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965200000006

第6章 认识压力与解压之道

为了让自己有个健康的身心,我们应该首先避免给别人压力,做到“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还要善于养成正确的“视角”,坦然地面对挫折与失败;多接触大自然,加强体育锻炼,放松自己的身心;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不妄自菲薄;多与身边的人交流情感,学会倾诉自己的压力。

01认清压力的实质

一、压力无处不在

在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繁重的工作任务以及来自各方面的诱惑,使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压力过重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时,应该怎样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调适呢?

在处理压力前,我们首先要全面认识压力。认识压力有一些具体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任何人一生中都会有压力。

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压力的影响。有人把生活中的压力比作吉他的弦,如果太紧,琴弦就会断裂;如果太松,又弹奏不出美妙的声音。既然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有压力,就不要对压力无端地恐惧,而应该轻松面对。

从更深层次来看,我们之所以会有压力,是因为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给别人带来压力。所以,处理压力也要标本兼治,根本上就是要不再给他人制造压力,并且学会“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做事原则,随时随地地帮助他人减轻或避免压力。

二、压力也有两面性

第二个原则:有些压力是有益的。

工作和生活中,大多数人都需要一定的压力,不管他们有没有认识到这点。

适度的压力能给人以鼓舞,让人保持敏锐、警觉、机灵。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没有压力的生活:在一个地方,有一张吊床正在摇摆着,你一边喝着由水果酿制的朗姆酒,一边感受着来自海洋的微风拂身而过……但是可以想象一下,要是我们始终这样生活下去会怎样呢?一直过那种懒散的生活,你就不会取得成功,你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都毫无意义,人生的价值更无从体现。

有人说,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当我们接受一个新的任务时,可能会觉得很有压力,但是我们应该想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克服了我们的恐惧,克服了我们各种各样能力的不足,也就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成长的开始。

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同样的道理,压力也可以称为成功之母。我们可以把压力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对于很多成功人士来说,他们是怎么样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呢?他们承担责任并不是为了一己之利,而是因为他们有高尚而伟大的目标。

在一些演员或者运动员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压力的这种有益的效果。比如有一些演员,当观众中有重要人物在场的时候,他们的表演会特别的出色。运动员也是如此,很多世界纪录都是在大规模的世锦赛或者奥运会的决赛上创造的。面对同样的压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有的人被压力压垮了,但是另外一些人却借着压力创造了世界纪录,因为他们懂得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三、一切不必要的压力都是纸老虎

认识压力的第三个原则:大部分压力是毫无必要的。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意思就是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只不过我们自己给自己增添设想了很多不必要的压力。很多人可能觉得这难以置信,所以我们可以看一组关于压力的数字:

人们所担忧的事情有40%永远都不会发生;

有30%的忧虑是涉及过去做出的决定,意思是说没有办法改变了;有12%的忧虑由于自卑,而对自己做出的批评;有10%的忧虑是与健康有关,而这类问题是越担心问题就会越严重;只有8%的忧虑可以列入“合理”的范围。而这个“合理”还加着引号,意思是说真正需要我们事先准备一下、考虑一下的问题只有8%。

这一组数字是不是让我们感到很吃惊呢?在日常生活中,假设有十个引起人们紧张、忧虑的问题,其中真正值得人们思考的,其实还不到一个。

关于这种不必要的压力,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加以说明。

有父子两个人赶着一头驴去赶集。一开始他们是赶着驴走,走着走着,他们碰到了一些人,这些人看到父子俩赶着驴在地上走,于是就纷纷地嘲笑说,这父子俩真是太傻了,放着驴不骑,却跟着驴子在地上跑。听了这样的嘲讽,那个父亲就骑上驴继续向前赶路。结果走着走着,他们又碰上了另一些人,这些人看到父亲骑在驴上,又很不满意了,他们纷纷指责说,看看这个父亲是多么不知道疼爱儿子啊,他的儿子那么小,身体那么单薄,可他却堂而皇之地骑在驴上,让儿子在地上跟着跑。听了这些人的指责,这个父亲就跳下了驴,让儿子骑到驴上继续向前赶路。结果走着走着,他们又碰到了一些人,这些人看到儿子骑在驴上又不高兴了,他们说,看看这个儿子多么不知道孝顺父亲啊,他的父亲年纪那么大了,他却心安理得地骑在驴上,让父亲在地上跑。听了这样的指责,儿子就请他的父亲又骑到了驴上,两个人同时骑着驴向前赶路。结果走着走着,他们又碰到了一些人,这些人发现父子俩居然同时都骑在驴上,就纷纷指责说,你们看这父子俩多么没有同情心,那个驴子那么瘦小,可是他们居然同时骑在驴上,都要把它累死了。听到这样的指责之后,这父子俩感到无所适从,因为怎么做都不对,怎么做都会有人指责,想来想去他们也想不出好办法。

最后大家知道他们是怎么样来到集市上的吗?

他们抬着驴来到了集市上。

故事固然有一些夸张,但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担忧的事情太多了,或者是太在乎外在的评价给自己的暗示,就会产生种种不必要的担心,从而自我加压。不必要的担心不仅仅限制了自己的远见,也会使自己作出一些愚蠢的不必要的行为。

四、重压之下无完卵

第四个原则:压力过度就会引起疾病。

我们说压力有的时候会起到积极的正面的效果,但是压力过度也会引起疾病。

当压力大到你无法承受的时候,不论是你的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会有许多不良的反应,例如吃不下饭、失眠健忘等。有时候,巨大的压力可以让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受到破坏,从而给人的身体带来不亚于癌症等绝症的破坏力。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重视压力的调节和处理,是保证我们健康的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则。

纽约贝丝以色列医院的伍德森医生说:“对于一个成功人士来说,如何处理好自己面对的各种压力,是他必须学会的一件事情。那些有着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对充满压力的状况持乐观态度的人,得心脏病的机率要小得多。相反,那些没有办法排解压力,容易受压力影响而情绪激动的人,得心脏病的机率就要高得多。”

美国霍普金斯医院的罗宾逊医生就对174名住院的病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他发现在这174名住院病人之中,有一半以上的病症都是由于过重的压力而引起的。如果这些压力继续存在下去,它们还会继续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和工作表现。

02解压有方法

当我们遇到压力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够尽快地避免或者减轻压力,也就是要成功地处理压力。

那么,成功处理压力又有哪些原则可以遵循呢?

