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68500000051

第51章 报道篇(43)

吴大观的事迹,可以说浓缩了几代航空人为之奋斗的航空报国情怀和理想精髓,吴大观让全国人民认识了航空人的精神和素养——不为名、不求利,一心向党、报效祖国。其实,吴大观一生的奉献已经远不止于发动机专业领域,更多的是在航空人的精神世界,点亮了我们蓝天飞翔的梦,也砌筑了我们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吴大观的境界就是我们航空人毕生追求的境界,吴大观的信仰就是我们全体航空人执著坚守的信仰。

弘扬吴大观精神让航空人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信念和文化——航空报国的信仰原来是如此地朴实无华,存在于我们每天的辛勤工作中,蕴含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吴大观的信仰,是整个航空工业的依托,当航空人的信仰真实地与祖国的利益紧密相连时,我们必然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肩负重托,力拔千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吴大观作为航空人的精神丰碑,为我们留下了可观的精神财富。未来,航空领域还会出现无数个“吴大观”,祖国大地将会塑起一座座光彩夺目的航空人的丰碑,与我们的航空事业一起彪炳史册。

用生命熔铸一颗“中国心”

——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基人吴大观

《中国航空报》(2009年6月30日第1、第6、第7版)

本报记者刘文波姜春艳

早春的阳光照进雪白的病房,吴大观抬起虚弱的手,指着窗外的蓝天:“多么美,多么迷人啊!我就要去见马克思了。我是看不到我们的大飞机装着我们自己的发动机飞上祖国的天空了。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2009年3月18日,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基人吴大观走完了93年不懈追求的生命历程。

“吴大观是个什么样的人?”记者一直在探寻。

“吴大观是个中国人!”他的外孙女梁焱坚定地回答。

一个大写的“人”字撑起了吴大观不懈追求的人生,一颗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伴随着吴大观走过世纪的光阴。

“在中国自己设计一型发动机并飞上天,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在他生前,每次见到他我都会肃然起敬!”同样是搞航空发动机出身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如是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崇敬地说:“他是我的引路人和导师!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无冕之王!”

两院院士顾诵芬,从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就与吴大观一起合作,对这位老朋友,他想说的是,“你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我应该一如既往地向你学习!”

吴大观自己则在笔记中慨叹:我一生苦累,犹有遗憾!

从贵州大定到美国,从北京到沈阳,从西安再到北京,在这条吴大观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上下求索的路上,他那执著的脚步铿锵有力地回荡在我们的耳畔,他业已停止跳动的心脏依然像发动机的轰鸣声一样回响。

记忆在时间的流失中模糊,历史在不断追寻中清晰。

八天七夜的寻访,又八天七夜的回溯,我们试图触摸吴大观从1916年走过的人生脉络,还原他在那战火纷飞、波谲云诡、激情燃烧的各个时代中的影像,他像一个勇士、一个探路者,与他的战友们在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路上前行,从青丝到皓首。一路走来,他以他的淳朴和纯粹,以他的高尚和博大,以他的大气和达观,以他的执著和坚守,一次次撞击着人们的灵魂。

走近吴大观,走进这位共和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基人和开拓者的世界,走进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艰难曲折而又满怀希望的历史。

拓荒者的脚步

1995年年中,美国兰德公司有一份关于“走向21世纪的中国空军”的研究报告,吴大观在笔记中认真地抄录着要点:中国空军新研制(或引进)的飞机在未来十年内难以形成规模;中国航空工业投资不足,研制能力差……在摘记的顶部,吴大观写着:忍受着内心的痛恨,来看这篇“报告”。当时他已经79岁,从一线工作中退了下来。现在仍然能感到,这句话力透纸背,他当时是何等的焦虑,是不是想立刻起身奔到科研的第一线,再次和战友们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鏖战呢!

吴大观,似乎就是为航空发动机而生的。

1956年10月,吴大观在一个叫“黎明”的小厂,点燃了中国航空发动机的黎明。

进入新世纪,中国航空发动机在自主研发上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2002年7月10日,国家军工产品定型会正式批准“昆仑”发动机设计定型;2003年7月18日,“秦岭”发动机研制工程通过了技术鉴定;2007年12月,通过生产定型;2005年12月28日,“太行”发动机通过设计定型。

人们说,没有吴大观当年打下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现在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吴大观是用自己的生命丈量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漫漫航程。

第一站:沈阳。白手起家,一波三折。

1956年6月,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第一台涡喷发动机涡喷5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仿制成功;同年7月,安装该发动机的第一架喷气战斗机歼5也在沈阳飞机厂仿制成功。此时,航空工业局生产二处处长吴大观和生产一处处长徐舜寿一起给局党委打了报告:要搞自己的飞机和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就是飞机的心脏。建国之初,苏联人帮助我们建立了军工厂,帮助我们制造飞机和发动机,但是这就如同一个病人带着心脏起搏器一样,只要把管子拉断,我们的飞机就难以飞上蓝天。由仿制向自行研制过渡,自己掌握中国航空的命运,这是当年一批吴大观和徐舜寿们的想法。

