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17400000022

第22章 错误的爱,会伤了孩子(1)

家长爱孩子本来就是天性,但是爱得不当,必定会伤害孩子。这里的伤害并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过度地爱孩子,让孩子沉溺在父母的爱中,诚然可以让孩子少受外界伤害,但是同时也会让孩子失去对外界伤害的抵御能力。如此,当孩子长大以后,因为没有抵御能力,他所受到的伤害会更大。

爱让子女为父母而活

作者:佚名

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袁荣亲认为,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与溺爱相对应的是真爱,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这是一个挑战,这首先要父母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我’的附属品。”袁荣亲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很多父母选择了偷懒的溺爱。”

袁荣亲总结说,溺爱有两种:包办型的溺爱和纵容型的溺爱。包办型溺爱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

18岁之前,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探索过程从刚出生不久就开始,到了2~4岁会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鼓励孩子自我探索,那么他就会形成他自己的感觉、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思想……而这一切最终融合到一起让他知道“我是谁”。

美国心理学家帕萃斯·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控制我》中写到,她一个朋友早在2岁时就第一次“看清楚了自己”。当时,他妈妈把他和姐姐单独留下来几个小时,就在那个时候,他“感到一种安全感,并看清了自己……从那时开始,大多数时候他都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

他能有这种感觉,那一定是他父母中的至少一人或两人都尊重他的独立性,尊重他的自我感觉,而不是把他们“内在的小孩”强加到他头上。

这样的人是幸运的,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而长大后,他们会发现自己拥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创造力,像爱因斯坦、牛顿、尼采等所谓的天才莫不是如此。

我们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才能形成自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最适合的位置。由此,我们还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一切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但是,如果碰上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就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

譬如,一名28岁的女钢琴家,她在从事23年钢琴演奏,拿了多个大奖之后,有一天突然醒悟,她从来都是为别人演奏,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演奏。这让她产生了要崩溃的感觉,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前28年好像都白活了。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部分受包办型溺爱的孩子成功了,但和这位女钢琴家一样觉得没有为自己活过;大量包办型的孩子失败了,他们一生中都无法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

在中国,包办型的高度溺爱一般都伴随着一个高要求:好成绩。也就是说,包办型溺爱是交换性的,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报一个好的学习成绩。

25岁的广州女孩文文就是这样长大的,她虽然工作成绩出色,领导赏识她,公司企业文化也很宽松,但她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并因此来看心理医生。

文文有两个哥哥,她是家中的老幺,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所有要求只要一提出来,会立即得到父母的满足。不仅如此,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为她安排了从幼儿园到找工作的所有人生历程,对她只有一个要求:学习要拔尖。

文文很争气,从最好的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一直到名牌大学最吃香的金融专业,她一直是成绩最优秀的乖学生。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要求下,她又回到广州进入一家外资企业。她的工作也很出色,3年里已多次被提拔。

在前几次的咨询中,她对袁荣亲说,她的唯一问题就是紧张,至于对父母,“我没有一点怨言,他们可以说是完美的父母”。

只有在谈到恋爱时,她才开始对妈妈表现出了一丝埋怨。因为毕业后的3年来,妈妈一直在张罗她的婚姻大事,给她介绍了不少男朋友,“他们条件都很好,但我一个都不喜欢……我知道,他们都挺棒的,但我就是讨厌他们,或许是我讨厌父母的安排吧。”妈妈怎么劝文文都没用,现在一说起文文的婚姻大事来就唉声叹气,甚至几次当着亲戚的面哭了起来。

文文说,妈妈第一次哭的时候,她有点恼火,但立即想到,“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袁荣亲知道,“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这是一种自动思维,它会扭曲一个人的真实体验。于是,他试着让文文学习放下这种自动思维,重新体验一下她的真实感受。妈妈第一次哭的时候比较久远了,就重新在咨询室里重演一下妈妈最近一次哭的情境吧。

袁荣亲在咨询室中摆了两张椅子,椅子A代表妈妈,椅子B代表她自己。文文先坐在椅子A上,想象自己是妈妈,对着椅子B哭诉,说她是多么担心女儿嫁不出去。然后,文文坐在椅子B上,以自己真实的角色,对着椅子A说话。并且要去掉脑子里那个自动思维“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结果,文文对妈妈的愤怒情绪爆发了。她大声哭喊着对“妈妈”说:“我讨厌你和爸爸的安排!我要自己做主,我就是要自己做主!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在乎我的感受,你们让我窒息!”

