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950200000002

第2章 《李清照集校注》后记(代序)

王仲闻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妇女在各方面都受到压迫和歧视。在文艺领域中,当然也不可能有例外。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限制,她们在文艺方面原来与男子同样具有的光芒,就很不容易透过层层的障碍而放射出来。

在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之下,妇女作家是少得可怜的。梁钟嵘《诗品》介绍了从汉到梁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其中女诗人只有四人,比例不到百分之四,这已经是很少的了。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三十卷,只选了曹大家《东征赋》一篇、班婕妤《怨歌行》一首,那就更不成比例了。到后来,《全唐诗》九百卷,其中妇女作品,只有九卷,才合百分之一。《宋诗纪事》一百卷,妇女作品只有一卷,比例也是百分之一。明、清人所编的《诗女史》、《彤管遗编》、《彤管新编》、《古今女史》、《林下词选》、《众香词》、《历朝名媛诗词》以及或云托名明钟惺编的《名媛诗归》等等,为妇女作品专集,且不限于一个时代,然而数量俱不甚多。

妇女作品还受到另一歧视。一般选本,大都是按作家年代先后编次的,独独对于妇女则不然,往往把她们的作品,另辟一栏,编在书末,似乎她们在文学上也不能与男子享有同等地位。这个恶例,开自唐末韦庄编的《又玄集》,五代韦縠编《才调集》继承他的衣钵,后世的编辑和选家,更是变本加厉,竟把妇女作品放在无名氏和神仙鬼怪之后。这一歧视妇女的恶例,一直沿袭下来,直到解放以后,才与其他封建制度一起消灭净尽。

宋代程朱理学派兴起,大力提倡封建礼教,妇女们所受到的束缚和限制更加深密,因而虽为词的全盛时代,女词人仍是寥寥无几。在今天知名的约一千二百的宋代词人中,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女词人则不过五六十人左右,而且大都只有单词流传,没有一个有完整的词集。今天还有较多的作品流传,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只有李清照一人。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山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死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以后,究竟得年多少,还没有能够考证明白,但可以说,至少活了七十多岁。她父亲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人称后四学士。她母亲王氏,也善于写文章。在家庭影响之下,李清照很早就有诗名,为晁补之所赏识。她在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青年时候就对金石研究有兴趣,后来成为有名的金石学家,对金石有深刻研究、渊博知识。他除了收藏金石以外,还喜欢收藏书籍、法书、名画。李清照与他志同道合,节衣缩食,帮助他从事收藏和研究。应该说赵明诚的成就得力于清照者不少。张端义就说:《金石录》一书,清照亦曾笔削其间。李清照四十六岁的时候,赵明诚死了。接着金兵侵入浙东、浙西,清照避难奔走,所有收藏的东西几乎全部丧失。绍兴二年(1132),清照再嫁张汝舟,没有多少时候,就离异了(明清到现在,有不少人考证过,说她没有再嫁。都是没有充分论据的)。她没有儿子,大概以后就孤独地度过了她的晚年。她的平生事迹见于载籍的并不多,前面已有《李清照事迹编年》引述了一些有关记载,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李清照是宋朝最负盛名的女词人。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及写作活动。她丈夫赵明诚的名著《金石录》,生前大概没有完成,李清照不但曾参加该书的编撰工作,最后还是经过她的手成书、流传的。直到暮年,她还有学术方面的活动(公元1150年,即绍兴二十年左右,她六十六七岁的时候,曾经两度拜访当时年约八十岁的大书画家米友仁,请他为她所收藏的米芾墨迹题字。米友仁是米芾的儿子)。她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她能写散文、骈文、诗、词,能作画,能考证金石刻,书法也很好。她的字、画,明朝还有人见过,到清朝就失传了。她的诗文集、词集,宋朝人都有记载;刊刻的版本,亦不止一种。可是,这些本子都没有流传下来,大概在清初或者更早一些时候就消失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李清照著作,除了一部不是文学作品的《打马图经》是完整的以外,其馀都是前人从各种古书中东鳞西爪地搜集起来的。其中还有不少是伪作或可疑之作,可以确认为李清照作品的,就把所有断篇残句都当做整篇全首来计算,总共也不过七八十篇。大凡只见于伪书元伊世珍《琅嬛记》,只见于明、清人选本如杨慎《词林万选》、长湖外史《续草堂诗馀》、茅《词的》、赵世杰《古今女史》、卓人月《古今词统》、周铭《林下词选》、沈辰垣等《历代诗馀》的,都不一定靠得住是清照作品;就是见于明陈耀文《花草粹编》、清朱彝尊《词综》的,也不能说都没有问题。

