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69400000017

第17章 飞机设计室(5)

——黄德森访谈(2012年3月)

黄德森认为,管德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一直比较被动,可能是他对运动中一些问题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识的原因,也可能与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他说管德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以从来不是政治运动的积极分子,在“反右”“反****”等运动中也没有被当做对立面。

黄德森对管德的印象是:

1.事业心强,求真务实

他从四局机关主动要求到设计室,是为了飞机设计事业,他在工作中面向飞机设计实践,要当的是专家,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

2.抓住机遇,刻苦钻研

在工作中几次转向新岗位,因为有创业精神,都能很好完成任务,不负领导重托。

3.善于把专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有效结合

作为一个专家能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个组织指挥者,敢于面对实际,大胆领导,不说空话,敢于决策。

4.又红又专

就是红落实于专,既不做空头的“左”派,也不做脱离实际的“专家”。

——黄德森《他是开拓能力强、政治意识强的技术专家》

由于专业不同,黄德森与管德虽然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认识很早,但业务上联系不是很密切,但言语之中能体会到他对管德的钦佩。他说以上的几点也是他自己向管德学习的要点。

从当年一起组建飞机设计室的老一辈人的回忆中,可以突出地感受到:徐舜寿、黄志千、顾诵芬、管德这样一批中国最优秀的飞机设计人才,在当时的政治运动的旋涡里随波逐流,无奈地蹉跎着人生美好的年华。

“东风”113

哈军工的“东风”113方案进入研制阶段后,设计室搬到了112厂,称第二设计室,原飞机设计室改称第一设计室。在112厂有限的制造能力之下要研制两个型号飞机,飞机设计室和哈军工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管德有在四局工作的经历,与王西萍、段子俊、徐昌裕等局领导都非常熟悉,为了“东风”107与“东风”113之争,管德去找了徐昌裕。

徐昌裕,曾用名顾光,1914年3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现吴江市)一个高级职员家庭。1934年4月,在上海交大机械工程学院航空门读书期间,秘密加入宋庆龄等爱国人士发起的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1935年参加上海“一二·九”运动。1936年在上海交大毕业后,进入南昌航空机械学校高级机械班深造,后留校任教。1938年初,他通过****地下党介绍,抵达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被派往****中央军委军工局安塞茶坊机器厂(兵工厂),先后任工人训练班主任等职。因延安石油奇缺,1939年他被调到延长石油厂(军工五厂)任工务科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昌裕历任东北老航校修理厂厂长、机务处副处长。1949年11月建立人民空军后,徐昌裕被任命为空军工程部修理处处长。

1951年4月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成立。徐昌裕转到该局担任生产处处长。1952年航空工业局划归二机部,他被任命为主管飞机生产技术的副局长。1963年成立航空工业部后,任飞机生产技术司司长。1965年被任命为六院副院长。1978年他被******任命为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兼航空研究院院长。1982年被聘为航空工业部顾问。

他是徐舜寿、顾诵芬、管德这些科技人员非常敬重的领导者。

管德回忆:

他批评了我。他说:“你这人神经有毛病是不是?好像113(“东风”113)已经停在机场了,你那么着急?它不还在纸上吗?”

我到四局的时候才20岁出点头,可以说是他们从小看着长大的,所以在他们面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了,他们骂一顿就完了。

——管德访谈(2011年10月)

第二设计室的技术人员都是哈军工派出的师生,以后学校要恢复正常教学,老师们都撤回学校了,设计力量只剩下30几个人。因为“东风”107采用了一个“机翼可以抬起来”的方案,苏联咨询和国内的风洞试验都通不过,只能停下来。于是上级决定两个设计室合并,集中搞“东风”113。

徐舜寿考虑,两个设计室要合应该先做一些准备,提一个方案,想好应该怎样合。顾诵芬回忆:

于是派了我、管德、杜先宜(他当时已经从气动组转到总体组当组长了)去哈军工看一看“东风”113的进展情况。

1959年初,哈尔滨的冬天很冷,我们3个人去了,学校里冷冷清清,没有人出来接待我们。最后是宋文骢与我们见面。他那时是少尉军衔,一见面就先发了一通牢骚,看得出是一肚子意见。他们的指导员在布置“反****”的事,他可能也有些事,还要他去学习。他对我们说:“我还在学习呢,需要说些什么吧?”随便对付了我们几句就离开了。我们只好回到沈阳,把情况给徐舜寿做了汇报。

结果徐舜寿他们组建方案还没考虑好,那边已经正式下了命令。两个设计室合并,由哈军工飞机系军械专业的科主任王秀山任主任,他是少校军衔;副主任有罗时钧,都排在徐舜寿前面,然后是叶正大、黄志千等一大串,最后一名副主任是屠基达,下面各专业组组长都是哈军工的同志担任;气动组的组长是谢光,我是副组长。