这次情绪爆发让文文久久不能平静,她哭了好久,最后说:“父母过度的爱,是窒息的感觉。我现在才明白,我一直是为父母而活着,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文文的父母为女儿“完美”地安排好了一切,但这不是文文自己想要的,所以是僵化的。

其实,文文内心深处一开始就不喜欢为父母而活,她无数次产生过叛逆的冲动。但是,既然父母那么爱她,他们那么富有牺牲精神,她怎么能够反抗呢?

所以,她只好把这种自主的冲动压抑下去。但是,这种冲动不可能永远被压抑。

她在工作中紧张,其实是因为公司“以人为本”的管理风格唤起了她内心深处“为自己做主”的冲动,但她发展出的种种不良自动思维,如“怎么能生妈妈的气”、“怎么能不听父母的话”等,令她无法接受这种冲动。

咨询到最后,文文明白,她现在要做的,就是释放自己的自主冲动,从现在起为自己而活。

妈妈的爱,我不想要

作者:佚名

2000多年前,有人问柏拉图:“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这位智者说:“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种使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地得到美的熏陶,尽可能地臻于完善的教育。”

然而,“美的熏陶”早已被各个“英语班”“奥数班”所替代,即使是代表美的“舞蹈班”“绘画班”,也公然被罩上了功利的色彩。

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并没有错。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的研究就发现,受母亲期望的孩子在若干年后发展得比其他孩子好得多。但是,这种期望是对孩子的赞赏、鼓励、支持和对孩子成长的关注,而不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

但妈妈们总是会不小心就犯了这样的错。她们往往会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揠苗助长,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有这样一件事情:一个5岁的小女孩,周五下午和老师学美术。已经下课了,小女孩的画还差一点儿就画完了,女孩还在继续画着。老师轻轻地告诉女孩:“回家再画吧,妈妈在外面等你呢。”这个漂亮的小姑娘忽闪着大眼睛,含着泪花,恳求老师:“老师,你就再等我5分钟吧。我回家妈妈就不让我画画了!我必须要练钢琴。”

老师在给我讲这个女孩的时候,眼睛也红了,她说她总也忘不了孩子那可怜巴巴的神情,那神情之中隐藏着和年龄不符的沉重。

不能否认,妈妈对孩子的期望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然而这样的爱,不但没有如父母所愿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相反却变成了孩子沉重的负担。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孩子来说,游戏和学习本来是不冲突的,正常条件下儿童有能力协调这两者的关系。

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玩不想学习,那一定说明他的教育环境有某种不良的东西在影响着他。杜威在观察中还发现,从儿童早期开始,就没有全部游戏活动时期和全部工作活动时期的区别,而只有着重点的不同。即使很幼小的儿童,他们也期望一定的结果,而且尝试要达到这个结果。他们对参与成人的作业有浓厚的兴趣,单就这一点来说,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儿童要“帮助”别人,他们渴望从事能产生外部变化的成人的各种事务,例如在桌上摆设餐具准备开饭,洗涤杯盘,帮助看护动物等。在他们的游戏中,他们喜欢制作自己的玩具和工具。

我们只要观察真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面部表情,就可以注意到,他们的态度是认真的、聚精会神的。

显然,孩子自身就有对学习、对工作的本能要求,并不一定需要父母强行将学习、工作的要求加给他们。

俗语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也许,更可怜的是那些在爱的旗号下被伤害的孩子们!

亲爱的妈妈们,醒醒吧!

别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

作者:佚名

“爱”与“控制”似乎是毫不相干的两个词,但是,当我们与宝宝相处的时候,这两个词却常常会通过我们的行为纠结到一起,带给宝宝伤害,影响他的自我成长。那么,我们是怎样通过“爱”来控制宝宝,又该如何避免在无意之中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并伤害宝宝呢?

吃过晚饭,我出去散步,顺便去超市买点东西。结账的时候,我看到了如下的一幕:

一位漂亮的妈妈带着她大约3岁的女儿在买冰淇淋。“你想要哪种冰淇淋呢?”妈妈很温和地问小女孩。

“巧克力冰淇淋!”小女孩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妈妈。

“哦,不,巧克力吃了上火,你要香草冰淇淋吧!香草的好吃。”妈妈试图劝说小女孩买香草冰淇淋。

“我就要巧克力冰淇淋!”小女孩坚持。“香草冰淇淋好吃!”“我就要巧克力冰淇淋!”

