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92500000067

第67章 苏轼(1)

苏轼字子瞻出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眉山的一个小康之家。其弟弟苏辙,字子由,小苏轼两岁,他们还有一个姐姐,名叫八娘。

苏轼,祖父苏序史载不多。是个颇为有趣的人物。

苏序早年不爱读书,慷慨大方,乐于行善。他曾贮存粮食,在饥荒之年赈济农民,受到人们的爱戴。晚年他忽然悟得了作诗之道,作诗数千篇,这些诗今已亡轶。苏序自己早年不为学,他对儿子的早年学习也漫不经心,不加拘束,故他的儿子,也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早年也不爱学习。苏洵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并终于成功。他后来成为人们常常引以为例的后来居上、大器晚成的典型。

苏轼自幼8岁时开始入乡校,师从道士张易简。所教的童子有几百人,苏轼与另一个叫陈大初的学生最为聪颖,独受老师称赞。苏轼10岁的时候,苏轼的父亲苏洵出外游学,苏轼的母亲程氏亲自教他。有一次,程氏读起了《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桓、灵时愤而抨击宦官之治的“党人”之一,他怀抱“澄清天下之志”。

大诛党人时,他无所畏惧,主动投案,但惟恐母亲悲伤,范母对他说:“你今天得与李(膺)杜(密)齐名,虽死何憾!既要美名,又想长寿,两者能兼得吗?”范滂于是从容就义,当时年仅33岁。程氏读到此,慨然长叹。

苏端问母亲:“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允许吗?”程氏回答:“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为范母吗?”苏轼自小志向远大,这与其良好的家庭环境大有关系。

苏轼十余岁时,苏洵自己在家亲自教他。有一次,苏轼背诵完欧阳修的《宣召赴学士院仍谢对衣并马表》,苏洵让他再拟作一首。苏轼当即赋诗,其中有“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不进”的佳句。苏洵大喜过望,并说:

“此子他日当自用之。”

苏轼自小兴趣广泛。读书之余,常领着弟弟苏辙外出。爬山、涉水、攀树等等冒险之事,每每遇到有过不去的险隘之地,他必怅然几日,终不甘心,自己独自前往。

他逍遥泉石上,摘野果、饮泉水。

苏轼有一天下大雨,在学舍中与弟弟苏辙及同学程建用、杨尧咨联句为诗。程说:“夜松鹰仰如醉”;杨说:

“夏雨凄凉似秋”;苏轼说:“有客高吟拥鼻”;苏辙说:

“无人共吃馒头”。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苏轼至和元年(1054年),时年19岁,与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16岁王弗结婚。

苏洵领着苏轼兄弟俩赴京赶考之前,去成都拜谒了府尹张方平。张方平,字安道,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任直集贤院、御史中丞、三司使、尚书左丞等职。

他是“三苏”的最早发现者、推荐者,后来在“乌台诗案”

中又救援过苏轼。苏轼终生对张方平一直非常崇敬。张方平对“三苏”的到来很热情,待之以国土。老苏虽然屡考不中,但张方平却看出他是个饱学之才、有识之士,并大力推荐。对老苏带来的两个儿子,他通过测试,很欣赏其才华。他亲自出六题考苏轼二兄弟,而自己躲在隔壁观察。此六题有一题并无出处,是他编撰故意一试这兄弟俩的。只见苏辙犹疑不决,并示之以苏轼,苏轼则毫不犹豫将此题勾去。考毕,张方平阅读其答卷,非常赏识。对苏洵说:“两小儿都是天才,长者特别聪明可爱,少者则比较慎重。”

张方平有一天,随便问起苏洵:“令郎最近在看什么书?”苏洵回答:“苏轼最近在重读《汉书》。”张方平不以为然地说:“这些文字需要看两遍吗?”苏洵回去将此语告诉了苏轼,苏轼说:“此老先生尚不知世间还有看三遍的呢?”张方平天资很高,记忆力极强,《宋史》记载他“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日旬即归之,日‘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缓、蔡齐以为天下奇才。”所以他在这里说书不需看两遍。