——顾诵芬《我的飞机设计生涯》

1959年12月,112厂原第一设计室全部合并到第二设计室,组成“东风”113飞机设计室,即产品设计室(后来成为601所的主要组成部分),王秀山(哈军工一系军械科主任)为主任,罗时钧、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杨庆雄、黄序、屠基达为副主任。至此,“东风”107飞机的设计工作全部停顿。

“东风”113在设计时已经开始了对气动特性问题的考虑,著名的曹鹤荪教授担任了气动特性方面的顾问。

1958年,哈军工开始搞“东风”113,也有颤振问题。管德去跟他们沟通的时候,主要就是找曹鹤荪,他带着学生在做这一方面的工作,其中有一位是陈世豪。

——顾诵芬谈话(2012年5月)

两个设计室合并以后,“东风”113的气动弹性设计计算工作交由管德负责。

颤振是飞机结构最危险的气动弹性问题,是飞行器飞行中发生事故较多并且常常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一种气动弹性现象。颤振、失速和空中停车是飞行试验的I类风险课目,而唯一不能人为控制的是颤振。正因为如此,颤振必须在结构设计的初始阶段就要认真予以研究,包括理论计算、缩比模型的高低速风洞试验、全机地面共振试验以及飞机颤振飞行试验等。

经过在歼教1飞机研制过程中的学习、实践,管德接受这项新任务以后,很快就发现“东风”113设计中存在重大隐患。

“东风”113的机翼蒙皮原来设计厚度是3毫米,不能满足防止副翼反效的要求。管德计算的结果是蒙皮厚度需要13毫米。

“东风”113原设计水平尾翼的转轴是直的,因为后掠角大,尾翼前有一部分悬空,在高速飞行中变形很大。管德建议改成斜轴,有人说,不行,这是中央政治局决定的。管德回忆:

这不明摆着是吓唬人吗?中央政治局还管这些事啊?顶多是决策要上“东风”113这个型号的飞机罢了。还管用直转轴、斜转轴?

但没有办法,他说了算。经过计算,转轴的直径要300毫米。程不时开玩笑说:“你们这飞机的转轴都有水桶那么粗。”

——管德访谈(2011年10月)

无休止的争论一直持续到1961年。

1960年12月,六院成立,“东风”113飞机由型号研制任务变为科研项目。1962年,米格-21飞机原文图样资料的翻译复制和摸透米格飞机工作的全面展开后,“东风”113飞机的研制工作彻底结束。

出色的组织才能

1960年11月20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副总理兼国防工委主任的贺龙元帅、总参谋长罗瑞卿、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一行在三机部部长张连奎、沈阳市委第一书记焦若愚陪同下,来到沈阳航空工业企业检查工作。

此前的几年中,由于受“******”影响,工厂盲目大搞生产翻番,采取了精简技术和质量管理机构,下放技术、管理人员的迎合“****”思潮的举措,废除了许多原有的规章 制度,致使工作责任制大大削弱,工艺纪律涣散,生产管理混乱,造成了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3年未出优质飞机。

为期两天的视察,贺龙始终处于愤怒之中,他批评:“全国人民不吃肉、不吃油、不吃苹果,勒紧裤带换来点外汇,进口点材料,都给你们糟蹋了。你们能忍心,能过意得去吗?”他要求:“要原原本本按苏联图样从头开始,重新试制,不要修修补补,搞改良主义,要下决心一刀两断。”

那是共和国历史上被称之为“三年困难”的时期,人民群众不仅仅是没有肉、油、苹果吃。据112厂厂史记载,职工口粮不足(1960年10月起技职人员的定量压缩到每人每月27~28斤[2]),而且副食严重缺乏,蔬菜每年每人平均只能供应五六十斤,仅够吃两个月。缺菜时期,只吃少量的咸菜,有的人甚至连咸菜也吃不上,而用盐水就食。由此造成的职工营养普遍不足,体质不佳,疾病增多。1961年初,全厂浮肿病患者高达2570人,占全厂总人数的12.8%。

顾诵芬回忆:

1960年初的时候,沈阳市经济非常困难,当时窗户玻璃碎了,买不到玻璃修理,就拿一块三合板钉上去。暖气也不行,那年冬天特别冷,而且粮食定量很低,做饭的时候得想方设法增量,就是苞米面什么的得蒸两次,这样蒸出来的饭可以显得多一些。大家几乎都没办法工作了。

——顾诵芬谈话(2012年5月)

根据贺龙指示,工厂于1960年11月24日停产整风。叶正大带领飞机设计室一半的技术人员到工厂设计科,协助工厂从图样开始进行质量整顿。当时设计室主任徐舜寿因病住院,黄志千是党外人士,叶正大带队到工厂设计科后,党支部决定,留守人员由管德负责领导。那时的管德年仅28岁,在行政上没有职务,但他在这一段非常时期里,出色地完成了支部交给的任务。对此,顾诵芬有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说:“那时他已经表现出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当时112厂遇到了歼6质量问题,停飞,要重新恢复。那个状况下,就把叶正大抽出来,把112厂的设计室将近一半的人员抽来帮112厂设计科重新发设计图样,叶正大带队。那么设计室留守没人了,所以整个设计室由管德来负责。那是最困难的时候,大家生活都很困难,在他的调配下总算是很安稳地继续工作。