1956年10月,吴大观和徐舜寿双双被派到沈阳,组建了发动机设计室和飞机设计室,新中国第一个发动机设计室在沈阳发动机厂建立起来。身为室主任的吴大观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自己不惑之年终于开始了为祖国研制发动机的工作,这是他从国外归来的夙愿;担心的是,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要搞自己的喷气发动机,要走自行设计喷气发动机的路子是十分困难的。

眼前是一穷二白的中国航空工业现状,内心是翻身做主人的自豪:一定要搞出自己的飞机和发动机!是啊,抗战时期日本飞机的轰炸仿佛仍在耳畔,尖厉的警报声仿佛还在不断撕扯着人们的神经。死里逃生的感觉深深地刻在记忆里,“落后就要挨打”。

“航空救国,航空救国”,在一段采访录像中,吴大观下意识地重复着这句话。

现在,终于到了实现抱负的时候了!

设计第一台喷气发动机,该怎样起步?根据当时的国内经济、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配合第一型自行设计的喷气教练机,吴大观和设计室副主任虞光裕决定选定以刚仿制成功的涡喷5为原准机,采用相似定律进行缩型设计。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对于有40000多个零件的航空发动机来讲,缩型设计已经具有了自主研制的性质。

没有设计人员就从各地选调,接收提前毕业的专科学生。100来人中没有一个有过喷气发动机设计经验。于是,请北京航空学院开设喷气发动机设计速成班,抽调20多名设计师去充电,半年之后,他们成为喷发1A的设计主力。

没有试验设备就想办法自己做。为了便于测试技术人员学习电子学知识,吴大观把从美国带回国的6真空管长短波收音机拿来,供他们装拆练习;拿出从苏联买回来的幻灯片供他们对“压力排”照相底片进行判读,从而提高压力测量的精度。在土洋结合的条件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测试小组和试制车间的工人师傅就试制出了温度传感器和定向定位用多点测压靶子,用于单管燃烧室和叶栅风洞试验,初步解决了喷发1A发动机的火焰筒和涡轮叶栅两项最关键的试验。

喷发1A发动机1956年开始研制,仅用了210天就实现首飞。现在,我们已经想象不出,在那个设备、技术都很落后的年代,吴大观们克服了怎样的困难。但在吴大观1998年的日记中,我们却能读出他当年的快乐:“回忆40年前大干喷发1A发动机的时候那种生龙活虎的劲头,天不怕、地不怕,只知道拼命干活……我干得高兴,感到光荣!”

1958年7月26日,在中国航空发动机史上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装载着我国第一型喷气式发动机喷发1A的歼教1飞机成功首飞。叶剑英元帅、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等亲临沈阳出席了庆祝大会。10月,两架歼教1飞机从沈阳飞到北京接受中央领导的检阅。

首飞那天,全厂职工都换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制作了巨幅大红喜字,敲锣打鼓,就像过年一样欢天喜地……

共和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毕竟太年轻了,还在蹒跚学步。接下来的几型发动机,“红旗”2号、涡扇5、涡扇6大都命运不济。只有涡喷7甲在走过了18年之后终于修成正果。这是由吴大观组织改进改型并成功装备部队的我国第一型涡轮喷气发动机,1964年开始方案设计,1982年设计定型。1985年,涡喷7甲与歼8飞机同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就像一个孩童,不经过摔跤怎能学会奔跑?任何一种经历,对于刚刚起步的共和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来说,都是宝贵的:喷发1A的初步成功给我国新机研制闯出了一条路子;而“红旗”2号、涡扇5、涡扇6等发动机的研制经历,为后来“昆仑”、“太行”发动机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材料和人才基础。

型号上的挫折并不能阻止吴大观探索的脚步。

新中国航空发动机史里程碑上,镌刻着这样的记录:

——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机构,建所基本思路和总的框架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创建了我国航空史上第一个发动机试验基地;

——主持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研制第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为航空发动机设计建立良好的科研秩序;

——建立起了新中国第一支航空动力设计研制队伍;

——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研制通用规范。

而这些记录都与吴大观——这个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基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正因为有吴大观和战友们的这些努力,才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雏形,其中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做法,成为航空发动机事业代代相传的宝贵经验。

“恰如地上本没有路,天上也本没有路,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山岩纵使坚硬,也终将留下攀登者们的足迹。”吴大观曾这样写道。

吴大观从业68年的经历就是新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浓缩史,他在这座坚硬的山岩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第二站:西安。斯贝会战,打破苏联模式。