“你会喜欢香草冰淇淋的,香草冰淇淋比巧克力的更好吃!”就这样,母女俩翻来覆去“较量”了好多次。

最后,妈妈拗不过小女孩,不甘心地嘟哝着:“你这孩子真犟,说了巧克力上火,你就是不听!香草的多好吃啊!”妈妈一边嘟哝,一边掏钱给小女孩买了巧克力冰淇淋。

小女孩虽然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她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但是在妈妈的责备声中,她的眼神渐渐地变得有些暗淡,小家伙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快乐明显被大大地打了折扣。

类似上例中的场景经常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上演。妈妈看起来很民主,但是,当小女孩的行为与她期待的行为不一致的时候,妈妈就无法接受了。

于是,她的控制行为就明显地表露出来。妈妈的理由是巧克力吃了上火,香草冰淇淋比巧克力好吃,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然而,这仅仅是妈妈的想法、妈妈的感受。实际上,在宝宝的心目中,她确实就是认为巧克力的味道更好一些,所以她一定要坚持买一个巧克力口味的冰淇淋。

上例中的妈妈站在“爱”的立场,试图阻止宝宝吃巧克力冰淇淋,目的是为了防止宝宝上火,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但是,妈妈这种武断的行为模式如果总是在生活中一再地重现,而宝宝又没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来抵制家长的这种控制行为,宝宝就可能因此而受到伤害。并且,家长类似的控制行为常常更多的是在潜意识的支配下发生的,加上年幼的宝宝心理还没有成长,很容易就屈服于家长的这种压力,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可怕了。家长的控制行为带给宝宝的伤害通常会以以下两种方式体现出来:

1。不敢再相信自己的感受,变得畏缩而自卑

在家长各种控制行为的影响下,宝宝自己的感受被抛弃到一边。时间长了,他就会对自己的感受产生怀疑,甚至漠视自己的感受,需要依托别人的评判来确认自己感受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以他人的评价为准则来应对周围的环境。对自己有了这种认识的宝宝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敢下判断、作决定,内心的自我价值感比较低。而且,宝宝成人后往往就会变成畏缩自卑、人云亦云的人,即便他内心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也不敢轻易表露,甚至常常会在那些不错的念头冒出来之后立刻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的想法不值得一提,做事情比较被动,习惯被人操控。有时候,在别人的操控下,就算他自己内心觉得很压抑、很痛苦,试图反抗,他也会抑制这种冲动,认可别人操控自己的行为模式,逆来顺受地接受环境给予他的一切。因为缺乏主见,这类宝宝进入青春期后会变得比较盲目,容易过于认同同伴的行为,被小团伙的规则所左右,甚至为了获得同伴的认可故意去做一些明显违反社会规则的事情。

2。认同家长的行为模式,变成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同类推荐
  • 用最少的时间读懂我们的孩子

    用最少的时间读懂我们的孩子

    请所有带着这些困惑的家长朋友们翻开这本书。因为对自已的孩子所拥有的爱使我们在他们身上付出了令人难以想像的耐心,那么,我坚信所有拿到这本书的家长朋友们都会有足够的耐心把它看完。在这本书里,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知道自已究竟在哪个误区里,我们更可以从其他人那里找到自己所不知道的好办法,然后,我们可能会明白事情并不一定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严重,我们会逐渐相信明天的阳光依然灿烂……
  • 多忙也能做个好父母

    多忙也能做个好父母

    无论有多忙,只要善于激发,照样能让孩子的潜能完整发挥和快速提高。要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才能,而所有的好父母都要有一种善于发掘孩子潜能的本领。
  • 家书

    家书

    这些亲子家书(家庭中父母等长辈写给子女等晚辈的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字里行间流淌着长辈对晚辈真诚、温暖的鼓励。亲人间的深厚情感,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导,在这些信中展露无遗。
  • 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本书从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角度为家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家教模式。以50个不同的角度,剖析了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主要矛盾,针对家长教育孩子时极易出现的50个盲点和误区,给予指向性的牵引。本书奉行感化教育的理念,而且否定了家长的强制教育准则,在无形的趣味中鼓励孩子,让孩子勇敢的去实现自我。因此,优秀的家长要在孩子面对更多的风浪之前,为他们注射心灵的预防针,要让孩子明白:实践比空想更具魅力,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首先就是要懂得适应环境,更要懂得自我突破。”
  • 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

    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

    画云博士在海外生活20多年,她的教育研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本书通过她育子和教学的经历,深刻剖析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本质,并为优化这些关系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的灵魂即无条件的爱,它令许多教育问题迎刃而解。本书中西合璧,教育理念前沿。虽然从内容方面来看,谈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但从价值和功用上说,也可以成为一个人自我成长的良好读本,其中的反思、诚恳和自我觉醒意识,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著名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作者是资深的教育专家画云博士。
热门推荐
  • 霸爱一生之婚后萌哒哒

