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玉茗堂四种》,最有杰出成就的当推《牡丹亭》。这部足传千古的戏曲名著,创作于何时何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说法各异,致使后人对《牡丹亭》的研究,带来了不少困难。
《牡丹亭》创作于何时?据毛效同所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中,收录的发表于《文学遗产》第一辑上的《汤显祖与牡丹亭》一文,作者李汉英认为:“汤显祖少负才华,《牡丹亭》为他少年时代作品。”继而又说:“《牡丹亭》是显祖少年之作。其后复作《紫钗》、《南柯》、《邯郸》,总称‘四梦’。”这“少年时代”的概念,当理解为二三十岁年龄比理解为“早期创作”较为正确。可是,姚燮所著《今乐考证》中则说:“愚谷老人曰:‘汤若士先生作《四梦》,最后作《牡丹亭》,称古今绝唱,’”按此说,应认为《牡丹亭》是汤显祖的晚期作品。再有,侯外庐的《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外传》一文,开头首语就说:“汤显祖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写成了《牡丹亭还魂记》。”汤显祖是年39岁,应称《牡丹亭》是他的中年之作。泛见不少著作传载: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晋京上计后,就掼掉七品乌纱帽,所谓“引咎辞职”回乡。除侯外庐外,有许多学者普遍研究为《牡丹亭》创作于这个阶段。
那么,《牡丹亭》创作的地点又在何处呢?焦循《剧说》记载:“相传临川作《还魂记》,运思独苦。一日,家人求之不可得;遍索,乃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惊问之,曰:‘填词至——尝春香还是旧罗裙——句也。’”由此看出,《牡丹亭》是汤显祖创作于临川家中。但是,康熙、乾隆年间的常熟人江熙的《扫轨闲谈》中却这样说:“王文肃家居,闻汤义仍到娄东,流连数日不来谒,径去,心甚异之,乃遣人暗通从者,以观汤所为。汤于路日撰《牡丹亭》,从者亦日窃写以报。迨汤撰既成,袖以示文肃。文肃曰:‘吾获见久矣。’汤内惭,谬曰:‘吾本撰《四梦记》,此其一也;余尚有三。’文肃急欲索观,乃一日夜撰成焉。”
由此可见,《牡丹亭》是汤显祖“于路日撰”而成,并不是创作于临川家中,甚至被他的老师文肃公王锡爵使了手脚,派人买通仆从窃抄到手。波连其余“三梦”,也是汤显祖在太仓王府里“一日夜撰成”。当然,汤显祖无论是怎样的大手笔,要在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间创作出三部大型戏曲,那是绝不可能的,摭近荒诞。问题恰恰在于“汤显祖于路日撰《牡丹亭》”这句话,倒是值得玩味和推敲研究。
汤显祖“于路”即途次进行《牡丹亭》的创作活动,总得有个可供写作的环境,也即是创作地点,他是投宿招商客栈,还是羁旅深山古刹,或是寄居亲友家中来从事创作?《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十三《第宅·园林》部分,有一段十分重要却又常被人们忽略的记录,也是为《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这部70余万字的著作所没有采编到的一则资料,只要读一读这段文字,便可揭开汤显祖“于路日撰《牡丹亭》”的创作地点之谜:“太史第,太仆少卿徐应聘所居,在片玉坊内,有拂石轩。应聘与汤显祖同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榜。客拂石轩中,作《牡丹亭》传奇。”徐应聘,字伯衡,县志上有传,与汤显祖同科进士。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曾家居十年。汤显祖弃官南来,到太仓“流连数日不来谒”见老师王锡爵,转而跑到昆山县城玉山镇,住进了现在改称为南街的片玉坊“太史第”,即徐应聘府上的拂石轩,“日撰《牡丹亭》”。昆山和太仓相距二十里许,往返近便。所以,王锡爵能够“遣人暗通从者,以观汤所为。”并命“从者口窃写以报”。
按照《昆、新两县续修合志》的记录,结合江熙《扫轨闲谈》所载,《牡丹亭》成书的时间应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间,即如侯外庐等学者所说为正确。《牡丹亭》成书的地点也应当在昆山,不是在临川。此等见解是否确切?尚需学术界专家、学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