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58800000021

第21章 知人(2)

袁军战败,将士们捶胸痛哭,说:假如田丰在这里,一定不至于失败。袁绍对逢纪说:当时只有田丰劝阻我出兵,没有听他的,我心中有愧啊。逢纪与田丰不和,道:据说田丰听到前方失利,拍手大笑,为他的预言应验高兴得不得了。袁绍对僚属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计策果然被他取笑了。下令处死田丰。起初,曹操听说田丰没有随军出征,高兴地说:袁绍必败无疑。到袁绍大败逃跑时,曹操又说:假如袁绍采用田丰的办法,谁胜谁败还不好说呢。(《资治通鉴》卷63)

识时务者在俊杰

东汉末年,刘备兵败,投奔荆州刘表。刘备急需人才,求教于襄阳名士司马徽。司马徽说:“儒生与庸俗的士人,是不能够认清时事要务的,能够把握时事要务的人只有俊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襄阳这里,有伏龙与凤雏。”刘备问他们是谁。司马徽说:“就是诸葛亮与庞统。”(《资治通鉴》卷65)

英雄识英雄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任命杜袭为留府长史,驻扎关中。关中营帅许攸拥兵自重,不肯归顺, 而且口出狂言,贬低曹操。曹操大怒,打算发兵讨伐许攸。群臣大多主张招抚许攸,曹操不听。杜袭问:“殿下您认为许攸是什么人?”曹操答:“凡人。”杜袭说:“只有贤人知道贤人,圣人知道圣人,凡人又怎么会知道非凡人呢(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意思是凡人许攸对曹操这个非凡人物的贬低纯属无知的蠢话,根本用不着计较。曹操被说服了,以优厚的条件招抚许攸。许攸归服。(《资治通鉴》卷68)

冀州刺史杨淮的两个儿子杨乔和杨髦,都是在年幼时便已成才。杨淮与裴 (wěi)、乐广两人关系很好,打发两个儿子去拜见他们。裴 禀性旷达宏阔,喜欢杨乔的风度高迈,对杨淮说:“杨乔将会赶上你,杨髦稍微差一点。”乐广禀性清净淳厚,喜欢杨髦对精神的守持,对杨淮说:“杨乔自然能赶上你,杨髦会高出一头。”杨淮笑道:“我两个儿子的长处和短处,就是裴 、乐广的长处和短处。”(《世说新语·品藻》)

孟达为什么靠不住

东汉末年,刘备部下的将领孟达投降魏王曹丕,深得宠信。曹丕让他跟自己同乘一辆车子,将西南委托给他。行军长史刘晔对曹丕说:“孟达倾心利益,依恃才智,喜欢权术,必定不会对您感恩戴德,心怀忠义。(达有敬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他的驻地与孙权、刘备统治的地方相连,一旦发生变故,会给国家造成祸患。”曹丕不听。后来孟达果然反叛。(《资治通鉴》卷69)

刘封为什么被杀

东汉末年,汉中王刘备的将领刘封被魏王曹丕击败,逃回成都。刘封本来是寇姓人家的儿子,刘备刚到荆州时,没有儿子,收刘封为养子。诸葛亮认为刘封傲慢固执,性情凶悍,顾虑在刘备去

世后无人能控制他,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他;刘备命令刘封自杀。(《资治通鉴》卷69)

华而不实

三国时,魏国人隐蕃逃到吴国,上书吴王,推荐自己。吴王被打动了,召他相见。隐蕃极善言辞,仪态从容。吴王问侍中右领军胡综对隐蕃的印象。胡综答:“隐蕃上书语气大,好像东方朔;乖巧敏捷、善于诡辩,好像祢衡,可是才能却没有那么大。”吴王又问此人可以担任什么官职。胡综答:“不可以让他治理民众,暂时不妨在京城试任一个低等职务。”吴王任用隐蕃为廷尉监。隐蕃名声迅速扩大,大臣将军争着跟他交往,其中有一个人叫潘翥。他的父亲潘浚闻讯勃然大怒,写信责备儿子怎么能跟一个背叛自己国家的人结交。不久隐蕃图谋叛乱,事发被杀死。吴王严厉惩罚了那些吹捧隐蕃的人。(《资治通鉴》卷71)