一、找到正确的视角

第一个原则:要找到正确的视角。所谓的视角,就是把现在或者即将发生的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来思考的能力。为了说明这个视角的重要性,我们先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故事是一个女大学生写给她母亲的一封信,在信的开头,她向母亲汇报了她在大学一学期的表现。信中这样写道:我刚到大学之后不久,就从我同宿舍的同学那里偷了3000块钱,我用这3000块钱租了一辆摩托车,可是不幸的是我刚开着这个摩托车走出校门后不久,居然撞到了一棵大树上,结果我的左腿被撞断了,被送到了医院。在无依无靠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医科大学的男学生,他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他的照顾恰如雪中送炭,让我非常感激,于是我就和这个男学生住在了一起。可不幸的是过了没多久,医生告诉我,说我怀孕了,而这个时候我的男朋友也狠心离我而去。我现在无依无靠,又怀上了孩子,我想回到家里和父母住在一起,并且生下这个孩子。

看到这里她的父母亲非常担心。为什么?因为她的家住在偏僻的小山村,民风还非常纯朴,很少会出现这样未婚先孕的情况。那么如果她回来的话,她父母就会觉得很没面子。所以在《弟子规》上有一句话:“德有伤,贻亲羞。”是说自己德行上有损伤,会给父母家人带来羞耻,使家人蒙羞。她的母亲看到这里就非常担心。而当她往下面读的时候,却看到女儿这样写道:其实我上面所描写的种种悲惨的状况都未曾发生,那么我为什么写这些给你们呢?我写这些的目的其实只是想告诉你们一件事,那就是我上一学期的物理和化学考试都没及格。

这个女孩子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告诉父母,我上学期物理和化学考试都不及格,她的父母会怎么反应呢?他们可能会说:做学生天职就是学习,结果一学期下来你居然两科都不及格,你这个学生是怎么当的!为了避免这样的训斥,这个女大学生就描述了种种更加悲惨的境况,然后轻描淡写地告诉父母,其实这些事情都不曾发生,她只是想告诉家人,她的物理和化学考试没有及格而已。那么我们想一想她的父母亲看到这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应该会很庆幸,觉得幸好以上所描述的种种状况都不曾发生,那么这个物理和化学考试不及格,就显得是小事一桩了。

所以下次,当我们因为那小小的压力而感觉到困扰的时候,我们应该找一个更大的参照系,这样我们就发现问题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严重。

还有一个故事是讲一位老妈妈,她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伞的生意人,二女儿在染坊工作,所以她是晴天担忧,阴天也担忧:晴天担心她大女儿的伞卖不出,阴天又担忧她二女儿染坊的衣服晾不干。

“忧能使人老”,结果她衰老得很快。有一位亲戚来探望她,惊诧于她的衰老,于是就问她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就把所担心的事情说了出来。她这个亲戚觉得很可笑,他说:在阴天的时候你大女儿的伞好卖,你应该高兴才是,而在晴天的时候,你二女儿染坊的衣服好晾干,你也应该开心才是啊,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听了这样的提示,老妈妈想,也对啊!所以从那以后,她是晴天也开心,阴天也开心,从此幸福地过着每一天。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少妇。刚刚结婚两年,她的丈夫就另觅新欢弃她而去了,而她不到一岁的孩子也得了重病离开了人世。看到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地离自己而去,她感觉到很悲观失望,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就投河想自杀。

幸运的是她正好被河中央的一位老艄公给救了起来,这个老艄公就问她:“你看起来家境不错,而且年轻貌美,为什么这么想不开,要去自杀呢?”这个少妇就说:“老爷爷,你不知道我的家境有多么悲惨。我刚结婚两年丈夫就跟着别人走了,而我唯一的儿子也得了病离我而去,我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个老艄公听了之后,沉吟片刻,然后问她:“那么两年之前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少妇想了想说:“两年之前我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我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老艄公听了沉思片刻,说:“那这实际上不过是命运之船又把你送回到了两年之前罢了。你现在又变得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由自在了,请上岸去吧。”少妇听了提示,觉得老艄公的话也有理啊,两年之前我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我不是活得挺好的吗?现在我又没有了丈夫,没有了儿子,我仍然可以活得很乐观。于是她走下了船,到了岸边,再也没有想过去自杀。

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也就是说问题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痛苦的感受,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导致了我们是乐观还是悲观,是积极还是消极。这也正如中国古人所说过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这个“境”就是指自然环境,“缘”就是指社会的人事环境。也就是说,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好坏之分是由我们的内心产生的。正如一副对联中所说的:处逆境,随恶缘,无嗔恚,业障尽消;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

所以我们看这个环境是好的,它就是好的;我们看它是不好的,它就是不好的。能够把不好的环境转变成好的环境,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二、扬长避短减压力

克服压力的第二个原则,就是要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那些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的人,即使受到了挫败,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和困扰。

有一位记者曾经采访了NBA著名的球员乔丹,在这个采访中,记者问他:“如果你在球场上打球的时候,你扔出去的球被对方给截断了,你会有什么反应?”

结果乔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那我会迫不及待地再拿到这个球,然后迫不及待地再扔出去。”记者又问:“如果你扔出去的球又被对方给截住了,你会有什么反应?”乔丹仍然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那我仍然会迫不及待地再扔。”正是因为乔丹的球技出众,所以他对逆境的反应不是被打垮,而是继续打下去的强烈愿望。那些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强项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把它找到:

当某件事你没有做成功,不是很满意,而这件事不仅没有使你产生很大的压力和困扰,反而激励你把它再做一次,把它做得更好,那么这件事就是你的强项。如果有一件事,做得不成功就让你感到很有压力,很没有自信,那么这件事可能就是你的弱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多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成功,避免压力。

三、术业有专攻

处理压力的第三个原则,就是要避免超负荷工作。

我们有很多人就像一个站在自己田地中央的农民,这个农民这样说,我不用出去工作了,我已经被活儿给包围了。当我们把越来越多的工作包揽在自己的身上,而又不能把这些工作一一地处理好,这个时候压力就产生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为了把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做好,我们应该学会去避免放大那些次要的工作。