“‘****’前,我们走得很美!”“昆仑”发动机总师严成忠这样形容建国初期的航空发动机事业。

但在“**********”中,吴大观等人蒙受了不白之冤,我国航空工业受到巨大冲击,很多检验规章制度名存实亡,出厂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航空发动机频频出现质量问题。

1971年底的航空工业产品座谈会上,******总理表示要大胆从英国引进当时比较先进的斯贝发动机。中国航空发动机出现了另外一个道路。从苏联模式转向欧美标准,从单纯仿制发动机转向引进发动机生产专利。

1977年底,吴大观调往西安,任西航厂副厂长兼厂设计所所长,全面负责斯贝专利技术引进和试制工作,任斯贝发动机总装、持久试车、部件强度考核、整机高空模拟试验台考核的中方技术负责人。

去西航工作时,吴大观已经62岁了。但他说:“我要拿出26岁的劲头去工作。”

面对吴大观的,是多么庞大的工作量:斯贝引进资料重达127吨!

吴大观对合同资料中132份有关设计、技术、计算和试验报告一一过目,一字一句中英文对照,一遍又一遍验算公式,验证定理,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他就看了上千份资料,记下了上百万字的笔记。他带领大家自制工装21893项,攻克了76项技术关键,引进先进技术83项。

有人评价,吴大观不仅是个实干家,更是个战略家。

斯贝引进专利的同时进口了50台发动机。在第34台验收试车时,发生了叶片断裂现象。这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次和资本主义国家搞贸易,而且数额巨大,当时人们非常紧张:是不是资本主义故意在搞破坏?甚至上升到发动机是不是要引进的问题。

为了查明原因,吴大观带领设计员赶赴英国,要弄清楚到底是个别问题还是批量问题。最终查明属于过程控制不严而出现的偶然问题。吴大观最后拍板,继续引进斯贝发动机。这件事西航设计所二科科长王振华记忆非常深刻,他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情绪下,做这个决定是非常困难的,压力巨大。吴大观何以能有如此担当?他的勇气从哪里来?我们从他2006年的一段笔记中,大概能找到答案:“责任是一种境界,只有心地善良、无私忘我才能做到。”

1980年初,年届64岁的吴大观率领20人的技术队伍,将新研制的发动机送到英国罗·罗公司进行高空模拟试车和部件考核试验。而这20人的队伍则集中了606所、608所和624所的骨干,为此,西航有些职工愤愤不平。因为刚刚改革开放,出一次国是多么不容易,而原本属于西航的名额一下子就被占去了一半。

吴大观想的可不是几个人的小利益,也不仅仅是西航一个单位的利益。他心里装的是整个航空工业的发展,整个航空发动机行业的崛起。

同类推荐
  • 独立学院管理概论(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丛书)

    独立学院管理概论(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丛书)

    《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丛书:独立学院管理概论》基于激励理论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进行宏观的研究,主要研究的领域是独立学院的演进历程、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独立学院的组织管理、独立学院的战略管理、独立学院的教师管理、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独立学院的科研管理、独立学院的社会服务以及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文化建设。
  • 躲过骗子(生活篇)

    躲过骗子(生活篇)

    1996年6月,沈国亮,带着一些真真假假的工作证、公章、介绍信、合同书化名陈林来到了合肥,试图寻找他“要干一番事业”的用武之地。他拿出一张150台厦华彩电的购销合同书(是他与吕建在厦门买服装时签订的一份儿戏合同),到外推销彩电,也推销自己。
  • 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中,最突出的仍然是“三农”问题,而其中最为严重的又是农民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不仅影响了广大农民生活的改善,而且越来越影响到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农村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可以说,“三农”问题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
  • 阎锡山“绥西屯垦”研究

    阎锡山“绥西屯垦”研究

    本书对“绥西屯垦”的历史渊源、组织管理、成效、作用、影响等内容作了研究,分析了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做出了客观评价。具有史料价值及研究的创新性。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鼓励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倡导多学科、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学术研究,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科学认知。本书是2010年第4辑。
热门推荐
  • 吸血鬼的明星生活

    吸血鬼的明星生活

    她们是一群明星,她是一只还未觉醒的吸血鬼,有着强大的能力,背景。当张扬,护短的她,遇上邪魅,成熟的他,温文尔雅的他,宠溺的他,阳光的他时,会有怎样的火花。本文,爽文,甜文,但是,是一女多夫。不喜勿进
  • 边缘

