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40900000182

第182章 新闻超越论(11)

受众参与新闻作品的二次创作,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1.受众参与二次创作的“基本素材”只能是新闻作品本身。受众自身的特点决定他不可能像记者那样便利地接近新闻事件的现场,不可能掌握大量的新闻原始材料,他的素材只能从记者发表的新闻作品中寻找。

2.受众参与新闻二次创作受到自身阅历、经验和知识的限制。不同的受众会对同一新闻作品做出不同的二次创作结果,甚至是结论完全相反的结果。

3.受众参与新闻二次创作活动主要有三个思考走向。其中包括:

是不是事实真实。一般表现是:受众对该新闻作品所报道的事件所产生的置疑:是不是真的?广大受众要以自己的知识、阅历来推演事件的“来龙去脉”,来推断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果一件新闻作品在受众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那么,这件新闻作品的“真实性”便会受到置疑,其宣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是不是总体真实。一般表现是:受众对该新闻作品的描述没有异议后,会判断:这件新闻作品能反映事件的总体(全貌)吗?是不是“以偏概全”的结果?事实上,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们的新闻作品常常是主题先行,从而围绕主题向受众提供素材。而受众的心理则总是希望了解这一事件的全部。

是不是本质真实。一般情况是,层次越高的受众,越想接近这一事件的本质(内核)。他要分析,这一新闻作品是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是不是仅仅是一次偶发事件,而代表不了社会本质。

阅读、收听和观看,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型行为,尤其在“自媒体时代”,这一特征得到空前突显,“二次创作”不仅深刻影响着受众对新闻的理解,也影响着受众自身创作能力的提升。

由于新闻受众对新闻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致使受众在内心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新闻原作的新的新闻产品,从而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可以肯定地说,目前,任何一件新闻作品所涵盖的信息都不是平面的,而是二维的或者是多维的。受众对于新闻作品的二次创作是不可避免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应该有意识地延展到受众的二次创作领域。如果引导方法不当,很容易让受众作出一些记者所不愿意看到的新闻解读。

分析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新闻从业人员没能很好地把握新闻主题,更没有很好地筛选新闻素材。不该说的说了,不该写的东西写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受众走进了可以推演的想象空间。

其次,新闻从业人员缺少宏观把握。面对一个新闻事件,不能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更不能深入到事件的本质进行全面报道。结果,给受众留下了太多的想象余地。

再次,新闻从业人员业务能力不过硬。对于收到的新闻信息缺少起码的新闻判断,迷信权威,在权威面前自动丧失了思考能力。可是,受众却并不像你一样好骗。在受众那里,总要有人问个为什么。如果我们的新闻作品难以自圆其说,新闻的真实性便会遭到置疑。

最后,新闻从业人员为了追求新闻作品的轰动效果,或不求甚解,没有刨根问底搞清楚,或者夸大其词。结果是弄巧成拙,自相矛盾。

新闻是人对新事物的认知、表现和传播。新闻传播是一个层级传播、非线性扩散的过程。受众的“二次创作”影响受众对信息的再传播,也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整个进程。

在传播学领域,有一种“两级传播论”的观点。其主要的提出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以及他的社会学系和应用社会研究部的几位同事。其主要观点是:概念往往先从媒体流向社会的主流人群(这部分人往往是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有手机的),然后,再由主流人群向那些非主流人群传播。

这种“两级传播论”观点在中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一件新闻作品到达主流人群的时候,作为受众的主流人群往往又是最具二次创作能力的。当这些主流人群再向非主流人群传播的时候,这条信息就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口头传达或口头转述往往是最容易被加入二次创作成分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添油加醋”或者“删繁就简”。这种有意或无意的“添油加醋”或“删繁就简”本质上都属于二次创作范畴。

其结果是:影响受众对信息的再传播。

传统意义上,一个新闻事件的传播大体上经过这样一条传播链:

新闻事件→采访→写作→发布→受众。

当某一新闻事件抵达受众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过程便告结束。

而今天,由于新闻受众对新闻作品进行了再创作。这个新闻传播链条发生了变化。确切地说,新闻传播链条开始继续向下延展。新的新闻传播链到达受众之后衍生出下面两个重要的环节:受众(通过二次创作)→新的新闻作品→新的受众。

新的受众可能再进行第三次新闻创作,产生更新的新闻产品,以此不断循环,构成了一个无穷的新闻纵深。新闻传播则成为一个“传播环”:

新闻事件→采访→写作→发布→受众→新闻事件。

由于受众的二次创作,导致新闻记者在整个新闻传播链条中只能是第一次创作。后来的N次创作已经不属于记者本人。但是,第一次创作仍然是很重要的,因为,记者的首次新闻写作构成了此后受众所有再创作的基础,受众二次创作的所有“素材”均来源于记者的新闻作品。

