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凡事,其利与弊,得与失,取与予,福与祸,益与害皆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所谓权衡利弊,即衡量利与弊孰重孰轻。利大于弊者,可为;弊大于利者,不可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
利与弊世所并存,义与利人所共欲。利之所取,人各有不同。有鸡鸣狗盗之徒,也有强取豪夺之辈,但世人多崇尚“欲取先予”之法。古人云: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予”即给的意思。“予”的含义不只限于物质上的帮助,还包括思想与情感的共鸣、体谅和宽恕。给予别人某些帮助固然不容易,但给予心灵的共鸣、体谅和宽恕,则更为可贵。“欲取先予”,是说要想从对方那里取得好处,应先给对方一定的好处。“予”是手段,“取”是目的。“好处”的多少、轻重,即是应把握的办事艺术与分寸。
一、予之有术
“予”是有技巧的。不论是营销公关,还是日常办事,善于“予”才能有所得。但应懂得这里所说的“予”,不仅仅是简单的给予,而是有所企图和有所目的的给予,如运用得巧妙,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善“予”也是一门不小的艺术。
“予”要精于“庙算”
《孙子·始计篇》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庙算”,是古代兴师作战前,在庙堂上举行仪式,谋划作战大计,预测战争胜负。
既然“予”是“取”的手段,“取”是“予”的目的,那么我们便首先要在这个“予”上精于“庙算”,如此才能增加自己在“取”上的胜算。
美国某城郊外,有块闲置多年没法利用的不毛之地。有一天,土地所有者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找到当地政府部门,对官员说:“我这块地不要钱,给你们盖所大学如何?”当地政府欣然接受他的建议,并马上调拨资金,组织施工,一年多的时间里建起了一所颇具规模的高等学府。有大学就有学生,有学生就要消费。地皮老板因赠地建校的义举,轻易地取得了政府支持,在校门外建起了公寓、饭店、商场、影剧院等,形成商业一条街。只一年,赠送土地的损失,就从商业经营中赚了回来。赠送土地兴办学校是很光彩的事;服务教育事业,赚取一定的利润也在情理之中,可谓予之有术,取之有道。这位地皮老板正是精于“庙算”,巧妙地运用取予术,使一片荒凉的山坡,变为财源滚滚的商业宝地。
“予”在不知不觉中
的确,“予”是一种艺术。在“予”人好处的过程中,利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是常常会收到理想效果的。
有位大富豪新盖了幢别墅,豪华富丽,但就是缺少点斯文气息。有人建议,何不弄两幅郑板桥的字画,往客厅里一挂,岂不就高雅脱俗了吗?
不过,郑板桥恃才傲物,鄙视权贵,一些达官显贵想索求书画,哪怕推着装满银子的车来,也被拒之门外。
这该如何是好呢?想来想去,大富豪终于心生一计。于是,他便派手下四处打探郑板桥的生活习惯和各种爱好,得知郑板桥犹爱就着狗肉喝酒,心里便有了谱儿。
这一天,郑板桥出来散步,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曲子甚雅,不觉感到好奇,这附近没听说有什么人会奏琴呀?于是,循声而来,发现琴声出自一座宅院。院门虚掩,郑板桥推门而入,眼前的情景让他大感惊讶:庭院内修竹叠翠,奇石林立,竹林内一位老者鹤发童颜,银髻飘逸,正在抚琴而鸣。哎呀,这不分明是一幅画图吗?
老者看见他,立即戛然而止,郑板桥见自己坏了人家兴致,有点不好意思,老者却毫不在意,热情邀他入座,两人谈诗论琴,颇为投机。
谈兴正浓,突然,传来一股浓烈的狗肉香,郑板桥感到很诧异,但口水已经忍不住要流下来。一会儿,只见一个仆人捧着一壶酒,还有一大盆烂熟的狗肉,送到他们面前。一见狗肉,郑板桥的眼睛就粘在上面。
老者刚说个“请”字,他连故作推辞的客套话都忘掉了,迫不及待地狂喝猛吃起来。
风卷残云般地吃完狗肉,郑板桥这才意识到,连人家尊姓大名还不晓得,就糊里糊涂在人家这里大吃一通。现在酒足饭饱,总不能就这么一甩袖子,说声“拜拜”就走吧!
那该怎么答谢人家呢?留点银子吧,太俗气,而且自己出来散步没带钱呀。于是,他对老者说:“今天能与您老邂逅,实在是幸会,感谢热情款待,我无以回报,请您找些纸笔,我画几笔,也算留个纪念吧。”
老者似乎还有点不好意思,连声说:“吃顿饭不过是小意思,何必在意!”
郑板桥以为他不稀罕书画,便自夸说:“我的字画虽算不上极佳,但还是可以换银子的。”
老者这才找来纸笔,郑板桥画完,又问老者的名,老者报了一个,郑板桥觉得耳熟,但又想不起来是怎么回事,还在落款处题上“敬赠某某某。”看看老者满意地笑啦,这才告辞离去。第二天,这几幅字画就挂在大富豪别墅的客厅里,大富豪还请来宾客,共同欣赏。宾客们原以为他是从别处高价购买来的,但一看到字画上有他的大名,这才相信是郑板桥特意为他画的。
消息传开后,郑板桥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又沿着那天散步的路线去寻找,发现那原来是座无人居住的宅院,这才意识到,自己贪吃狗肉,竟然落入人家的圈套,上当啦。
“予”以真诚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且严正的朋友。”培根说:“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非常可悲的孤独,因为如果没有真正的朋友,世界只不过是一片荒野;甚至在这个意义上还可以说,凡是生性不适宜于交友的人,其性格是禽兽的性格,而不是人的性格。”真正的朋友把友谊之情永恒为知心的倾诉,敞扉的宣泄,温暖的安慰,愉悦的同享,希望的共勉,疑虑的消解和劝告的真诚。我们实在需要太多太多的真正友情,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给予我们以情感的寄托。
任何给予都必须是主动的心理状态。在公共汽车上,你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是你主动地发出恻隐之心,把关心投注于人,然后才产生给予的行为。越能主动帮助别人,就越能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地给予,表示一个人的热心,它很容易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寂寞与隔阂。
我们给予别人的必须是爱,因此对给予的结果应负起责任,同时要尊重对方的各种情况。如果我们给予的方式,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给予就丧失了它的意义。自己得到的回应,也必然不愉快。比如,长辈为了晚辈好才指出晚辈的错误,但如果过分,就会变为辱骂,结果得到的是敌意和反抗。朋友、同事,也往往因耿直的诤言,带来怒目相向,而破坏了和谐的关系。