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环志,是我国新兴的一种研究鸟类迁徙规律及生物生态学的方法。环志,即把嵌有国籍和放环部门字样的铝(或其他材料)制环,环套在被考察鸟的跗蹠上登记放飞。通过环志回收,研究候鸟的迁徙时间、路线、范围、年龄、繁殖、换羽、越冬和种群消长变化规律,为保护和开发利用鸟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据传,两千年前,吴王宫中有位苦愁寂寞的宫女,她把寄居于屋檐下燕子的脚趾剪去作标记,观察翌年是否回归,这大概是最原始的“环志”吧。
鸟类环志在世界上已有90多年有历史。1899年,一位叫莫登森的丹麦教师首次用金属环对鸟环志。日本于1924年开始环志,现已环志放飞50余万只。我国于1981年设立全国鸟类环志办公室,1982年建立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同时,根据鸟类的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徒途中歇息地,建立数十个环志站。1984年,林业部、山东省林业厅在长岛设立候鸟保护环志中心站。历年环志放飞均超过3000只,1992年环志放飞5200只,为历年之最。至1994年,长岛环志中心站共环志放飞12目、25科、68种、35599只环志鸟。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猛禽达17种,27876只,占全国猛禽环志总数的80%。同时,在5个国家和国内近30个省市区回收环志鸟99只。其中,外省的6只,外国的3只,回收率居全国58处环志点之首,回收率为0.27%。通过环志回收基本摸清了鸟类迁徙的规律。飞行速度最快的是1984年9月28日放飞的红隼,环号HOO一0713,经过11天在广东博罗县回收,飞行距离1760公里,它除去歇息和觅食的时间,每天平均飞行160公里。国内迁徙最远的是1987年9月24日放飞的红角鹗,环号GOO-1820,同年11月2日在广西北海回收,直线距离约2140公里。国际飞行最远的是1994年10月3日放飞的雄性雀鹰,11月在马来西亚回收,图上直线距为3960公里;放飞后时间最长的是1994年9月18日在大黑山岛安桥山回收的雌性雀鹰,为1988年9月29日在同点放飞的,长岛环志站为我国鸟类环志研究积累了近历时6年。10多年来,30万个珍贵的数据。
环志是一种科学性强,且充满情趣的工作。对猎获的环志标本鸟,首先要进行“体检”。只有体健无病、羽翅完好的鸟,才有环志资格。环志前要把入选的鸟,一一进行鉴别、测量,分清科属名称,登记其体重、身长、成幼、性别。
不同种类的鸟,应环戴不同型号、不同质地的脚环。如合金、不锈钢、塑料等。环套既要轻便、耐磨,又不妨碍鸟的正常活动。在鸟腿上环套,需大胆、谨慎,容不得半点马虎。特别是给猛禽环志,要有耐性,“礼让”三分。邓些刚被捕获的鹰、鹞、松雀鹰、隼、大鸾、雕类猛禽,挣扎嘶叫,反抗抓咬,虎视眈眈的眼神,没有一丝降服之意。一只苍鹰爪子,足有10岁孩子的手大,锐利、弯钩的抓趾和喙,令人生畏。往往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环志放飞。所以,环志既要迅速、果断,动作麻利,尽力缩短时间;又要准确、严格,防止误伤环志鸟。
给小型雀鸟环志,“手术”难度更大。这些雀鸟十分娇嫩,握住手中应轻重适宜。若把握过松,易失手而飞;若把握过紧、过重,则易折肢断骨。这不仅会被取消环志资格,同时也会人为地伤害鸟类。因此,用手术钳在比火柴杆还细的鸟腿上做工,是担风险的。
我国使用的环志脚环,是国家统一设计,用铜镍合金材料制作的,共有15种型号。环内径由2毫米到26毫米不等,上面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环志中心”的英文缩写字母“PRC-NB8C”和中文“环志中心”、“北京信箱1928”及环号等字样,以利回收。
我们知道,候鸟的迁徙没有地域区划界限。例如,在北京郊区栖落的一只苍鹭,在青岛、上海、昆明栖息的银鸥、黑尾鸥,通过环志回收才知道它们是从前苏联贝加尔湖地区来我国越冬的一客人”。一只在黑允江省海林县出生的小苍鹭,当年在相距2900公司的海南岛发现。这些鸟类迁飞的信息,给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因此,给候鸟环志、登记、放飞并非日的,通过回收环志信息,为科研工作提供依据,环志才有价值。为适应环志工作的长期性、国际性和群众性的需要,环志工作者应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广泛地进行环志普及教育和宣传,建立全国和国际间的环志信息回收网络。把发现的环志鸟或脚环,及时报告给全国环志中心,也可抄写环面的文字符号邮寄。同时,要与国际环志机构取得联系,互相协调,才能把环志工作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