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49300000022

第22章 灾后心理调适(5)

而身为丧亲者身边的人,或许很难感同身受地体验他们在心理和生活上出现的巨大变化,但要想帮助他们,做一个合格的安慰者,就要洞悉其生活上的点滴变化,比如当他们坐在餐桌前吃饭时,以往已经习惯了的进餐模式已经改变了,丧亲者面对此情此景未免再次悲伤。所以,丧亲者身边的人不仅要给予足够的理解,还要拿出宽容与耐心,细心地观察他们正处在进行悲伤调适的哪一个阶段之中,并抛开自身经历或价值观去分析和判断,帮助他们找到一个比较适合的心理调适方法。

比如,我们安慰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了伴侣的人说:“我负责给你找,肯定有更适合你的对象。”或者安慰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说:“孩子没有了,再生一个吧!”这些只会在丧亲者的伤口上撒盐,而并非是在帮助他们。也有些好心的人会给丧亲者安排旅游计划,希望他们在旅途中忘记悲伤,却不知道丧亲者本人还没有真正完成悲伤心理调适的任务,根本难以走出门去。因此,以上安慰的方式并不能帮助丧亲者重新定位他们与逝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由其内在出发去寻找超越悲痛的力量,给丧亲者传递的只不过是外界的又一种刺激。

最好的安慰丧亲者的方法还是表达感同身受的情感,可以说:“你失去了重要的亲人,心里肯定难过极了,真的如同撕心裂肺般令人难以接受。”“意外总是令人措手不及,所有的一切都太快了。”“如果你痛苦,就哭吧,不要压抑自己。”这类话语道出了丧亲者内心最真实却又难以说出口的感觉,会令他们感觉自己被理解了。当然,除了表达类似的理解,还要给予无条件的陪伴和接纳,这会令他们感到安心,有助于悲伤心理的调适。

心理学家提出了几种“引导法”,丧亲者身边的人可用以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地走出悲伤。

1.唤醒丧亲者的现实感。“这场灾难有上万人丧生,是否都是家人的责任?”“事发如此突然,你也受了伤,当时的情况谁也无力控制。”“假如真的可以回头,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此类言语会唤醒丧亲者回归现实,而不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同时,在现实感的逐渐强化过程中,他们或许会明白“人各有命,生者无罪”的道理,况且面对如此天灾,丧亲者自己也是个受害者。

2.变换立场。在与丧亲者沟通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变换立场的方式,比如“如果今天离开的人是你,你会怪家人吗?”“如果你可以在天上看着你的家人,你希望他们快乐,还是悲伤?”此类问****转变丧亲者的立场,引导他们站在逝者的角度上看待眼前的问题,便于看清自己目前的状况,慢慢从悲伤中走出来。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告诉他们,逝者其实已经没有了苦难,而生者也要尽快摆脱苦难才好。

3.写信给逝者。可以建议丧亲者给逝者写封信,并告诉他们,在信里把所有想说的话都写出来,把所有情绪都表达出来。心理学家认为,丧亲者给自己或给逝者写信,有助于疏导不良情绪走出心理阴影。

三、灾后丧子母亲的心理重建之路

灾难过后,丧亲者需要正确疏导不良情绪,尤其对于丧子的母亲来说,心灵家园的重建尤为重要。

在对丧子母亲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采用的是“让她们与丧子这件事和平共处”的形式。因为,心理重建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所以,丧子母亲还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治疗,并且在突发性心理状况发生时,心理治疗的方案也要有所调整。丧子母亲的心灵重建之路,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绪上的稳定。面对丧子的母亲,身边的人包括心理治疗师,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帮助她们稳定情绪,而稳定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耐心地倾听和宽容的忍耐。开始时,她们是恐惧的,甚至是愤怒和茫然的,怨恨这种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为何别人的孩子都没事,偏偏是自己的孩子,也有时候,她们会将愤怒的情绪肆无忌惮地发泄在亲人的身上,甚至会挥起菜刀。