流传下来的李清照作品中既有伪作,有可疑者,我们进行研究,恐怕只能就那些可以确认是她所写的篇什着手;那些有问题的,似乎应当暂时放在一边,等到有人能够考证确定后再说(伪作更不必研究)。如果把那些伪作或可疑之作当作李清照作品,与其他没有问题的作品来一起研究,来评价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样得出来的结论,它的正确性,恐怕是难以保证的。在1959年各报刊上所发表的讨论李清照作品的论文里面,把有问题的词当作李清照真作而分析评论的情况,就不能说没有。就是1959年出版的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里,还引了靠不住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一阕,予以肯定;1961年《文学评论》第四期发表的夏承焘先生《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一文里所说“敢于写少女爱情:‘眼波才动被人猜’,敢于写夫妇的幽情:‘今夜纱窗枕簟凉’”等词,也不见得都是李清照的作品。作品真伪,必须首先辨别清楚;否则,结论的科学性,免不了要减低,对于读者,免不了要造成误会。

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李清照一生的经历,她个人的历史,可以分作两个时期:上一时期,是在北宋的时期,是生活安定、专心研究金石、从事创作活动的时期;下一时期是在南宋的时期,国家民族濒于危亡,本人则失去了丈夫、失去了所有的书物和生活依据,颠沛流离,孤独无依的时期。

她的作品,也可以依照她一生的经历,分作两个时期:上一个时期,是在中原的时期、北宋的时期;下一个时期是在江南的时期、南宋的时期。大致以建炎元年(1127)为分界线。她的作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反映。下面就依照这样的时期划分,对李清照的作品,试图做一个分析。

在分析之前还得说明一点:李清照的作品,过去最有名的是词。她的诗、文,流传下来的比较少,也不被大家注意。为了对李清照的作品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她的诗、文,必须和词同时研究。像过去那样只谈她的词而不谈她的诗、文,也免不了有些片面之弊。因之,也恐怕不容易得到正确、公允、全面的结论。

北宋自从结束了五代的分裂状况,统一了中原以后,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对于辽和西夏,统治者采取了屈辱求和的政策,每年送去很多的岁币,暂时维持着相安无事的局面。矛盾暂时缓和,生产力也就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工业方面如印刷、建筑、制瓷、制茶、制糖等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峰;与此相应,各种旧的学术部门发展了,新的部门创立了。出现了沈括的《梦溪笔谈》、李诫的《营造法式》,刘敞、李公麟、欧阳修、曾巩创立了金石考古之学。名画家、名书家大批涌现。继欧阳修文学革新运动之后,出现了曾巩、王安石、三苏、黄庭坚等大散文家、大诗人。词则于花间、南唐一派之外,苏轼开创了新的豪放一派,一新耳目,晏幾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也分道扬镳,各成一家。清照生在这个文艺和学术上极为昌盛的时期,得以饱吸文艺与学术空气,她的父母又是能文的人,在他们的熏陶之下,她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和学术研究的才能,是一点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因此,她在文艺上有多方面的发展;与她的丈夫共同进行的金石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由于那时妇女们社会地位的限制,清照所能接触的世界,毕竟是不够宽广的。因而反映在李清照作品里面的,多数是安闲的生活,与夫妇、姊妹等离别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李清照第一个时期的作品,流传下来的较少。其中要算词最多,诗很少,文大概只有一篇词论。

反映她生活安定的,如《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等,这些词与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的作品相比,是丝毫没有逊色的。描写离别之情的《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一词,是她宣和三年(1121)从青州到莱州,路过昌乐寄宿馆驿中所作,寄给在青州的姊妹的。此词所表达的姊妹间感情,是深厚的、诚挚的,不是寻常泛泛应酬的作品。

还有几首向来有名的词,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等首,有人说是清照寄给赵明诚的。如果不错的话,那末,她是把他们二人志同道合,甘心老于学术之乡的深厚感情很真实很细致地表达出来了。

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诗作的题材较词要宽广。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做到了尚书右仆射(宰相之一,当时除了尚书左仆射蔡京是首相以外,赵挺之的官职最高),李清照献给他一首诗,可惜现在只剩一句了:“炙手可热心可寒。”她对赵挺之的升官似是不以为贺而以为惧。又如《浯溪中兴碑》,自黄庭坚、张耒两大篇之后,宋人多认为绝唱难继的了,李清照这时却和了张耒二首,表示了自己对于历史事实的看法。此外如:

