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故被命名为白矮星。
白矮星属于演化到晚年期的恒星。恒星在演化后期,抛射出大量的物质,经过大量的质量损失后,如果剩下的核的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这颗恒星便可能演化成为白矮星。对白矮星的形成也有人认为,白矮星的前身可能是行星状星云(是宇宙中由高温气体、少量尘埃等组成的环状或圆盘状的物质,它的中心通常都有一个温度很高的恒星——中心星)的中心星,它的核能源已经基本耗尽,整个星体开始慢慢冷却,直至最后“死亡”。
白矮星具有这样一些特征:①体积小,它的半径接近于行星半径,平均小于103千米。②光度非常小,是正常恒星的1/1000。③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④密度高达106~107克/厘米3,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等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0~104倍。假如人能到达白矮星表面,那么他休想站起来,因为在他上面的引力特别大,以致人的骨骼早已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⑤白矮星的表面温度很高,平均为103℃。⑥白矮星的磁场高达105~107高斯。
1844年,德国的F·W·贝塞尔根据天狼星移动轨迹的波浪形,推测存在一个看不见的伴星。后来的观测证实,天狼星确是一个双星系统,伴星天狼B比主星暗1万倍,呈白色,质量为1.05倍太阳质量,半径为0.0073倍太阳半径,密度为3.8×106克/厘米3,这是最早发现的白矮星。白矮星的绝对目视星等在8~16等范围内;有效温度介于5500~40000开之间,大多数呈白色,少数呈黄色甚至红色;质量跟太阳差不多,大小跟地球相仿。白矮星可按光谱分为DA(富氢)、DB(富氦)、DC(富碳)、DF(富钙)、DP(磁白矮星)等次型。
目前人们已经观测发现的白矮星有1000多颗。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中有488颗白矮星,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大约有3%的恒星是白矮星,但理论分析与推算认为,白矮星应占全部恒星的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