正如在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里,我们拿一个放大镜,然后在下边放几张报纸,这个时候,如果保持放大镜不动,并且焦点对准报纸,过一会儿,我们就可以利用太阳的威力,把报纸给点燃。但是如果放大镜不断移动,它的焦点就不断地在改变,那么即使天气再好,阳光再强烈,我们也没有办法把下面的报纸点燃。这就是聚焦的原理。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要放弃那些不必要的工作。

在中国古代的童蒙经典《三字经》上也有一句话,“教之道,贵以专”。这是提醒我们,教育的良好途径就是贵在专一。其实,学之道也同样是贵以专。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的家长望子成龙,希望让孩子学到很多的技能。他们星期一送孩子去学围棋,星期二又送孩子去学唱歌跳舞,星期三又让孩子去学英语,到了周末又让孩子去学武术。这样一星期安排下来,让孩子学了很多的东西,孩子的压力也很大,但因为把时间分散了,结果哪一件事情都没有学得很好。久而久之,孩子就逐渐丧失了对这些技能的兴趣。相反,有一位家长,他让孩子选择一门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他喜欢弹古筝,那就给他请一位古筝的老师,让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去弹古筝。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在这一方面就会比别人学得好,当有人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的时候,就自然会想到他。所以“教之道,贵以专”,就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也让他更容易有成就。而当他通达了古筝以后,他再去学别的乐器,也是触类旁通,非常容易。

世界上有很多顶级的艺术家、运动员,实际上我们从他们的身上也能够得到启示。比如足球先生,他不可能一边把足球踢成世界第一,一边又把篮球打得很好,同时网球也打得很漂亮,哪一个方面都是第一,这是不可能的。他恰恰是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踢足球上,所以才成为世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艺术家也是如此。比如说弹钢琴的,他正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弹钢琴上,在这方面他才无人企及。

这些例子就告诉我们,应该在自己擅长的专业上去努力,避免承担过重的压力。因为一个人一生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只有专一才能够精深,才能够相对容易地获得成功。

四、放下自我减压力

第四个原则就是,要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

如果一个人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那么久而久之,他就会有压力。为什么呢?因为总是为自己的利益奋斗,又不可能总是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包括焦虑、愤怒、恐惧、失望等。为了避免这种压力,我们就应该经常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也就是说你要经常想到去帮助别人。

对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有着切身的体会。记得在1997年,我刚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就分到了中央党校工作。那个时候我不仅从来没有上过讲台、讲过课,而且面对来自全国各地高层次、高素质的领导干部,这些领导干部不仅有丰厚的理论基础,而且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课要讲得令他们满意,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我们学校还有一项规定,那就是要请学员给老师打分。每一次讲课之后,学员就要看一看,你这个课讲得是不是理论联系实际,是不是生动,对他们有什么启示。从来没有上过讲台,而要面临这样的考验,所以在正式讲课的前几个月,我一直寝食不安,因为我怕这个分数打得太低,最后和大家一对比,自己排在了最末,面子上很难过得去。

所以我们自己注意观察一下,当我们有压力的时候,都是因为过分地执著于自己的利益。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压力。幸运的是,我当时正在准备心理调适的课,受到这方面的启发,我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于是我就转而进行这样的思考:我这次课能够给学员带来什么?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启发和帮助?结果我这样思考以后,就发现自己的压力大大的减少了,因为注意力不再放在自己的面子上,而在怎么样让学员有所收获上。这种想法促使我看了很多的材料,备课也相当的充分,最后学员对我这个课给出了好评。

从这个切身的经历中,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如果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他就会有烦恼和压力。当我们从“我能得到什么”的观念转向“我能给予什么”的思维方式时,不仅会减轻烦恼、焦虑和压力,而且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因此,我们要“放弃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放弃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

简而言之,只有放弃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的观念,才能真正摆脱这些无形的束缚,得到心灵的解脱和自由,做到“心纯净,行纯善”。当我们真能这样做的时候,压力和烦恼自然也就大大的减轻了。

所以为了减轻压力,我们应该经常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想着如何去帮助别人、成就别人,而不求回报和肯定。禅语说: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忧,心地清凉;不求,不卑不亢;不执,可圆可方;不愁,快乐健康!的确,只有那些真正放下自我的人,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快乐是一种习惯—106 岁的快乐法则》一书中记载了新加坡许哲女士的故事。许哲女士实际上今年已经110岁了,她一生过得很健康也很快乐,她说因为在她小的时候,看到她母亲所做的一件事,从此以后就奠定了她一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有一天,母亲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全家的人正准备要吃的时候,忽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许哲女士的母亲走过去,把门打开一看,结果看到了一群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人。这些人好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向她的母亲苦苦哀求,要讨一点饭菜吃。许哲母亲看到这样的情形,二话没说,转过身来就把桌上所有的饭菜都端出来给这些人吃。当时许哲的年龄很小,她很好奇,就跟着母亲在背后看。当她看到那些几天都没有吃饱饭的人能够吃到一顿丰盛的饭菜时,脸上所露出的那种喜悦、那种满足感,她忽然感受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从此以后,她就决定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做帮助别人的事业。后来许哲女士来到了南美洲的巴拉圭,帮助那里人提高教育,帮助那里人增进健康,无私无求,不要一分钱。现在如果我们去巴拉圭,提起许哲女士的英文名字,很多当地人还会记得她,还深深地想念着她。

后来许哲女士的母亲年纪也大了,就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说:你要帮助别人,在哪儿都可以,我现在年纪大了,也需要你的帮助。许哲女士听了这样的话,就回到新加坡照顾她的母亲,一直到母亲去世。

在这里我们也印证了中国古代经典《易经》上的一句话,那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许哲女士回到新加坡之后,很多人都愿意帮助她,她在众人的帮助之下,开了二三十家的养老院。而这些养老院开起来之后,她自己都默默地退了出来,交给别人去管理。她自己在私底下还照顾了二三十位八九十岁的老人。当有人问起她的长寿秘诀的时候,许哲女士这样说:“我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看到我所帮助的人,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那我也会为这种笑容所感染,所以我每一天活的都很开心,没有烦恼,因此会长寿。”