少陵也是可怜人,更待来年试春草。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在这些诗中,作者跳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莫怪后来理学家朱熹也说:“岂寻常妇人所能!”(朱熹指的“两汉本继绍”一首而言。此诗作于何时,不可知,姑且在此提及。)

她还有一篇评词的论文,全面而系统地批评了北宋的词人。宋朝人评词的,较早的晁补之只评了几个人,也没有什么系统(晁评见于《能改斋漫录》,恐怕就是《说》的一部分)。李之仪也评过词,所评虽比晁补之有系统,仍不如李清照的全面(李评见《姑溪居士文集》前集卷四十《跋吴思道小词》)。晁、李二人是李清照的前辈。后来只有王灼《碧鸡漫志》所评的范围较广,但就系统性、理论性来讲,也仍不如李清照。虽然李清照所评,不免或有偏见。对于北宋词人,她没有一个是满意的。但这一篇论文,仍旧不失为研究宋词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李清照的第二个时期里面,由于统治集团对外政策的软弱,北方的女真族乘机进逼,淮水以北的广大区域沦陷。当时广大人民纷纷起义,抗击金人,宗泽一声号召,就有几十万人在黄河以北响应。终以朝廷的昏庸无能,起义人民得不到支援,最后还是被金人残酷地镇压了下去。宋朝人所记载的当时惨状,是这样的:

自靖康丙午岁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数十千,且不易得。盗贼、官兵以至……更互相食。人肉之价,贱于犬豕。(宋·庄绰《鸡肋编》卷中)

不但上面所说的沦陷了的地方(现在的山东、河南、苏北、皖北)如此,所有金人到过的地方,如扬州(即现在的扬州市)、明州(现在的宁波市)、平江(现在的苏州市),也都遭到了极大破坏,遇难的人民,不知道有多少。北宋统治集团中的成员,除了大部分在东京(现在的开封市)被金人俘虏北去,少数成了民族败类,甘心做卖国贼以外,剩馀下来的纷纷逃亡到长江以南,有的继续坚决抗敌,甚至为抗战而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却不顾国家的险危,继续他们的骄奢淫逸的生活。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对当时史实有详细记载。

东晋时候,中原完全沦陷,偏安江左,与南宋情况相类似。《世说新语》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邪!”(此处文字据《晋书·王导传》,略改数字。)

王导要克复神州,当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就是周中坐而叹,不忘国家民族,为此惊心,也是爱国的心理。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有表达了中坐而叹的思想的,也有表达了克复神州的愿望的。它们反映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切,如: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当时正是主张抗敌的宰相李纲被免职了,昏庸低能的黄善、汪伯彦当了宰相,他们虽然掌握了大权,一无御敌之计;留守东京的爱国抗敌英雄宗泽死了,继任的是后来投降敌人的杜充。李清照这两句诗谴责了这些投降分子,说他们既不是要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王导,也不是隔阂华戎、志在本朝的刘琨,也就是说,南宋那时的将相大多都不以兴复为念。

如果说,上面那两句诗,笔触还没有碰到最高统治者赵构,那末,下面这两句诗,就不是这样的了:

南来尚怯吴江冷,北守应悲易水寒。

说南来的人,不应当忘记被俘北去的赵佶、赵桓,就直接谴责了赵构的害怕父兄回来,自己做不了皇帝,而把国家民族的大仇,置之度外。

清照在另一首诗中说: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时的赵构节节南逃,正是一日蹙地千里。年已七十的宗泽,留守东京,不断地请赵构回到东京去号召抗战,前后上疏二十八次,而年轻的赵构始终置之不理。太学生陈东上书,说主张抗敌的宰相李纲不应当免职,并请赵构回到东京去练兵杀敌。赵构不但没有考虑他的意见,反而把这个热爱祖国的人杀了。这大大地违反了全国人民的意愿,激起了爱国人民填膺的愤怒。在作者看来,宁肯一死以谢江东父老的项羽还是可敬的,辱国害民的赵构却是可耻的。所以对项羽的颂扬,也就是对赵构的谴责。这谴责虽意在言外,却是很容易体会到的。

绍兴三年(1133),赵构派韩肖胄、胡松年二人到金国去,李清照做了两首诗,一首中说:

