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军战败,将士们捶胸痛哭,说:假如田丰在这里,一定不至于失败。袁绍对逢纪说:当时只有田丰劝阻我出兵,没有听他的,我心中有愧啊。逢纪与田丰不和,道:据说田丰听到前方失利,拍手大笑,为他的预言应验高兴得不得了。袁绍对僚属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计策果然被他取笑了。下令处死田丰。起初,曹操听说田丰没有随军出征,高兴地说:袁绍必败无疑。到袁绍大败逃跑时,曹操又说:假如袁绍采用田丰的办法,谁胜谁败还不好说呢。(《资治通鉴》卷63)
识时务者在俊杰
东汉末年,刘备兵败,投奔荆州刘表。刘备急需人才,求教于襄阳名士司马徽。司马徽说:“儒生与庸俗的士人,是不能够认清时事要务的,能够把握时事要务的人只有俊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襄阳这里,有伏龙与凤雏。”刘备问他们是谁。司马徽说:“就是诸葛亮与庞统。”(《资治通鉴》卷65)
英雄识英雄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任命杜袭为留府长史,驻扎关中。关中营帅许攸拥兵自重,不肯归顺, 而且口出狂言,贬低曹操。曹操大怒,打算发兵讨伐许攸。群臣大多主张招抚许攸,曹操不听。杜袭问:“殿下您认为许攸是什么人?”曹操答:“凡人。”杜袭说:“只有贤人知道贤人,圣人知道圣人,凡人又怎么会知道非凡人呢(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意思是凡人许攸对曹操这个非凡人物的贬低纯属无知的蠢话,根本用不着计较。曹操被说服了,以优厚的条件招抚许攸。许攸归服。(《资治通鉴》卷68)
冀州刺史杨淮的两个儿子杨乔和杨髦,都是在年幼时便已成才。杨淮与裴 (wěi)、乐广两人关系很好,打发两个儿子去拜见他们。裴 禀性旷达宏阔,喜欢杨乔的风度高迈,对杨淮说:“杨乔将会赶上你,杨髦稍微差一点。”乐广禀性清净淳厚,喜欢杨髦对精神的守持,对杨淮说:“杨乔自然能赶上你,杨髦会高出一头。”杨淮笑道:“我两个儿子的长处和短处,就是裴 、乐广的长处和短处。”(《世说新语·品藻》)
孟达为什么靠不住
东汉末年,刘备部下的将领孟达投降魏王曹丕,深得宠信。曹丕让他跟自己同乘一辆车子,将西南委托给他。行军长史刘晔对曹丕说:“孟达倾心利益,依恃才智,喜欢权术,必定不会对您感恩戴德,心怀忠义。(达有敬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他的驻地与孙权、刘备统治的地方相连,一旦发生变故,会给国家造成祸患。”曹丕不听。后来孟达果然反叛。(《资治通鉴》卷69)
刘封为什么被杀
东汉末年,汉中王刘备的将领刘封被魏王曹丕击败,逃回成都。刘封本来是寇姓人家的儿子,刘备刚到荆州时,没有儿子,收刘封为养子。诸葛亮认为刘封傲慢固执,性情凶悍,顾虑在刘备去
世后无人能控制他,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他;刘备命令刘封自杀。(《资治通鉴》卷69)
华而不实
三国时,魏国人隐蕃逃到吴国,上书吴王,推荐自己。吴王被打动了,召他相见。隐蕃极善言辞,仪态从容。吴王问侍中右领军胡综对隐蕃的印象。胡综答:“隐蕃上书语气大,好像东方朔;乖巧敏捷、善于诡辩,好像祢衡,可是才能却没有那么大。”吴王又问此人可以担任什么官职。胡综答:“不可以让他治理民众,暂时不妨在京城试任一个低等职务。”吴王任用隐蕃为廷尉监。隐蕃名声迅速扩大,大臣将军争着跟他交往,其中有一个人叫潘翥。他的父亲潘浚闻讯勃然大怒,写信责备儿子怎么能跟一个背叛自己国家的人结交。不久隐蕃图谋叛乱,事发被杀死。吴王严厉惩罚了那些吹捧隐蕃的人。(《资治通鉴》卷71)
三国时,魏国的何晏、邓飏、夏侯玄的名气很大。他们想结交尚书郎傅嘏,傅嘏没有接受。朋友荀粲很是奇怪,问他为什么拒绝。傅嘏说:“夏侯玄的志向大而无当,才能虚有其名,其实并没有真实本领。何晏的言论高远但内涵浅薄,喜好辩论却缺乏诚意,是所谓清谈误国之辈。邓飏有事业心但缺乏恒心,对外追求名利,对内不能节制,看重与自己相同的人,厌恶与自己不同的人,喜欢发表议论而又嫉妒成性;喜欢发表议论一定得罪的人多,嫉妒成性一定没有亲近的人。在我看来,这三个人都将败家灭族,离他们远远的还恐怕受到连累,何况跟他们成为朋友呢!”后来的情况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资治通鉴》卷76)
