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题联赠苗家
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他不仅自己写,而且还鼓励别人写。在明朝初年的一个除夕,他传旨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每户张贴春联一副。圣旨传出之后,他又在京都金陵(今南京市)便服察访。当他看到城里到处张贴着“朱洪武坐天下风调雨顺”的春联时,得意至极。正在高兴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家门上未贴春联,明太祖心想,这是怎么回事?进去一问,才知道这家户主姓苗,以阉猪为业,因为自己不会写,请人又未请到,正在发愁呢!朱元璋笑着说:“我给你写一幅吧!”于是,他根据户主的职业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他写完就走了。当他再次沿街复查时,发现苗家仍未张贴春联。他对此很是不满,便进去责问。苗屠户回答说:“您走后俺才知道,这是皇上的亲笔御书,所以把您写的春联挂在正屋,焚香祝圣啊!”朱元璋听罢大喜,遂命从者赐给苗家白银30两。
朱元璋续诗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多次微服私访。有一次,他私访回来,到金陵郊外的一个渡口等船渡江,正遇上一群到金陵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也在候船。这里的风景十分壮丽,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苍茫的钟山似龙蟠虎踞,偌大的采石矶屹立于岸边。一个年轻的举人凝视着眼前的景色,脱口吟道:“采石矶兮一秤砣,”举人们听了都赞不绝口。朱元璋听后却冷笑一声道:“这个句子的气魄是很大的,但恐后文难续吧!”大家听了以后一想,不错。偌大一座采石矶才仅仅是一个秤砣,那么秤杆、秤钩又是什么呢?纵使有了这么大的秤,又去称什么呢?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朱元璋见状大笑道:“待我试续一下,好吗?”说完,高声朗诵起来:
采石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果然厉害,竟把江山称为己物,举人们个个目瞪口呆。
朱元璋题联龙兴寺
朱元璋17岁那年,他的家乡——安徽凤阳一带瘟疫流行,不到半个月,他一家便死了3口人——双亲和哥哥。他在“天葬”父母和兄长之后,家道败落,无处栖身,不得不“空门礼佛,出入僧房”。他出家之后所入的这座“僧房”,就是凤阳县的皇寺。皇寺,亦名皇觉寺,始建于宋朝。
朱元璋在寺中生活了4年,先当了一段时间的“行童”,然后“化缘”于合肥、六安、信阳、亳县、淮阳等地。
后来,朱元璋跟随郭子兴起兵反元,建立了明朝。离开皇寺32年后的明太祖朱元璋,又来到了故地。旧地重游,百感交集,尤其眼前一片瓦砾荆棘,更勾起了往日心头的凄楚。于是,他下令重建皇寺。又因原寺离他父母坟地太近,有碍祭祀,便降旨择地凤阳县凤凰山日精峰(又名盛家山)下重建。寺成之后,更名龙兴寺,又根据自己的身世和心情,让人在寺门两旁题了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历经数代,由于年久失修,龙兴寺已寺毁僧奔,但这副对联却流传至今。
明太祖出对考儿孙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皇太孙,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但他只坐了4年江山,便被他的4叔朱棣带兵夺取了皇位。传说朱允炆和朱棣在年幼的时候,“少年叔侄如兄弟”,两人感情挺好,常在一起读书,一起游玩。有一天,朱元璋带着他们叔侄俩在禁园中观猎,突然有一匹烈马从眼前疾驰而过,朱元璋为了考考他们的才学,便就眼前的景象出题让他们来对对。朱元璋出的上联是:
风吹马尾千条线
允炆素来聪敏,因而抢先顺口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
单就字面来看,对句对得非常工整:“风”、“雨”同属天文类,“吹”、“打”都是动词,“马”、“羊”同属走兽类,“尾”、“毛”同属形体类,“千”、“一”同属数目类,“条”、“片”都是量词,“线”、“毡”同属衣帛类,出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确实挑不出毛病。但是太祖却老大不高兴,雨水打湿的羊毛,像一片又脏又旧的毡子,这实在太煞风景了。于是又问朱棣对出了没有。朱棣自然知道父皇不高兴的原因,因此略思了片刻,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太祖一听,顿时龙颜大悦,连声叫好。朱棣的对句不但字面、平仄工整,而且用“万点金”来比喻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龙鳞,何等气派,何等堂皇。难怪后人附会说,朱允炆坐不稳江山,从他充满“晦气”的对句中就表现出了不祥的征兆。
