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序
郭书田
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的主旋律。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讨论了全球环境问题;1995年联合国在丹麦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讨论了全球社会发展问题;1996年联合国在意大利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讨论了全球粮食问题。在这3次首脑会议上,我国政府都作了承诺:即在经济发展中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国制定了治理环境的十大对策,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在社会发展中把充分就业和消灭贫困作为重点,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21世纪人口达到16亿时的粮食问题。这3项承诺的核心是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一致起来,也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再走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不可持续发展的老路。这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选择。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先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部分。在自然生态方面,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的生态“赤字”: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三化”(沙化、碱化、退化)、工业“三废”(水、气、渣)污染、耕地减少。在社会生态方面,也表现在5个方面:人口、教育、就业、贫困、地区与城乡之间贫富差别。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又互为影响,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兼顾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生态,使经济、社会、生态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就需要采取“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以长远利益为主”的方针,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尤为重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在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把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中国的生态农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地区”的发展模式,并在不同的生态类型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993年12月,经******批准,由农业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财政部、林业部、水利部、国家环保局等7个部委成立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以县域为单元,推进生态农业,使生态农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态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支系统: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多部门协调组织系统;由农学家、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咨询系统;由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组成的技术支持系统;由以农业环境保护部门为主的监测系统;由有关执法部门组成的法治系统等。生态农业正在向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工农一体化。
《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世,有助于促进资源、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原载《中国改革报》,1998年第14期。
作者单位是农业部政策法规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