唐朝高宗时,裴行俭任礼部尚书,善于鉴别人才。当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以文才而享有盛名,被后人称为唐初四杰。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其器重他们,认为这四个人将来一定大有作为。裴行俭不这么看,说:“读书人任重而道远,应当把度量见识放在首位,把才艺放在其次。(士之致远,当先器识而后才艺。)王勃等人虽然文才华贵,但气质浮躁浅露,哪里是享受爵位俸禄的材料!杨炯稍微沉静,应该可以做到县令;其余两个能够善终就算是幸运的了。”后来王勃渡海时落水而亡,杨炯死在盈川县令任上,卢照邻因患不治之症投水自尽,骆宾王因谋反被处死。(《资治通鉴》卷203)
杨仪的死因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杨仪除掉魏延,自认为立了大功,应当代替诸葛亮执政。然而诸葛亮生前已有秘密安排,认为杨仪胸襟狭隘、性情急躁,意向是由蒋琬接任。杨仪认为自己的资历和才能都在蒋琬之上,心怀怨恨,溢于言表。人们因为他言谈话语没有约束,不敢和他来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去安慰问候。杨仪对费祎说:“当初丞相刚去世,我如果率军投奔魏国,怎么会失意到这般地步?真令人追悔莫及!”费祎把他的话报告了汉主刘禅,杨仪被罢官,贬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后,上书进行诽谤,言辞激烈强硬,于是朝廷下令当地官府逮捕杨仪。杨仪自杀。(《资治通鉴》卷73)
曹爽与司马懿
三国时,曹芳做魏国君主,任用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傅。曹爽打压司马懿,却被司马懿除掉。
王广说:“凡是要做大事,应该以人情为本。(凡举大事,应本人情。)曹爽因为骄奢淫逸失去了民众信任,他的几位帮手,何晏华而不实,并无治政本领,丁谧、毕轨、桓范等虽然素有名望,但竞争心都太强。他们志存高远却不接地气,随意更改国家典章制度,多次变换政策法令,不知道民众已经习惯了现有制度,所以没有人跟从他们。尽管他们具有倾动四海的权势,震动天下的声威,然而在一天之内便被杀得干干净净,名士顿时散去一半,而百姓则安然处之,该干吗干吗,没有人为他们悲哀,这是由于失去民心啊。当时司马懿是怎么想的,不好测量,事情前景也难以预料,但他能够提拔运用贤能,广泛推崇超过自己的人才,遵循固有的政策法令,符合众人的愿望;凡是曹爽做的倒行逆施的事,他都必定加以改正;终日兢兢业业,以安抚人民为首务;而且他们父子兄弟都执掌兵权,是不容易被消灭的。”(《资治通鉴》卷75)
赏赐
西晋时,武帝每次赏赐给山涛的东西总是很少,谢安就这件事问子侄们其中的原因。谢玄回答:“可能是因为山涛的要求不多,才使赏赐的人不觉得少。”(《世说新语·言语》)
避祸
西晋惠帝时,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总领朝政。蒯钦是杨骏姑姑的儿子,多次直言冒犯,大家都为他担惊受怕,蒯钦却说:“杨骏虽然昏庸,但知道对没有罪过的人不可以乱杀,他只不过疏远我而已。被他疏远,可以免去灾祸,要是不这么做,我会跟他一起灭族的。”
杨骏征召王彰为司马,王彰逃避不接受。朋友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王彰说:“自古以来,一家出两位皇后,没有不败亡的。况且杨骏亲近小人,疏远君子,专权放纵,败亡没有几天了。我到处躲避他,尚且害怕祸事上身,为什么要前去应召呢?再说,先帝(晋武帝)不以国家大计为重,继位的儿子(晋惠帝)根本不能挑起重担,接受遗诏辅佐的人(杨骏等)又不是合适人选,天下****很快就会到来。”(《资治通鉴》卷82)
快牛
十六国时,石勒的母亲带着孙子石虎找到石勒,石勒把侄儿石虎编入部队。当时石虎17岁,残忍无度,将士们都把他视为祸患。石勒告诉母亲:“这小子凶暴无赖,假如将士杀掉他,好名声被别人占去,还不如我自己除掉他。”母亲说:“走得快的牛在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大多会把车子弄坏。(快牛为犊,多能破车。)你暂且忍一忍!”石虎长大后,擅长骑射,勇冠三军,成为石勒的得力助手,最终成为后赵国的君主,纵横天下。(《资治通鉴》卷87)