许哲女士根据她自己的经历所得出的这个结论,其实也为心理学家们所证实。

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布朗教授,曾经对423位 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那些经常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或者给予他人帮助的老人,与那些从不为别人提供任何帮助的老人相比,平均寿命要长五岁左右,而那些只是接受别人帮助的老人,他们的年龄却没有太多的变化。所以这次实验的主导者布朗教授就指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其实经常得益于对他人的帮助,而不是一味地从社会和他人那里进行索取。

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有一个实验,实验者对加州阿拉米达县700位居民进行了14年的跟踪调查,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善恶可以影响人的寿命。

在《善恶影响人的寿命》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指出,一个乐于助人且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而一个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要高出一点五倍到两倍。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他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缓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虑;从免疫系统的角度看,常常行善也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健康。

这些研究都是表明:助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关于助人为乐,中国传统哲学早就给出了解释。在中国古人看来,人性本善,人性中有一种先天向善好德的潜能。为了说明这种人性本善的道理,孟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孺子入井”的例子:

当一个不懂事,还在牙牙学语的小孩子,正慢慢地朝着井边爬过去,眼看着就要掉到井里去了,每一个看到的人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怵惕恻隐”之心,也就是恐惧心、同情心、怜悯心。大家都想着赶快跑过去,把这个小孩从危险的井边抱回来,让他到达安全的境地。孟子问: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要讨好这个孩子的父母吗?是为了要在同乡中博得好的名声吗?是因为我们厌恶这个孩子发出的哭声吗?

显然都不是。这种不由自主的恻隐之心,表明了人性中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而人只要充分发挥这种能力,就可以达到高尚的境界了。因此《中庸》上也说了一句话,“率性之谓道”。这个“率”,就是让我们顺循着而不是违逆自己的本性去做,这样就可以与道相通了。

孟子说:虽然人性本善,但是人也会去作恶。然而人之所以去作恶,并不是因为本性不善的缘故,而是因为人不注意保存自己本有的良心,又受到了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和熏染,结果久而久之就把自己本有的良心给迷失了。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又给我们举了一个牛山的例子来做比喻。牛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它本来是一个风景优美、草木茂盛的地方,但是因为它地处大国的郊外,经常有人到那里滥砍滥伐、放牧牛羊,久而久之就使牛山变成了光秃秃的不毛之地。后来人就以为牛山本来就不生草木,可这哪里又是牛山的本性呢?孟子说人性本善的道理也是如此。

实际上,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先天向善好德的潜能,我们只要注意保存自己的良心,并且把自己放逸的心找回来,就可以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了。因此孟子又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说我们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这个途径和道路其实没有什么奥妙的,只不过是把自己放逸的心,或者说是丢失了的良心找回来罢了。孟子又非常感叹地说:一个人把小鸡小狗这样的小动物给丢掉了,尚且知道着急地把它找回来,可是人把自己的良心这么重要的东西给丢掉了,却不着急把它找回来,这是多么让人悲哀的一件事情啊。孟子说,这样的人正如那些低劣的园艺师,因为他们放着贵重的梧桐树不管,反而要去费心照顾那些矮小的荆棘之类,这是因为分不清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哪一个重哪一个轻而导致的呀。

所以在中国古人看来,人性都有一种先天向善好德的潜能。所以人如果做了错事、做了坏事,就会感到惴惴不安。这也说明一个真正心理健康的人,必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反过来说,一个人能够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够达到心理健康的人。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王阳明,他继承了孟子的人都有“良知良能”的学说,提出了“致良知”的论点。有一次,王阳明和朋友外出,不幸遇到了一群盗贼,当这群盗贼知道他就是那个提出了人都有良知良能的王阳明先生的时候,就问他:“你说人都有良知良能,那你看一看,难道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良能吗?”

王阳明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有。”这群盗贼说:“你光说有也不行啊,你得证明给我们看,我们才相信。”王阳明不慌不忙地说:“你们按照我说的去做,我就可以证明给你们看。”于是他就让这群盗贼把自己身上的衣服一层一层地脱了下来。直到脱得还剩最后一条裤子的时候,王阳明说:“继续脱啊。”结果这群盗贼说:“不行了,这个不能再脱了。”王阳明说:“这知耻就是你们的良心啊。”这说明,即使是盗贼,其实也不是无所顾忌的,他还有一种知耻心、有一种向善好德的心。

所以如果人做了错事,做了违反自己本性的事情,就会感到不安,就会感到心里很烦躁。为了避免这样的压力,我们就应该多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多去关心和帮助自己身边的人。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多人都过着一种“忙、盲、茫”的日子。我们看第一个“忙”,就是忙碌的“忙”,竖心旁搁一个“亡”字。这个“忙”,说明我们已经如此的忙,以至于我们的心都已经不敏感了,感受不到周围人的需要了。第二个“盲”,眼盲,就是看不到周围人的需要了。我们说“爱”这个字,是个感受的“受”中间加一个“心”字,“爱”就是用心地去感受对方的需要。而当一个人每天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奔忙的时候,周围人的需要都被他忽视了,看不见了。尽管他的事业可能很成功,也赚了很多钱,却难免落得一个妻离子散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忙、盲、茫”的人生,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多多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至于越走越空虚,才能够越走越踏实。

五、随缘而不攀缘

处理压力的第五个原则,就是做到随缘而不攀缘。

中国人经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这个“缘”用我们现代话的解释就是“条件”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条件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我们要等待时机成熟之后再去进行努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些古训告诉我们,条件成熟的时候一切才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少林寺的功夫闻名于天下,而寺里的武僧那令人赞叹的功夫,并非一朝一夕练就的。我们看影视剧时也可以看到一些皮毛。比如那些僧人在挑水时都是用尖底的木桶,只要一上肩,就不能放下,就要直接挑上山,倒入水缸里。而且去挑水时,脚踝上还要裹上沉沉的沙袋。这样一天挑几次水,天天坚持,就能锻练腿上的力量,日久天长,才能练就飞檐走壁的功夫。

这就告诉我们,完成一件事情就像练功夫一样,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通过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飞跃。当各方面的条件都成熟了,事情自然就会完成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有一个自然生发的过程。做事情也是如此,当这件事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去勉强。如果非要固执地勉强做什么事情,就会非常的累。让我们随缘,就是随着这个条件成熟了,最后会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个事情做起来就非常的容易了。