三国时,魏国的何晏、邓飏、夏侯玄的名气很大。他们想结交尚书郎傅嘏,傅嘏没有接受。朋友荀粲很是奇怪,问他为什么拒绝。傅嘏说:“夏侯玄的志向大而无当,才能虚有其名,其实并没有真实本领。何晏的言论高远但内涵浅薄,喜好辩论却缺乏诚意,是所谓清谈误国之辈。邓飏有事业心但缺乏恒心,对外追求名利,对内不能节制,看重与自己相同的人,厌恶与自己不同的人,喜欢发表议论而又嫉妒成性;喜欢发表议论一定得罪的人多,嫉妒成性一定没有亲近的人。在我看来,这三个人都将败家灭族,离他们远远的还恐怕受到连累,何况跟他们成为朋友呢!”后来的情况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资治通鉴》卷76)

唐朝高宗时,裴行俭任礼部尚书,善于鉴别人才。当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以文才而享有盛名,被后人称为唐初四杰。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其器重他们,认为这四个人将来一定大有作为。裴行俭不这么看,说:“读书人任重而道远,应当把度量见识放在首位,把才艺放在其次。(士之致远,当先器识而后才艺。)王勃等人虽然文才华贵,但气质浮躁浅露,哪里是享受爵位俸禄的材料!杨炯稍微沉静,应该可以做到县令;其余两个能够善终就算是幸运的了。”后来王勃渡海时落水而亡,杨炯死在盈川县令任上,卢照邻因患不治之症投水自尽,骆宾王因谋反被处死。(《资治通鉴》卷203)

杨仪的死因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杨仪除掉魏延,自认为立了大功,应当代替诸葛亮执政。然而诸葛亮生前已有秘密安排,认为杨仪胸襟狭隘、性情急躁,意向是由蒋琬接任。杨仪认为自己的资历和才能都在蒋琬之上,心怀怨恨,溢于言表。人们因为他言谈话语没有约束,不敢和他来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去安慰问候。杨仪对费祎说:“当初丞相刚去世,我如果率军投奔魏国,怎么会失意到这般地步?真令人追悔莫及!”费祎把他的话报告了汉主刘禅,杨仪被罢官,贬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后,上书进行诽谤,言辞激烈强硬,于是朝廷下令当地官府逮捕杨仪。杨仪自杀。(《资治通鉴》卷73)

曹爽与司马懿

三国时,曹芳做魏国君主,任用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傅。曹爽打压司马懿,却被司马懿除掉。

王广说:“凡是要做大事,应该以人情为本。(凡举大事,应本人情。)曹爽因为骄奢淫逸失去了民众信任,他的几位帮手,何晏华而不实,并无治政本领,丁谧、毕轨、桓范等虽然素有名望,但竞争心都太强。他们志存高远却不接地气,随意更改国家典章制度,多次变换政策法令,不知道民众已经习惯了现有制度,所以没有人跟从他们。尽管他们具有倾动四海的权势,震动天下的声威,然而在一天之内便被杀得干干净净,名士顿时散去一半,而百姓则安然处之,该干吗干吗,没有人为他们悲哀,这是由于失去民心啊。当时司马懿是怎么想的,不好测量,事情前景也难以预料,但他能够提拔运用贤能,广泛推崇超过自己的人才,遵循固有的政策法令,符合众人的愿望;凡是曹爽做的倒行逆施的事,他都必定加以改正;终日兢兢业业,以安抚人民为首务;而且他们父子兄弟都执掌兵权,是不容易被消灭的。”(《资治通鉴》卷75)

赏赐

西晋时,武帝每次赏赐给山涛的东西总是很少,谢安就这件事问子侄们其中的原因。谢玄回答:“可能是因为山涛的要求不多,才使赏赐的人不觉得少。”(《世说新语·言语》)

避祸

西晋惠帝时,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总领朝政。蒯钦是杨骏姑姑的儿子,多次直言冒犯,大家都为他担惊受怕,蒯钦却说:“杨骏虽然昏庸,但知道对没有罪过的人不可以乱杀,他只不过疏远我而已。被他疏远,可以免去灾祸,要是不这么做,我会跟他一起灭族的。”

