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36500000012

第12章 探亲,强盗车搬走上海的家(1)

要寄东西也行,给我寄个小闹钟来;如果没通行证,连张车票都不好买;父亲重病,他也没能多留下几天;凡是吃的,想尽办法从上海带过去。

当初,上海青年看了描绘新疆风情的纪录片,听了鼓动人心的宣传动员,怀着美好的想象奔赴到那遥远的地方;同样,也有新疆当地的人后来看了《霓虹灯下的哨兵》之类的电影,于是问起上海青年:“你们上海真的有电影上那么漂亮吗?如果上海有那么好,你们干吗要报名来这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就要了解年轻人那份躁动的情怀,要了解特定时代人们对政治任务的义不容辞;另一方面,这又何尝不是萦绕在上海青年心头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远离上海,来到边疆?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回到故乡呢?”

她们又哭又闹,她坐在一边不吭气

就像当年新疆对他们的召唤一样,不觉间光阴似水流过,家乡上海对他们内心的召唤也愈发地强烈起来,压抑已久的思乡之情日益浮上了心头。

还是在上海青年到来的头两年,程均友这个当连长的,每天晚上都会到这个班坐坐,那个班坐坐,了解了解情况,看看想家了没有。问他们:“想不想家呀?”回答:“不想!”再问他们:“想不想家里人?”还是干脆地回答:“不想!”但是程均友和他们朝夕相处,天天都在观察他们,他很清楚,咋能不想家,你想想,小孩子才出来,从上海到这戈壁滩,你说他能不想家,那是哄鬼。

笔者找到了至今还留在开都河畔21团的徐佩君,她抹了一下干涩的眼睛说:“确实,都不能想,一想就掉泪。说个不好听的话,那个时候晚上唱歌……以前有个电影叫《星星之火》,里面那个小真子,童工嘛,就是这样唱的,‘盼星星,盼月亮,左盼右盼盼亲娘……’”

34团的余加安也说:“对呀,唱得最多的就是那个沪剧《星星之火》。到晚上,乖乖,那些姑娘就是唱这种悲歌呀,一边哭,一边唱—‘妈妈呀……’整个曲调那么凄婉,在夜晚很勾人感情的。”

那时候写信到家里,家里再回过来,信光在路上往返就将近一个月。每次一批信送来,接到家信的时候,一个连队,哭声起伏。有些男的本来接到信不哭,听见那边女的一唱一哭,也勾起来了。那么男的怎么发泄?就敲东西,瞎喊。“砰砰砰”,拍门、敲碗、敲盆,啊……啊……,就那样瞎喊。

鱼珊玲对此不大以为然,在她看来,哭闹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旁边别的人苦闷得闹啊、哭啊、吵啊,她却不吵也不闹。她觉得,他们好像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经过像自己来之前那样反复的折腾。

鱼姗玲确实算是折腾得够厉害的,本来还要再考大学,马上就能去香港和父母团圆,过上舒服的日子,结果一番厉害的“折腾”之后,她选择去遥远的西部边疆。父母连发十二封电报,母亲专程回上海劝说,都没能把她拉过来,最后她还是坚持了自己支边的选择。所以她的思想准备应该是比较充足了,她不会再去跟家里人叫苦,不会再怎么表现出伤心。当宿舍里她们在哭、在闹的时候,鱼姗玲就坐在一边不吭气。

不管心情怎么样,也都得接受现实了。那么接下来,大家在一起共同的事情就是想上海的家,想上海的生活。可想而知,大家一说起上海往往会眉飞色舞,仿佛又回到了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延安路、黄浦江外滩,对眼前匮乏的生活就暂时淡忘了。

应当说,有一条是大家共通的,一般他们给家里写信都是报喜不报忧,并不说在这里怎么艰苦,都是写“我在这里一切很好,我现在积极要求进步”,或者“我申请入团了”,就这一类的话。也不是怕检查,就是觉得相隔那么远,想叫家里人放心。而家里的来信内容也是这样,不管他们生病也好,有什么困难也好,都不跟远方支边的人说,都会写“你在那里要好好工作,要积极争取进步”之类的。

有的人可能从来不写信向家里要什么吃的、用的东西,但是有一样恐怕都是要过的,那就是粮票。为什么要粮票?实在吃不饱。所以要爹妈想办法给寄上两三斤全国通用粮票,在新疆也能买吃的。但家里也很紧哪。

当然,不向家里要东西的人至少是出于两种情况,一是不想再给父母增添负担;还有一个,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每个礼拜各班都有一次生活会。开会讲什么?主要检讨资产阶级思想。这叫自觉革命,让你自己讲出来。比如自己检讨说,我上次给家里写了信,问家里要了什么东西。只要是写信要了东西,都要如实说出来,那时候的人就这么傻,甚至还要说得更严重些。

余加安的家里曾经写信跟他说:“你已经工作了,给你寄块手表吧。”其实要寄的表也是旧表修好的。他赶紧回信说:“千万不要寄手表。要寄也可以,给我寄个小闹钟来。”为什么?小闹钟才几块钱一个,不算资产阶级思想,可以用它看看时间,好掌握学习和工作。如果戴上手表,那就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问题了。说句老实话,当时全连也只有连长、指导员才可能戴手表,一个小老百姓戴什么表呀。