矛盾
卞壸是东晋明帝时的尚书令,他这样评说郗鉴:“郗公身上有三种矛盾现象:对上司方廉正直,却喜欢下级奉承自己,这是第一个矛盾;修身廉洁清正,却又很计较得失,这是第二个矛盾;自己喜欢读书,却讨厌别人做学问,这是第三个矛盾。”(《世说新语·品藻》)
过美必有不善
十六国时,北魏君主拓跋珪见到自己母亲献明贺太后的妹妹非常美丽,便要求母亲准许纳她为妾。贺太后说:“不可以。凡是过于美丽的东西,一定有不好的地方。(是过美,必有不善。)况且她是有夫之妇,不能强夺。”拓跋珪秘密派人杀了她的丈夫,将她迎娶进宫,生下了清河王拓跋绍。拓跋绍凶狠无赖,拓跋珪非常气愤,责骂他的母亲贺夫人,并把她囚禁起来,决定杀掉她,正赶上天色已暗,便没有执行。贺夫人派人通知拓跋绍,让他前来相救。当时拓跋绍刚刚16岁,他趁着夜色,带着数名武士、太监,跳墙入宫,杀死拓跋珪。后来齐王拓跋嗣返回,联络臣民杀掉了拓跋绍和贺夫人,这才稳住了局势。(《资治通鉴》卷115)
一封家书
南北朝时,宋国文帝刘义隆曾给弟弟刘义恭写过一封信,当时刘义恭驻军荆州。
信中先说他们兄弟肩上责任重大,然后笔锋一转,落到弟弟身上:“你性情急躁偏激,心里想到什么,便非要达到目的不可,不顾一切。有时你的心里并没有什么念头,然而外界诱惑一经出现,你的欲望立刻产生了,这最容易招致祸端,对此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极力克制。从前,卫青位高权重,但对士大夫很有礼貌,态度谦恭,对小人也常常施与恩惠;西门豹性情刚直急躁,便常常佩带柔韧的皮绳,用以提示自己;董安于虽然性情宽厚,决断迟缓,但仍然常常佩带弓弦,用来警告自己,他们都很注意矫正自己的性情,美名传于后世。关羽、张飞则不然,性格任性偏激。你行己处事,一定要深刻体会古人的行为,以为借鉴。
“如果有一天朝中发生不测,我儿子年纪还小,身为司徒的刘义康(文帝之弟)定然要担负起周公的责任,你也要承担辅佐朝政的职责。到那个时候,国家的安危存亡,就完全取决于你们二人了。
“你每月的私人开支,不能超过30万,若能节省更好。荆州的府舍,我是知道的,估计用不着修建,不要去求新求异。至于审讯断案,要虚心听取各方面的陈述,千万谨慎处置,不要把自己的喜怒强加于人。平时做事,只要能够择善而从,就会获得好声誉,切不可一意孤行,来炫耀自己的独断和英明。声色犬马,嬉戏游乐可以有一些,但不可以过分。饮酒赌博、捕鱼狩猎这类事情不要去做。日常用品、衣服饮食,应该有所节制。至于新奇的服饰和器物,不要鼓励制作。
“你还应该多接见府中官员,见面次数少,关系就会渐渐疏远;一旦疏远,你就没有办法知道他们想什么;不知道他们想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民间的具体情况了。”(《资治通鉴》卷121)
才能
南北朝刘宋文帝时,范晔、孔熙先、谢综等人密谋拥戴文帝之弟刘义康当皇帝,事泄被杀。谢约没有参与,当初他看见哥哥谢综与孔熙先聚在一起时,常劝诫他说:“孔熙先这个人处事轻率,喜欢出奇,不走正路,行动果敢锐利却不检点,不能和他过于亲近。”谢综不听。
南北朝学者裴子野评论道:有超过常人才能的人,一定有冲天的抱负;有超出俗人心志的人,一定不想久居人下。然而能够做到恪守道义,以礼制来约束自己的人,恐怕很少。(夫有逸群之才,必思冲天之据;盖俗之量,则愤常均之下。其能守之以道,将之以礼,殆为鲜乎!)刘湛、范晔之辈,志傲而贪权,倚仗自己的才能图谋叛逆,世代清白家风毁于一旦。平时所称道的智慧才能,反而成了毁灭自身的工具。(向之所谓智能,翻为亡身之具矣。)(《资治通鉴》卷124)
争强好胜
南北朝时,北魏司徒崔浩,倚仗自己的才能谋略和国主的宠信,独揽朝中大权。他曾经推荐几十个士人直接出任郡守。太子拓跋晃以为不妥,说应该优先考虑早先征聘的人才,他们经历过世面又有治政经验,比那些平民士子更合适。但崔浩就是坚持己见,派士子就任。中书侍郎高允说:“崔浩恐怕免不了灾祸了!为了顺遂自己未必正确的意见而同上面较劲儿,非要压到对方不可,如此下去,他拿什么来保全自己!”(苟遂其非而校胜于上,将何以堪之!)(《资治通鉴》卷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