为什么古人教导我们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呢?因为中国古人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很多人看了这句话也许会有疑问,既然德行是根本,财并不重要,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辛苦地去赚钱呢?实际上对这句话不能做这样的理解。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说德行是一切事情的根本,而财富是枝叶花果。就像我们看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原因在哪里呢?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它根深蒂固。

学植物的人可能都明白,植物的这个枝叶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面的根也就必须延伸到哪里。人们虽然看不到根,但是它并非不重要,反而是植物成长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我们读了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先生写的《保富法》这本书,就可以非常深刻地理解这一点。在《保富法》一书中,聂云台先生记载了清末民初很多富裕家庭后代子孙兴旺发达或是衰败的情形。其中他就举到了曾经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名言的林则徐。

林则徐当时为什么要去严厉地禁烟呢?当时西方列强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的士兵一边背着步枪,一边背着烟枪,他们觉得这样的士兵怎么能够打仗呢?所以才觉得中国可以侵略。看到这样的情形,林则徐非常担忧,就向朝廷上书,极力地请求戒烟。他的请求被允许,就被朝廷派往广东一带去禁烟。

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当时英国商务代表义律送给林则徐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十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其实,在禁烟过程中林则徐只要稍微地放松一下,一边禁烟,一边接受一点贿赂,就可以获得上百万两银子的收入。但是林则徐考虑的是当时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他觉得如果不力行戒烟的话,中国人确实要变成东亚病夫了,所以他一路上拒收贿赂、严格戒烟。后来由于禁烟,英国商人生意受到了损失,于是英国就挑起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为了向西方列强求和,不得不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把林则徐发配到边疆去充军。

反观当时广东的三家富商,他们在鸦片战争中发了国难财,可以说过着富甲一方的生活。他们住的地方雕梁画栋,吃的是山珍海味,可以说富可敌国。但是聂云台先生说,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发现林则徐的后代个个都有成就,而且书香不断,出了很多有才能的人,而这三家富商的后代,没有一家的子弟是成才的。所以回过头来再看这些事情,我们才知道其实林则徐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而这三家富商却是天底下最愚钝的人了。

如果一个人具有了正确的义利观,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也是如此。

如果一个企业的成员能有正确的荣辱观,尊道贵德、崇仁尚义,就能由弱小变为强大。

就拿大家都熟悉的“同仁堂”来说,为什么叫“同仁”呢?就是“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意思。它的创始人认为,做医药最能服务大众、利益社会,当时说了一句“可以济世,可以养生,惟医药为最”。这并不是因为医药这一行来钱最快,而是大众需要、社会需要,能够救苦救难。因为有这样的一份存心,才有了同仁堂“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企业文化。中国文化就是体现和合,病人生病了,就是不和,药剂师在调制药的时候,就是修和。这样的企业精神,一直贯穿在同仁堂300多年的历程中,并一直传承到今天。

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中国,当时中药制剂非常紧缺,政府出面向各个医药企业下了订单,让医药企业生产治疗和预防非典的冲剂。有些企业收到订单,只是应付政府的任务。因为当时原材料涨价,每瓶药剂的成本就有九元,而售价政府又限制为七元。而同仁堂认为,社会人民有需要,正是我们企业做贡献的时候。他们加班加点地生产,但是仍满足不了需要,于是就停下了制药酒的生产线,转产治疗“非典”的制剂。在“非典”期间,同仁堂生产了300万瓶的汤药,每一瓶药亏两元,总共要亏 600万。但面对亏损,同仁堂的领导人说:这对同仁堂来说不是第一次,也绝对不是最后一次。

在面临义利选择的时候,同仁堂首先想到自己应当做的事,而不是赚多少钱。

然而,“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到如今已经300多年历史的同仁堂,即使在2003年“非典”期间这样非常艰难的条件下,企业效益仍然增长了30%。

在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潜力50强评选中,连续七年都入选的企业有两家,其中一家就是同仁堂。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德行,他的财富就不能够长久维持。所以《大学》提醒我们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当一个人自己有德行的时候,他所感召的人才才是好的人才。所以一定要有德,有德行就会有真正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斗。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指的是员工、顾客、合作伙伴等方方面面有缘的人,甚至是整个社会所有的人;“土”,是企业赖以发展的核心能力,可能是技术、营销能力,也可能就是员工本身。有了人才,大家众志成城,就可以把机会运用得很好,自然就会创造财富。如果你没有德行,只是很有钱,用钱来挖墙脚,结果这些人才今天是因为钱而来,改天也会因为钱而走。

“有财此有用”,财富要用在哪里?要用在成就所有员工的幸福生活上,所以财散人聚。假如只是富你一个人,员工的生活你都没有去好好地关心爱护,那财聚就会人散,你就留不住人。因此,要回馈你的员工,“财散****聚”;还要把它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还要回馈消费者,让消费者以最合理的价钱拿到最优质的产品。有这样的心量、这样的态度,这个团体就会赢得整个社会人群的尊重,所有在这个团体里的人都会有一种荣誉感。这样,这个企业的形象才会越来越好,才能够永续地发展。这就是企业的保富之道。

有一位大德在《中国传统的家与家道》一文中,这样写道:

在儒家中讲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根本就是如何齐家。家由家道、家学、家风和家业四事组成,中国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无后”不是单指生儿育女,而是指这一家有没有继承家道、家学、家风和家业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这个家迟早还是要衰败的。

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家了,读到“家齐而后国治”,总不免生起疑惑。过去的家是一个大家族,有五代同堂、六代同堂的,人口少的也有七八十人,人丁兴旺的由三四百人组成一个家。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家是明朝的郑濂家,他的家族有一千多口人,七代同堂。这才是中国传统的家。

要想管理好这样一个大家族,必须要有家教,而《弟子规》是中国许多家庭教育的集大成。首先要教育后代明了“孝道”。孩童不仅要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懂得孝敬父母的兄弟,还有自己的祖父母、曾祖父母,甚至还有高祖父母的兄弟。孩童犯过错,每一个长辈都有管教的义务。同时还要教育孩童懂得仁爱,从小就教育小孩不能自私自利,正如《弟子规》

中所讲,“物虽小,勿私藏”。家族中每一个成员做事都要为家族全体着想,不能为自己着想,心量要大。如果人人有私心,这个家就不能继续维系。

大家族每个人一生的目标都是以“荣宗耀祖,光大门楣”为理想。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家与家道,“家”是自己一生的依靠、保障、支持者,也是一个人奋斗进取的后盾。