杨骏征召王彰为司马,王彰逃避不接受。朋友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王彰说:“自古以来,一家出两位皇后,没有不败亡的。况且杨骏亲近小人,疏远君子,专权放纵,败亡没有几天了。我到处躲避他,尚且害怕祸事上身,为什么要前去应召呢?再说,先帝(晋武帝)不以国家大计为重,继位的儿子(晋惠帝)根本不能挑起重担,接受遗诏辅佐的人(杨骏等)又不是合适人选,天下****很快就会到来。”(《资治通鉴》卷82)

快牛

十六国时,石勒的母亲带着孙子石虎找到石勒,石勒把侄儿石虎编入部队。当时石虎17岁,残忍无度,将士们都把他视为祸患。石勒告诉母亲:“这小子凶暴无赖,假如将士杀掉他,好名声被别人占去,还不如我自己除掉他。”母亲说:“走得快的牛在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大多会把车子弄坏。(快牛为犊,多能破车。)你暂且忍一忍!”石虎长大后,擅长骑射,勇冠三军,成为石勒的得力助手,最终成为后赵国的君主,纵横天下。(《资治通鉴》卷87)

矛盾

卞壸是东晋明帝时的尚书令,他这样评说郗鉴:“郗公身上有三种矛盾现象:对上司方廉正直,却喜欢下级奉承自己,这是第一个矛盾;修身廉洁清正,却又很计较得失,这是第二个矛盾;自己喜欢读书,却讨厌别人做学问,这是第三个矛盾。”(《世说新语·品藻》)

过美必有不善

十六国时,北魏君主拓跋珪见到自己母亲献明贺太后的妹妹非常美丽,便要求母亲准许纳她为妾。贺太后说:“不可以。凡是过于美丽的东西,一定有不好的地方。(是过美,必有不善。)况且她是有夫之妇,不能强夺。”拓跋珪秘密派人杀了她的丈夫,将她迎娶进宫,生下了清河王拓跋绍。拓跋绍凶狠无赖,拓跋珪非常气愤,责骂他的母亲贺夫人,并把她囚禁起来,决定杀掉她,正赶上天色已暗,便没有执行。贺夫人派人通知拓跋绍,让他前来相救。当时拓跋绍刚刚16岁,他趁着夜色,带着数名武士、太监,跳墙入宫,杀死拓跋珪。后来齐王拓跋嗣返回,联络臣民杀掉了拓跋绍和贺夫人,这才稳住了局势。(《资治通鉴》卷115)

一封家书

南北朝时,宋国文帝刘义隆曾给弟弟刘义恭写过一封信,当时刘义恭驻军荆州。

信中先说他们兄弟肩上责任重大,然后笔锋一转,落到弟弟身上:“你性情急躁偏激,心里想到什么,便非要达到目的不可,不顾一切。有时你的心里并没有什么念头,然而外界诱惑一经出现,你的欲望立刻产生了,这最容易招致祸端,对此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极力克制。从前,卫青位高权重,但对士大夫很有礼貌,态度谦恭,对小人也常常施与恩惠;西门豹性情刚直急躁,便常常佩带柔韧的皮绳,用以提示自己;董安于虽然性情宽厚,决断迟缓,但仍然常常佩带弓弦,用来警告自己,他们都很注意矫正自己的性情,美名传于后世。关羽、张飞则不然,性格任性偏激。你行己处事,一定要深刻体会古人的行为,以为借鉴。

“如果有一天朝中发生不测,我儿子年纪还小,身为司徒的刘义康(文帝之弟)定然要担负起周公的责任,你也要承担辅佐朝政的职责。到那个时候,国家的安危存亡,就完全取决于你们二人了。

“你每月的私人开支,不能超过30万,若能节省更好。荆州的府舍,我是知道的,估计用不着修建,不要去求新求异。至于审讯断案,要虚心听取各方面的陈述,千万谨慎处置,不要把自己的喜怒强加于人。平时做事,只要能够择善而从,就会获得好声誉,切不可一意孤行,来炫耀自己的独断和英明。声色犬马,嬉戏游乐可以有一些,但不可以过分。饮酒赌博、捕鱼狩猎这类事情不要去做。日常用品、衣服饮食,应该有所节制。至于新奇的服饰和器物,不要鼓励制作。

“你还应该多接见府中官员,见面次数少,关系就会渐渐疏远;一旦疏远,你就没有办法知道他们想什么;不知道他们想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民间的具体情况了。”(《资治通鉴》卷121)