其实,苏轼自幼禀赋超群、过目能诵,但他并不满足于浅尝辄止,在此基础上刻苦钻研,力图深刻领会。以《汉书》而言,苏轼读了不知多少遍,仅字手抄就有三遍。

苏洵父子进京赶考,恳请张方平代为推荐,张方平说:“我的举荐并不大,重要的是主考官欧阳修。”张方平与欧阳修其实素不相能,关系并不融洽,但他仍不以为嫌,亲自给欧阳修写了信。推举三苏父子。欧阳修后来读到三苏父子的文章,极力推誉。三苏父子由此称誉天下。张方平、欧阳修不计其隙,秉公为国荐才,实为文坛佳话。

苏洵父子拜见完了张方平,手持推荐信,就开始了北征赶考的行程。他们是嘉祯元年(1056年)三月启程走的是陆路。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辛苦。路过临漳俪山华清宫时,苏轼夜宿梦见唐明皇命他赋太真妃裙带词,醒了以后他还清楚地记得他所赋之词:“百叠漪漪水皱,六铁纵纵云轻,植立含风广殿,微闻环佩摇声。”到了河南,他们所骑的马累死了,他们只好骑驴。直至五月,他们终于抵达汴京(今河南开封),住宿在兴国寺浴院。

九月的举人考试,这是礼部的初试,在由眉州来京的45个考生中,13名考中,苏轼第二。

次年一月开始的进士考试,试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在文中阐述了自己一以贯之的主张为政宽简的思想,立法要严,刑赏须分明,又要重赏轻刑。文章表述准确,笔力豪骋。国子监直讲梅尧臣看到这篇文章,赞赏不已,认为有孟于之风。主考官欧阳修得到此文,非常惊喜,认为是多年未见的好文章,准备取之为第一。

但转念又一想,此文文风很像自己的门生曾巩,别的考生恐怕难以作出如此至文,为了避嫌,他将此文取为第二。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有这么一段典故“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有之’三”。

阅卷时梅尧臣、欧阳修均不知此典出自何处,他们以为是对年久湮没的古籍偶尔想不起来了。揭榜后,见到苏轼之名,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此郎所言必有所据,恨我们记不住典籍”。等到苏轼考完前来拜谒时,欧、梅一见面就问起此典出处,苏轼不慌不忙地问答:“不过是想当然罢了,何须出处。”欧、梅大为震惊,对其豪迈雄俊又极为赏识。

经再三追问,苏轼说:“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曹操将袁熙之妻赐给儿子曹丕,孔融说‘从前武王就将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问‘你从哪儿看到的?’孔融答‘从今日之事推测,估计如此。’所谓尧、皋陶之事,我也是估计如此。”欧阳修退堂之后惊叹:“这个人真是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一定会独步天下。”

在其后的复试中,仁宗亲自主持的殿试中,苏轼《春秋》对义居第一。苏轼中乙科。苏辙也进士及第。苏洵听到两儿如此顺利过关,兴奋且感慨:“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苏轼兄弟顺利登科,固与其才能有关,与其运气机会也大有关系。

仁宗时期,欧阳修、梅尧臣等登上文坛,他们决意通过科举倡导朴实文风,打击浮华的形式主义。苏轼之文恰属于那种不事雕琢的具有古文风范的作品,欧阳修得到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为欣赏,这正是他想倡导的文章。

苏轼登科及第之后,专门给欧阳修、梅尧臣等写信,表示感谢。在信中写道:

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

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是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秀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淅复三代之故。

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C,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珍,新弊复作。大者楼之金石,以传久远;小者转相摹写,号称古文,纷纷肆行,莫之或禁。盖唐之古文,自韩愈始。其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堤。学皇甫堤而不至者为孙樵。自樵以降,无足观矣。(《谢欧阳内翰书》)。