齐家就要有家道、家风和家学,能够使几百人的家族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平等对待,扩大到国家就能治国。如是国君自然可以垂拱而治,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家”。而家道就是要遵循五伦的关系,家风就是五常八德,家学就是孔孟之道,家业(事业)就要通过教育后代来传承,这才是中国能够绵延五千年长治久安、盛而不衰的原因。

过去家的组合是靠血缘关系,现在要想恢复传统的家,已经很难了,我于是想到了企业“家”:用企业团体来继承家的精神与功能,一个企业也可以组成一个家,一个社团也是一个家。过去的家是血缘关系,而现代的家就要用“道义”。如果一个企业能够用道义来运作,使每一个人在这个企业中都能找到家的温馨感觉与功能,这样企业职工就没有后顾之忧,就会视企业为自己的家。企业中的领导就像家族中的长者,将敬爱、关怀、照顾、互助和谦卑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心,使企业的员工都有一种归属感,人人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把他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从内心真正化解对立,做到相亲相爱如一家人。

如今,一些企业家积极响应企业“家”的号召,在自己的企业内部落实《弟子规》教学,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积极的社会反响。例如,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的董事长胡小林先生,在参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之后,把《弟子规》的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理念落实在企业管理中,结果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改变了整个企业的风气。这不仅坚定了他用《弟子规》建设和谐企业的决心,而且他还积极投入到义务传播传统文化教学的事业中,为公司的用户乃至许许多多向往家庭幸福的人们免费送去《弟子规》的课本和讲座光盘。他应邀到香港理工大学做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带动经济良性发展的经验分享》的主题演讲,受到广大师生和企业家们的一致好评。

南京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在成立之初,总裁李慕松就把人才的本地化工作当成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了“100%本土管理、100%本土员工”。公司厂房内的墙壁上,挂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书法作品,公司大厅的液晶欢迎屏幕里显示的是《弟子规》的经句,到处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李慕松总裁在他主讲的《中华文化成就和谐菲尼克斯》的演讲中谈到,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使得菲尼克斯中国电气公司实现了辉煌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开明的企业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把《弟子规》的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理念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成为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金融危机、构建和谐企业的典范。这更坚定了我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的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批由中华文化孕育的和谐企业“家”将出现在世界各地。

六、知足方能常乐

处理压力的第六个原则就是要学会知足常乐。很多人经常批评“知足常乐”这句话,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其实并非如此,这里边蕴藏着很深的人生智慧。因为一个人如果不知足,即使家庭条件很优越,他也不会得到满足,也感受不到幸福。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如果一个人知道知足的话,就能够保持长乐。

有一句古语说。“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待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意思是说,别人骑着马走路,我骑着驴走路,仔细想一想我不如这个骑马的人,但是等我回头一看呢,还有挑着很重的担子慢慢前行的人,和他相比,自己实际上应该非常知足。

古人说“布衣桑饭,可乐终身”,表达的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型心态。想想小时候,一块糖,一本连环画,都能带给我们莫大的幸福感,那是因为孩子的心中还没有被名利所污染。可以说,知足常乐是人的本性。而当我们慢慢长大,名利之心渐起,便开始不停地追求和索取,往往认为自己只有获得更多的财富才能幸福。但是在追求名利的路上没有终点,这样就会陷入名利的诱惑中不能自拔,距离快乐也就越来越远。

从前有位国王,一直很忧郁。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过着最富足的生活,却仍然不满意。于是他便经常去参加一些宴会,却仍然没能高兴起来,总觉得少点儿什么。

有一天,国王在自己的宫殿里四处闲逛,无意间来到了专门为自己做饭的御膳房,听到一个人正在里面欢快地唱歌。国王进去一看,发现是这里的一个厨子,他满脸是快乐幸福的笑容。

国王觉得很奇怪,他想,一个厨子生活不富裕,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能生活得这么幸福呢?于是国王便问他为什么如此快乐。厨子说:“陛下,虽然我的生活不富裕,但我每天都努力工作来让我的家人生活得快乐。我们没有太多的奢求,只要有一间草屋,能吃饱穿暖,就感到很满足了。我的家人,我的妻子儿女就是我的一切,他们依靠我,我给他们带来的一点点东西,就能让他们很高兴。您说,我的家人每天都生活在快乐中,我还有什么好发愁的呢?”

国王听了他的话,便走开了。回去后他叫来了一个大臣,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大臣。大臣一听,便笑着对国王说:“陛下,那是因为他还没有成为‘逐一族’。”

国王不解地问道:“什么是‘逐一族’呢?”

这个大臣说:“陛下要是想知道什么是‘逐一族’,很简单,您找人用布袋装99个金币放在厨子家门口,然后您再仔细观察这个厨子,很快您就明白什么是‘逐一族’了。”

国王更加好奇,便派人把一个装了99枚金币的布袋放在了厨子家门口。第二天厨子回家时,在门口发现了这个布袋,他拿起来,沉甸甸的,便拿进屋里打开来,倒在桌子上一看,厨子一下就惊呆了,满桌子的金币啊,晃得他眼睛都睁不开了。他迫不及待,一个一个地数了起来,结果数来数去,都只有99枚。厨子不甘心,心想谁会专门放99枚呢?应该放100枚才对啊,一定是丢在什么地方了。于是他便走回门口找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又回到家里到处翻找,结果就是找不到他想象中的那枚金币。最后找到精疲力竭也没有找到,他只好放弃了,心里非常沮丧。

他想,只差一枚我就将是一个拥有100枚金币的人啦。于是他决定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尽快赚取一枚金币。因为找金币找得太晚太累,第二天他起晚了。他非常生气,因为这会耽误他早日赚一枚金币的计划。于是他的情绪非常坏,对着他的家人大吼大叫发泄不满。

