容包括: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周作人:心里住着两个“鬼”的淡漠旅人;张恨水:惹得读者为作品人物“请命”的书生;刘半农:“如君之人已不可再得”;许地山:“他似乎永远不会说‘不’”等。
  • 告诉你一个比尔盖茨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比尔盖茨的故事

    本书从比尔·盖茨的幼年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成为技术天才、商业巨人、世界首富的伟大历程,记录了比尔盖茨经过自己的艰难奋斗,终于登上成功的顶峰,创立了微软公司,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
  • 混搭

    混搭

    20世纪90年代初,李静还是个普通的专科毕业生。而戴军则是个初中就逃出校园的社会小青年,做过民工,当过驯兽师,后来在深圳夜总会做夜场歌手。就是这样两个混社会混得跌跌撞撞的年轻人,因为对梦想着迷般的坚持,一步一步向未来、向彼此靠近。李静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进入央视又离开央视,成为中国首批电视制片人,并一手缔造了《超级访问》。戴军也因为这个节目和李静站在了一起。他们不是夫妻,却在12年的时光里培养了比夫妻更深的默契。他们相得益彰地混搭在一起,成为彼此最真实的励志书。
  • 拿破仑传

    拿破仑传

    这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以史实做基石,以想象为补充,描述了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拿破仑叱咤风云的一生,细腻刻画了他经历过的各次重大战役及其辉煌的军事成就,再现了他由炮兵少尉到法兰西帝王,乃至最后在囚禁地去世的传奇经历,穿插了一代战神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将拿破仑的个人魅力与文治武功展现得淋漓尽致。《拿破仑传》在1925年首版后,很快风靡全世界,并荣登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二位,此后几十年长销不衰,被称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书”。《拿破仑传》是根据德文原文翻译出版,是最新,最经典,最忠实于原著的权威译本。
  • 话说金圣叹

    话说金圣叹

    本书作者以独到的视角,描写了金圣叹坎坷悲凉的一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文采飞扬才华横溢,狂傲不羁的一代评论大师的传奇,并对金批《水浒传》、《西厢记》等六才子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热门推荐
  • 落魄娇妻:总裁闪边去

    落魄娇妻:总裁闪边去

    曾经,穆家是那样的辉煌,可是一夜之间,穆家突然倒台,穆雨涵发现,那个陷害穆家的,竟是曾经把雨涵当做亲妹妹看待的林睿!为了挽救穆家,她不得不嫁给一个花花公子——韩亦辰。可是嫁进来后,却被百般凌辱——丈夫每天带不同的女人回家;扇巴掌;甚至导致流产。她走了,这时的韩亦辰才明白她的好!“穆雨涵,你在哪!我好想你!”五年后,穆雨涵华丽回归,“韩亦辰,咱们把拖迟已久的离婚办了吧!”“不要,我要把你一辈子捆在我身边!”
  • 浮光也记月半时

    浮光也记月半时

    九洲与十月作为受诅咒的孩子一直孤独寂寞的生活到十四岁。只是,到了十二月庄园之后,他们才明白,孤寂的不是那些时光,而是与别人相似的自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二个人在一起,就可以天下无敌。
  • 极品道士在都市

    极品道士在都市

    龙脉决断,灵气散尽,修仙者在如何生存。突来的机缘,鬼修师妹,林林种种的道门众生,因果起灭如何自处。
  • 天変

    天変

    少年从月轮山脉而出,身怀《三生黄泉道》,踏向精彩纷纭之界域,且看他如何翻江倒海、捭盍阴阳!
  • 十转修者

    十转修者

    芸芸众生各大种族都有着自己本身的独特优势,有的身体强悍、有的天赋超群、有的则是拥有悠久得的寿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挣扎求存的众族都有着各自众族的生存根本与依靠。然而唯独人族却似乎已被创神遗忘,短短的寿命、孱弱的身体、糟糕的天赋,或许唯一算得上是种族优势的便是那恐怖的人口基数与可怕的繁衍能力。所谓弱肉强食人类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一个饱受欺凌的弱者角色,不过自上古圣皇横空出世后公布了一种名为《逆天九转》的法决后人类才诞生了有话语权的强者人族也渐渐的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 雨雾缥缈

    雨雾缥缈

    快乐的时间都是很短暂的,我们还可不可以一起珍惜。
  • 艰难的复兴:中国21世纪国际战略

    艰难的复兴:中国21世纪国际战略

    中国需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而未来8到10年是关键时期,而中国如何能把握好这一关键而又充满困境的时期?如何顺利走上复兴的康庄大道?
  • 佣兵纪

    佣兵纪

    魔鬼峡谷的悬崖边上,怀着勃勃野心的少年阿尔,纵身一跳,跃进了茫茫深渊,从此踏上了通往巅峰王座的传奇之路……
  • 倒影之冷漠世界

    倒影之冷漠世界

    冷漠的世界有很多伤感的事,我难过、伤感、痛哭。我喜欢看星空,晚上时在阳台上俯视着地上人来人往、匆匆忙忙的人和汽车,车的汽笛声震耳欲聋,像一部电影,景色飞快闪过,光迅速地掠过,最后索性全部变成浑浊的白色的光。
  • 冤魂记

    冤魂记

    魂凝不聚,阴气成天。魄碎流离,尸遍天山。僵而不化,月揽江山。棺裂尸变,血杀漫天。众所周知,茅山、蜀山、龙虎山...众多门派自古以降妖伏魔为己任,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灵异传奇,而在这片灵动的大地之上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氏族,他们没有门派的光辉,却有着替天行道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