    边缘

    小说时间基点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主要讲述一位来自社会生活最底层的青年,抱着追求财富以拯救家庭的并不高的梦想,在独自奋斗过程中的辛苦际遇。主人公不是思想高尚者,在一些灰色观念的影响下,他自觉不自觉地闯入一些灰色的格局和人生程序中,经历了众多的跌碰,最终艰难地从精神与现实的困局解脱出来,接受一个灰色但很现实的结果。书稿中涉及有不少各行各业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和主人公一样,大都不是生活中的弄潮儿,而是逐潮游动的虾蟹之流,或许,他们代表了社会人群中一个较大的份额。书稿大致以幽默轻松方式行文,基本遵从文不涉政的理念,只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略有针贬。
  • 豪门秘宠:爱你情难自禁

    豪门秘宠:爱你情难自禁

    十年后回归,他霸道地拢她入怀,强吻后说:“做我的女人,我许你优渥的物质生活与名利……”她冷笑入眉,不屑于重蹈姐姐的覆辙,转身投入了另一个男人的怀里。她恋他爱他,却一夜烟花后,这个温暖和煦的男人居然携着另外的女人重现在她的面前。为了生活,她摇身一变炙手可热的天桥模特;为了复仇,她虚以委蛇,把仇人视作亲人看待,亲自将最爱的男人送上“身败名裂”的巅峰……。整整2000万,这些钱足够以后的日子衣食无忧,也是同意离婚的条件之一。当行走在众多男人之中,闪婚又闪离,原来心心念念的仍然是阳光下最初回眸的那个人。满以为风云过后,她可以回到他的身边,却不知,由始至终她都只不过这场交易里最卑贱的筹码。
  • 奇异果之KISS(下)

    奇异果之KISS(下)

    VIGAS、VIENNA、VICTORIA,到底哪座城才是他逗留的地方?如果只一眼就爱上不叫痴狂,那就拖着行李满世界去寻找他。她相信自己和他是两颗星,永恒不变的自己终会等到他。VIGAS、VIENNA、VICTORIA,到底哪里才是不会相遇的地方?如果他要的不是爱情更不是她,那他是否该更狠地打击漠视她?他想自己或许有一天会爱上她,不是今天不是明天但终究会爱上。
  • 鬼喊捉鬼:极品小道士

    鬼喊捉鬼:极品小道士

    一只无法轮回的鬼,附身在一名小道士的身上,带着鬼的记忆,她惧怕人类,与鬼亲近,被视为异类,当所有同门对她唾弃追杀,只有他,青梅竹马,不离不弃。“我是一只鬼,道不同不相为谋,你怕嘛?”深夜,她攀附在他强壮的身躯上,血红的指甲划破他的心脏,血不断流出,鲜艳而美味,对于重生的她,是大补。以他为殇,阴谋慢慢浮出水面,原来这只不过是一场局,人与鬼之间的协议。她,只是其中一颗棋子。
  •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传承之怒

    传承之怒

    一封奇怪的录取通知书,将他的生活完全改变。烟硝弥漫的学院,身怀异术的校友,令人膛目结舌。巨大的阴谋渐渐浮出水面,临危待命的他,该如何应对。这将是一段不为人知,却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
  • 爹地大人:快给妈咪奶粉钱

    爹地大人:快给妈咪奶粉钱

    七年前,她被好友陷害阴差阳错上了一个惹不起的大人物,从此隔三差五就被伤心伤身一次。明明她才是受害者!可是帅哥你能不能别一脸委屈的看着老娘!靠!老娘会把持不住的!一夜醒来,满地狼藉,原来自己上了鸭!幸运的是对方还算是个帅鸭!本着买卖公平原则,忍痛甩下80元,剩下二十打车。该死的女人,用完他就拍拍屁股走人?他欧阳黎只值80?女人,你给我等着!!!七年后,呆萌包子遇上冰山大叔,而她一个不小心被宝贝儿子出卖,跳进狼窝。“女人,宝宝们等你回家给我暖床呢!”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只鸭成霸道宠。
  • 重生:皇桑攻略之系统

    重生:皇桑攻略之系统

    文案:系统友情陪伴,妖孽竹马暖心相随,偶买噶的,她发现了什么?哇咔咔哦…系统翻身变媒婆,竹马转身变禽。兽!她重生到底是来干嘛的?!尼玛!劳资求放过啊!【顾阡陌:老姐,节哀顺变!】【男配君:小颜!我永远是你的依靠!】【系统:快去攻略皇桑!】【竹马:嗯?你妹妹在吗?】【…】欲哭无泪…注意——这是姐妹文,另一篇由作者落玖歌写,书名《重生豪门:千金复仇》,女主是顾阡陌。欢迎去捧场。加群,群里人太少,看着心焦,群号码:414503142
  • 潘树芬诗词集

    潘树芬诗词集

    这是一部用了很多年来完成的作品,里面编录了一些人生的点点滴滴记忆,以一种新颖,符合时代气息的诗篇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能和大家探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