夷狄由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指斥金人的复无常。另一首结尾说:

长乱何须在屡盟。

用《诗经》里的“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批评了赵构的屈辱外交政策。她还说: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这不仅歌颂了人民永远不会对敌人屈服的爱国主义精神,清照殷切希望恢复失地、拯民水火的热烈感情,也充分流露出来了。

在一篇游戏的文章《打马赋》里,她说:

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

希望南宋能够像东晋那样偏安江左的时候,还有桓温、谢安这样的人,或者能够出击,收复部分失地;或者敌人前来进犯,能够击溃他们。她又说:

佛狸定见卯年死。

可见她对抗敌前途也是抱着乐观态度,有胜利信心的(那时金人正在向南宋发动进攻,李清照自己也从杭州逃到了金华)。在这篇文章最后,她还说:

老矣谁能致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当时淮水以北,土地全部沦陷,她说自己老了,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只希望大家一起回到淮水以北去,也就是赶走金人,恢复河山。我们不能不承认:它们代表了当时爱国者的强烈的呼声,表示了爱国精神。

有的本子载这一篇《打马赋》,末段还有“木兰横戈好女子”一句,这一句的来源不很清楚,不一定是清照的原文。如果确实是她写的,那更可以说明她直欲拿起武器来驰赴保卫祖国的前线了。

在封建制度之下,妇女们不能够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李清照的作品,能够表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值得特别提出的。

岳飞有一首《小重山》词,末两句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其实岳飞的知音,是很多的;李清照即是其中的一个。岳飞所说的知音少,当然指的是赵构、秦桧这一些人。

宋亡以后,遗民词人刘辰翁曾填了一首《永遇乐》词,前面的序说: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情词不及,而悲苦过之。

刘辰翁另有一首《永遇乐》词,用的是李清照原词的韵,前面也有序,说:

余方痛海上元夕之习(此指山宋亡之事,惟“习”字不可解,疑有误),邓中甫适和易安词至,遂以之。

邓中甫名剡,字光荐,又号中斋,一直抗拒金人,到山覆灭时被俘,与文天祥一起被押到金陵,后来才被释放。他与刘辰翁一样,也是时刻不忘宋朝、痛恨金人的遗民。他们都赏识李清照这一首《永遇乐》词。不言而喻,这一首词在思想内容上,必然和他们有着共鸣的地方,说出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据宋朝张端义《贵耳集》说,是她在南渡以后,每怀京洛旧事时写的。词中所记得的中州盛日,就是宋刘昌时《芦浦笔记》里所载《鹧鸪天》十五首所说的太平年月,也就是孟元老《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里所载的宣和年间汴京繁华景象。这种太平繁华景象,本来是统治阶级及时行乐、及所谓与民同乐的描写。但是,在南宋时候回溯这些景象,具有另外的意义。宋陈振孙跋《洛阳名园记》云:

昔王右军闻成都有汉时讲堂、秦时城池,门屋楼观,慨然遐想,欲一游目。其与周益州帖,尽数致意焉。近时吕太史有感于宗少文卧游之语,凡昔人记载人境之胜,录为一篇。其奉祠亳社也,自以为谯、沛、真源,恍然在目。而之太极、之崇嵩福、华之云台,皆将卧游之。噫嘻!弧矢四方之志,高士达人之怀,古今一也。顾南北分裂,蜀在境内,虽远,患不往尔,往则至矣。亳、嵩、华,视蜀犹乃封也,欲往,其可得乎?然则太史之情,其可悲也已!余近得此记,手写一通,与《东京记》、《长安》、《河南志》、《梦华录》诸书并藏,而时自览焉,是亦卧游之意云尔。

陈振孙所说的时自览《梦华录》诸书,就是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沦陷了的中原土地。如其说他“惆怅旧游,流传佳话”,那就看得太浅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宋遗民周密的《武林旧事》也说:“兴亡之隐,曲寄于言外。”李清照这一首《永遇乐》词的弦外之音,不能不是对旧都的怀念。所以刘辰翁等“每闻此词,辄不自堪”,诵之而涕下了。

李清照追忆过去的作品,此外还有一些,如诗里面的:“安得情怀似昔时。”“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词里面的:“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这些句子里的“旧时”、“旧家时”,主要是回首她自己的过去,但也并不排斥某一些同时回忆国家民族繁荣景象的成分。

