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截止到这一章为止,我们是否发现老子的《道》(道德经的简略之称,下同)前四章布局是:
第一章——论道;
第二章——谈“无为”;
第三章——进一步谈“无为”;
第四章——论道。
根据上面的分析与罗列,我们应该可以隐隐地意识到,在第五章中,老子会再度回来谈“无为”。
于第四章论道之后,老子在居然真的是在第五章中继续接着谈了无为。
不仅谈了,而且还隐藏得比较深,在第五章中,老子列举了当时生活中的两件事,借着这两件事,老子悄无声息地再一次强调了《道》这部经典的核心观点之一:无为。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的一些自然现象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夏天的阵雨。夏天的农村是非常忙碌的季节,天气的影响对当时农村的夏天的生产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
早稻收割后自然要晾晒,夏天温度高,日照充足,农民一般会抢时间将收割进来的稻谷晾晒干后入仓存储,作为整年度的口粮。
但是夏天的阵雨经常非常有趣,刚刚还是大晴天,一转眼一阵大风,一大片乌云,一声炸雷,雷阵雨说来就来了,然后晒谷场就像在打仗,大家纷纷忙着收稻子、防雨。更有趣的现象是:经常是村子东头疾风骤雨,村子头却阳光普照。
因为农民已经喜欢了这种夏天的娃娃脸,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从不曾为此责怪老天不公平,更不会因为阵雨淋湿了稻子而咒骂老天不仁不义。
天就是这样,该下雨就下雨,该刮风就刮风,该干旱就干旱,该洪涝就洪涝,从不曾偏袒任何地方,更不会关照任何人!
冬天无论多冷,该下雪了,那么老天还是会送来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让寒冷进行到底,他丝毫不考虑天下有人会因为一场大雪而冻死于户外。
夏天无论炎热,日照继续猛烈进行,他从不曾顾及天下有人会中暑死亡于户外的高温环境。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老天只按自然规律办事;无所谓仁或不仁。
在老子看来:老天只是遵循着道来办事;无所谓仁或不仁。
这就是老子在这一章中所谈及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狗:古代祭祀的时候,用草扎成的狗,祭祀之前大家都对其毕恭毕敬,虔诚得不得了,祭祀完了之后,这货就成为了垃圾,随风飘,满地是。
老子在拿“刍狗”现象说明一点:天地无所谓仁或者不仁,天地待万物都像世人待祭祀完毕之后的刍狗一般。不去管它,也不去占有它,顺其自然之道而行之。
世人在虔诚万分地扎出一只只的刍狗,只是为了祭祀用,祭祀之后,世人不认为哪一只刍狗是我的,哪一只刍狗是他的,那么能说世人对刍狗不仁吗?莫不是要把这些祭祀完毕之后的刍狗都收集起来,当柴火烧了才算是仁?
让事物顺着自然之道而行,不背道而驰,这不正是老子一再强调的无为吗。所以,得道明道的圣人,也无所谓仁或不仁,他们只是善于做一件事:无为,让百姓顺气自然地生活、顺气自然地发展生产与家庭、顺其自然地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老子讲的第二件事:关于风箱(橐tuó龠yuè:风箱)的故事。
风箱,这玩意儿80后、70后一定见过,60后一定非常熟悉。就是小镇街角那个铁匠铺里头,使劲捣鼓一下就能使炉火更加旺盛的东西。
老子不仅是圣人,更是一个思想者、哲学家,他总能透过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东西,洞悉一切深度隐藏的道。
老子认为风箱有三大特点:
其一、风箱里面是空的,什么都没有,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空气;
其二、风箱里面的空气是永远也用不完,永不枯竭的;
其三、风箱这玩意儿是越捣鼓,风就越多,风量就越大。
老子其实想说的只有一点:天地之间,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风箱,好多事,你最好别捣鼓,越捣鼓越多,越多越糟糕,越糟糕越难以治理;反过头来讲,你如果不去捣鼓这个风箱,那么那些风依然还是存在的,并不会消失,但是风不会扎堆一起出来,那么天下自然就宁静了。
无需继续解释了!
还是那两个字:无为。
所以,老子在第五章中讲述完毕“刍狗”与“橐龠”的故事之后,很自然地给予了几个字的经典总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曾经讲过,我们不翻译原文,那么用今天最直白的话讲述老子在《道》第五章末了给予的总结就是:话讲多了都是废话,没人会听,不仅没用反而还会导致没完没了的争论与喋喋不休。既然如此,那么还不如不要讲,守住自己内心的清静与宁静。
《道》的第五章除了道德经本身在传递的无为与道方面的信息之外,老子还悄无声息地引导着世人安静下来,因为只有安静下来了才可能学会观察;只有学会了观察才可能学会思考;只有学会了思考,方才可能及时透过当下眼前的各种生活与自然现象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