信息时代的政府

社会是新闻的大环境。

今天的社会环境,其背景是信息时代的大幕。

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将工业社会的运行、思维方式彻底颠覆。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也在不断超越:从封闭向开放超越,从狭隘向宽容超越,从倾斜向平等超越。

荣肖磊、张军民《审视记者的政府信息获知权——从国内首例记者诉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案说起》一文,对“政府信息的传播属性”问题的触及,颇有启发意义。(荣肖磊、张军民《审视记者的政府信息获知权——从国内首例记者诉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案说起》,《青年记者》,2006年第18期)

文章提到,拉斯韦尔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1948年,他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地提出当政府在传播过程中担当传播主体的角色,要达到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这一效果时,它就必须重点考虑其中的两个环节,即传播什么和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前者就是对于政府信息的选择,而后者则是对政府信息传播的途径的选择。

政府信息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具有其行政管理职能的其他机关依法行使职能而产生、获取、利用、传播、保存和负责处置的信息。在社会信息化的构成中,政府是最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消费者和发布者。繁多的政府信息对不同受众而言,有着不同的价值。通过新闻媒介来向公众传递信息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媒体记者的角色是根据其本人的经验和价值判断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传播给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海量的政府信息就成为了记者重要的新闻源。

从传播的角度而言,可以将政府信息的属性归为三类。

一是职权属性。政府处于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管理地位,使得政府信息具有了职权的色彩。这也是政府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掌控信息中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二是公众属性。公众有权通过任何媒介知悉可能影响自己生活和作出理性选择的各种信息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对政府信息的知悉是公众知情权最本质的内容。

三是透明属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和公众相关的政府信息应该公开透明,任何公民通过一定的途径都能获得。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所有的政府信息都应该公开,不仅是结果公开,更要过程公开。

由于政府信息的特殊属性,我国各级政府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有关信息公开的法规。特别是在出现了非典、松花江污染等一系列事件之后,政府信息的公开制度相继出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新规中,如河北、湖北、广州、杭州等省市的规章均明确规定了“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这里体现了由“法无准许即禁止”到“法无禁止即公开”的转变,从单项的信息公开到整体的信息公开的转变。政府公开信息逐渐成为一项义务,拒不履行义务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理论超越论

理论,是认知的产物,是思考的产物。

理论最怕僵化。理论最怕神化。理论最怕停滞。理论最怕封闭。

理论,生来与创新、突破和超越同生共死。

理论超越,需要独立之思考,需要多元之思想、多样之视角、多维之参照。

7.2.1独立之思考

所谓独立思考,是指不依赖于或不盲从于他人的思想,而自主地、创造性地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出独到的见解。

主见性、独创性、主动性、新颖性是独立思考的四个特征。

独立思考与人云亦云是相对立的。创造性就是要克服人云亦云,提出不同于他人的有价值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

一般来说,人的思考有三种情况:进行思考;被动思考;主动思考。

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独创性的主动思考。

一位教授的呼吁

2010年04月21日下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来到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为采编人员带来一场生动的讲座,题为《记者要能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中国记协网>;>;传媒院校>;>;传媒讲堂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0-04/22/content_13401426)

“思想才是稀缺资源。”

“为什么看了互联网的报道,还要看报纸?因为报纸为我们提供了思想。”在李良荣看来,互联网的发达和3G手机的出现,使得每一个人都具有到网上发布最新信息的可能,“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思想才是稀缺资源。”

“报纸比互联网要强大,是因为对新闻的解读。”

“解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长篇大论,稿件中的‘画龙点睛’之笔也可以做到解读。”

“信息是银,解读是金。”李良荣如此概括二者之间的关系。

“真相比事实更重要。”

“相信我们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也有不少做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我对他们表示钦佩。”李良荣以台湾陈****“遇刺”事件,告诉在场采编人员,“有时候我们离事实很近,但是离真相很远。”李良荣认为,在新闻报道中,了解事实比较简单,但是真正接触真相,困难就要大得多。

“比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专业精神。”李良荣对“专业精神”的解读是独立精神,“记者要能够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的记者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公信力至关重要。”

“如果是假话,宁可不讲。”李良荣看重媒体“讲真话”的品质,“报纸如果丧失公信力,那么它在读者心目中已经死了。”

“我们的报纸有没有讲真话,老百姓是能看出来的。”李良荣略微加重了语气说:“没有老百姓的信任,是很可怕的。”

“我们报业集团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什么?”

李良荣环顾报业集团大大的会议室,然后把目光落在台下所有采编人员身上。

“是我们的大楼,是我们的设备吗?”