此时,家人不能放弃她们,而是要给予充分的陪伴,等待她们的愤怒情绪渐渐平息。而对于这些丧子的母亲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亲人(丈夫)的离弃,从前夫妻俩的关系就不好,孩子是联系双方感情的唯一纽带,而现在孩子没有了,家庭也就面临破裂了。在这种情况下,丧子母亲很容易自暴自弃,因此,接受心理治疗并为自己开启心灵重建之路,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第二阶段,消除抑郁的症状。当愤怒和恐惧的情绪渐渐稳定和平息,丧子母亲就会进入另外一种精神状态,即无边无际的悲痛和抑郁之中。当然,她们的愤怒、恐惧情绪并未完全消失,只不过会在沉默、平静、抑郁的间隙中进行交替转换;午夜梦回,她们会在梦中期待与孩子的重逢,醒来后又面临巨大的绝望,甚至怪自己当初没有保护好孩子。在该阶段中,心理重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消除这些症状。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帮助她们面对内疚与绝望。

1.内疚。丧子母亲产生内疚的原因很多,但基本上还是因为遗憾。遗憾最令人揪心,当孩子在的时候,母亲或许看不到孩子的好,而如今孩子不在了,母亲会忽而把孩子以往所有不好的都视为好的地方,因此,母亲对遇难的孩子的记忆是不完全的。当然,这不是在说孩子不好,而是教会丧子母亲如何来应对深深的内疚感。

心理学家认为,在心理重建的过程中,心理医生要陪着她们一起回忆,并制定一个回忆的模板,即根据一些问题去回忆孩子,比如“孩子比较淘气的和任性的地方是什么?”“孩子在学校有没有被老师批评并被叫家长?”“孩子最不听话的阶段是什么时候?”“孩子最可爱的地方在哪?”等,以此来帮助丧子母亲构建对孩子全面的记忆,缓解内疚感。

2.绝望。引导丧子母亲用换位的方式来看待目前的问题,教会她们应对绝望情绪的方法。这就是前文提及的“引导法”中的“变换立场”的方式,具体的方法是:

“如果有机会可以选择,你愿意离开的这个人是你还是孩子?”完全可以肯定,全部的母亲都会说希望是自己。

“假设你现在是遇难者,你可以在天上看见自己的孩子,但他(她)每天都活在悲伤中,不愿意上学、工作,郁郁寡欢,你作何感想?”

“我会很难过很难过,不想他(她)这样,我希望孩子开开心心的,好好活着。”

“可现在是你的孩子每天看到你流泪、悲伤,你认为这是他(她)想见到的吗?他(她)此刻会不会也很难过呢?”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丧子母亲缓解绝望的心情。

3.抑郁。对抗抑郁的最好方法是,转变她们的身体模式,“动”起来。心理学认为,当身体活动了起来,心情和情绪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4.愤怒。丧子母亲早期的愤怒情绪,不能残忍地希望她们自己去调节,只有依靠身边的亲人不离不弃的陪伴才能化解。家人要陪着她们,不要让她们独自外出,以免出现意外,不要责备,避免刺激到她们,要允许这类发泄,给予充分的包容和理解。

第三阶段,引导丧子母亲认识现实。在该阶段中,心理重建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丧子母亲进行“角色的认同”。比如,孩子如今没有了,接下来你的生活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改变?这类问题是丧子母亲很难意识到的,即便意识到了,也未必敢于面对。因此,心理医生要做的就是帮助她们勇敢面对,可以采用我们前文提到的引导方法,唤醒她们的现实感和角色转变意识。

对于原先只有一个孩子的丧子母亲,建议她们尝试着再为人母;而对于原先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建议她们不要把情绪过多地转移到幸存的孩子身上。而不管是再为人母,还是照顾另外一个孩子,丧子母亲都不应该把灾难的创伤情绪带给孩子。