李清照这些作品,假使是在北宋时期写的,那就没有多大意义,必须又作别论了。可是,现在还没有理由和根据来怀疑它们不是写于南宋时期的。

这里也必须指出,李清照的作品并不是全都值得肯定。且不说那些抒写离情别恨的篇什充满了“泪”和“愁”,正是“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便是描述怀念乡国像《永遇乐》一类的作品,调子也往往十分低沉,不能给人以积极健康的激励。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李清照是那样一个时代的妇女,而且国破家亡,流离颠沛的遭遇又折磨着她的下半生,在作品中倾吐她的“危苦”、“悲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此便以为她的作品都是优秀遗产,可以无批判地继承下来。

为什么李清照的后期作品政治性较强呢?为什么她的爱国主义思想表达在词里面的很少,而在诗、文里面较多呢?

第一个问题,似可分两方面来解答:

第一,一个人的思想认识,不能不随着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北宋的时期,她生活安定,埋头学术研究(详见她所写的《金石录后序》),锐意文学写作,所以她只在写作技巧上用工夫,其他都不措意。到了南宋,情况完全改变,敌人异常强大,而统治阶级的当权派只知道屈辱求和、投降卖国,这不能不激起每一个关心民族安危的人的爱国热忱。对政治有一定敏感性的李清照不再像过去一样,写作的题材范围随之拓展开来,这是极自然而可信的。

第二,更重要的,恐怕是:她原来出身于仕宦的文人家庭,丈夫又是宰相之子,官至郡守,与广大劳动人民不会有很多的接触,她的眼界和思想自然要受到种种局限。后来颠沛流离,东奔西走,所谓“飘流遂与流人伍”(清照《上韩肖胄》诗句),和广大劳动人民经常有所接触,扩大了自己的眼界。

关于第二个问题,恐怕是体裁问题。是词的形式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它的内容。北宋人的词,一般都继承着花间、南唐的衣钵。早期的晏殊、欧阳修,都没有能够脱离这个窠臼。苏轼独创一派,超越前人,在他门下的陈师道还批评他,说他“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自己论词,多注重于声律,把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说成是“句读不葺之诗”。囿于花间、南唐词派的传统,再加以声律上的清规戒律,不可避免地束缚了词的题材和内容,使它不能发展。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词也写得很好,但是表现爱国思想的词,没有能够写得像诗那样的好。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部《指南录》,完全是表现他的爱国思想的作品,但绝大部分是诗,词只有寥寥的几篇;像他的《正气歌》,也不是以词的形式写成的。能够突破词的限制的人不是没有,但毕竟不多,李清照也没有能够跳出这个狭小的圈子。

但李清照在词的方面,她的创作技巧确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艺术性很强,开辟了不少技巧上的法门,不仅蜚声当时词坛,对后来的词人,也起着不小的影响。

她的创作技巧,昔人有不同的说法,或说她新,或说她奇俊,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云:“‘绿肥红瘦’,此语甚新。”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十云:“‘宠柳娇花’之句,亦甚奇俊,前此未有能道之者。”所谓“新”、所谓“奇俊”,宋代词人,颇多擅长,清照虽然工于造语,还不能算做个人独有的特色。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说她“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倒可以说明清照的特点。张端义引了她的《永遇乐》词中“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作为例子。我们细看清照的词,当然可以发现不少这类的句子,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等等,都是用的白描手法。

李清照本来很会用花间、南唐派的笔法,所谓“蹙金结绣、而无痕迹”。像“红藕香残玉簟秋”,“梦回山枕隐花钿”,“香冷金猊、被翻红浪”等,都是这一类的句子。她的白描写法,就是古人所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可以说是继承并发展了李后主的笔法,在北宋词坛中,是难能可贵的。这似乎可以说是李清照的艺术特点。如果说,她是喜欢并善于使用双声叠韵字、严格分别阴阳平四声,那就成为艺术上的束缚,而不是特色了。

她的有名的句子,如“载不动、许多愁”,“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绿肥红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或者辞自己出,新颖独造,或者融会旧句,更出新意。后来有不少人模仿她的句法,方面很广。影响所及,且超出词的领域,如董解元《西厢》、王实甫《西厢》都有学习李清照的痕迹。

后人模仿李清照的句法,像杨《八六子》的“蜂凄蝶惨”,汤恢《八声甘州》的“柳腴花瘦”,过于字雕句琢,流于纤仄。这样的学习,就堕入了魔道,显然违失了李清照的本意,是清照所不能负责的。

