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受难图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他的门徒约瑟买通了士兵,取回了他的身体,然后用干净的细麻布裹好,放在新掘的坟墓里,又用磐石封住了墓穴口。三天后,当信徒们去吊唁的时候却发现,墓穴口的大石被移开,耶稣的尸体不见了,只剩下包裹尸体的麻布。
耶稣的信徒们坚信,耶稣复活了。这正如后来的《圣经》所言。耶稣失踪的日子后来成为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复活节。据说,耶稣后来还三次向信徒现身。复活节对基督教徒而言,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耶稣复活意味着“战胜死亡”,从此“死”对于信徒已经不再可怕。因为他们死后,灵魂都能得到基督的拯救升入“天堂”,获得“永恒”的生命。如果没有这样的复活,死亡又怎会给人们带来平和呢?
这就是《圣经》中记载的关于耶稣裹尸布来历的神奇故事,但它只是为谜一般的裹尸布开了一个头。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在这些故事里,裹尸布都以巨大的神力,帮助它的信徒摆脱痛苦,获得救赎。
据说,1955年英国一名遭受着骨髓炎病魔折磨的10岁小女孩在别人的帮助下,到达了都灵,并被特许用双手触摸裹尸布。事隔不久,她果真渐渐能够如常人般行走了。
《最后的晚餐》但令世人惊奇的裹尸布留下的谜题绝不仅于此。在耶稣复活后,他的那块裹尸布也不翼而飞了……一直到13世纪初,一个叫克劳里的编年史家写了一本书,其中记载了他本人于1203年在君士坦丁堡看见过一块据说是耶稣的裹尸布的长方形亚麻布。这几乎是1000多年来有关裹尸布第一次有迹可查的记载。
都灵大教堂15世纪,这块裹尸布传到了萨伏伊公爵路易斯手中。1532年,存放裹尸布的教堂里发生了一次火灾,装着裹尸布的盒子上镶的银被烧熔滴在裹尸布的几个角上,使它遭到了一些破坏。人们用水扑灭了火,可也使裹尸布上留下了明显的污迹。后来,路易斯公爵又把这块裹尸布带到了意大利,放在都灵的大教堂中。从那时起至今,它就一直安放在这座大教堂的圣坛上。
从此,这件圣物一直受到基督徒们极大的敬仰。但是后来有人产生了疑问:它真是耶稣的裹尸布吗?100多年来,人们对这块蒙着神秘色彩的裹尸布,从各方面进行着研究。
1898年,都灵大主教终于同意第一批科学家直接对耶稣裹尸布进行考察。摄像师赛根多·皮亚在暗室里冲底片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他从照片底片的负像中看到了更为逼真的“耶稣”形象。他注意到,感光板上清晰地显示出一幅头部的正片,而不是通常底片的那种黑白颠倒的图像。这就意味着裹尸布上的图像本身是底片图像,也就是说,裹尸布上的图像是根据一张照相底片绘制的。在摄影术发明前,谁能绘制出一个照相底版来呢?这一发现使怀疑裹尸布真实性的声音明显低沉了许多,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倾向于证明它的真实性。
耶稣的裹尸布1986年,在科学工作者与宗教界人士长达10年的接触和协商后,终于达成协议,科学家被允许用改进了的碳-14年代测量法对“裹尸布”进行分析。取样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并由国际上3个著名的碳-14实验室分别进行测定。每个实验室都得到4个样品,其中只有1个样品是从“裹尸布”上剪裁下来的,其余3个样品为不同时代的对照样品,分别装在编好号码的金属盒中,但只有都灵大教堂的大主教和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的考古权威才知道这4个样品中哪一个是真正的从裹尸布上剪裁下来的。
被火烧焦的部分裹尸布结果,3个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得出了相当一致的结论:这块“裹尸布”与耶稣毫无关系。因为它的年代在公元1260~1380年的可能性为95%,不早于公元1200年的可能性为100%,也就是说,这块“裹尸布”出现于耶稣遇难的千年之后。
关于这个谜,1532年的那场火灾却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因为被火完全烧焦的纤维会改变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同时在非常靠近烧焦的地方也会产生颜色的变化。但是科学家们发现在裹尸布图像上被火烧焦的部位根本没有发生这种变化。另外,用于灭火而泼在裹尸布上的水,会引起色彩溶散开来,但是这些也都没有发生,科学家们通过各种不同的仪器对图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发现,它的每一笔画都与16世纪那场火灾中所造成的焦痕非常相似。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们推翻了以往的各种肯定裹尸布真实性的论点和根据,一致认为,这幅图像不是由于尸体形成的,是别人巧妙地用轻微的焦痕构成的。由此断定,它根本不是传说中耶稣的裹尸布。
这个结论虽然给长达几个世纪裹尸布的真伪之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显然不是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持不同观点的科学家们仍然用不同的证据和方法为他们所坚持的信念辩护。
直到今天,关于裹尸布的争论依然在继续。孰是孰非,谁也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似乎任何一方都没有绝对的证据说服对手。但毋庸置疑的是,耶稣的裹尸布依然是备受其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圣物,而一旦它被证明是赝品,也没有人否认这个中世纪天才的完美骗局。究竟是谁会有这样的技巧和才智,花费如此的周折,和宗教、信徒,甚至与几千年来的科学家开了一个这样的玩笑。他的目的又何在呢?裹尸布周围笼罩的迷雾也许永远都无法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