第四阶段,重建生活和情感。失去子女后,她们的生活结构和生活方式势必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情感支撑和依附关系也出现转变,因此,心理重建在这个阶段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她们完成这种认同。然而,绝大多数母亲都很难完成这个任务,她们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丧子母亲的心理重建并非易事,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心理学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1.试着与失去的孩子对话。如果强行要求那些丧子母亲忘记已经离去的孩子,这是很残忍的事情,心理重建也会变得更加困难,所以试着与在地震中遇难的孩子进行对话,能够有效帮助丧子母亲表达内心的歉疚和痛苦。主要的方式是,鼓励丧子母亲给遇难的孩子写信,写完之后烧掉;还可以借助仪式转移法,即鼓励丧子母亲前去祭奠、扫墓、布施、念经、开追悼会等,达到减轻痛苦感、不舍感和罪恶感的目的,引导她们正面看待死亡。在这个过程中,丧子母亲会将自己的生活与思念之情告诉孩子,使之感觉到自己与孩子还有“沟通”与“交流”。

2.寻找“同病相怜者”。如果几个同样都是丧子的母亲在一起谈心,彼此就会有很多“共情”,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倾诉方式。

3.家人要给予陪伴。丧子母亲最害怕的是面对分离,家人在这个关键时期要给予她们足够的陪伴和包容,最好是兄弟姐妹、双方父母都住在一起,或者经常走动,和谐的家庭环境会令她们感到安心,安抚其恐惧和焦虑的情绪。而这个阶段里,最忌讳的就是另一半的离弃,这对丧子母亲来说是最为巨大的打击。

4.重新寻求生命和精神的支撑。丧子母亲需要尽快找到自己下半生的生命与精神上的支撑,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求丧子母亲“动”起来,只要有事可做,抑郁的情绪就不至于加深。只有行动起来,才有机会去接触和开始不同的生活,然后将不同的生活形式带到自己的身边,去适应和改变。比如不少丧子母亲后来都去做了志愿者和公益,这令她们接触到更多不同形式的生活,也让她们的心变得开阔起来。

四、心理弹性——针对灾后丧亲者的心理救助

在地震中丧失亲人的幸存者数以万计,逃过灾难之后他们还要面对难以接受的事实和沉重的打击,失去亲人会引起人们情绪、心理、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种种变化。大部分人在心理上的变化要更加大,那是一种极为深刻的震惊与绝望,很多人会出现创伤心理,比如失眠、噩梦、抑郁、记忆闪回等。

有些人在一个月内,以上创伤心理反应就会慢慢缓解,直至消失,半年之后,只有极为少数的人还在被悲伤的情绪困扰着,其余的大多数人都已经走出了困扰,恢复到之前的正常状态。心理学家将后者称之为“心理弹性”,也就是说,当人遇到灾难或逆境时,最为常见的现象并非被击垮,而是很快恢复,通常都不会超过数月,便能够回到原来的状态。

在心理学中,心理弹性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免疫系统,主要应对的是一些突如其来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反应。在遭遇灾难时,人们的大脑中最为原始的区域会被激活,压力和恐惧感就不请自来了,于是,很多人感到惊恐或麻木,或者作出战斗、逃跑的行为反应。事实上,这些都属于人类最本能的反应。

因而,灾难幸存者会在早期出现惊恐、悲伤、失眠、做噩梦等反应,而这些心理创伤之类的反应具有短期适应功能,属于人体预警的本能;持续的时间有几分钟、几小时、几天,甚至有的是几个月,当灾难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弹性便开始起作用了:存在于大脑中的一系列化学元素会慢慢抵消恐惧引起的压力。因而,丧亲者在灾难过后完全有极大的可能性恢复心理创伤。

当然,心理弹性在长期压力的面前作用就会变小,比如有的人长期面临高压,努力工作支付房租,拼命挣钱买房子、还房贷,担心自己考不上大学或担心找不到好工作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大脑经常出现警报,心理弹性在这类压力的面前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因而,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失败之后都会用自杀来结束痛苦。