“都不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是我们的品牌。”

一位老人的遗嘱

陆定一是我国新闻理论界的前辈。现在流行的新闻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就是他最早提出来的。他的一生,是与中国新闻事业、新闻理论一起在坎坷中进步的一生。直到晚年,他的思考都在继续。

2006年,《********》杂志曾授权人民网,发表了由陆定一之子陆德整理的文章——《陆定一晚年的几点反思》。这可以看作是一位党的新闻工作者以一生之经验和思考,为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嘱。

作为一个执政党,主要要致力去抓大政方针,是要去创造出一个适合科学、文化艺术蓬勃、健康发展的大环境,在这些大的方面能“有所作为”,而对具体的学术、技术性问题,则应提倡“无为而治”,应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每个科学家、艺术家和团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潜能。“有为”和“无为”,是辩证的统一。我们是一个政党,而不是生产党,也不是学术党,很多东西我们不懂,也不可能全懂,什么都要管,都要“越俎代庖”,想“事事有为”,结果反而会“事事不为”。

当然,唯物主义者一定要承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另一种属性,即它的“社会属性”,科学和技术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但这毕竟是第二性的、派生的、被决定的。没有了属于“自然属性”这第一性的科学和艺术成果,你拿什么去服务于社会?哪还有它的什么“社会属性”?早已不存在了!

对马克思主义的“二元论”学说,不仅要重视对它二元论的研究,还要认真研究它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换。没有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哪会产生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有的同志只讲“单元论”,有的同志把“二元论”中的第一性和第二性关系倒置,只讲转换,不讲第一性,这些,我都是不同意的。

社会主义是在一切社会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我们应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如果说以前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这个是封建主义的,那个是资本主义的,一切都不承认,一切要“从零开始”,没有了基础,哪有社会主义?“一切从零开始”,对体育比赛可以,对社会发展、对人类文明,不能说“从零开始”,而应说“继承发展”。这个“继承”,是在兼收并融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这个“发展”,是在人类文明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古人曰:“不积跬步,难以进千里”,就是这种道理。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永远不会完结。

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还有待时日,我可能看不到了。但总希望在科学、艺术领域,能创出一个自由研讨、畅所欲言的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促其蓬勃发展。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

    书是人类认识的载体。有价值的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表现于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也储存于这个民族长期流传的典籍书册中。书——人类生命的灯。读书是学,学习前人的经验与知识。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思,进行独立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在今日看来还是正确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参阅古今中外的名著,这是研究学问的必由之路。
  • 时代与使命

    时代与使命

    本书《时代与使命》可分为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高校党建工作等章节。
  • 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民间的书写

    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民间的书写

    关于文字与影像、文字文化与视觉文化、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之间的同与异、电子文化的霸权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文并不打算在这方面忝列旧说,只是认为在中国的影像工业包括影像传媒中,有一些新的现象值得注意,有一些新问题值得探讨,有一些熟视无睹的东西值得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认真审视。
  •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以发展传播学为视角。以二十一年来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的通讯社类和报纸类经济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经济报道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认为,获奖经济报道是国家主流意识的体现,具有主要来自以党政机关报(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正面反映经济社会主流价值、兼具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双重职能、舆论引导和宣传诉求强烈、专业性有待提升等特点。而中国未来的经济报道及经类媒体应努力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和专业性,朝信息化、情报开发、数据库建设方向推进,并助力于国民塑造理性、健康的现代经济人格。
  • 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

    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

    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盛行、凡事都强调实用的社会里,学术研究也深受其苦、深受其害。有没有直接用途?能否直接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成为许多人判断一项学术研究是否有价值的惟一标准。因此,研究美国黑人教育史给人们带来的疑惑和惊讶可想而知,此书在申请立项资助时几经磨难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幸亏最终有人慧眼识珠,我们才能读到这本倾注了作者近五年心血的力作。
热门推荐
  • 皓守雅颜

    皓守雅颜

    当你死心塌地的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也有一个人死心塌地的爱着你当你为一个人心甘情愿的付出的时候,也有一个人心甘情愿的为你付出当你被深爱着的人伤害的时候,也有一个深爱你的人被你伤害着所以,当你爱到深处时,回过头来看一看,你身后,或许有那么一个人。。。。。
  • 重生娱乐圈:风云再起

    重生娱乐圈:风云再起

    前世,她是一位得众人喜爱没有一丝绯闻的天后,并且身后还有强大的苏氏集团,使人不敢招惹,可是,她有一位领养的妹妹不得父母太大宠爱,对姐姐产生了杀意,雇人杀了她……重生之后,她没了背景,没了容貌,没了以前的音资,变成了一个练习生,可是没有背景的她发现,在娱乐圈生活下去真难……但是,公司ceo看上了她,一次又一次的想要包养她,却一次一次被拒绝,到最后,ceo发现爱上了这个不图虚荣的女孩,想要和她在一起,给她名分,结婚生子……
  • 逆乱九界