等厨子来到御膳房,也不再像往日那样哼着小曲快乐地工作了,他只是拼命地干活,心里想着他的第100枚金币。

国王看到厨子的变化就更加迷惑了,心想他得到了金币应该高兴才对啊,怎么倒变得烦躁忧郁起来了?于是他又把那位大臣叫来问原因。那个大臣说:“陛下,您现在看到的厨子可不是以前的厨子了,他已经成为‘逐一族’了。这种人已经拥有了很多东西,但是他们渴望拥有更多,不懂得满足,于是他们便拼命地工作,就是为了那个额外的‘1’,以便能早日让他们的财富达到100。然而100就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吗?不是的,他们还会向往再多一个,以便让自己的财富超过100。生活中值得人们高兴和快乐的事情很多,但是因为有了那个99,便给了他实现100的可能性。而拥有了100,又给了他一个超越100的机会。于是他们原有的幸福平和被破坏了,开始不顾一切地追逐那个没有实际意义的‘1’,甚至因此而失去了快乐,这就是‘逐一族’。”

现在来看看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多少“逐一族”吧。我们身边的人,包括我们自己,是否还在为了让自己银行存款再多出一个“0”而成天愁眉不展呢?是不是还有人为如何才能再多置一份房产而疲于奔命呢?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逐一族”的成员,都在追求那个额外的“1”,殊不知,在追求的过程中,自己正在与快乐渐行渐远。

有一个很短小的故事。有一对夫妻,是以卖烧饼为生的。每天晚上一收摊,夫妻俩就开始数当天赚的钱。每当数到最后,发现今天比昨天多赚了几块钱的时候,夫妻两人都会兴奋地大笑,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值得高兴的事情。同样是在一个晚上,有一对开办企业、富甲一方的富翁夫妻,由于他们所持的股票跌了30%,而在家中开枪自杀。而实际上,他们死后留下的固定资产,也足够他们逍遥一世。

古人说“荒坟青草长,黄土埋枯骨”。纵观几千年的人类历史,那些曾经踌躇满志笑傲一方的人们又留下了什么呢?功名利禄与快乐、健康、平安、和睦相比,不过是过眼烟云。人生在世,成日醉心于名利的追逐,痴迷于存折上数字的增长,并不一定就能成功。而能够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为他人和社会留下些什么,那才是最大的收获。

从上面的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真正幸福的人,不一定是有钱有势的人,只有内心充实快乐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当然,在现代社会中,“知足常乐”并不代表不思进取。我们不赞成那些对生活持消极态度的人,而是鼓励人们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中,为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努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反对的只是那些不顾自己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快乐,每天处于一种疲惫和紧张状态的生活;还有那些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迷失了本性,在已经拥有很舒适的生活时,仍要拼命追求更多的财富,最终成为赚钱的机器,沦为金钱的奴隶的生活。甚至有些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和失败之后,做出一些让亲人朋友伤心的傻事,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所以我们应该有“知足常乐”的健康心态,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过多的诱惑。即使在遇到挫折时,也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冷静地看待失败,重新找回自信。只有这样,才会让人在享受成功的同时不失去快乐。

七、交流是减压的良方

我们感受到的压力,常常是由于我们把感情封闭起来不向别人诉说而产生的。

人的感情,无论是喜怒哀乐,都需要宣泄出来。有这样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球迷在晚上看球,由于夜深人静,看到精彩处,不能喊出声来,这使他很难受。为了表达他激动的心情,他就准备了一个写着“加油”两个字的牌子,每当进球时,他就把牌子拿出来,使劲举两下,来表达他兴奋的心情。这个做法可能听起来有些可笑,但是实际上,这个球迷很好地利用了一种叫做“精神宣泄”的方法来释放自己激动的情绪。医生常说,长年累月把感情埋在心里从不外露的人,最容易患心脏病。

为了避免这种压力,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无论是遇到麻烦还是想出好主意都可与别人诉说的人际关系。选择诉说对象时,一定要找可以推心置腹的人,这个人不会因为你说的话而给你扣帽子,也不会把你的话拿来做不利于你的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配偶是最能跟自己交谈的人。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与人交流,所以我们需要朋友和各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一个人独自承担一切。

有一个父亲,经常教育他的孩子,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天,孩子与父母去郊游,来到一个河边,看到有许多漂亮的大石头,这个孩子就想抱一块回家收藏。于是他捡了一块,抱着走了一段路后,因为石头很重,他实在没有力气继续走了,便不得不把石头放下。他正打算放弃的时候,他的父亲走过来对他说:“我不是告诉你,做好一件事,要尽最大努力吗?”孩子说:

“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没有力气了。”父亲笑着对他说:“谁说没有啊?”边说边把大石头抱了起来向前走,并告诉孩子:“不要忘了,你的亲人朋友都是你力量的一部分,有些事情大家可以一起帮你承担。”

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心里有压力时,可以找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倾诉。

他们是你力量的一部分,可以和你一起承担压力、面对挫折,可以帮你调整心态,使你重拾信心。

八、减压妙方

处理压力的第八个原则,就是要找出减轻压力的有效方法。在遇到压力的时候,大家都会想方设法地减轻压力。减轻压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有些方法是积极的,有些方法却是消极的。

比如,有的男士遇到压力的时候,就会想到抽烟喝酒;有的女士遇到压力的时候,就会想着去疯狂购物,或者用吃的方式来减压。这些方式不仅无益于减轻压力,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困扰。所以我们应该学会采用一些积极的减压方式,比如说可以听一段舒缓的古典音乐,可以去做运动,可以去接触大自然,也可以找朋友交流思想等。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方法应该积极有趣。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放松之法。

静坐法:静坐养生,静坐时坐姿端正,双目微闭,全身放松,宁神静志,意守丹田,每次为15~60分钟。

闲赏法:工作之余栽花种草,饲鸟养鱼,观赏书画,将庭院布置得幽静一些,能调节生活节奏和陶冶性情。

逸游法:工作之余,外出游览,投身到大自然,饱览风光,探奇览胜,使人增长见识,心旷神怡。

睡眠法:睡眠是消除生理疲劳和精神疲劳的最好方法。

修心法:佛法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烦恼和压力更不例外。佛教有很多修心的方法,例如通过执持“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去除妄想、分别、执著,是以一念取代一切妄念,保持一心不乱、断除烦恼的最佳方法。《联合早报》2003年5月23日转载路透社的消息说,佛教徒脑部扫描显示,他们确实是快乐而心境平静的人。实践证明,凡是正信的佛教徒,由于长期受到佛陀教育的熏陶,在现实生活中都体现出良好的调伏烦恼、处理矛盾的自制能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当你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就要着手改变你的思维和习惯。能够避免压力就尽可能避免它,不能避免,就用良好的方法来减轻它。有人说,在生活中经常把人打倒的不是重拳,而是暗拳。但是如果我们进行了主动的压力管理,就不会让压力像暗拳一样把我们打倒,就不会让它妨碍了我们的成功。