丧亲者所面临的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压力,同时伴随有强烈的身心变化,主要激发人的悲伤情绪,并且夹杂有愤怒、自责、内疚等。悲伤使得丧亲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了内心,并专注于理解事实和重新界定生活和人生;而这种悲伤其实是心理弹性的激发,它会促使丧亲者慢慢去适应逝者已经不在的现实。

心理学家认为,丧亲者要从逝者身上收回以往的情感投放,找到并建立新的情感依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恢复身心的目的。但是,这种收回的过程对人们来说又是一个极为痛苦和漫长的过程。心理学家发现,面对亲人逝去,心理弹性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有的人会选择倾诉痛苦,有的人会选择逃避现实,也有的人会选择压抑悲伤或者将悲伤转化为对身边人的愤怒,还有的人甚至会理想化逝者仍然活着并继续和逝者对话,而只有极少数的人会一直沉浸在悲伤中难以自拔,做出极端行为。

心理弹性促使失去亲人的人并不总是愁眉苦脸,而是会在悲伤、愤怒、平静和欢乐之间进行转换,这事实上是可以帮助丧亲者降低压力和悲伤的;而身边的安抚者也才有机会去做安慰和心理辅导工作。

总之,丧亲者应该相信,悲伤是暂时的,试着去表达和倾诉,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灾难和苦难都会过去;悲伤的结束,并非是你们关系的终止,而是关系的重建。

同类推荐
  • 人生的戒律(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人生的戒律(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将成长赋予深刻的社会性具有很强的意义,使人明白成长的存在就必须进行自我实现,就必须去创造成功,实现成长的价值,向着完美人性和健康成长的倾向发展。因此,为了完善我们的成长,谁不努力去自我实现呢?今天,我们的个人成长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社会发展,那么,我们个人的成长就必须更加具有社会性,使成长具有自我实现的意义,为我们创造成功,为社会创造财富,那么,我们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成长理论中可以获得人生成长的新方向和新目标。
  •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

    生活中任何地方都有心理学的影子,心理学正在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心理学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和摄入的能量一样,是一种深深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同时又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事物。本书作者用精彩的文字、真实的故事和专业的观点来讲述心理学,让读者朋友通过他人的经历来梳理自己的人生。此外,“拓展苑”栏目主要介绍心理学史上一些经典的实验研究,如“个体受暗示性研究”等。“另眼看电影”栏目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从人格分裂、梦境、孤独症、偷窥等各个方面重新解读电影,让读者朋友感受电影和心理学的双重魅力。
  • 三天学会催眠术

    三天学会催眠术

    催眠术不是魔术,而是缓解身心压力、揭开人们心结的心理疗法。催眠可以松弛我们紧绷的神经,化解意识构筑的心理防 线,唤醒沉睡的潜意识。在貌似“半睡半醒”的催眠 状态下,遗忘的记忆、尘封的往事会渐渐浮现出来,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扰都可以从中找到根源,从而得以化解。书内容包括:催眠的原理,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 适合接受催眠,催眠的步骤和方法,如何进行自我催眠,催眠的具体应用,例如戒烟、减肥、治疗失眠、增强自信等。
  • 寓言中的心理学诡计

    寓言中的心理学诡计

    寓言是智慧的载体,它以假托、拟人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本书辑录了古今许多精彩的寓言故事,每一篇寓言都蕴涵了丰富的人生智慧,通过对寓言哲理般的阐释,加以心理学诡计的点拨,使这本书成为智慧的盛宴。它可以帮助你全面地了解自己,清晰地洞悉对手,也可以帮你避开心理误区,掌握心理操控术,游刃有余地面对复杂的竞争,让你在轻松阅读中获得精辟的生存智慧。一个小小的智慧也许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生活中不是缺少智慧,而是缺少发现,用心参悟,你也能成为智者。细细品读你手中的这本书吧,会为你点亮智慧的火把,照亮你仍在摸索的前进之路,它将是你成功路匕的必修课!
  • 一本书掌握心理学