那时徐总病了,黄志千是党外人士。

——顾诵芬谈话(2012年5月)

面对这样的困难局面,112厂根据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在厂党委领导下,开展了“人人动手,户户种菜”的群众运动。管德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大家共渡难关。

顾诵芬回忆:

白天都很难过,到了中午11时的时候,肚子饿得嗷嗷叫。为了生产自救,还得去积肥。那时候设计室分了一片地,在现在的626所边上,种地瓜,需要施肥。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管德出来主事。

管德那时候不是组长,什么行政职务也没有,就是支部安

排的。

他在老设计室的时候一直很受重视。1959年、1960年,设计室很多活动都是他在牵头。那时候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就是他带队。他非常能干,那时他已经表现出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顾诵芬谈话(2012年5月)

注 释

[1].1千克力=9.80665牛。

[2].1斤=0.5千克。

同类推荐
  • 中国大思想家的故事

    中国大思想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胡乔木与毛泽东邓小平

    胡乔木与毛泽东邓小平

    胡乔木自1941年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到1981年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做出对毛泽东历史功过的评价,与毛泽东直接渊源有40年。他最初是毛泽东的学徒,后成为其得力助手,并且是可以诗词唱和的文友。胡乔木也是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得力助手。在1975—1982年这个历史转折年代,胡乔木大力协助邓小平做了许多工作。
  • 纵横捭合的外交家(2)

    纵横捭合的外交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秦始皇传

    秦始皇传

    对于嬴政的一生,后人又是如何评价,此时躺在皇陵的嬴政已经一无所知了。而只有本书的作者还以曲折的文笔演绎着他的一生,与他有关的谜一般的一切!
  • 清朝那些人

    清朝那些人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
热门推荐
  • 洞仙歌之天一书坊

    洞仙歌之天一书坊

    烟云赵宋,创千秋昌盛,文脉传承汉唐正。欲迁都,险峻输了德行,胡虏乱、征战徒劳少胜。汴梁街道阔,浩瀚书林,浓墨飘香引龙凤。走马造鳌山,歌舞升平,阑珊处、频添华梦。待酒醒、秋风扯衣寒,怕倾诉衷肠、恨千钧重。(词牌:洞仙歌,律按中华新韵)
  • 武绝神王

    武绝神王

    一声吼,奇遇降临,美女投怀送抱,登上人生巅峰!
  • 植物成语:爆笑成语

    植物成语:爆笑成语

    绝对实用绝对幽默。此系列是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一整套趣味成语学习书。用有趣的动漫图例诠释成语,便于小读者巧记知识:既能轻松理解成语含义,又能通过例句学以致用。此外,还为读者增加了趣味科普知识栏目,扩大小读者的知识。
  • 德行书:成就一生必备的52种修养

    德行书:成就一生必备的52种修养

    本书介绍了年轻人成就一生应该具备的52种修养,内容积极,通俗易懂,有助于提升年轻人的道德修养水平。
  • 消失的故乡

    消失的故乡

    当整个世界充满贪婪和杀戮,人类心中的永恒国度只能在最古老的传说中寻找。
  • 追求者

    追求者

    一个转世的小族群后裔,找到了一生的伴侣,为了追寻伴侣,踏上了巅峰之路。
  • 四殇

    四殇

    当无尽的黑暗从轮回中再现,王者的桂冠在废墟中崩裂,神灵喋血,诸天哀嚎,谁来拯救万族?当道德的底线从人性中沦丧,邪恶的力量从深渊中挣脱,正义不存,光明隐现,众生何去何从?踏万界,征仙途,直面厄运!且看那无畏少年,用激昂热血,谱一曲乱世悲歌,战一个百死不悔!
  • 修武斩神

    修武斩神

    在凡人中崛起,注定了凌风这一生的不平凡。在修武的世界,唯有对手才是让自己实力得以提升的根本。修武;永无止境。世间万事更迭,在凡人已知的修武境界中,高处不胜寒···凌风一手指天,以手划地,天地以我为尊。
  • 盛夏再见

    盛夏再见

    夏天是毕业的季节,很多时候大家都不能忘却同学之间的那一份温馨和情谊,特以此文以作纪念。(此文为热血文,对于现实的高中生活有些脱轨,望喜欢)
  • 天堂茶语

    天堂茶语

    本书通过“通茶史、识茶人”、“辨茶叶、品名茶”、“赏茶具、学茶艺”、“游茶景、寻茶泉”、“知茶性、制茶膳”、“通茶风、明茶理”6个章节的内容介绍杭州西湖龙井茶的发展历史、品种、鉴别、泡制方法以及相关的名人轶事、著名景点、名菜名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