苏轼的陈述了自己对当时文坛的意见。概括与主张深得欧阳修之心,欧阳修对梅尧臣感叹:“苏轼所言,深得我心,没想到后生竟有如此精妙见解。”又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后来命门生晁端彦去苏轼所居的兴国寺浴院看望苏轼,并与之订交。晁端彦告诉苏轼,“我跟欧阳公学习已有很长时间了。他让我来与你订交,说你以后必成名于世,老夫须放他出一头”。苏轼后来在《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一诗记叙了这件事:“醉翁遣我从子游,翁如退之践何立。何欲放子出一头,酒醒梦断十四秋。”

据说,欧阳修有一次与其于欧阳非木谈到苏轼,欧阳修说:“你记着我的话,30年后世上再无人谈论老夫。”

他的话果然灵验,崇宁。大观年间,苏轼诗文流行,后生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这时苏轼的诗文已为朝廷禁止,赏钱达到80万。但禁令越严,流传的越多,人们往往以藏多相夸耀。士大夫若有不能背诵苏轼诗的,自己会脸上无光,别人也看不起。

正当苏氏兄弟春风得意之时,母亲病故。苏氏父子3人立即由京返蜀奔丧。回到家后,由于程氏病逝,家中格外凄凉。他们选择一山坡之下名为“老翁泉”的地方安葬了程氏。

居家服丧期间,苏轼是他一生中最清闲快乐的一段时光。这时他举业已成,功名可就了。年轻的妻子又日日陪伴着他。他去青神岳家探访,去江上饮酒,同人坐庄门上吃瓜子、炒豆,去猪母泉观鱼,尽情享受着青春之乐。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服丧期满,父子3人携带家眷又踏上返京的路程。他们决定舟行顺江而下,这样可领略久已仰慕的三峡风光。一路上,父子3人目睹祖国秀美的山河,心情激动,诗兴大发。

入峡初无路,连山总似龛。萦纡收浩渺,蹙缩作渊潭。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坠崖鸣窣窣,垂蔓绿辑执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

(《入峡》)。

风声水势,坠崖垂蔓,飞泉怪石,苏轼用诗的语言将这种壮景传达得何其传神!苏轼并没有一味坠入对自然景色的赏玩中,长江两岸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场面也映入了诗人的眼帘,“板屋漫无瓦,岩居窄似庵。伐薪常冒险,得米不盈甔”(《入峡》)。“所忧谁复知,嗟我生苦后。”(《岘山》)诗中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深深的忧虑。苏氏父子3人一路所著的诗文,后合编为《南行集》。

苏轼次年二月,父子3人到达汴京。礼部授予苏轼河南福昌主簿之职,他没有去上任,而在欧阳修的举荐下,与苏辙一起参加了制科考试。制科考试是常规之外的一种特别考试,由皇帝亲自下诏举行,考生须经特别推荐,这可称得上是宋代最高级的考试,被苏轼称为“首冠”。苏轼考的是直言极谏科。在所上的一系列策、论中,苏轼直面现实,奋笔直书,将平时所见所思融入笔端。

他卓有见识地指出:

国家无大兵革几百年矣,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来测者也。方今天下非有水旱盗贼、人民流离之祸,而奋嗟怨愤常若不安其生;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非有权臣****,檀作威福之弊,而上下不交,君臣不亲;非有四夷交侵,边鄙不宁之灾,而中国皇皇常有外优。此臣所以大惑也!(《策略一》)。

苏轼对当时外表的社会实际上隐藏着深刻的危机,百姓怨愤,朝廷不和的描述,是相当尖锐的。苏轼之论被认为是切中时弊,其制策成绩被定为三等是一个很高的荣誉。自宋朝开国至今,制策一般只放四等,入三等的,苏轼之前只有吴育一人。苏辙考试成绩入第四等次。

宋仁宗读了苏氏兄弟的文章,高兴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苏轼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父亲苏洵未经考试而受职,专修礼书。苏氏父子当时赫然名动京师,苏氏文章遂擅天下。