才能

南北朝刘宋文帝时,范晔、孔熙先、谢综等人密谋拥戴文帝之弟刘义康当皇帝,事泄被杀。谢约没有参与,当初他看见哥哥谢综与孔熙先聚在一起时,常劝诫他说:“孔熙先这个人处事轻率,喜欢出奇,不走正路,行动果敢锐利却不检点,不能和他过于亲近。”谢综不听。

南北朝学者裴子野评论道:有超过常人才能的人,一定有冲天的抱负;有超出俗人心志的人,一定不想久居人下。然而能够做到恪守道义,以礼制来约束自己的人,恐怕很少。(夫有逸群之才,必思冲天之据;盖俗之量,则愤常均之下。其能守之以道,将之以礼,殆为鲜乎!)刘湛、范晔之辈,志傲而贪权,倚仗自己的才能图谋叛逆,世代清白家风毁于一旦。平时所称道的智慧才能,反而成了毁灭自身的工具。(向之所谓智能,翻为亡身之具矣。)(《资治通鉴》卷124)

争强好胜

南北朝时,北魏司徒崔浩,倚仗自己的才能谋略和国主的宠信,独揽朝中大权。他曾经推荐几十个士人直接出任郡守。太子拓跋晃以为不妥,说应该优先考虑早先征聘的人才,他们经历过世面又有治政经验,比那些平民士子更合适。但崔浩就是坚持己见,派士子就任。中书侍郎高允说:“崔浩恐怕免不了灾祸了!为了顺遂自己未必正确的意见而同上面较劲儿,非要压到对方不可,如此下去,他拿什么来保全自己!”(苟遂其非而校胜于上,将何以堪之!)(《资治通鉴》卷125)

同类推荐
  • 宁夏党史口述文库

    宁夏党史口述文库

    《宁夏党史口述文库》编辑出版的宗旨为: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组织有序地开展口述史资料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力求通过鲜活而又具体的历史情节,使党领导宁夏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重要历程与风貌更为丰满和动人地“原生态”保存与展示;并在历史经验的总结上,使党组织的集体认识和参与者的个人感悟相结合地凝聚与呈现,以此更鲜活更有效地发挥党史工作存史和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 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把握中美关系大局

    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把握中美关系大局

    1947至1950年是美国与中国外交关系最为关键的年代,如何面对瞬息万变的中国政局发展,一直是美国思索的外交主要议题之一。基于共同的反共理念,美国当然希望国民政府能稳定中国政情,以便对抗苏联在东亚的扩张。但事与愿违,国共在战后的对抗过程中,国民党虽然最初胜券在握,但最后却败退台湾。这种诡谲多端,甚至始料未及的中国政局,深深困扰着杜鲁门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探究这个时期杜鲁门政府是如何制定对华政策,以面对风云莫测的中国政局的,是一项颇具意义的课题。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存在着外交与军事上的考量,前者以国务院为主导,后者则以国防部与其所属的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为咨询对象。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集中在探究美国军方,尤其是参谋首长联席会议,究竟以何种角度协助杜鲁门政府制定对华政策的。探究军事单位在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上所扮演的角色,和传统上以国务院的角度为切入点,是有所分别的。
  • 白宫内外

    白宫内外

    这是一部有关美国总统和美国政治的成功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值得有关领导、专家、国际关系研究者和政治爱好者学习、借鉴和参考。作者通过美国总统的从政生涯,对美国政治生态、内政外交、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作了提炼和概括,清晰准确、深刻生动,对我们客观认识美国国情,正确把握中美关系,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帮助。
  • 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党的十七大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最重要的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地写入大会报告和党的章程。
  • 解放思想论:从解放思想到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解放思想论:从解放思想到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原点;第二章论述了批判思维是解放思想的根本方法;第三章从非执政党建设角度提供了一个思想僵化、亡党失政的反面例证;第四章仅以必然性的三个环节为线索,对包含从解放思想到科学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科学体系作了一个纲要式说明。
热门推荐
  • 唐诗(国学启蒙书系列)

    唐诗(国学启蒙书系列)