    逆乱九界

    天地不仁,万物不公,我欲逆天而行。一个平凡少年,身怀不世傲骨,穿越而来,他注定睥睨大地,撼动天下!
  • 女配逆袭:邪王医妃勾勾缠

    女配逆袭:邪王医妃勾勾缠

    "顾灵芝穿越了,人家穿越女大多数都会成为主角大放光彩,展开一番惊天动地的抱负,再不济也要混个王妃皇后当当。可她却穿成了一本重生复仇文里面的恶毒女配……这还不算,她还刚好就穿到了恶毒女配大结局的时候。满门男子斩首示众,女眷被发配充军,原本高高在上的镇国侯府嫡女被充入军营,沦落为人人践踏的奴婢……当初顾灵芝当初看的有多爽,现在就过的有多凄惨。既来之则安之,顾灵芝什么不不想,就想着如何在书中重生女主角的眼皮子底下活下去。然而,谁知她一不小心抱上了一根金大腿。墨九霄:“你是恶毒女配,我是反派邪王,在一起,绝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最热最热的76个科学知识:蚊子血真能造出恐龙吗?

    最热最热的76个科学知识:蚊子血真能造出恐龙吗?

    肉食动物只吃草能活下去吗?斑马到底是黑底白纹,还是白底黑纹?蜘蛛丝真的比钢筋还强韧?……每当抚摸小狗毛茸茸的身体,你是否想过与地球上的所有动物都成为知心朋友?快快翻开这本《蚊子血真能造出恐龙吗》吧,你将在开怀大笑中,获得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许许多多有趣的知识。本书由大米原创,雨霁编绘。
  • 甜蜜陷阱:男神追到手

    甜蜜陷阱:男神追到手

    【此书有后续!此书有后续!此书有后续!】她紧紧抓着他的袖子,他一脸黑线,“喂,我数三秒,再不放开……”,他突然抱住眼前的小东西,“再不放开,我就要沦陷了……”(这是一个甜蜜宠文,略微有一些虐,欢迎跳坑!!)
  • 名门天使归来

    名门天使归来

    有人说,“假如生活给了我一记耳光,我还生活一个笑脸。”但愿如此吧。她善良、优雅、踏实、虚怀若谷,她可以低落到尘埃里,默默无声;她漂亮、机智、狂野,玩转各种心计,她不愿活得默默无闻。面对豪门的明争暗斗、驷马高车,这两个平凡的女子该如何面对。对于爱情,上天更会眷顾哪一种人?让我们拭目以待。
  • exo之点点繁星

    exo之点点繁星

    我以为我一生都不会对任何女生动心,但我错了,自从遇见你只会我会为你吃醋为你心疼,我求你爱上我,我只要你不要忘记我好吗?by鹿晗你莫名其妙的闯入了我的世界,我以为你只是我生命中的过客,却不知我早已深深地爱上了你。by吴世勋浅浅,我明明烦你烦的要死,却不知什么时候在你的世界迷失了我自己的方向。by黄子韬你为你的朋友强出头,当我问你凭什么来和我评理时,你却告诉我凭她是我的朋友,是啊,凭她是我的朋友,可能从那时起你就进入了我的生命了吧。by吴亦凡也许只有在你面前我才能卸下我残酷的伪装来真心对待身边的人吧,我也许早已不自觉的沉迷于你了。by边伯贤
  • 绝色轻狂:帝姬逆九天

    绝色轻狂:帝姬逆九天

    时历万年,九次轮回,帝姬转世,回归青云!魂携风逝,命统八荒,帝女之兆,御率六界!她是21世纪王牌杀手姬!今朝她成为她,黑眸再度睁起时,殊知灵魂已换他人!杀魔兽闯神界,这天地间她为所欲为!“天命算何?我便要逆了这九天覆了这六界!”
  • 广陵散记

    广陵散记

    风光旖旎的扬州瘦西湖边,有着一家叫做”陈记“的客栈。客栈老板叫大陈,账房先生叫阿荣,还有一直为他俩操心人生大事的媒婆”阿布“,后来又多了”稀饭“、”小鱼“、”皮皮“和”小米“……他们每天为生计奔忙。生活总是不易,虽然如此,也还是会笑声不断。毕竟,人生还有好多事等着自己去做呢。并非附庸风雅,区别于那首神曲“广陵散”,这只是发生在“广陵”地区之两三事,故原标题叫《广陵·散记》,中间是有一小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