    霸爱一生之婚后萌哒哒

    这部小说是【霸爱一生之萌妻归来】来的续集【霸爱一生之婚后萌哒哒】简称【霸爱】2.这部小说主要是讲楚大少与林果果婚后的生活,以及他们孩子,还有那些损友们的一些爱恨纠缠的事。小编保证本小说比霸爱一生之萌妻归来还要温情、大爱,不负大家一直以来对小编的支持。如果好请推荐、收藏加点击。
  • 乐紫

    乐紫

    现代网游竞技故事。宅女乐紫巧遇网游战队老板苏南,走入职业战队的故事。宅女乐紫和暴躁网游公司老板的故事。
  • 预眼

    预眼

    眼,何为眼。心灵可为眼,道亦可为眼,道,何为道,道即是长生之道,是对永恒的那一抹追逐。是对人生的那一丝看透。以道而入主人生,即为看透。然,人生亦是人生之道。以万物为道,以人生为道,融于自身,成就自身悠悠大道。这里,将向你阐述一个不一样的浩瀚世界,不一样的道,不一样的梦。一个,所有人都在追逐的梦…
  • 不负雪妍

    不负雪妍

    她,是世家千金他,是仇家少爷十八年前的一场车祸她与他相遇十八载,似曾陌路当一切冰封的记忆被打开他与她该何去何从?她恨他可她也爱她
  • 权色美人

    权色美人

    所以的故事都关于权与美人那个总是满目悲哀的人曾温柔地说:花待葬的待,代表等待与期待。人来到世上,无非是体验一次从生到死的过程。而其间你会体会到无数爱恨,你会和很多人相遇后分离,有无数纠葛。等到了最后,你所有的苦痛与伤痕,都将被埋葬,不复存在。这便是花待葬这个名字的含义。施夷光,李美人,凤皇,萧琬,花蕊夫人……都是在他们那个时代里,名动天下的美人,都见证过,一个或多个王朝的颠覆与盛世的兴衰。当权者与他们之间的爱恨,权与美人的抉择。金铃成结,红线纠缠,是宿命,也是枷锁。美人容色可祸国,如若再来,权者可愿遇这倾国颜色?
  • 去印度成长

    去印度成长

    印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它的10多亿人的民主又是如何运作的?它如何实现了直逼中国的经济增长?这增长是可持续的还只是昙花一现?它有没有惠及广大民众还是只局限于社会中上层?为了解答心中的疑问,作者在取得清华大学工学、法学双学士学位后,毅然决然地去印度尼赫鲁大学留学。在印度学习的一年里,作者细致观察记录了印度尼赫鲁大学的校园生活,并深入印度南部和北部的城市与乡村,展现了在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别样的印度风土人情。
  • 是你抛弃了时光还是时光扔下了你

    是你抛弃了时光还是时光扔下了你

    相遇本是一种缘分,相知便是缘分的延续,而相恋则是让相知的继续的延续,男女主角在看起来各自毫不相干的领域里相遇相知相恋,惊艳了时光,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对方。
  • 千百寻

    千百寻

    魔界之王的心脏、九幽深渊的血瞳!三界混乱,至亲被捉,且看这个从天而降的神秘山村少年是如何踏上这条寻天之路!灵器、灵药、功法!灵力、魂力、秘宝!奇遇、传说、爱恨!妖!魔!鬼!怪!一个都不会少!寻人、寻宝、寻天!这是一条艰险之路!
  • 逆乱斗魂

    逆乱斗魂

    七国之界,三千世界和万族之地被称为三大平行大陆,每十年三界的平衡会被短暂的打破,生活在各大陆的修士在时机巧合下就会进入其他大陆。被称为三大大陆守护圣族的斗族在一夜之间惨遭屠戮,年轻的皇子因种种原因流落到七国之界,斗气被废元气重伤的他开始重修剑武之道。并一步一步走向强大。天丛云的火焰在为谁而燃?万族之地的天女在默默的等待着谁?可破万法的帝之斗气谁能掌控?我欲前进就没人能让我后退半步…
  • 那时明月,君已远

    那时明月,君已远

    四个年轻男女,一位是将军公子,一位是相爷千金,一位是首富小姐,还有一位是邪教魔女。四个人之间的故事,一段情一生恨,似是而非,欲说还休!一段奇缘三个女子结义金兰。一段孽缘将军公子与邪教魔女心生爱恋。一段仇恨骨肉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