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伟
由李炳炎教授主笔的《利益分享经济学》已于2009年6月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著名学者张卓元教授为该书作序,刘国光先生为该书题书名。本书是李炳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与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研究”(05BJL009)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李教授28年来关于分享经济学理论不断探索的最新思想结晶。李炳炎教授是我国分享经济学理论的创立者与开拓者。历经近30年的艰辛探索,李教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利益分享经济学》就是这一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李炳炎教授继《新成本论》、《需要价值理论》、《社本论》、《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共同富裕经济学》等系列著作后又一部关于分享经济理论的研究性巨著。
《利益分享经济学》一书共分为上、中、下3编:其中上编是对西方分享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前沿跟踪研究。通过对西方分享经济的借鉴与扬弃,以“他山之石”更好地促进我国分享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编围绕着我国从“利益独占”经济观到“利益分享”经济观的重大转变,从理论逻辑、运行机制和制度创新等几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与实践形式;下编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及其机制,有针对性地破解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即在利益分享经济观指导下,通过利益分享机制的构建,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机制的实现,通过利益分享走向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
此项研究成果在中国经济学领域开辟了新境界、新思维。此项新成果、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李炳炎教授以当代学者所具有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把对分享经济理论的探讨提升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层面,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中国分享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不是舶来品也不是仿效苏联经济学,更不是从马克思主义本本主义出发,而是根植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来源于中国改革实践群众性的自主制度创新活动。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创立,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特别是坚持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紧密联系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扬弃了传统概念上的雇佣劳动、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更新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整个经济范畴体系,创立了一套诸如以自主联合劳动、社本、需要价值等为基本范畴的新的经济范畴体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崭新的理论体系。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独特的理论分支,它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研究必将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本书第二大特色,在于突破了关于分享经济学的纯理论研究范围,在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分享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的经济问题。在理论界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命题。
任何一种新经济理论的产生,都必须根植于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某种重大问题而提出的。我国已故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卓炯先生,从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实践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卓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理论成果。这个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地结合,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与激励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然而,它并不能解决利益分享和公平分配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生活中又呈现了新的问题。为了解决面临的新难题,就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乃至两极分化的现象。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配公平的问题解决与否,将最终决定中国改革的成败。早在20世纪******就高瞻远瞩地关注过这个问题,他指出:“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共同富裕,只有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利益分享的经济机制,消除可能出现的两极分化,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如何建立有效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机制,是当前改革实践的迫切需要。本书的此项研究成果顺应社会经济实践发展的要求,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以利益分享经济观为指导,以需要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经济改革为实践背景,探索经济社会实践中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的推行,从改革我国分配制度入手,提出在利益分享新经济观的指导下建立一种新的利益分享机制,即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由各种经济主体按照一定的比率去分享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即新创造的价值。通过分享机制正确处理和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经营者和工人、职工与职工之间,不同地区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最终通过利益分享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同富裕的实现。
第三,为了更深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研究,此书采用比较经济学的视角,将西方分享经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作了多方面的比较分析,这是本书的又一大特色。首先,从分享经济思想提出的时间上看,我国分享经济学研究的奠基者李炳炎教授早在1981年发表的《社会主义成本范畴初探》一文中就提出了分享经济思想,这比美国经济学家威茨曼提出分享经济思想整整提前了3年。其次,从中西方分享经济理论的内容上看,西方分享经济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为了继续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克服滞胀而提出的旨在改变劳动报酬分配制度的一种微观经济理论。由于该理论并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从形式上看虽然是雇员和资本家共同分享利润,但其实质仍然是按资分配,不可能真正实现公平的收入分享。中国分享经济学则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分享经济。中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能够真正做到国家、企业与职工三者利益的一致,国家、企业、职工按一定比率分享净收入,真正做到利益分享。再次,从中西方分享经济理论有无创新上看,西方分享经济学并未触动西方经济学原有的经济范畴,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并没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不是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去解释现实,不是《资本论》的简单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经济范畴加以扬弃,按W=C+N公式确立了自主劳动、社本和需要价值3个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范畴,在改造传统经济范畴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最后,从中西方分享经济理论的功能上看,西方分享经济学是要解决资本主义世界的“滞胀”这一难题。由于该理论仍然把资本主义制度看做永恒不变的,威茨曼希望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的情况下,通过改进分配形式来改革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进而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矛盾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利益分享经济观,这对中国的改革实践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强调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通过建立起一种新的利益分享制度来消除传统体制的利益矛盾,以解决微观经济领域发展动力不足的难题和宏观经济领域不时出现的“滞胀”问题。产生于改革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正在影响着而且必将长期影响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又一理论支柱。
(原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作者单位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