    唐代是中国诗坛上群星璀璨的年代。两千多位诗人写下五万多首诗歌,其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完美的形式,把中国诗歌推向巅峰时代。这些诗文佳作流传不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童。《唐诗》为“国学启蒙书系列”其中一册,本套丛书是引导青少年走近国学,培养青少年朴素的道德观。本书让青少年在诵读中轻松快乐地亲近国学,更直观、真切地感受国学的魅力,在阅读中积淀文化底蕴。
  • 凌驾于沐光之上的信仰

    凌驾于沐光之上的信仰

    因自己的使命,来到人间,十八年后,当她站在教室前时,抬头,看见了安静自习的男主。
  • 我的手机有神灵

    我的手机有神灵

    陆小北捡到一部手机,开机一只猴子在蹦跶。“跟着猴爷混,带你超神带你飞。”“怎么飞?”“猴爷有仙丹,仙决,仙兽......”“就这些?”“可以帮你追妹子,泡校花,学渣秒学霸......”“这个嘛,还可以。”陆小北咧嘴一笑,从此走上幸福之路。
  • 误惹妖孽老公:蛮妻要休夫

    误惹妖孽老公:蛮妻要休夫

    三年前他流连花丛中片叶不沾身,继而又纵容小三拿着离婚协议书逼迫她签字,一怒之下她将他贱卖了!然后消失在他的视线中,三年后在一次商业酒会上她一身黑丝礼服高调出场。游走于各个富商名流之中,他怒了一把扛起她......
  • 态度决定高度

    态度决定高度

    态度是行动的前提,态度受价值观的指导,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凡事态度积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难怪当年米卢教练的一句“态度决定一切”成了当年曝光率最高的名言,这个老头入主中国男足之后,第一次把我们的国家队带进了世界杯的舞台,圆了中国几代人的梦想。中国的球员和百姓如梦初醒,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了“态度”的重要。
  • 灵重

    灵重

    神秘青年孟罗持有一本名为《鬼魂录》的册子,册子上记载着各种鬼魂。当“因”与“果”浮现的时候,孟罗会将鬼魂收进册子里带到冥界。人间与冥界交界的地方有一台秤,专门称量鬼的灵魂质量,以判断打入地狱还是投胎转世。本书奇,你,值得收藏。荒唐可笑尽在此,鬼妖并非生子时,善恶皆由人心起,佛曰:“那确实!”(故事纯属虚构,切莫用于教学!)
  •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散文集》是纪伯伦久负盛名的散文诗,那一串串珍珠一样的文字,多一颗嫌其多,少一颗不完整,犹如一件无缝天衣,若不是抵达智慧堂奥的心灵绝然写不出这样滴水见海的文字。《人子耶稣》是纪伯伦思想的另一高峰,成就绝不在《先知》之下,长期以来这部高峰之作被披上宗教的面纱,实际上在纪伯伦的笔下,耶稣早已不是十字架上熠熠生辉供信徒朝拜的基督。他只是一个平常的“人之子”,他痛苦又无奈,有悲欢有笑泪。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他的最大的神迹就是告诉人们: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尊严地活在皇皇市井之中。纪伯伦写的耶稣,就像我们的邻居,绝不是教堂和圣经里的耶稣,这耶稣好亲切,就像是纪伯伦自己。
  • 闯神录

    闯神录

    善非正,恶不邪,正邪两道,善恶难分,黑与白之间的交界,早已模糊。如斯世界,应随波逐流,还是坚我本心。从男孩成为男人,需要经历多少、牺牲多少;从一无所有到万众瞩目,需要多少勾心斗角、腥风血雨。天上下着鲜红的血雨,脚踏人骨组成的大地。穿戴着以人头骨组成脚链的神祗,正被捧着圣经的撒旦,无情审判。
  • 激励一生的名人名言

    激励一生的名人名言

    关于人生、理想、事业、家庭、教育、爱情、人际交往、道德修养、伦理、个性、命运、科学、艺术、健康等人类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经典名言、名句,“句句价值连城”。翻开《激励你一生的名人名言》,你将与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对话,你的人生将因此而改变、升华、圆满和成功!
  • 朱门嫡杀

    朱门嫡杀

    前世,她被所谓亲人爱侣利用殆尽,痛失爱子,更被白眼狼夫君一剑刺死!今生,她自地狱归来,血誓钧天:既然神灵无用,她便化身厉鬼,誓要仇人百倍奉还!前世的负心夫君想再次利用她?她就夺走他万贯家产,让他去做乞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