清照运用方言,也是很成功的,这里不举例。

明张乱分词人为婉约、豪放两派。清王士祯又本张乱的话,说:“婉约以清照为宗。”北宋婉约词派,统治了整个时期的词坛,本来是继承着唐、五代的花间、南唐词派的;主要词人有晏殊、欧阳修、晏幾道、秦观等等。王士祯推李清照为婉约的宗主。我以为在婉约词派中间,李清照实在是后起之秀。婉约派的手法,在于“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如晏殊的《浣溪纱》第二句“去年天气旧亭台”,用唐人郑谷诗句(“池”字换了“亭”字),没有说追忆去年,而回忆去年的意思已经在于言外;末句“小园香径独徘徊”,又描写了一个人独自游览、没有伴侣的寂寞无聊情况,但也不明白说明,含蓄蕴藉,留下了有馀不尽的感觉。李清照继承了这种风格,并加以变化和发展(夏承焘先生说:清照变化、发展了婉约派),使婉约派发展到了最高峰,从此也没有人能够继续下去。

比清照时代稍后的侯,有《效易安体·眼儿媚》一首(见《窟词》);更后的辛弃疾,也有《博山道上效李易安体·丑奴儿近》一首(见《稼轩词》甲集)。这两个人词的风格,并不像清照;而且豪放派以辛弃疾为宗(也是王士祯的话),尤其和婉约派相反。可是他们都有学李易安体的词。

清王士祯《衍波词》中和清照原韵词不少,计有十七首,盖《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中各首,王士祯已全部和韵。王士祯为当时词坛主盟,对清照推崇备至。沈谦更以李白、李煜、李清照为词家三李,光绪年间,曾有《三李词》刊本。清末沈曾植评李清照词曾说:“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清照词影响所及,竟下至本世纪初。所以夏承焘先生说她是北宋婉约词派最适当的代表人。

婉约词派,有他们的缺点。在所谓“花间尊前、诗酒流连、点缀太平”的时候,也能够写出描摹景物,像“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欧阳修《浣溪沙》词)那样的“绝妙好词”。但是,到了南宋,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重大历史事件,人民爱国意识,很不容易通过婉约派的写作手法,充分地在词里面反映出来。尽管李清照变化并发展了婉约词派,但在时代的激流当中,婉约派不得不退出传统的统治地位,而让位给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这一派。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李清照是无能为力的。

李清照的作品流传下来的虽不多,这些作品中也存在着消极成分,但仍不妨碍她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她较之柳永、周邦彦,固然远在他们的上面,就比较南北宋其他大词人,也不见得有多少逊色。我以为这样来评价李清照,似乎才是公平允当的。

李清照诗文集和词集的失传,对于我国古典文学遗产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清《四库全书》所收,乃是毛晋刻《诗词杂俎》本《漱玉词》,只有词十七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虽篇帙无多,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那时《永乐大典》散失的不过二千多卷,基本上还差不多是完整的。《永乐大典》里面有多少李清照的作品,固然不得而知。但就现在剩馀的《永乐大典·诗字韵》中发现的一首诗来推测,可以肯定地说:不会一首都没有的。当时的四库馆臣没有从《永乐大典》里面搜集李清照的作品,把它们保存下来。到了清末,开始有人从事李清照词的辑佚工作。最后李清照的全集有李文先生辑的《漱玉集》,词集有赵万里先生辑的《漱玉词》。这两种虽然都是排印的本子,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李辑是单行本;赵辑在《校辑宋金元人词》中,没有单行的)。较早的王鹏运辑、况周颐补遗的《四印斋所刻词》本《漱玉词》,原刻本已经很稀少,就是中国书店的石印本也不多见。

王仲闻(1901—1969),名高明,以字行。笔名王学初、王幼安等(据说皆为不得已避用真名而所取之号)。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次子。幼承家学,但中学毕业即入邮局工作。1957年因参与创办同人刊物《艺文志》而成为右派,遭开除。仲闻先生精熟唐宋文献,以“宋人”自诩。尤长于词学,其生前出版的著述有:《南唐二主词校订》、《蕙风词话·人间词话》校注(署名王幼安,与徐调孚合作)、《李清照集校注》(1964年即打好纸型,但直到1979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署名王学初)、《全唐诗》点校本(卷首的点校说明即为仲闻先生所撰,署名王全)。此外,还有《渚山堂词话·词品》点校(署名王幼安)、《诗人玉屑》点校、《唐五代词》(文革中遗失。其前言后记幸存于档案中,经程毅中先生整理,已经发表)、《读词小识》(约20万言,钱钟书先生曾受中华书局之请看过全稿,称“这是一部奇书,一定要快出版”;终因右派原因未出,以致文革中遗失)。仲闻先生亦曾受唐圭璋委托,倾心四年修订《全宋词》(该书出版前,中华书局与唐圭璋先生以及相关部门商定,采用“唐圭璋编,王仲闻订补”的署名方式,终因文化部下达的“若干种人的名字不得见诸社会主义出版物中”之规定而未署名)。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学类图书中,不少部帙和难度都很大的书都经过王仲闻先生的加工,甚至由他直接承担整理,如《元诗选》、《古典文学资料汇编》各卷等。