同类推荐
  •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从根本上说,正义的实质内涵体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交换。说得再直接简明一点,所谓正义,就是相互性基础上的利益交换。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正义直观上表现为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安排或分配。但社会不是抽象集合体,它是由诸多个人在一定共契上组织成为的生活共同体,其组织结构及其运作凭借或通过诸如国家政府、社团组织机构或特定的社会管理机构得以实现。
  •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除了少数篇章谈及具体战争问题外,其余均可以“原则”视之。今天,人们不仅在战争行动时依赖它的指导,而且在进行政治、经济乃至体育竞赛等种种活动时也可从中得到启迪。本书从《孙子兵法》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含义丰富的句子,分为战争、将才、治兵、谋略、攻防、制胜、机变、虚实等章节,对孙子智慧进行解析,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历代论引、兵法札记、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孙子的思想。
  • 价值观的力量

    价值观的力量

    《价值观的力量》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中国的月亮”曾经也很圆啊;第二章大悲壮、大不朽之中国;第三章打造中国形象养清正、凛然之气;第四章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第五章亟待雪中送炭莫急锦上添花;第六章“改革创新”当代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第七章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第八章核心价值观之探究;第九章“和谐、公正、仁爱、共享”。
  • 儒家哲学家智慧

    儒家哲学家智慧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 孟子的智慧

    孟子的智慧

    《孟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儒家经典。《孟子》原文七篇并无上下之分,亦无章次之别。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怀着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仁义,宣传德治,同情民苦,抨击暴政,志在匡世救民,兼济天下,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孟子》一书的总体特色是感情充沛,气势奔放。他激荡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又言辞犀利,呈现出凌铄一切之势。
热门推荐
  • 璀璨青春之复仇计划

    璀璨青春之复仇计划

    主要说明女主开始是不喜欢男主,只为了复仇,利用男主,后来老师把男主调到女主身边时经过多少经历磨难,后来女主被感动了,女主爱上了男主,男主也喜欢女主了……
  • 淘气小医仙

    淘气小医仙

    本身一医学院普通女学生,因故跳楼身亡,魂坠异世,成为巨人统治下的蝼蚁,习不世医术,驱不灭人躯,罚战天地
  • 邪王狂妃绝色大姐大

    邪王狂妃绝色大姐大

    她,21世纪的金牌杀手一夜变为夏家废柴大小姐。任人欺凌?花痴草包?当她变成她!风华绝代,笑靥如花,且看她如何玩转世间种种。他,令人闻风丧胆的鬼王,世人皆认为他冷酷无心,可却在她面前装瞎揩油,吃豆腐,直到某女被吃干抹净,才发现他是个腹黑大灰狼。“虽然小了点,但还是挺好吃的”嘿嘿嘿
  • 回廊一寸相思

    回廊一寸相思

    错嫁,一生纠缠。嫁错,几世孽缘。你可知错一字便是一世,命运纵横交错,缘分可遇不可求。是命中注定:还是前世纠葛: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是错?是错!嫁给你,是一场阴谋,还是无边的算计?曾经说:永远在一起,曾经说:护我风雨,到最后却只剩下寸寸相思地,权欲的诱惑,名利的追逐,刻骨铭心的记忆,当最后只剩下伤害时,他们是否会继续走下去?当他身处迷局,当她面对背叛。是错!是错?当他幡然醒悟,她是否会如往昔般………往事蓦然回首。既然两人开始便是错,那结局又怎会尽人意呢?
  • 家柔

    家柔

    家柔从小被父亲送到静女山,她以为自己被抛弃了,父女间有很深的隔阂,十五岁时被父亲接回家。这时父亲的好友季伯父来信邀约,家柔就随父亲一块去了洛阳赴约,在花园里偶遇路过的二公子和三公子,并听到父亲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许配给季伯父的某个儿子,家柔内心伤感,被抛弃的感觉忽现。家柔试图寻找借口返回静女山,但总是被父亲一一化解。随着和季家两位公子的交往,家柔对温文尔雅的二公子渐生情愫,此时她没有意识到三公子也已对她心生爱慕。苗疆巫师童古也来到了洛阳,打断了进行着的三角恋,十年前家柔被送走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 “自杀时代”的来临?

    “自杀时代”的来临?

    本书力图通过对自杀现象以及环绕其周围的自杀话语的考察,解释20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群体精神的结构,从而织构出一幅比较生动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演变图景。
  • 超次元卡片游戏

    超次元卡片游戏

    美少女穿越次元与你相遇!机甲、骑士、魔法,各种各样属性的美少女卡牌!比游戏王更加有趣的战斗系统,属于美少女们的战斗!带着妹子们征战各式各样的战场,用着效果绝赞的魔法卡牌、高级装备!扩散性百万亚O王、神O控、当卡牌手游上的美少女们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战斗才刚刚打响!每日1~2更,时间中12-晚8。希望各位看官能够喜欢~也希望喜欢玩卡牌游戏的观众能够留言提供更多建议~
  • 神源空间

    神源空间

    现代社会,灵气匮乏,以至缺乏各种灵丹妙药,天才地宝,郑林意外获得奇遇,从此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 末世兑换系统

    末世兑换系统

    周朝重生了,回到了十五年前大黑暗灾厄爆发的前夜,还顺便携带了兑换系统重生。兑换系统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存在的!火影忍者的写轮眼、斩瞳里的帝具、漫威中的超能力、终结者的强大科技、无数小说的一流功法、超强武技、巅峰血脉……“兑换系统,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出门被丧尸咬了!”
  • 盛宠萌妻

    盛宠萌妻

    他,是权利的象征,万人之上,这一生,只将权利用在她身上。她,是被人遗弃的女婴,阴差阳错,被他捡回家,从此躲在他的羽翼之下。【萌妹篇】“讨厌…人家又要迟到了!”娇小的少女,致缺缺的看着面前的早餐。“先吃早餐。”某男淡定的喝着茶。“可是……老师会说我的。”不开心。“谁敢!”某男眼中闪现暴戾之色,随后转为温柔,“先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