苏洵一人在京需要照顾,苏辙经请求辞却了外职而留在父亲身旁。十一月,苏轼携妻儿离京。苏辙为哥哥送行,直到郑州西门。一起长大,情同手足的兄弟生平第一次分手,彼此心请都很难过。苏轼作别诗一首,题为《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诗中写道: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苏轼弟弟不必贪图高官厚禄,期待着日后的重聚。

洒泪告别兄弟后,苏轼一家独自西去。在经过河南渑池时,苏轼留下了一首名作。原来5年前他们父子3人长途跋涉,进京赶考,“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润池”,即是此地。他们当时宿于奉闲僧舍,他与苏辙当时还题诗壁上。现在老僧奉闭已死,壁上题诗也已不见。苏轼感慨万分,写下《和子由渴池怀旧》:

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旧日场景的变化引起了诗人时光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受,诗人巧用比喻将此形象地传达出来了。这首诗对人生普遍境遇的体验,常常唤起后人的共鸣。

同类推荐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李大钊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李大钊

    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林伯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的题诗。它以贴切的比喻、形象的语言,充分说明李大钊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所起的重要作用。西方资本主义侵入,对于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存发展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是空前复杂、严峻的。它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猛烈地冲击着闭塞的宗法的封建统治秩序,使中国的社会不能不进入空前的社会大变动中,进入新旧大更替中。这一切,也使这个民族的仁人志士,不能不为自己的民族免于灭亡的危机、并重新屹立于世界而前赴后继,不息奋斗!李大钊,就是奋进在这一历史潮流中的杰出人物。
  • 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不仅于1979年接掌英国大权,而且凭借着一已的神奇魅力和高度胆识,使保守党在背负着300多万失业大军的严峻情况下一举夺得了1983年英国大选的胜利,从而在英国欣起了又一轮“撒切尔式的革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既在一定程度上治理好了这个战后害了二三十年“英国病”的国家,又直接推动了80年代整个西方保守主义势力的抬头——这一切,无疑在英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位“女强人”的政绩不愧为丘吉尔之后的第一人,她名副其实地是本世纪中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之一。
  • 山姆·沃尔顿:沃尔玛创始人走向世界的扩张神话

    山姆·沃尔顿:沃尔玛创始人走向世界的扩张神话

    本书中的沃尔顿则是全球著名连锁零售帝国――沃尔玛的缔造者,他使得身受制造业控制的零售业摆脱了必要的束缚,走上了世界首富之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打破了人们多年的生活习俗。天底下有许多贫困的智者,机会好像总是躲避着他们;世上也有极富强毅精神的人,机会一直就跟随着他们。而他每次遭逢不测,最后却总是极大的利好等着他,摆脱必要的束缚,走上世界首富之林。
  • 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

    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

    作者博文以丰富学识、扎实的专业功底解读历史人物,以生动的笔触描绘权谋与人性,详尽而真实地讲述了三千年来那些悲剧英雄传奇的一生。本书没有受困于历史的羁绊,去刻意拔高或者贬损其中的某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以崭新的视角,深刻揭示了那些英雄从崛起到覆灭的过程。尽管因篇幅所限,选择的都是吉光片羽,但却折射出了他们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悲壮人生。希望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有气吞山河的荡气豪迈,也有扼腕长叹的幽怨凄美,还有对英雄人物再度品味的盘点斟酌。当然,《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不会误导读者的评判和思维,因为涉及本书的所有历史人物,都是在参阅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而被客观还原的。
  • 褒曼

    褒曼

    英格丽·褒曼,这位被众多影迷深深热爱着的,四十年代好莱坞的“第一夫人“1915年8月29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二岁丧母,十二岁亡父,孤寂的童年造就了她对表演的浓厚兴趣,常常一个人沉浸在假想的世界中。十四岁时就在日记中记录下了她的梦想:有朝一日能站在家乡的舞台上,观众们朝自己热烈地鼓掌。高中毕业考入瑞典皇家戏剧学院,在校其间便开始了她的表演生涯。1936年在瑞典主演的《插曲》引起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大卫·赛尔兹尼克的注意,邀请她到好莱坞拍了同名电影的美国版,引起轰动。于是塞尔兹尼克和她签订了七年的合同。
热门推荐
  • 蛮荒奋斗史