以上“代序”乃王先生《李清照集校注》后记,写于1963年3月20日。除删去第七部分有关《李清照集校注》一书的情况介绍外,其他一仍其旧。

同类推荐
  • 杨波咏银川

    杨波咏银川

    本书是作者歌颂银川的诗词,包括古诗抒情怀、美好的家园、家乡的故事等内容。
  •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是一个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课题。从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文本分析、社会批评、实证研究、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对西方互文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影响和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本文所探讨的互文性仅限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层面,对于国内出现的从语篇分析角度进行的诸多研究中只是在必要时提及,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互文性在中国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只出版了一部专著,国内对互文性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还处于有待深化和提升的阶段,因此本文将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互文性理论的前历史、其在法国的诞生、其在欧美的流变及其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追根溯源、系统梳理和详尽描述
  • 珠江,东方的觉醒

    珠江,东方的觉醒

    以珠江三角洲作为艺术焦点,按照历史时序,全景式地追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作品所叙写的,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对这样富于历史意蕴的大题材,要求作者有开阔的视野和历史眼光,要求作品配以大的结构框架来容纳和消化极其丰富的内容。而这一方面,正是作者所长。面对“百年鸟瞰,卅载观照”,作者以时间流程为经线,以人物活动为纬线,勾勒、交织出一幅中华民族舍死忘生、百折不挠地求生存求发展的百年历史画卷。
  • 传统诗词要论解析

    传统诗词要论解析

    几度折腾之后,中国社会终于步入了拨乱反正的和谐时代。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无不溢于言表,更欲形诸笔墨在亲友间互相传递。于是中华传统诗词遂应运而复苏。
  • 背负闲云

    背负闲云

    没有认为自己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所以我并不拿自己的诗歌和别人的比较,也就不甚了解当下诗歌发展的现状、水平,和我自己诗歌创作在整个坐标中的位置,不知道我属于什么流派和风格。但我知道我是在真正地认真地表达着我自己,当然我是和社会、他人在不同层面相互交往着的,表达自己的时候,也在一定程度地表达着社会、时代、他人或与它们综合的关系等。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庶女狠毒

    重生之庶女狠毒

    她步步为营,精心算计,却与儿惨死于他刀下。她指天立誓,决不罢休。重生回到三年前,彼时她还未嫁,仍是将军府的幺女。这一世,她绝不任人宰割,被人鱼肉!嫡母陷害?她以牙还牙!嫡姐诋毁?她陪她唱戏,唱的她人尽可夫!至于他,呵,自然要加倍奉还!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我只是一名塔罗师

    我只是一名塔罗师

    本文以女主角——董小洁是一名流浪在人群中的低调占卜师,故事的起因是表姐出国前赠与了女主角一副有牌灵的塔罗牌,女主由于机缘巧合卷入了刑事纠纷当中决定用自己的特殊能力为自己伸冤之后被武警官发现了女主的不同,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灵异历程,弘扬正义,惩恶扬善。文中涉及了塔罗、星座、数字学等神秘学相关知识让读者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多数人不太了解的玄秘世界。
  • 传唱之歌

    传唱之歌

    蔷薇乐章,传说中最牛逼的宝贝,拥有无上的能量,得到蔷薇乐章的人可以统领诸神,得到毁灭一切的无限力量。为了寻找蔷薇乐章的踪迹,主人公小七穿越到了未知的异世界……这是一个没有科技的世界,充满着魔法与使魔的战斗,来到异世界荒诞无助的小七又惨被美女山贼莉莉娜抓去当了奴隶男佣!在这个奇异的世界,究竟小七的命运会如何?!能否摆脱男佣的命运?!那传说的蔷薇乐章又到底是何物?!神秘的乐章已经响奏而起……
  • 嚣张美娘子:绝色堡主太宠妻