刘基巧对明太祖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攻打姑苏城时,曾就“吞吴”二字出句命对。他说。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军师刘基自然不敢违命,即以“人王”二字开口应对道: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监生妙对明太祖
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吃午饭时来到一家酒店,与一位监生对坐。朱元璋问监生祖籍何地?监生回答“四川重庆”。朱元璋便出了一个合字对: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这位监生已暗中认出这一前额与下巴都很突出的客人正是当今皇上,于是,他恭敬地回答: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罢大喜,钦赐他为大学士,后来他官至编修郎。
中山王悬金求对
南京市的瞻园,风景秀丽,别具一格。南、北、西三面假山,山洞曲折幽深,山峰挺拔耸立。东边回廊水榭,“工”字厅一面临水,一面为花台、绿地。这里是中山王称帝前的吴王府,明朝初期为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
相传,有一天,徐达在府邸门口贴了一条长联,联旁悬挂着百两黄金,并附有一张告示:“有能对者,悬金酬之。”一段时间,府邸门前熙熙攘攘,不少人前来围观,只见此联写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徐达这位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在联中抒发了自己打江山、创业绩的豪迈情怀,但写完上联之后,却对不出下联来了,于是,只好悬金求对。过了几个月,很多人仍不敢贸然前来应对;也有的虽然对上了,但内容平庸,徐达感到不满意。
一天,有位不出名的读书人来到府邸前,挥笔写出了下联: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这一下联,不仅描绘了瞻园的春色佳丽,绿树红花,而且还用“舜日尧天”歌颂了明王朝开国的天子将相。徐达看罢大喜,传令赏金,并把这副对联镌刻在府邸的楹柱上。
代宗帝设宴召“神童”
李东阳是明代大文学家,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善于应对,据说在他六岁的时候,代宗皇帝便得知他的文名,因此专旨召他进宫。
李东阳小小年纪,到了宫门前,由于个子太小,门槛太高,跨不过去,只好由内侍抱他进去。代宗见他稚气可佳的样子,便笑着逗他道:“书生脚短。”
没想到小东阳见了皇帝不但毫无惧意,而且望着皇帝笑了一笑,调皮地顺口答道:“天子门高。”皇帝一听非常高兴,随便一句话,居然让小东阳当作对子来对了,而且对句不但说出了眼前实情,还语意双关,颂扬了自己严于取用人才、决不容滥竽充数之人蒙混做官的政绩。因此下令大摆御宴,并把另一位叫程敏政的小“神童”也召进宫来一起就餐。在宴席上,代宗又以桌上的螃蟹为题命两位“神童”应对。出句是:螃蟹一身鳞甲。
这个对子确实不好对,因为对句不但必须说的是另一种动物的特征,而且还必须包含一种比喻意义。但这并没有难倒两位小“神童”。李东阳的对句是:“蜘蛛满腹经纶。”程敏政的对句为“凤凰遍体文章。”代宗听了大喜,称赞道:“一个‘满腹经纶’,一个‘遍体文章’,将来必定是一个宰相、一个翰林。”后来果如其言,李东阳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程敏政官至礼部右侍郎。
宰相、状元巧答互对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府,特地看望了新科状元翁正春。在谈笑中,叶向高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翁正春知道他今夜欲在此留宿,便道: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话中用的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沉思片刻,对道: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早饭后,翁正春送叶向高上路,经过一池塘时,叶向高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想恐怕未必,您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经意被将了一军,他便寻视池塘,忽然眉头一皱,当即对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对罢,二人会心地笑了。
张居正少年受玉带
张居正是明代著名宰相,又是大经学家。传说他自幼聪明过人,年方15岁,便去考举人。当时的主考官是湖北巡抚,见他小小年纪,居然就来考举人,因此特出一句对联叫他对,出联是: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居正不慌不忙,略加思索,便随口对道: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巡抚一听大喜。对句不但对仗工稳,而且出语气势非凡,因此连忙解下腰间玉带,赠给张居正,并断言日后必定大有出息。