    一本书掌握心理学

    本书不拘泥于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是从纯理论的角度探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而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出发,力图尝试从心理的角度,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对为人处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并提供了操作简便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帮助人们在了解各种人际关系现象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使你在获得人心的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事业、爱情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热门推荐
  • 琏族占星师

    琏族占星师

    你听说过这样的一个传说吗?当人离开这个世界以后,他们会飞向遥远的夜空,成为深邃夜空中的一颗星星,默默地注视着这个世界、守护着这个世界、所以、只要有星星的夜晚就不用感到迷茫或害怕、因为、星星什么都知道。
  • 封神:无字卷

    封神:无字卷

    北天域,青阳城陈家少年陈子凡,觉醒十阶废脉,被族人看做是超级废物,谁曾想到,在得到一卷“无字书”后,被万人嘲讽的废脉,却变得举世无敌!无字卷开启,少年崛起!
  • 一半,一半

    一半,一半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许你一场高四的时光

    许你一场高四的时光

    方暖阳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见到的人,却在猝不及防中再次相遇于昔日的校园。他曾说过再也不见,可他却控制不住想她的心,后来他才明白,这场游戏里,输的一直是他。一场高四,逐梦的旅程,两人最终还是相遇了大学校园。
  • 我对校草一见不钟情

    我对校草一见不钟情

    她在他眼里是一个不起眼的女生!他在她眼里是个恶魔处处针对她挑衅她的恶魔!因为踩脏了一双鞋,要她赔他60万,或者给他当保姆当一年!自从俩人认识后有了交集,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不知俩人谁先认输向对方告白,俩人幸福的在一起了!洛家的人很喜欢她,认定她是洛家少奶奶!但在国外听到这个消息的前女友回国了!想法设法把洛泽宇抢回来既然他答应给她一个幸福的生活和幸福的家庭就不会辜负她!但故事....
  • 温州人商道全集

    温州人商道全集

    温州人为什么能赚钱?为什么会赚钱?温州商群是一种独特的商业现象,在商帮史上充满了数不清的传奇!走近温商,我们会观赏到一个斑斓的商业世界,那些宝贵的商业理念、商业智慧、商业精神,它们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珠子,在中国商业史上散发着熠熠光华,也带给渴望致富的个体许多经商启示。
  • 极品名厨

    极品名厨

    天下美食,没有做不出,只有想不出,他出生顶级厨师世家,刀工精湛,却有个致命缺点,味觉不敏感,一次奇遇,他初获异能,拥有黄金舌头,具备绝对味觉,如虎添翼,厨艺倍增,色香味俱全,淮扬菜是手到擒来,中华料理更是小菜一碟,世界各国美食?他也毫无压力,游走世界各地,极品名厨学尽异国料理!ps:书中出现的食谱并不保证全部正确,请书友们切勿在现实中模仿!!!
  • 诡境传

    诡境传

    一条道走到黑,走的好便是英雄,走岔了便是空气中某粒尘埃或史书上某块排泄物。这就是规则。每个人都不会希望走岔,但谁又说得清自己走没走岔呢。于是,便得小心谨慎地走,以防走错。那位来自某个世界琴呦大陆上的朴去病曾经说过,“刚出生的孩子之所以不会走错,除了因为不会走路外,还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被世界所吸收,不会去考虑很多人的感受,只会按照自己的本能。所以,只要做好自己,不必过分地去考虑外人的想法,便算是走好了路。尽管,那都不算是条路。
  • 血灵纪元

    血灵纪元

    恶魔降临,末世将至,夏羽,一名普通的应届毕业生,被突然出现在家中的奇怪家伙变成了“血灵”——从人类的血液之中汲取力量的异界生物……
  • 承天纪

    承天纪

    仙路几人留名,北郊无数荒丘。主角慕承荒冷血热心,纵横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