    嚣张美娘子:绝色堡主太宠妻

    嗯,她被算计了,一朝醒来,伊依看着完全陌生的环境,很是淡定的这样想着,卷珠帘落纱幔,沉香木夜珍珠……这,好像被算计的有些远呐!伊依托着下巴,很是无奈,在听说了其他姐妹被送到地界各地的时候,她就意识到不久之后,就轮到她了……可是怎么感觉自己好像忽略了什么?喔,对,那些消失的,被派到世界各地的师哥师姐们,分明是去找对象的啊……摸摸自己九岁孩童的脸,伊依悲愤,老大,我真的好想冲你喊一句——我去年买了块表!!!
  • T驻在角落の青春

    T驻在角落の青春

    我们是很好的朋友,各有各地特点,遇到爱情却不知所措~~消逝恴昰我们可悲旳青春回首过往、依稀看见时间流过街头.脆弱旳语言.华丽的、文字.其实什么都代表着我偏执旳青春
  • 名侦探柯南之永远守护你

    名侦探柯南之永远守护你

    一个陌生女孩的到来,像一道闪电劈开快斗和青子,快斗忽略了青子的存在,而青子却一直守护着他。有一天,一辆汽车像箭一般冲向快斗,快斗惊呆了来不及躲闪,青子为了救他不幸出了车祸,醒来后却……-----------------------------------------------------------------------------------------------------兮语我是快青党,当然分开快青是不可能的!还有就是我就是寒语落紫,这是另个号啦,希望大家多支持这两个号的文,O(∩_∩)O~
  • 恋樱超大牌男仆

    恋樱超大牌男仆

    撒谎是会付出惨痛代价的,虚荣少女丁笑笑因为一张偷拍照片,竟然就可以成为校园美少年俞牧辰的女朋友?不不不,不要想得太天真了!俞牧辰这个超级腹黑变态狂,人前装好人晒恩爱,人后却把她当成一只狗!可怜的笑笑每天生活在美少年可怕的魔掌之下,还要被无数粉丝追杀,简直生不如死啊!不打倒大魔王,丁笑笑誓不为人!《恋樱超大牌男仆》中少女的血泪逆袭,教你如何收服恶魔主人,成为贴心小男仆!
  • 宠你入骨:早安总统少爷

    宠你入骨:早安总统少爷

    【宠文,殿下倒贴文】他是A皇太子殿下,她是A国最大财阀云氏集团的二小姐,因为一次事件,她最爱的姐姐污蔑她使她逼不得已离开A国,而他的冷漠与不信任使她心灰意冷,再见面,他霸道的对她宣布道:“然然,我们结婚吧!”结婚?谁要和你结啊!我偏不,她逃,他追……不想他居然在国民面前宣布她为太子妃,什么情况!他以为这样她就会乖乖就范吗:”顾少宸,娶了我,你就不怕你的国家天下大乱吗?““不怕!”“那你说我嫁给你有什么好处?”他魅惑一笑,将她拉入怀中:”A国是我的,我是你的,所以怎么看都是你赚啊……“
  • 快穿之男配也是穿越者

    快穿之男配也是穿越者

    ↓↓有CP,良心保证一对一HE,不喜慎入。↓↓一个头秃得一毛不剩的神,一脚把废柴女主踹到了不同的时空,她穿成了杀手、留学生、心脏病公主、杂毛猫、混血鼓手等等角色,应有尽有!但是她遇到了同一个男配,因为他也是穿来的。从此一个废柴在智障小白的掳走男配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这是一篇废柴女主带着傻逼男配一起穿越时空打怪升级的狗血天雷文。女主虽然废柴,但是她绝壁一片丹心深爱男配,大家可以放心!★目前的男配有:★魔教教主的“女儿”(妖孽)打着手语的足球员(异国金发正太)能歌善舞的楼兰王子(质子)爱琴海的人鱼画家韩国的神秘血族少年、黑暗精灵……作者脑洞能吞万物,各种奇葩男配没有你想不到,只有我写不出(胡说八道!
  • 龙魂特工

    龙魂特工

    他是超级特工,也是黑暗界的大法官,更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佣兵王者。为朋友,他两肋插刀:为红颜,他血染战袍。只为一个信念,他重临花都,龙傲天下,势要将昔日的敌人踩在脚下。至此都市之中又多了一个超级特工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