小于谦妙语应对主考官
于谦是明朝抗击金兵的民族英雄,他从小习文练武,聪敏过人,同时也有着几分淘气调皮。他母亲非常疼爱他,常常把他的头发扎成两股,向上竖着,活像长着两只小角。一天,他正玩得高兴,一个和尚取笑他说:
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正不耐烦,于是随口回敬道:狗嘴何曾吐象牙。
和尚一听,哭笑不得,心想,这个小于谦可真得罪不起,只好悻悻地走了。
于谦回到家中,对母亲说:“您以后别再给我梳这样的头了。”
过了一天,和尚的徒弟兰古春见到于谦梳了个三角样的发髻,又戏笑说:
“三角如鼓架。”
于谦又马上回答说:“一秃似雷槌。”后来,兰古春对师父说;“这个小孩子,将来必成安国匡时的宰相。”一天,于谦身着红衣,骑竹马戏于桥头。正遇太守微服路过,太守口出一联道:“红孩儿骑马过桥。”于谦对道:“赤帝子斩蛇当道。”太守愕然叫绝。
数年后,于谦考中秀才。又有一位刘太守到某寺院闲游,太守指殿中佛像道: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随从官员一时无人能对。有人说:“让这小秀才对对看。”于谦不卑不亢应声对道: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于谦考取了秀才,但他还是小孩子脾气,喜欢在野外玩耍,特别喜爱鲜花,以至父亲送他去考举人的时候,他袖中还藏着一朵花舍不得丢掉。没想到进了考厅,他这个秘密被主考官发现了。主考官对这个小秀才本来就很有好感,于是一语双关地对他说道:
小孩子暗藏春色,“春色”本指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这里既有夸奖小于谦年少有为的意思,又是暗指于谦袖中的鲜花。于谦一听乐了,佩服这位主考大人还真精明,于是连忙对答道:
老大人明察秋毫。“老”对“小”、“大人”对“孩子”、“明察”对“暗藏”、“秋毫”对“春色”,真是天衣无缝,贴切自然,主考官不由得连连称赞:“真是后生可畏,神童,神童!”
小解缙妙对曹尚书
明代解缙七八岁时,就能文善诗,聪慧无比,名声越传越远。曹尚书听说后就派人把解缙找来,想亲自考个究竟。
曹尚书对稚气瘦弱的解缙说:“我念出上句,你马上对出下句。答非所对,算输;间有停歇,算输。”
他不等解缙应允,便抢先念道:“小犬无知嫌路窄。”解缙把胸脯一挺答道:“大鹏展翅恨天低。”曹尚书手指堂前石狮子:“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解缙答:“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销?”曹尚书手指青天:“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
解缙挥手指地:“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敢弹?”曹尚书一时难不住小解缙,便冷眼打量解缙身上的粗布绿袄恶意戏弄道:“出水蛤蟆穿绿袄。”
说完仰天哈哈大笑,满堂官员无不面呈得意之色。
解缙却镇定自若,待笑声过后,双眼斜视曹尚书的大红袍,加重语气从容答道:“落汤螃蟹着红袍!”
曹尚书一听,羞得面红耳赤,满堂官员大惊失色,曹尚书只得拂袖退堂。
竹与书
中国明代大学者解缙工于辩对,尤善应变。解缙年幼时,他家与曹尚书府第的竹园相对,于是便在自家大门上题写了一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甚为不快,心想我家竹园的景色岂能让他借用?于是便令人将园中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此情景,就在对联下面各添了一个字:
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读了对联更加气愤,就命家人把园中竹子全部砍光。解缙见后又在对联下面各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任凭曹尚书如何变化,解缙都应势而变,滴水不漏,实在是奇妙可乐!
解缙应对
解缙是个著名的神童,8岁时随父亲在江边游泳,把衣服挂在一棵古树上。他父亲触景生情,脱口说出:
“千年老树为衣架。”让解缙作对。解缙文思敏捷,应声答道:“万里长江作浴盆。”
色难、容易
明成祖朱棣,曾对解缙说:“有一出句,要对很难。”解缙说:“哪一句?”成祖说:
色难;解缙应声道:容易。
“容”对“色”,“易”对“难”,极为工稳。但是,朱棣没听明白,望着解缙说:“你说容易,为何至今还对不出来?”解缙答:“刚才我不是对了吗?”朱棣恍然大悟,不禁大笑。
嘴尖皮厚
解缙治学一向严谨,很看不上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又喜好卖弄的人。有一天,一位自恃有才的举人前来找解缙攀谈,想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华。谈话间,他摇头晃脑地说:“我有一联见笑于解公。”解缙说:“请讲。”举人便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