两个月不吃不喝买张火车票

从1968年开始,“****”中冲锋陷阵的红卫兵小将,变成了上山下乡大潮的主力。与这新一拨热血青年形成对照的是,在新疆支边的大哥大姐已经由单纯转向了务实。他们开始经营起自己的小日子,那时候探家就成了改善生活的一种机会,也可以说是一年到头最大的期盼。

当初是作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作为解放军的一部分动员他们去的,类似于征兵的性质。所以说好了享受一些部队的待遇,比如头三年实行供给制,吃穿公家管,没工资。三年以后根据工作表现,评定工资,工资分一级二级。而且说了,满三年就分期分批可以回上海探亲。当时这些都写在征招的简章里。

史美云记得,临去的时候,动员的干部讲好了,你们去三年就可以回来。倒是也没有明确讲是可以回家,还是可以探亲,大家好像都没有去多想它。不少人想当然地理解为,就像当兵三年服役期满可以回家一样。可后来却不是这么回事了,三年到了,也没再提起让你回家。后来终于说有探亲假,但是要等着轮,一个连一次只能走一个。

在“****”开始以后,生产半停顿了,上面第一次讲有探亲假,一个连一两个名额,大家都争着抢着。安康他们连有两三百个上海人,就抢这一两个名额。最后抢不到怎么办?这时候,正好造反的都跑到他们那里去了,一闹,趁着乱,干脆也不管名额了,胆子大的就自己跑回去探家了。

但是在那个年代,出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有一阵子红卫兵全国大串联畅通无阻以外,其他人,特别是兵团人要想离开一个地方外出,绝不是轻而易举的。据王祖炯所知,上海支边青年自从到了新疆的团场以后,不管是哪个师的都没有工作证,个人没有户口本,没有身份证件,那时候也不兴身份证。一般正式单位至少有个工作证可以代表身份,但他们属于半军事化,根本没有工作证。作为团场职工,一直到他们几十年后离开新疆的那一天,从来都没有工作证。所以一出去,除了穿的一身“兵团黄”,没有什么能够证明身份的东西。

那么探亲的时候怎么办?他们既然算是部队性质,至少是半军事化,批了探亲假以后,出去的话要发“通行证”,没有通行证连车票也不好买。具体来讲,当过兵的都知道,探亲要逐级批准,发一张纸,铅印盖上,折叠起来,正面上的字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行证”。没有照片,填上名字、年龄、单位、探亲缘由、时间起止。这张通行证到期自行作废。

每个人都会清晰记得那些与探亲有关的情节。等到供给制的三年一过,评工资,大部分人一个月工资是二十九块六毛八,当上排长的,一个月是三十一块零八分。差不多两个月的工资不吃不喝可以买一张火车票,来回一趟就相当于四个月不吃不喝。谁能攒得了更多的钱呢,也就是攒够火车票钱,一张硬座是五十四块一毛,只要批了探亲假,许多人手头的钱能买张火车票就跑回去了。

说起来探亲确实不易,为了准备探亲,就要省吃俭用尽量把钱攒起来,后来,像余加安和李小女夫妇两人这样,工资算高的,余加安已经提干,是二级,一个月三十三块九毛二;李小女是先进,也是这个标准,其他许多人都是二十九块六毛八。

后来的那些年,除了吃饭、养孩子,也就是养家糊口之外,剩下来积攒的钱,就铺到铁路上了。一旦男女青年在团场结婚,探亲假不再给报销路费,而路费是那时候制约人们出行的重要因素。回趟上海一个人来回就要一百零几块,那还只是坐火车的钱。他们大部分在南疆,都是先到吐鲁番的大河沿去坐火车,去的路上几天还要住宿,要乘汽车,碰得巧了,搭上过路车,或者逃了票,碰得不巧还得花钱。到了上海,总要再多花点儿。所以,三四年好不容易攒下的钱一下子全都铺到路上了。

一个人哪能来那么多钱?大家的感情好到什么程度,在这上面就反映出来了。比如有要回家探亲的,大家有多少钱都凑给他,他回来了以后再说。等到下次他回家的时候,大家再把钱都凑给他。当然钱给谁,谁也要帮大家带东西。

除了探亲假以外,家里有特别重要的事,先请假,批假了才能回去,时间一到马上就要回来。安康的父亲病重,他回去了,一到日子必须返回,家里问他:“你不能再续假吗?”他说:“不行,一超假可不是小问题,而且就不给报销路费了。”来回一趟不能报销的话,半年工资没了。怎么办,只好走。

探亲假批多少天就是多少天,包括路上乘车转车的时间都算好了,到时候就要回来销假,不销假的不能报销。因为这个,安康父亲重病叫他多留几天他也没留。他走了之后不久,父亲去世了。这种情况不稀奇,很多人父母生病,都没有办法回去。