    蛮荒奋斗史

    他是21世纪的无名宅男,不想却因为一场车祸穿越异界!附身到一名不受宠的废柴身体里?不怕,咱有绝世功法,逆天系统!且看主角如何逆天异界,独霸天下!
  • 拆·当代诗坛108群雕

    拆·当代诗坛108群雕

    《拆·当代诗坛108群雕》让读者在读诗的同时,可以揣摩诗人的神、形及内在和外在感觉,用诗歌的形式,来“雕塑”当代中国诗坛的一批中坚的、活跃的、有代表性、有创作潜力的诗人形象。
  • 生存复苏

    生存复苏

    末世过后荒芜的大地、空虚的人类一款横空出世的游戏《复苏》一个简单的固执的女孩失落的文明、残缺的历史追寻着时间的脚步我们慢慢解开泯灭的辉煌
  • 狐宫有凤来栖

    狐宫有凤来栖

    一只九尾狐和一只九尾凤之间擦出的花火,不肯屈服的小凤凰险些举起了砖板。
  • 绝世魔女

    绝世魔女

    初见时,她见识了他恶劣的一面,再见时,她感受到了他掩饰的悲伤,后来他为了另一个女生站在她的对立面,她化身魔女不再忍耐。她痛心嘶吼:我爱你!凛嘴角苦涩:可我无权拥有!她冰冷痛斥:给我滚!谷明希难过:为何如此对我?她伤心欲绝:别管我。阳佟冽心疼:我永远守护你!四个人的命运若是命中注定,谁能打破这宿命的注定……
  • 易烊千玺之我不介意再爱你一次

    易烊千玺之我不介意再爱你一次

    ''男神,你可以给我签个名吗?”韩景汐羞涩地问着易烊千玺,''当然可以啊”易烊千玺爽快的回答...........
  • 圣剑御天录

    圣剑御天录

    圣剑城世子肖唤年少时遭到魔界屠城,后拜一女子学艺四年后机缘巧合进入东凌派,资质驽钝的他在东凌派中又将如何面对昔日的兄弟,仇人,他能否对付各种形形色色的人,能否重建圣剑城?英雄不问出路,侠之大者,以天下为家。
  • 贵族王妃

    贵族王妃

    她是古典音乐世家大小姐,公司CEO,黑道雨沐殿殿主,外貌妖媚动人,动手毫不犹豫。穿越后误嫁残王,为毛就跑不掉呢!某王爷痛心疾首:本以为是只聪明的小白免,她就是个腹黑的狐狸!她回嘴:你就是个披着羊皮的狼!某王一个公主抱,“狐狸配狼也算良配,你就从了我吧!”
  • 妖华天下

    妖华天下

    忘却前世,她化为仙灵门门主座下最愚钝的女弟子,不知何因何故,她被门主收下,不知何因何故,仙灵门遭屠杀,不知何因何故,得一卷妖华录,那一篇篇书页,谱写着的,又是谁的爱憎?谁的恩仇?天界君主,魔界帝王,每一个字,都是无尽的伤痛。且看谁倾天下,谁负了谁一世妖华!
  • 可爱大贱男

    可爱大贱男

    可怜她霉运走不完,为了救人却遭到坏人绑架,被迫和一个奇怪家伙展开“沙漠大逃亡”。哼!这两件衰事都与这位“贱男”脱不了干系,也不知他惹了什么麻烦,引来杀手锲而不舍的追杀,还拖累她这无辜的局外人!好啦,她承认他确实有几把刷子,他的魅力一点一滴穿透她的防卫,占据了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