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二十八章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我们谈到过老子的一个核心理念:静心寡欲是《道》这一伟大经典贯穿全文的理念,那么静心寡欲到底是为了图什么?是为了什么?按照《道》的理念,其动机和出发点是什么?
为天下,寄天下,托天下。
如此清澈、如此简单。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第十三章)
为了防止遗忘或者是陌生,我们还是意译一下这句话:
为了天下苍生,我们应该以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为贵,这样才可能不负一方天下苍生寄托于我们身上的厚望;
为了天下苍生,我们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这样才方可能不负一方天下苍生交给我们的使命与托付。
以上是十三章的内容,我们只是为了理解消化《道》28章,所以简单回顾一下。
28章是一个逻辑性较强的章节,我们试着梳理一下。
28章谈了三个“为天下”,分别是:
为天下溪:像天下的溪流一样。
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模式、榜样。
为天下谷:像天下的山谷一样。
28章谈了三个“复归”,分别是:
复归于婴儿:回归到婴儿般的那种纯真状态。
复归于无极:回归到那种不可穷极、没有极好、没有极坏、好坏之间会相互转化,物极必反的那种状态。
复归于朴:回归到自然本初的那种朴素纯真的状态。
28章谈了三个“常德”,分别是:
常德不离:永恒的德,不会离失。
常德不忒:永恒的德,不会有错。
常德乃足:永恒的德,完全具备。
下面我们根据经文,把这三个三组合一下。
为天下溪——复归于婴儿——常德不离;
为天下式——复归于无极——常德不忒;
为天下谷——复归于朴——常德乃足。
非常有趣的是,老子在28章所谈的三个三,是循序渐进的。于是老子处心积虑地逐层递进地谈完三个三之后,给出了一个道的结论: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鉴于28章的经文比较难懂,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完整地看看经文,理解一下经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道什么是阳刚、刚劲,却宁愿守着柔弱和宁静,像天下的溪流一样,柔弱安静,而非像形成溪流的高山或大地那样刚劲,这样就不会离市了德,这样就回归到了婴儿般的那种柔弱宁静自然的状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深知什么光明和灿烂,却宁愿守着暗昧,以此成为天下人的榜样,这样德行一定不会有差错,面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有两极分明的判断,知道事情会发展变化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深知被尊重、被肯定、被捧着、被表彰的那份光荣和面子十足的感觉,却宁愿守着那种被委屈、被屈辱的状态,像天下大山之间的山谷一样,胸怀博大,包容一切,这样就具备了无人可敌的常德。德修到了这种状态,很自然地就回归到朴素自然的状态了。
《道》28章再度说明了一点:当下横行于网络的各种心灵鸡汤是害人不浅啊!
胸怀是撑大了这种论调,万不可信。
老子在《道》的28章,告诉我们,那种为天下谷的胸怀和包容之心是修出来的,怎么修?
28章讲得很明白: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
回到28章,继续看看老子最终的总结:修成了为天下谷——复归于朴——常德乃足这种状态之后,到底有什么用?能干嘛?图什么?求什么?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老子的回答:到了为天下谷——复归于朴——常德乃足境界,那么你就可以:
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广泛地将朴转换为器(与国之大器的“器”同义),随时随地都有“为天下谷”的自然情怀,那么就有望成为圣人;
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广泛地将朴转换为器(与国之大器的“器”同义),那么就有望成为大官,多大的官员呢?百官之长,这个可以自由发挥,任意理解。比如,你还在念书,那么班长也就是百官之长嘛!再如,你已经在从政,在你们局里面,局长也就是百官之长嘛!当然,如果你一定要广义地理解为是天下百官之长,那么就是三公之一的丞相,诸如李斯、诸葛亮这样的。
如果能凭借着常德乃足而成为了圣人,成为了李斯、诸葛亮、刘基等等这样的百官之长,那么是可能为天下制定出非常完善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将不可分割……
我们应该可以感知到,28章其实是回到了13章的话题,只是更为清晰和明确地指明了如何实现“为天下”“寄天下”“托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