同类推荐
  • 走进耶鲁

    走进耶鲁

    苏炜的散文,无论是记人或叙事,均坦诚投入。本书是他对耶鲁这片校园热土的深情随笔集。书中既有他在耶鲁讲学的一些趣事,又有校园文化留给他的思考,还有对一些名家著作的读后感。耶鲁对他来说就如同枕书而眠的梦乡,另他深深依恋。这就是缔造了300多年传奇历史,以“光明与真知”为校训的学术圣殿——耶鲁大学,让我们跟随一个很“美国”的中国人一起走进耶鲁,探寻一个旅美作家的生活点滴……
  • 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

    本书分为知青再教育的兴起、北京知青奔赴延安、全国知青扎根农村、中央加强知青工作四部分,内容包括:老三届兴起上山下乡的热潮、周恩来支持侄子赴延安插队、广州知青林超强拒绝诱惑、中央号召做好知青下乡工作等。
  • 成就中学生完美人生的精品美文

    成就中学生完美人生的精品美文

    生命中没有恒久不变的风景,只要我们的心朝着阳光的方向,那么每个清晨,当你睁开眼的瞬间,每一缕透进窗户的阳光都是一个生命的奇迹。阅读美文、感受生命,让心灵在美文的浸润中沉静,也让心灵在自然的世界里释放,更让青春在阳光的舞动下飞扬。
  • 中国经典诗文集-唐五代词选

    中国经典诗文集-唐五代词选

    中国古代经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诗人就写出了美丽的《诗经》和《楚辞》;以后,他们又创造了更加灿烂的唐诗和宋词。《论语》《老子》这样的经典著作,则在塑造、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作品既是联接所有中国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本书内容包括:凤归云(征夫数载)、抛球乐(珠泪纷纷)、菩萨蛮(枕前发尽)、浣溪沙(五里滩头)、望江南(莫攀我)等。
  •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热门推荐
  • 霸道总裁的落跑甜心

    霸道总裁的落跑甜心

    霸道总裁与落跑甜心的爱恨纠葛。年少时爱上落魄少女,他宠她护她,曾经她爱他伤他。一别六年,他成了霸道总裁,她是职员。她说逾期不候,彼此放生吧!他说不可能……
  • 名人成功启示录:每天一个小故事

    名人成功启示录:每天一个小故事

    古今中外的名人,不管是引领社会潮流的思想巨擘,是运筹帷幄的政治领袖,亦或是富甲天下的商业巨头,再或者是点亮人心的艺术巨匠……他们几乎都拥有豪情的壮志、坦荡的心胸、崇高的理想,阅读他们便会在无形中斩断荆棘环绕,搬开前进的障碍。
  • 上古传人在都市

    上古传人在都市

    作为驱魔家族的传人,驱魔猎妖的故事。
  • 礼仪全书(第一册)

    礼仪全书(第一册)

    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礼仪全书》归纳、介绍了大量最新的交际技巧和礼仪规则,有针对性地分析、解答了生活、工作、交际中经常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内容涉及社交场合的礼仪礼节、招待宾客的要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商业营销中的礼仪、与外国人交往的礼仪知识等等。在社会变化日益快速的今天,许多经久不变的社会习俗和礼仪,已经发生微妙的改变。本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反映了这种变化。
  • 刀剑神域之新的开始

    刀剑神域之新的开始

    2016年,一款名曰【刀剑神域TheBegningOnling】的【NERvGear】游戏头盔型游戏正式发售,游戏100%地模仿动漫《刀剑神域》。可是谁曾想到,游戏的介绍里的一小段字就成为了掌控10万人生命的终点。谁又曾想到,动漫里的一切成为了现实。罪与真实,谁生谁死。是和《刀剑神域》里一样成功破关。还是全军覆没。游戏还是现实?谁又曾知道。茅场晶彦的死亡游戏才刚刚开始。
  • 越女修仙记

    越女修仙记

    墨里种花花不开,酒里问情情不在。要说浮世几轮回,红尘不过一碗水。载舟沉舟亦覆舟,得失失得失亦得。生死死生死而生,看对看错看不破。故事的中心是一个穿越时空的16岁少女,她被仙人所救,慢慢身体发生变化,最终也成了仙。以往的仙侠小说人变成仙也就几分钟(至少在小说上展现的时间是这样),但《越女修仙记》将这一变化时间抻长到了半年,并会细细的把一个人变成仙的全过程剥给你看。我把平时的修炼心得整理加工成了一个穿越小说,其实就是我的回忆录。
  • 做个出类拔萃的女孩

    做个出类拔萃的女孩

    本书内容包括:有一种美丽叫自信、有一种心态叫阳光、有一种温柔叫善良、有一种成长叫挫折、有一种尊重叫自爱、有一种成功叫自强、有一种魅力叫气质、有一种友爱叫真诚。
  • 第二时代project

    第二时代project

    如果这个世界存在超能力,那么这个世界也许会存在这样一些人
  • 仅次于激情燃烧的岁月

    仅次于激情燃烧的岁月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屈服于命运又和命运苦苦抗争的人!
  • 白霓

    白霓

    她为了找寻爱人穿越到了一千年前,却一步步跌入了早已预定好的安排。她能不能找到他?脑海里不断浮现的片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几乎每一个片段里都有同一个人的身影?他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